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雛菊〉 (“La pâguerette”)

第五章 歌曲翻譯、分析與詮釋

第七節 〈雛菊〉 (“La pâguerette”)

【表 7】〈雛菊〉樂曲分析簡表

詩人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詩名/出處 “Les conseils à la marguerite”,出自詩集《青春之罪》(Péchés de jeunesse)

致贈 原無致贈者,但後致贈小仲馬夫人克諾琳(Nadezhda von Knorring, 1826-1895)

創作/出版 1871,1872 休東第三冊第 1 首 Pâquerette gentille, Sur qui brille Un matin seulement, La goutte de rosée, Déposée

Par Phoebus, ton amant!

Ma belle pâquerette Si coquette

Penchant sur le sillon, Ta charmante corolle D’où s’envole

Quelque blanc papillon!

Sais-tu, pauvre petite Marguerite,

Quel sort te fait le ciel?

Avant que ta corbeille À l’abeille

85

Ait donné tout son miel!

Avant que tu te fanes Des profanes, Par ici passeront, Foulant d’un pas alerte L’herbe verte

Où se cache ton front!

Où tu verras, peut-être, Apparaître,

Là-bas près du buisson, Quelque vieille glaneuse, Moissonneuse

Récoltant sa moisson!

Il faut que toute chose, Fille ou rose,

Soit brisée à son tour, A l’une c’est la feuille Que l’on cueille, A l’autre c’est l’amour!

蜂蜜前!

(Alexendre Dumas, père, 1802-1870)的私生子,在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承認 小仲馬是他兒子,讓他認祖歸宗,並盡力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在 1864 年與 寡婦克諾琳結婚,之後生下兩個女兒,妻子於 1895 年四月過世,小仲馬於同年 六月立刻娶了布麗耶(Henriette Régnier de La Brière, 1851-1934)為妻,小仲馬 本人也於同年十一月去世,兩人未生下子嗣。小仲馬的代表作品為《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這部作品後來被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改編 成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

古 諾 創 作 這 首 曲 子 原 詩 標 題 為 〈 給 雛 菊 的 建 議 〉(“Les conseils à la marguerite”),出自小仲馬於 1847 年出版的詩集《青春之罪》(Péchés de jeunesse)

86

藉由 Google 搜尋書籍的功能,可以在一位法國語文學教師 Anny Antoine

(1897-1936)約 600 本的藏書中找到,車禍過世後,她的收藏轉給未婚夫 Louis Koopman(1887-1968),兩人的收藏於 1972 由荷蘭的國立圖書館收購,其中一 本就是《青春之罪》,經由電子典藏得以在網路上搜尋到。這首詩創作於 1840 年五月,共有 13 節,每節有六行,每行音節數各為 6-3-6-6-3-6,韻腳規則為 AABCCB,古諾所選的節數為 1、2、3、6、8、13。在六節中,詩人先描寫雛菊 之美,但隨後提到她可預見的悲慘命運:花蜜被採光、被路人踩傷、被老婦採摘,

又或是最後枯萎凋零,可是最後詩人告訴雛菊,女孩和玫瑰都要被摘下,前者是 愛情後者是葉子,詩人似乎借著對雛菊說話來勸年輕女孩要把握青春年華,主旨 和巴舍拉所寫的〈五月首日〉不謀而合。

古諾沒有選第四第五節和第三節結束及第六節一開始一樣都由 avant(在...

之前)開始,這兩節共有三次 avant:在白天結束前、在夜幕低垂前及在星空燦 爛前,其實三者只是以不同方式描寫時間,黑夜來臨或許正如同中文的「日暮之 年」一樣,都象徵年華逝去、生命將盡。接著,在第七節,詩人問雛菊是否願意 被摘下,因為女孩們眼睛會因為花而亮起來,接著就接到第八節,古諾的歌詞巧 妙的改變了第一個字,原詩是 Ou(或著)承接第七節,描述另一種命運,但古 諾沒有用第七節,所以把字改成 Où(在那裡),音同義異,沒有 「或著」,自然 不 用 第 七 節 , 接 下 來 的 第 九 到 十 二 節 裡 先 是 對 拾 穗 老 婦 ( vielle glaneuse moissoneuse)的描寫,接著提到墜入愛河而迷惑的小女孩(fillette ... amoureuse), 她來和雛菊對話,雛菊回應女孩,最後一節也是雛菊所說的話,勸女孩勇敢去愛。

古諾的藝術歌曲改的字不只有上一段提到的 Où,還有另外兩處。第一處是 第一節第一行第一個字,其實小仲馬用的字是 Marguerite,而不是 Pâquerette,

