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蔭下酌飲〉 (“Boire à l’ombre”)

第五章 歌曲翻譯、分析與詮釋

第五節 〈蔭下酌飲〉 (“Boire à l’ombre”)

【表 5-1】〈蔭下酌飲〉樂曲分析簡表

詩人 歐吉耶(É mile Augier, 1820-1889)

詩名/出處

致贈 男中音佛爾(Jean-Baptiste Faure, 1830-1914),而非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

創作/出版 1868,1869 休東第二冊第 9 首 曲式 貫穿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拍號 3/4 調性 e 小調

速度 Moderato, Moderato assai 音域 E4-G5

力度 p, f

一、歌詞與中文翻譯

Je n’ai pas soif, vieillard, merci.

Mon cœur a bien autre souci Que la bouteille!

Toi, cependant, paisible et gai, Tu bois à l’ombre, à petit gué, Sous une treille.

Tu ris au gobelet d’étain Et nul d’un jugement certain Ne pourrait dire

—À voir tes regards complaisants, — Qui creusa les rides des ans

Ou du sourire.

Tu n’as pas connu même un jour La plaie ardente d’un amour Mis en risée,

Ou si tu l’as eue à vingt ans, Du moin, l’as-tu depuis longtemps Cicatrisée.

70

Ô vieillard! que je donnerais

Mes cheveux noirs et mon teint frais Et ma jeunesse,

Pour m’être acquitté de souffrir, Et comme toi, près de mourir, Boire en liesse! Française)拒絶,但在奧德歐劇院(Théâtre de l'Odéon)上演頗為成功,之後他 就改以散文創作劇本。此外他也為歌劇寫劇本,古諾歌劇《莎芙》的劇本就是歐 吉耶寫的,他於 1857 年獲選成為法蘭西學院會員。

歐吉耶在什麼時候寫作這首詩本難以查考,但拜科技之賜,Google 圖書可 查到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及瑞士洛桑區圖書館(bibliothèque cantonale)的典藏有 歐吉耶於 1855 年由 Michel Lévy Frères 出版社所出的詩集,名為 Les pariétaires。

pariétaire 是一種植物,學名為 parietaria officinalis,中文譯為牆草,或許詩集可 譯為《牆草集》。古諾選用全詩,但改了中間一個字,在第四節年輕人想用自己 的青春和老人交換他的歷練,年輕人提出的三樣東西有黑髮(cheveux noirs)、煥 膚(teint frais)及青春(jeunesse),不過歐吉耶原詩的第二樣是用鮮血(sang frais)

來交換,其實老人血流不暢並非沒有典故,例如在羅馬史家塔西佗(Tacitus)的 編年史中記載尼祿王(Nero)賜死他的老師辛尼加(Senaca),但他因為年紀大,

雖然割了傷口放血,血卻流不出來。但是血畢竟是看不到的東西,古諾將之改成 外表可見的煥發容光,也許讓聽眾能一聽到歌詞就能瞭解詩意。

這首詩一共四節,每節六行,但六行又可以再分成兩個段落,一個段落三行,

前兩行詩,一行有八個音節,第三行詩則只有四個音節。本詩有押韻,每節的韻 腳規則為 AABCCB。詩的內容描述年輕的詩人正為情所苦,一位老者邀詩人共 飲,詩人對老者其人及其行為進行描述,之後指出自己拒絶喝酒,但卻願意用自

71

己的青春換取免於遭受愛情之苦的智慧,才能像老者一樣開懷暢飲。

這首詩出版時的題獻詞是 à mon ami FAURE,這位 FAURE 究竟是誰?由於 法文大寫時,音調符號常常不會出現,所以 FAURE 有可能是 Faure,也有可能 是 Fauré,但是假如這首曲子真的如 Kalmus 版本,由 Alfred 出版重新打字的一 樣,是給作曲家佛瑞,時間點不太可能。佛瑞生於 1845 年,而這首曲子出版時,

大約只有 25 歲,雖然他於 1860 年代就開始創作,但那時他是聖桑斯(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的學生,而聖桑斯是古諾的學生,古諾那時是否認識佛 瑞是個值得考慮問題。而且佛瑞是在 1870 年代經由聖桑斯的介紹才開始出席維 亞多的沙龍,對於一個初出茅蘆的小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的學生,也不是聲樂家,

這首曲子獻給他不太合理,更何況,古諾在他回的憶錄(Mémoire d’un artiste)

中完全沒有提到佛瑞的名字。可惜的是,許多人被 Alfred 在舊譜上重新打的字 誤導,認為這首曲子是獻給作曲家佛瑞,甚至連音樂學者 Flynn 也說這首歌曲是 獻給佛瑞。

