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對台工作機制的建立與變遷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對台工作機制的建立與變遷

中共對台工作機制的建立,與其對台認知有關,當認知改變,對台政 策隨即跟著改變,對台工作的方法,以及組織和人員也接著改變。因此,

中共慣稱,政治路線決定組織路線,組織路線又決定幹部路線。1政治路線 是總方針、總政策,政策決定後,就須從其本質和需求,考慮何種組織體 系以達成目標。本章以中共四位對台領導人時期,描述分析對台工作的建 立與變遷情形。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

從1949 年中共政權成立以來,有 27 年時間是在毛澤東領導下,推行 他的理論與政策;期間,周恩來亦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涉外、對台的執 行工作幾乎都是由其負責,因此,亦可稱之為毛澤東、周恩來時期。由於 周、毛先後在 1976 年過世,是以其後經過一個短期的過渡,再進入鄧小 平時期。

壹、認知與政策

中共何時對台灣發生「興趣」?是本文首先探究的問題。這裡所謂「興 趣」,非指關心、重視之意,而是佔領、統治,或是中共用語——「解放」

之意。1945 年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共軍事實力擴大,開始挑戰國民政府中 央,進行奪取政權之戰。台灣作為中國新收復的領土,中共也展現高度興 趣,先在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由台籍人士蔡嘯負責,

2並派員蔡孝乾、張志忠等潛回台灣,發展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組織。張 志忠等人並組織武裝部隊,參與二二八事件。

1950 年 1 月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被國民政府破獲,書記蔡孝乾等被

1 景彬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 年),頁 84-85。

2 中共同時在上海成立「台灣幹部訓練團」,由蔡嘯負責組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捕,張志忠等奉命進行組織重整,但工作日益困難。5 月,張志忠等 13 人 被國防部保密局逮捕,1951 年 3 月判處死刑。預備作為中共解放台灣內應 力量的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覆滅後,中共在台灣內部已無發展組織的活動能 量,其派遣人員和地下黨員轉趨沈寂。此後,中共只能思圖由外部對台展 開「解放」攻勢。

毛澤東、周恩來時期的對台政策,雖總其名為解放政策,惟仍有不同 的階段與意涵:

一、武力解放

由於國民政府在大陸迅速全面潰敗,被迫遷來台灣,毛澤東遂於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平天安門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北平改回原 名北京。同時,中共挾其軍事勝利餘威,企圖一舉攻克台灣,完成國家統 一。為此在 1949 年 10 月 24 日,發動金門古寧頭戰役,結果共軍死亡 8 千人,被俘6 千人。經此一役,中共對台軍事攻勢一時受挫,台灣軍民暫 時獲得喘息。

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27 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台灣海峽中 立化,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巡邏。3迫使中共中止渡海攻台的企圖,

否則就得與美軍直接對壘。4同年10 月 19 日,中共派遣志願軍進入北韓參 戰。中共展開「抗美援朝」,百萬軍隊進駐北韓,此時更無力兼顧對台用 武。1951 年 7 月 10 日,中共、美國和南北韓方面派代表開始停戰談判,

在經歷幾次談判中斷後,交戰雙方終於在1953 年 7 月 27 日簽署停戰協定,

停止軍事衝突,韓戰正式結束。

3 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對撤遷至台灣的國民政府,採取「放手不管」(hands off policy)的政策。

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 年 1 月 5 日表示,美國不會介入中國內戰,亦無意援助國民政府。

參見Chiu Hungdah ed.,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Document and Analysi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3), pp.220-221.

4 中共認為由於韓戰的發生,「第七艦隊在台灣、澎湖海域的駐防,已使國民黨台灣當 局絕處逢生,死而復活,中國的統一大業也就這樣暫時阻絕了,成為歷史的遺憾。」資 料參見蕭元愷,百年之結—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關係的歷史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頁 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武力解放為主、和平解放為輔

韓戰結束後,中共百萬志願軍陸續撤回,中共再把注意力轉回台海問 題,預作軍事動員準備。然而,由於美國的介入,台灣問題成為中共與美 國角力的焦點。1954 年夏季以後,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開始 考慮透過談判解決台灣問題。51954 年 12 月 2 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 訂《共同防禦條約》,使台灣安全獲得保障。6此後,除非中共願與美國直 接衝突,否則武力「解放」台灣的企圖已難以實現。7面對美軍協防台灣的 事實,使得中共對台灣問題的看法深受美國態度的影響,早期中共除針對 美國一再向聯合國安理會及秘書長控訴美國「侵佔」台灣,並強調中國人 民「決心從美國侵略者手中,收回台灣和一切屬於中國的領土」。8對中共 而言,台灣不僅是國共兩黨間一場未結束的內戰,更是一個令中共時時記 起「美國侵略中國」的地名,以致當時中共動員掀起反美運動的重要性甚 至超過「解放台灣」。9

