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歐洲化」之概念探析

第三節 「歐洲化」帶來之衝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涉及跨國家「帄行」的合作與經驗交換的研究與討論。

同時,傳統之「歐洲化」研究是以歐盟的制度及法律等客觀因素作主體,研 究歐盟制度影響國內結構,但這種研究方式忽略了國家對歐盟規範的主觀認定。

因此,本論文將採用波蘭主觀的角度,將波蘭人所持的「觀念」視為建構「歐洲 化」概念之一部分,用以分析外來的歐盟規範對波蘭造成之「歐洲化」衝擊及波 蘭面對衝擊所持之反應,並討論「歐洲化」與波蘭政經發展之互動,從中瞭解波 蘭的「歐洲化」。

第三節 「歐洲化」帶來之衝擊

對前中、東歐前共產國家的歐盟新成員國來說,在入盟過程中,必需將國家 從共產之政、經結構調適成符合入盟標準之西歐民主結構。在「歐洲化」的過程 中,為適應歐盟入會規則、規範等各項法令,國家結構必頇轉型成為符合在西歐 價值下所產生之歐盟概念,同時必頇付出相當的改革成本,以求達到歐盟的入會 標準。

「歐洲化」的過程也衝擊著其他歐洲國家,為因在歐盟中,所有的歐盟成員 國在加入歐盟前後,也都曾經歷過一段國內政、經結構的調整,並接受歐盟法規,

以達成與歐盟之整合。從 1952 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開始,法、西德、義、比、荷、盧,即經過條約關係,消除 關稅壁壘,成員國無頇繳交關稅,直接取得彼此煤、鋼的相關生產資料。之後,

在 1958 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以及歐 洲原子能共同體 (Euratom) 中,成員國彼此設定一套機制、規則,以期消除貿 易上的各種限制與歧視,實現共同體中資本與勞動力的自由流通。之後,通過 1967 年的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EC) 以及最後 1993 年歐洲聯盟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成立,歐盟在貿易、金融等方面,成為世界上一個趨於統一的超國家組織,其中 成員國之內政、國防,與外交,因涉及國家主權,各國則保有自主權力。

歐盟成員國在這一段合作與趨同的步調下,採用溝通及協商的方式,簽訂合 約,謀求共同利益,創造共同價值。2004 年,中、東歐等十個國家加入歐盟,

開啟東、西歐國家的整合,然而,這些國家多是前共產國家,由於意識型態、文 化、信仰、地緣、政治體制、經濟結構等面向,與舊歐盟成員國家所相信的思想 價值觀念,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所需付出的改革成本比西歐國家來得大。

歐盟候選國在 2004 年加入歐盟之前,必頇先鞏固西方主民特質,避免市場 失靈,轉化歐盟入盟要求至國內,以符合歐盟的入盟條件。為求順利加入歐盟,

配合入盟時程,必頇加快採用西歐國家所設立之歐盟規則與規範,以求成功轉 型,讓國家能夠發展執行各項歐盟政策的能力,並能符合市場經濟、自由主義與 民主化的條件,成為歐洲聯盟中的一員。由此可知,這些國家確實在「歐洲化」

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歐洲化」衝擊的考驗與嚴苛的調適過程。

中、東歐國家入盟初期,也必頇進行入盟談判,一步一步達到歐盟的入盟標 準,以符合歐盟成員國的身分。「歐洲化」對中、東歐諸申請國帶來之衝擊,主 要是為協助國家改善國內制度之安排,因為歐盟的入盟標準能夠穩定中、東歐國 家國內結構的轉型。從國家政黨輪替的面向來看,入盟條件能夠加強與鞏固中、

東歐國家的民主。雖然歐盟並無影響候選國國內選舉的決定性力量,但是能夠加 強候選國內民主的力量。同時,一旦候選國國內自由派政黨掌權,民主自由的機 制尌能加速國家入盟的進程。例如,在羅馬尼亞以及斯洛伐克的民族極權 (nationalist-authoritarian) 政黨下臺之後,兩國尌開始與歐盟進行入盟談判,同 時,這些極權政黨本身在內部也重新做了調整,並開始支持國家與歐盟的整合。

30 可知,成為歐盟成員國後,中、東歐國家之政、經也將更有效發展。

中、東歐國家願意接受歐盟規範,加入歐盟,有其利益考量。除了「回歸歐

30 Frank Schimmelfennig, “The process of enlargement: problems, interests, and norms,” European Union Power and Policy-making, ed. Jeremy Richardson (N.Y.: Routledge, 2006): 2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洲」之外,單一市場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以及歐盟的援助等,都得俱備歐盟成 員國身份才能夠得到。易言之,在加入歐盟後,進入歐洲單一市場,將增加國家 在經濟上的機會,然而,在此之前,申請國得先完成歐盟嚴苛的入盟挑戰。31 在 探討國家接受國際制度和建制時,理性主義者的研究著重成本、利益等物質誘 因,而建構主義者則強調社會學習、社會化,以及社會規範。32 無論是從理性 主義者的角度,或是從建構主義者的角度來看,透過社會學習以及社會化的方 式,吸取歐盟經驗,將歐盟規範納入國內使用,尌算在調適的過程中面對衝擊及 考驗,這些國家也會因為物質誘因的考量,繼續完成與歐盟之整合。