另一個可能性則是男中音佛爾,他是聲樂家也是藝術收藏家,他也有創作一 些聲樂曲,曾短暫執教於巴黎音樂院,也寫過兩本聲樂教育的書:《聲音及歌唱》

(La Voix et le Chant)及《致年輕歌者》(Aux Jeunes Chanteurs)。他曾演出古諾 歌劇《浮士德》,擔任梅菲斯特(Méphistophélès)一角,不過他並不是 1859 年 首演時的梅菲斯特,而是在 1863 年的製作才演唱這個角色。演唱古諾的作品,

兩人因為熟識,古諾寫曲贈他,一如他其他的作品一樣,似乎是比較合理的推論,

剛德就認為這首歌是題獻給男中音佛爾。

二、樂曲分析與詮釋

這首歌曲是古諾少數的貫穿式歌曲,所謂貫穿式是指從頭到尾都是不同的旋 律,亦有稱為通作式,在這首歌曲中可以很明顯看出古諾在歌曲創作上的實驗。

這首曲子特別之處可以從幾個不同的地方看出來,首先是力度記號,在第一冊的 曲子,力度記號只出現在伴奏,所以聲樂基本上跟隨伴奏的力度記號,但在這首

72

曲子,聲樂和鋼琴各有自己的力度記號,甚至鋼琴的左右手也各有自己的力度紀 號。其實大部份的段落聲樂和鋼琴的力度是一致的,也許無需特別標示,但這麼 做是為了在特別的段落提醒歌者或伴奏要注意音量,見【譜例 5-1】。在和聲十分 複雜,又不斷轉調的情況之下,也許古諾不希望聲樂某些片段被伴奏影響,所以 將聲樂和伴奏力度分開標示。

【譜例 5-1】〈蔭下酌飲〉mm. 40-43

在記譜上有另一個不同的是,古諾用法文在某些段落要求歌者要表現某種情 緒,例如,在 31 小節出現 avec amertume,要求歌者要唱出痛苦的感覺,在 54 小節出現 tranquille,歌者的 G♯5 讓調性由 e 小調轉入 E 大調,所以要配合和聲 進行營造出平靜的氛圍,見【譜例 5-2】。法文的指導語不只出現在聲樂部分,在 伴奏也有,要尾奏 67 小節,古諾要求要 animez un peu,更有精神或更有活力,

配和用圓滑線連起來的斷奏,鋼琴左右手也都變成高音譜記號,全曲最高音 G♯4、

A4、B4 及 C♯3 其實在這裡這兩小節裡,見【譜例 5-3】。

73

【譜例 5-2】〈蔭下酌飲〉mm. 53-55

【譜例 5-3】〈蔭下酌飲〉mm. 64-71

另一個作曲實驗也許可以調性快速轉變看出來,在本詮釋報告從第一冊所選 出來的詩節式歌曲裡,古諾會在段落中轉調一次,再轉回原調。也許古諾想要在 歌曲多次改變調性,所以他捨棄詩節式的寫法,改成用貫穿式,他可以改變調性 就進入一個新的段落。由於本曲調性和和弦較複雜,所以製作【表 5-2】,將歌詞 段落、調性、小節數及伴奏音型加以整理,以便於瞭解古諾的創作之複雜度。

74 段落可謂全曲高潮,因為詩句是以祈願語氣寫成(que je donnerais),拿出來換的 東西一個比一個珍貴,而且使用重覆連接詞 et 的修辭法(polypototon),彷彿詩

75

人不是事先想好,而是腦中不斷出現東西以文字急促講出,而古諾也用音樂完美 呈現,用模進的方式把三樣東西唱出,到最後一樣時則出現本曲聲樂最高音,見

【譜例 5-4】。

【譜例 5-4】〈蔭下酌飲〉mm. 44-52

演唱此曲時,如果聽鋼琴,有時節奏會不好掌握,從【表 5-2】可以看見左 右手音型不斷改變,有時改變出現在歌詞新段落之前,有時歌詞進來後才改變伴

76

奏音型,所以不可以依賴鋼琴。想要從鋼琴得到提示音,唯一能聽的地方大概只 有間奏,但說是間奏也許也太短了,畢竟兩小節不到,但這已是本曲各段間休息 最久的地方,見【譜例 5-4】。另外,我們也可以見到調性不斷改變,有時候調性 是靠聲樂出來後才轉調完成,例如【譜例 5-2】所顯示一樣。總而言之,演唱此 曲時,要特別專注,用歌詞記住力度變化,像唱現代樂一樣將聲樂旋律背熟,以 免在突然轉調時唱走音。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