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欲往何方?〉(“Où voulez-vous aller?”)

在文檔中 十首古諾歌曲之分析與詮釋 (頁 99-106)

第五章 歌曲翻譯、分析與詮釋

第八節 〈欲往何方?〉(“Où voulez-vous aller?”)

【表 8-1】〈欲往何方?〉樂曲分析簡表

詩人 哥提耶

詩名/出處 “Barcarolle”,選自《死亡喜劇》(La Comédie de la mort)

致贈 原致贈男高音杜邦(Alexis Dupont, 1796-1874),之後因杜邦只 在教會唱歌而拿掉

創作/出版 1839,1872 休東第三冊第 5 首

曲式 回復曲式(ABABABA)(mm. 1-30, 31-46, 47-62, 63-78, 79-94, 95-110, 111-126)

拍號 6/8 調性 G 大調

速度 Mouvement de Barcarolle 音域 G4-A5

力度 p, f

一、歌詞與中文翻譯 Dites, la jeune belle, Où voulez-vous aller?

La voile ouvre son aile, La brise va souffler!

L’aviron est d’ivoire, Le pavillon de moire, Le gouvernail d’or fin;

J’ai pour lest une orange, Pour voile une aile d’ange, Pour mousse un séraphin.

Dites, la jeune belle, Où voulez-vous aller?

La voile ouvre son aile, La brise va souffler!

Est-ce dans la Baltique, Sur la mer Pacifique,

說吧,年輕的美人,

92

Dans l’île de Java?

Ou bien dans la Norvège, Cueillir la fleur de neige, Ou la fleur d’Angsoka ? Dites, la jeune belle, Où voulez-vous aller?

La voile ouvre son aile, La brise va souffler!

Menez-moi, dit la belle, À la rive fidèle

Où l’on aime toujours.

Cette rive, ma chère, On ne la connaît guère Au pays des amours.

Dites, la jeune belle, Où voulez-vous aller?

La voile ouvre son aile, La brise va souffler!

在爪哇島嗎?

(gondola),船夫所唱的歌就是所謂的船歌,古諾為這首詩譜曲時,詩詞原封不 動,只是把像副歌般重覆的段落加在最後面而已。

哥提耶的詩從排版來看,似乎有六節,但其實第一、三、五節字句完全相同,

都是四行,每行六個音節,韻腳為 ABAB。詩人(抑或是船夫)詢問美人要去什 麼地方,第二、四、六節每節有六行,一行一樣是六個音節,韻腳為 AABCCB,

這三節的內容和主題不盡相同。這和台灣屏東的陳達所唱的〈思想起〉結構基本 上相同,先有一樣的歌詞,如同引言一般,接著再唱不同的內容,也許這是民歌 或工作歌的一種形式,只要再加上一次引言,船夫又可以再唱出或編出另一段不

93

同的內容。

無論是否有這種可能性,哥提耶是詩人,古諾是作曲家,所以這詩歌就是這 樣,不會再有外加的段落。這首詩的三個主題,第一個是描述一艘船,船的部位 各是什麼材質製成,乍看之下沒什麼特別,但仔細去讀,才發現這艘船價值匪淺,

或著說這根本是一艘不可能存在的船。第二段也許是承接著引言段的問題,試圖 去猜測船客的回答,這詩節一四五行是一組,二三六行是另一組,目的地就只有 兩個,一是去北歐採花,途經波羅的海,另一則是去亞洲的爪哇採花,自然會經 過太平洋。至於在爪哇島要採什麼花呢?Angsoka 是印尼文,這種植物的學名是 Pavetta indica,中文譯為茜木。哥提耶在這裡其實是想將亞洲的異國風情及東方 色彩帶進詩中,在浪漫主義的文學裡,描述異國風情是常見的主題。第三段的主 題裡,美人說出她的目的地,是那無人知曉的愛之國度。也許我們可以把這首詩 想成是詩人追求美麗女子的對話,最後這女子拒絶了詩人嗎?還是她答應了呢?

