• 沒有找到結果。

領導生命故事的鑑古知今

第二章 文獻探討及相關啟示

第四節 領導生命故事的鑑古知今

研究者以敘說分析取向說明領導的生命故事,強調不同的國家或區域 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與意義,認為領導不僅是知識的運作或複製,更重要的 是形成智慧,而以華人管理哲學「領導」--老子「道德經」為領導哲學 的定向,內觀反思自省學習外,亦佐以「校長辦學理念」、校長領導與卓越 領導相關研究為借鏡,茲從「道德經」哲學領導的體系,理解校長領導生 命故事「以古為鏡、鑑古知今」的看法,說明其對「校長卓越領導」的綜 合評析與啟示,以做為研究者歷經看見自己、發展自己階段後,在領導實 務現場中能創價自己,更期望將這份能量發揮影響力、吸引力與感動力,

而促使能量自己外,更激發組織成員發揮自主的管理,彼此產生共鳴,形 成共生共榮共好的能量(如表 2-2)。

表 2-2

二、順應自

三、守本務

一、對「校長卓越領導」理念、哲思的啟示

「道德經」領導哲思以「道」為天地間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為

「不易」的常理,著重本體自然與相對特性的做人處事基本素養,其中蘊 含人生道理與處世哲學,「道德經」領導哲思在校長卓越領導理念與哲思的 啟示,茲說明如下:

(一)領導理念

「道德經」認為「道」的本體,本無美醜善惡之分,因為真理至真至 善至美,不容許吾人加以分析。亦即,領導的本質「本乎一心」即長久不 變之道,「謙沖為懷」、「虛靜無為」、「以虛控實」、「柔能克剛」、「大巧若拙」、

「功成身退」等為過程,「極虛守靜˙智慧靈動」為最終目標,校長是「領 袖」,應大德居之、真誠領導、忠恕以待,自我管理與修為,進德修業以形 塑領導魅力與「典範」。以人為本,回歸自然,使教師安定、敬業樂業;學 生安全、安康,適性發展;家長安心、放心,熱心參與與支持,充滿「安 全、安定、安康、安寧」的幸福感。

(二)領導面向

「道德經」雖認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 強調理想的領導者須與道同體,以無為的處世態度,實行不言之教誨。實 為主張以自然天成的態度與心境經營面對領導的面向,此領導的面向就是 處處是領導,時時可領導。研究者認為領導的面向應從自我精進開始,自 我成長、精神性、服務態度、專業性與道德修為的精進;行政領導方面,

建立願景與設立方向、瞭解和發展人才、組織設計與管理方案;教學領導 方面,以「教學」專業領導組織成員教學智能精進發展;課程領導方面,

以「課程」專業領導組織成員課程發展;學習成效方面,以「學生」身、

心、靈成長為核心價值,重視學生健康成長與適性發展。

(三)組織發展

「道德經」有其高妙的管理思維,「三十輻共一轂」(第十一章),認為 團隊與團結的重要,企業的興旺,不能僅有一種人才,必須依靠多種多樣 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因此,領導必須懂的樹立「人無棄人」的人 才觀,卓越的校長領導,應引領組織知人善任、職掌分明、權責相當、充 分授權、分層負責、分工合作,讓每個組織成員發揮它的智慧與作用。其 次為重建倫理,「領導」即是「領袖」,立德修業、極虛守靜,以「管理人」

為中心,以大德居之,作為「分層負責」、「分工合作」和「授權」原理的 依據;第三是確認革新,確認進步的必然與必要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執經達權;第四是正常化管理,理解「吃虧就是揀便宜」、「傻人自有傻福」

的人為困境,設法「權不捨本」、「權不越法」、「權不損人」、「權不多用」

使其管理正常化。

二、對「校長卓越領導」詮釋的啟示

「道德經」著重領導者圓融的哲學智慧與極虛守靜的功夫,因此,對

「校長卓越領導」的詮釋上,將著重「圓融」的整體思維,針對校長「卓 越領導」的後設認知與反思領導,校長卓越領導理念的解構與重建,理念 是經由對傳統元素加以改造,以及選擇現代觀念與價值,交互作用轉化的 結果,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過程。包含校長自我精進、領導角色、領導方 法與領導任務等面向。領導的層面為「以學生為核心」、「以全面為範疇」、

「以統整為動力」、「以效能為目的」。校長「卓越領導」應有行政、教學、

課程的整合領導知能、領導意願,領導文化與領導指標,以評估校長在行 政、教學、課程等整合領導效果。整合領導的積極與最高目標為組織願景,

即是「極虛守靜」,領導意願與領導文化為「順應自然」,領導知能的培養、

領導指標的建立、領導效果的評估為「守本務實」。

三、對「校長卓越領導」系統思維的啟示

研究者認為「道德經」哲思下「校長卓越領導」的系統思維,「領導」

係強調領導者修己的內斂功夫,因此,對於「卓越」則著重圓融的智慧、

知退的處世、虛靜的人生觀、無為的政治思想、止戰的軍事觀點與高妙的 管理原則,茲說明如下。

(一)圓通領導

「圓通的領導」重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整體思維模式,理解「人」

為一切領導行為的目的,重視「事、人、情」、「仁、義、禮」、「情、理、

法」不可切割的整體觀;卓越領導不僅是技術管理,必須「化識為智」,著 重「管人、理人、安人」的領導歷程;「以無論有」、「以虛控實」、「以退為 進」、「以讓代爭」,善用部屬智慧,成就部屬與謙虛忍讓才是最剛強的。「圓 通的領導」是心與心的互動,知人也要知心,相互珍惜與尊重,真誠相待,