中共面對美國直接介入台海問題,除了一方面繼續備武,蓄積攻台力 量;另一方面,也積極展開軍事行動以外的對台工作,特別是進行誘和工 作,爭取國民黨高層軍政人員。

同時,中共為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圍堵,開始經營第三世 界,拉攏亞洲、非洲、中南美洲曾被殖民的落後國家。1955 年 4 月,中共 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藉出席印尼萬隆第一屆「亞非會議」機會,

表明願與美國談判和緩台灣緊張局勢。10同年 7 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

5 江澤民,「營造有利戰略態勢,增強國家戰略能力」,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 年),頁 361。

6 1950 年代初期,國際間民主國家和共黨國家兩大陣營壁壘分明,美國為對共黨國家實 施圍堵政策,因此願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7 雖然中共不敢(或不能)直接攻台進行「武裝解放」,惟對浙江、福建沿海我國軍控 制島嶼,仍然直接採取軍事佔領或騷擾行動。例如,在1955 年 1、2 月間分別攻佔一江 山、大陳島等。

8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 81 年),頁9。

9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 年),頁 161。

10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頁 1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更進一步宣稱「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 方式解放台灣。」所謂「和平的方式」就是指「和談」而言。1956 年 1 月,

周恩來在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二次會議中,曾指出「除了積極準備在必要的 時候用戰爭方式解放台灣外,努力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同年6 月,

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中,提出「我們願意同台灣當局協商 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台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 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同時,

中共透過各種關係和管道,向我政府官員發動書信攻勢,鼓吹「和談」。 雖然中共宣稱願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但並不表示就不用武力 來解決台灣問題,在可能的情況下,武力仍是其主要的手段。1956 年 7 月 29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和平解放台灣的指示」,要求全黨貫徹「和 平解放台灣」的方針。9 月,中共召開八大,劉少奇在「政治報告」中,

宣稱「解放台灣的問題完全是我國的內政問題,我們願意用和平談判的方 式,使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 力,那是在和平談判喪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談判失敗以後。」11因 此,中共在鼓吹「和談」無功之後,於 1958 年 8 月突然對金門、馬祖發 動猛烈的「八二三炮戰」,此一行動充分說明中共所謂「和平解放台灣」

的具體意義,還是在於對台及國際宣傳。

「八二三炮戰」後,台海情勢漸趨穩定,兩岸未再出現大規模軍事衝 突,一直維持冷戰對峙的局面,其主要因素在於:第一、內憂問題:50 年 代末,中共「三面紅旗」運動失敗,內部權力鬥爭和政治運動不斷,導致 政局不安,經濟發展停滯。1965 年底,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更使 大陸陷入極度的混亂狀態,在此情勢下,中共無暇顧及對台工作。第二、

外患問題:1960 年,中共因民族主義及意識形態的齲齬等因素,與蘇聯失 和,雙方甚至於 1969 年 3 月在黑龍江邊境珍寶島地區爆發軍事衝突,導

11 「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節錄)」(1956 年 9 月 15 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台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頁 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致全面決裂、軍事對壘。此外,美國在 1960 年代開始介入越戰,對中共 形成另一種壓力,當然更無力藉由軍事力量處理台灣問題。

1970 年代前後,國際間「以談判代替對抗」成為解決衝突的新趨勢,

國際形勢對中共有利。1969 年 4 月,中共召開九大,修正對外政策為「反 蘇修」,同時基於本身的安全考量,積極謀求突破國際孤立及與美國改善 關係,當時中共還利用「乒乓外交」努力拓展對外關係。由於中共與美國 對平衡蘇聯的威脅有共同的戰略需求,於是雙方開始進行改善關係的談 判。

中共與美國關係逐步改善,在對台政策上也相應轉變,以「外交孤立」

為主要取向。在國際間,中共以「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自居,與中華民國 展開外交攻防戰。其中,1971 年 10 月,中共進入聯合國;1972 年 2 月,

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與中共簽署《上海公報》,開始關係正常化;

同年9 月,中共與日本建交。自此,兩岸外交形勢倒轉,中共越來越佔上 風,台灣越來越受到孤立。

中共加入聯合國後,中共除以外交孤立台灣,同時訴諸民族主義,爭 取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的「認同」、「回歸」;兩岸在外交競逐和爭取 僑心等短兵相接的機會和場合也越來越多,中共的僑務工作與對台工作的

中共加入聯合國後,中共除以外交孤立台灣,同時訴諸民族主義,爭 取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的「認同」、「回歸」;兩岸在外交競逐和爭取 僑心等短兵相接的機會和場合也越來越多,中共的僑務工作與對台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