我們無從得知,一切盡在不言中。

古諾創作這首歌原是獻給男高音杜邦,這位男高音活躍於歌劇舞台年代只到 1841 年,之後就不再唱歌劇。他是許多歌劇首演時的男高音,大約和古諾的前 輩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同期,他在古諾創作第一部歌劇前 十年就退休了。這首曲子其實很早就寫了,本來有寫致獻對象,但後來杜邦只演 唱宗教作品,所以休東出版第三冊歌曲集時,就把致獻對象移除了。

二、樂曲分析與詮釋

既然詩名是船歌,那這首歌曲自然要以船歌的風格寫成,基本上船歌都是 6/8 拍,利用複拍子來模擬划船的動作。古諾並沒有給特別的速度記號,但他指 出要像船歌的律動一樣(Mouvement de Barcarolle),或許古典音樂裡其他的船歌 給以當做速度的參考。聲樂曲中的船歌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在歌劇《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裡女高 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美麗之夜,喔,愛之夜〉(“Belle nuit, O nuit d’amour”),

94

這曲子所標示的速度是 Moderato;不過器樂曲裡的船歌似乎快了些,例如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的〈升 F 大調船歌〉(Barcarolle in F-sharp major)

速度是 Allegretto,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看是要搭快船還是慢船。

這首曲子的曲式似乎介於詩節式和輪旋曲之間,如果不看最後重覆出現的那 段,這首曲子就是標準的詩節式 AAA,但最後一段加上去之後,反而變成 ABABABA,有點像輪旋曲,但輪旋曲應該是 ABACABA,且 B 段和 C 段與 A 段的關係調應該是 V 和 VI 或 IV,但本曲只是完全重覆,A 段是 G 大調,B 段 裡一開始是 e 小調,接著是 a 小調,再接著是 D 大調,再轉回 G 大調。所以古 諾應該是使用「回復段」(ritornello)的創作手法,也稱為「回復曲式」(ritornello form),這種曲式其實在巴洛克時期就有,也用在聲樂作品裡,回復段通常都是 器樂演奏,另外,回復段要跟其他樂段有明顯的對比,在本曲中,對比可以從不 同的音樂元素看出,見【表 8-2】。

【表 8-2】〈欲往何方?〉回復段與非回復段比較

回復段 非回復段

調性 G 大調 e 小調, a 小調, D 大調 織度 右手分解和弦 塊狀和聲(block chord)

伴奏節奏音型 右手: , 左手: 左右手:

聲樂部分在回復段才像是船歌,在伴奏右手連續八音分符的音型裡,歌者唱 出不同的節奏,由其在兩次 La brise va souffler 裡,聲樂要把時值長的重拍唱重 一些,時值短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唱輕一點,好像貢多拉船的船夫搖櫓時用 力放鬆的動作,見【譜例 8-1】。

95

【譜例 8-1】〈欲往何方?〉mm. 83-90

回復段最後一次出現時,為了顯示曲子已經結,古諾在最後安排了一段華彩 樂段(cadenza),在 va 這個字上,先從本曲最高音的 A5 開始唱長音,接著開始 11 度的級進下行到 E4,再以三度跳進上行從 D4 到 E5,歌者炫技之後,鋼琴右 手重覆兩次 La brise va soufler 的旋律,第二次還高八度,讓曲子在精神抖擻的情 緒下結束。

96

【譜例 8-2】〈欲往何方?〉mm. 119-126

在非回復段,古諾文字語韻和音樂旋律配合得很好,重音節在重拍也在高音,

輕音節或字尾的 e 在輕拍或下行的低音。不過奇怪的是,在第二段 Dans l’Île de Java,古諾讓介係詞 de 時值最長,音高最高,還在第一拍重拍上,見【譜例 8-3】, 這會讓歌者想要加重及唱大聲,但重要的字應該是島嶼 île 和地名爪哇 Java,為 了表示 île 的重音在 i 上,古諾這這個音節有兩個音,為了表示 Java 的重音在 va 上,這個音節雖然音高較低,但時值較長,所以唱到 de 時,一定要控制音量和 力度,千萬不可以超過 île 和 Java,除了這句以外,其他歌詞只要隨著旋律起伏 自然漸強漸弱即可。

97

【譜例 8-3】〈欲往何方?〉mm. 67-70

98

在文檔中 十首古諾歌曲之分析與詮釋 (頁 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