培養高度默契,更重要的是「觀心、談心、知心、交心、連心、綁心(印 心)」的傳心藝術。

(二)領導之樹

「領導」有如大樹成長,必須著重領導者德性與哲思的紮根,不同於

組織的倒金字塔型或金字塔型,而是著重向下文化紮根,與向上突破發展。

「紮實的樹根」是領導者「形而上」之哲思,核心價值與倫理體系;「強壯 的樹幹」是隱涵領導人所擁有的技能、風格、問題解決與人際關係,是變 易的「權」,也是領導哲思的「用」;「樹枝及樹葉」是專業優質的行政團隊 與活化的因應策略,將價值和技能應用至問題解決與人際關係;是領導者 專業論述、政策規章、法令制度、績效檢核等之「守本務實」的操作技術;

「組織的花朵或果實」是良善的解決方式、關係與成就,也就是領導、行 政、教學、課程等整合性的優質效能。

(三)領導協奏曲

「道德經」的哲思認為「領導」是突破線性或非線性,金字塔或非金 字塔型,單一或多元性等的思維,而強調領導的整體過程或組織發展係如 大樹成長的有機體,領導的過程則應扭轉乾坤,讓組織由「金字塔型」轉 變為「樹狀型」。對於組織成員則重視知人善任,因應個人專長,適度邀請 部屬參與各項決策。領導的管理則是約法三章,主管以身作則,做給部屬 看,嚴格要求部屬遵守規約。

(四)有效領導

「道德經」的哲思認為「有效領導」的關鍵因素在於組織成員彼此「感 應」的信任關係,領導者與組織成員間彼此感應且相互承諾,及時回饋下,

雙方均能掌握時間,做到立即反應。領導的過程是動態的,依實際需要,

適時調整分配式、管制式、協調式之領導方式,三種領導方式循環往復,

最好及時合理調整,確保有效。

(五)領導思維

「道德經」的哲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領導的歷 程與目標應著重自然性與自發性,將帥必須無為,才能促使車、馬、炮,

自動自發地大有為,而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領導者需自我精進,落實「中 庸、不執著、務實」與「時、中、位、應」的角色期望與行為展現。視人 為人(好材料)、教人成人(好人才)、使人從仁(好法財),落實人力資源 管理與知識管理,熟悉教師專長,覓才、攬才、育才、留才,適才適所、

賦權增能、激發自發意願。對待幹部,須善用智慧,充分信任與授權,上 智者宜尊重其智慧,中智者則引領方向與方法。教師為專業人員,應以專 業對話或交互感應為領導思維。基層人員則需有明確的工作手冊與指標,

目標明確、執掌分明,要求「務實」的任務執行。

四、對「校長卓越領導」要素的啟示

(一)領導的理念

「吾道一以貫之」、「本乎一心」,即是「良心」,修己與極虛守靜。「修 己」有如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自我成長、精神性、服務態度、專業性與道德修為的精進;「安人」是「止 於至善」的過程,就是「觀心、談心、知心、交心、連心、綁心(印心)」

的相互感應力與「安全、安定、安康、安寧」的幸福感。

(二)領導的本質

領導的本質是校長自我精進、促使學校組織成員行為改變、學校組織 氣氛、形勢的感應與營造,以及促進終生學習。

(三)領導的對象

校長領導的對象包涵學校組織中人、時、地、財、物等資源管理,領 導者自我專業管理、環境營造、學校組織文化、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等。

事務方面是學校組織中環境、經費、財、物等資源管理;人員方面兼含學 校行政人員、教職員工、家長、學生、社區;專業領域是人力資源、系統 建置、專業智庫等。

(四)領導的種類

校長領導的種類涵括公領域的專業領導、私領域的人格典範、跨領域 的策略聯盟與產官學合作等,涵括個人、組織、行政、教學、課程、環境 與資源整合等。

五、對「校長卓越領導」任務與職能的啟示

「道德經」哲思領導的政理,著重校長辦學的哲思與理念,領導的 治理是透過專業負責的分工與充分授權,以治理眾人之事的經營與管理。

除此之外,「卓越領導」的任務也應著重覓才、攬才、育才、用才與留才,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領導人才培訓。對於學生學習展能成效,則重視養成 良好習慣,熱愛生命、多元展能與適性發展。

校長卓越領導的職能方面,首先是校長自我精進,必須謹慎慎行、德 行雙修、才德兼備、終身學習、勇於挑戰與承擔;其次為行政要有效能,

著重計畫、組織、領導、控制與訓練,各司其責、善盡職守;教學宜創新,

建立教學團隊、發展教師專業、邀請學者諮詢、營造教學情境、更新教學 設備,教學方法研發等;課程活化部分,落實課程發展委員會與學習領域 研究會職能,分析學校 SWOT 現況,落實課程研究與發展,實施課程評鑑

建立教學團隊、發展教師專業、邀請學者諮詢、營造教學情境、更新教學 設備,教學方法研發等;課程活化部分,落實課程發展委員會與學習領域 研究會職能,分析學校 SWOT 現況,落實課程研究與發展,實施課程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