前者的學名是

Leucanthemum vulgare,中文譯為法蘭西菊,後著學名是 Bellis

perennis,中文譯為雛菊。兩者雖然名稱不同,但對於外行人來說,看起像是同

一種花,所以在詩中被拿來當成同義詞,至於古諾為什麼要把字換掉?也許是因

87

他 已 經先 寫另 一 首歌曲 名 為 Marguerite , 是 用 普拉 岱爾 (

Onésime Pradère, 1825-1891)的詩,收錄於休東出版的古諾歌曲集第二冊。另一處是在拾穗老婦

的那節,最後一行小仲馬寫的是關係子句 Qui cherche sa moisson(她正找著她的 收成) ,但古諾改成分詞片語

Récoltant sa moisson(正收割著莊稼),其實古諾是 把未使用的詩節摘要式地用 Récoltant 表達出來,省去找的動作,直接進入收成。

對於古諾和小仲馬的交情,並沒有許多記載,能找到的只有寥寥數件。首先,

古諾用三首小仲馬的詩譜曲,一首獻給小仲馬的妻子,另一首《若您不開窗》( “Si vous n’ouvrez votre fenêtre” )獻給男中音佛爾,第三首是《讚美》(“Compliment”),

獻給一位名為 Edgard Rodrigues 的人的妻子,此外在古諾第一部歌劇《莎芙》要 重新製作時,小仲馬有參與決策過程,最後則是小仲馬連同雨果和古諾,三人協 助威爾第的歌劇能在巴黎上演。

二、樂曲分析與詮釋

普法戰爭(1870-1871)時,古諾舉家離開巴黎前往倫敦避難,〈雛菊〉就是 在這個時期的作品。古諾選取六段詩節,以兩節為單位,寫成一首詩節式 AAA 的歌曲。這首曲子似乎回到古諾在第一冊的歌曲風格,速度 Allegretto,力度記 號只有 p,漸慢只出現在最後一段要結束時。不過,轉調不像第一冊一樣只有轉 到關係調就轉回,反而像第二冊的曲子,調性有點不穩定,原本是 F 大調,在詩 節第一節就轉成 C 大調,到了第二節時調性不穩定,一開始像 F 大調,之後又 像 b♭小調,最後則是在 A♭大調穩定下來,在第二節後半時又轉回 F 大調,見【譜 例 7-1】。

88

【譜例 7-1】〈雛菊〉mm. 8-18

從【譜例 7-1】還可以看到古諾常用的伴奏音型,基本上整首曲子都是和聲 式織度,左手低音是單音所組成的旋律線,右手除了前奏、間奏和尾奏外,都是 在後半拍。同樣的音型在第二冊的《蔭下酌飲》也用過,只是該曲伴奏變化較多,

不像這首曲子比較單純。

這首曲子的音域只有九度,最高音 G5 在各段都只出現一次。第一段在陰性 單數的過去分詞 déposée 的第一音節上,第二段在介係詞 À 上,第三段在名詞 Moissoneuse 的第一音節上。既然法文的重音落最後一個音節,這些高音雖然在

89

第一拍,還是不應唱太重,古諾把高音寫在這一拍其實是為了配合法文的音韻,

因為讀起來音調的確高於其他音節,介係詞一般也不強調,說話時只會輕輕帶過,

所以也不必因為高音和重拍唱太重,déposée 可從【譜例 7-1】得知。

另外,法文有許多可讀可不讀的字尾 e,這些 e 在口語時常常音調較高,古 諾也配合語韻把一些字尾 e 的音高寫的比較高。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 e 即使讀 出來也不應是字的重音,所以歌者在唱時,要注意避免把這些音節唱太強或太大 聲,只需將聲音向上抛,輕輕點到即可,需要這樣唱的字在第一段有 goutte、belle、

pâquerette、coquette、charmante,在第二段有 pauvre、fanes、profanes、cache,

在第三段有 chose、rose、une。旋律下行的字尾 e 沒有在這裡列出,因為歌者應 可以自行判斷。

在這看似完全相同的三段體中,古諾在每個音樂段落的第二節詩的第三行有 一些變化,在最後要結束時也和前兩段稍有不同,演唱時應特別留意,見【譜例 7-1】及【譜例 7-2】。第二段的 Quel sort te fait le ciel 早半拍進來,唱起來有急促 之感,彷彿是詩人或歌者在逼問雛菊一樣,第三段的 Là-bas près du buisson 則晚 半拍進來,好像是給詩人或歌者時間,指出方向給雛菊看。最後的À l’autre c’est l’amour 晚半拍進來,還加上漸慢,見【譜例 7-3】,似乎是在為最後的關鍵字「愛 情」(amour)製造隆重的出場式,讓聽眾屏息以待。

【譜例 7-2-1】〈雛菊〉mm. 27-30

90

【譜例 7-2-2】〈雛菊〉mm. 51-53

【譜例 7-3】〈雛菊〉mm. 63-6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