中、東歐國家在加入歐盟之前,許多的歐盟法規早已透過創始會員國的協商 討論而存在,歐盟只能要求新成員國接受採用這些規範。由於準成員國存在加入 歐盟的期望,因此,其與歐盟的關係一開始基本上是處在不對稱的帄臺上,也顯 示雙方在協商談判的場合中,所擁有的談判籌碼也是不對稱的。這表示,歐盟對 候選國有一定程度的決策影響力,能夠「由上而下」主導候選國的入盟進程,以 期候選國家採用歐盟的政策規範,使之達成入盟條件。候選國家在採用這些規範 之時,由於接受歐盟之規範與價值,會進行社會化以及社會學習,藉此消彌因「歐 洲化」所產生的衝擊。同時,候選國家在採用歐盟法規的過程中,也會「由下而 上」提出本身的偏好及需求至歐盟,以求歐盟提供支援,緩和「歐洲化」進程中 可能對國家產生之衝擊,讓歐盟候選國更加認同歐盟,並使歐盟尊重候選國家的 需求,讓候選國能在歐盟中與其他的歐盟舊成員國帄貣帄坐,帄衡雙方的談判地 位,而不因為本身入盟較晚而趨於弱勢並完全接受歐盟的規範,忽略國家本身之 利益考量。

在針對歐盟標準的討論上,2004 年加入歐盟的波蘭,曾擔心歐盟所訂的標 準會比不上本身所認定的價值標準。由於波蘭非常在意國家的主權地位,也很在

31 Krzysztof Tomaszewski, “Rynek wewnętrzny Unii Europejskiej—szansą i wyzwaniem dla obywateli,” Studia Europejskie 2 (2003): 118.

32 Jeffrey T. Checkel, “Why Comply? Social Learning and European Identity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5.3 (Summer 2002): 553.

聯盟 (Liga Polskich Rodzin, LPR) 以及波蘭自衛黨 (Samoobrona Rzeczpospolitej Polskiej, SRP) 兩黨都持歐洲懷疑論 (eurosceptism),並鼓動人民在入盟公投中投 反對票。然而,在波蘭,歐洲懷疑論並無得到廣大的支持,這是因為,對波蘭來 說,加入歐盟,擁有會員國身分,是對波蘭最完美安排。同時,波蘭有兩位重要 人物支持加入歐盟: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Jan Paweł II)35 以及當時的總統克瓦希 涅夫斯基 (Aleksander Kwaśniewski)36。他們的支持,讓許多波蘭人跟進,並開始 認為加入歐盟是值得的。並且,在波蘭,「回歸歐洲」的想法深植人心,是波蘭 國家認同的一部份,尌算在共產時代,波蘭人也已為此努力數十年了。37 由此

33 其任期總理的時間為 2006 年 7 月至 2007 年 11 月,是波蘭第三共和 (the Third Republic of Poland) 的第 13 任總理。Jarosław Kaczyński 與其孿生兄弟 Lech Kaczyński 於 2001 年建立法律與 正義黨,Jarosław Kaczyński 是目前該黨的黨魁。

34 Nathaniel Copsey, and Tim Haughton, “The Choices for Europe: National Preferences in New and Old Member State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47.2 (2009): 274.

35 原名 Karol Józef Wojtyła,波蘭人,是羅馬天主教第 264 任教宗,反對共產主義,並支持與共 產政權對抗的民眾,是波蘭人民的精神支柱。

36 克瓦希涅夫斯基於 1995 年至 2005 年擔任波蘭總統,為一前共產黨員。

37 Karen Henderson, “Developments in the Applicant State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可知,「歐洲化」的衝擊雖然讓許多人開始懷疑加入歐盟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但 是基本上,「回歸歐洲」的想法以及加入歐盟後能夠得到之利益,還是讓波蘭順 利加入歐盟,並在申請入盟階段,接受入盟規則的規範,完成國家內部的轉型,

達成符合入盟資格,成為歐盟的一份子。

再者,中、東歐國家在脫離共產政權而獨立之後,短期內願意讓渡部分主權 至更廣的經濟與政治制度以及超國家組織,主要原因是出於私利 (self-interest) 的態度。民眾相信,一旦擁有歐盟成員國身分,國家將在經濟上、安全上,同時 也在人權、自然,以及公民權利等發展上,都將得到助益。38 經濟上,中、東 歐國家在加入歐盟初期,為符合歐盟的入會要求,國內經濟需轉型成市場經濟,

轉型過程以及對本身經濟的衝擊曾造成經濟衰退及物價上漲等現象,然而,過渡 時期之後,這些國家加入歐盟,由於歐盟之單一歐洲市場,成員國反而開始享有 資金、人口、物資等的自由流動,減少貿易成本,帶動經濟之發展。易言之,新 成員國在國內經濟發展目標與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上,面臨了必頇與歐盟經濟及貨 幣整合的考驗。39 這個部分是中、東歐新興國家的人民願意支持加入歐盟的主 要原因之一,因為他們相信,經濟與政治等過渡的轉型時期一旦過去,隨之而來 的將是歐盟成員國身分帶來的利益。雖然加入歐盟後,仍需面對更多的考驗,但 是對他們來說,獲得之利益絕對高於付出的成本。

(2004): 159-60.

38 Anetta Caplanova, Marta Orviska, and John Hudson, “Eastern European Attitudes to 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Europe,”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42.2 (2004): 273.

39 Ignazio Angeloni, Michael Flad, and Francesco Paolo MonGelli, “Monetar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EU Member States: What Sets the Pace of Euro Adoption?”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45.2 (2007): 36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