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永續發展之概念及相關論述

從上述博物館、文化政策之內涵與重要論述中,我們隱約嗅出一個新 的概念正逐步影響文化領域,那就是永續發展。然而就文化政策與博物館 層面而言,此概念仍大多停留於理念宣導階段,尚未真正落實到實務工作 之各個環節中。若單就理論面而言,永續發展思潮與上述之生態博物館、

新博物館學、後現代主義等有許多類近之處,強調博物館跳脫傳統建築圍 牆內的知識教諭性意義,衍生新的社會意義、環境意義與文化意義,博物 館不再只是傳遞教化性知識的機構,它必須成為更積極參與社會變遷與環 境議題的溝通工具,它無法脫離現實社會與生活環境,獨立於自我的象牙 塔裡,它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再造、文化再造、環境再造與經濟產業 再造等整體性大社會課題之機制與重要工具。

「永續發展」是國家整體工作的重要發展目標,但是對於博物館與文 化政策之範疇而言,除了「永續經營」近年來受到重視之外,「永續發展」

課題嚴格而言,尚未成為博物館與文化政策的主流論述。「永續發展」對於 臺灣來說,觀念上仍偏向於環境生態之範疇,雖然臺灣之國家永續發展委 員會揭示的政策綱領中,「永續發展」之範疇涵括環境生態、社會與經濟等 層面,但是似乎仍較傾向口號式的理念宣示,似乎只是因為「永續發展」

是世界先進國家的主流論述與發展方針,所以我們也不能落於人後,但是,

仍處於理念上的宣導與表述,尚未全面性滲入各級政府之實際工作場域與 實務操作中。已列入國家「永續發展」主要範疇之工作就已經是如此的景 況,更何況是文化層面之工作,目前文化議題是納入社會永續之範疇之內,

並且也只是部分文化議題。因此,就臺灣而言,「永續發展」仍處於一種相 對弱勢的論述與政策。但是作者環顧世界各國之思潮與發展,仍深深覺得

「永續發展」對於文化與博物館而言,仍是未來的主流論述與重要發展目 標所在,也是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所該承擔的道德責任與共同意識。因 此,本研究將「永續發展」概念與博物館文化政策等議題相提並論,雖深 知此尚未成為文化界的主流思潮,但是或許是自我期許的成分所致,仍深

深希望不論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永續發展」概念不僅 會成為政府各項工作的指導原則,更成為博物館等各項文化發展工作的首 要使命與目標,成為時時存在我們每一個地球公民心中的一把尺與核心關 懷所在。

因此,在理想上,博物館的功能似乎應逐步擴大解放到文化以外之領 域,包含社會領域、環境生態領域、經濟產業領域等,這也說明了為何近 年來各國許多文化、社會甚至經濟學術與研究領域紛紛開始探討博物館與 文化永續、社會永續等永續性發展課題間的相互關係。這樣的發展現象讓 我們不禁好奇究竟永續發展是否是文化政策與博物館下一個重要思潮與新 趨勢,是否會成為臺灣未來制定文化政策之重要原則與依據,是否會成為 博物館文化領域新興的重要議題與使命願景,這是一個尚未付諸實踐的重 要思潮,值得持續觀察,雖然目前並無定論,但是經過一定時間的長期實 驗與觀察後,或許我們就能清楚得知這三者之間是否有密切之關聯性了。

當永續發展開始涉入文化政策領域時,相對地也會透過政策影響到博物館 的發展與營運方向,這是一個連續性演化的過程,是一個會相互滲透與發 酵影響的重要因子。

壹、永續發展之概念

一、概念緣起背景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最早是由「國際自然及 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三 個國際保育組織,於 1980 年出版之「世界自然保育方案」報告中提出。「永 續 發 展 」 應 包 含 公 平 性 (Fairness) 、 永 續 性 (Sustainability) 、 及 共 同 性 (Commonality)三個原則;就社會層面而言,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 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就經濟層面而言,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 統基礎上的可持續經濟成長;就自然生態層面而言,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 相處。1972 年 6 月聯合國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議」,各國 政府共同討論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全球環境的策略。會中通過「聯合

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人類環境宣言」,又稱做「斯德哥爾摩宣言」。 1987 年 聯 合 國 「 世 界 環 境 與 發 展 委 員 會 」(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重新檢視全球關鍵環境及發展問題,並提出實際可行之解決對策,報告中 且正式提出「永續發展」理念,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需求,且 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Brundtland Report,1987),永續發展原則至此獲得國際普遍認 同,並引起廣泛回響。該份報告隨後以「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為名出版,並因該委員會當時之主席為當時之挪威首相布倫特蘭 夫人(Dr. Gro Harlem Brundtland),亦稱之為「布倫特蘭報告(Brundtland Report)」。聯合國「21 世紀議程」於 1992 年 6 月於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之

「 聯 合 國 環 境 與 發 展 大 會 」( UN Confer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簡稱「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發表。議程分 為「社會與經濟」、「保存及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強化主要團體功能」

及「實施手段」四部份,規劃「永續發展」推動藍圖。

二、臺灣發展概況

為達到我國永續發展願景,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依永續發展基 本原則及願景,並參考世界各國及聯合國 21 世紀議程相關文件,於 2000 年 5 月制定「21 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該議程後因應 發展現況,於 2004 年 11 月修訂為「臺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 與策略綱領」(如圖 2-2),以永續海島臺灣為主軸,以永續經濟、永續環 境及永續社會三面向,研訂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作為我國推動永續發展之 基本策略及行動指導方針。為落實永續臺灣理念,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 員會於 2006 年 4 月 21 及 22 日召開「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擴大推動公民 參與永續發展策略規劃。「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經縣市座談、區域論壇、分 區會議、預備會議及大會等議題收集及討論程式,共針對「永續臺灣,世 代傳承」、「建立國際環境形象,善盡地球村責任」、「妥善規劃國土使用,

確保環境生生不息」、「調整產業結構,邁向永續經濟」、「建立友善社會,

營造生態城鄉」、「保育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降低環境危害風險,

建構健康安全環境」及「擴大全民參與,提昇公民環境素養」等 8 項議題,

達成 269 項共識決議,提供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策略規劃之參考依據(行政 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2009 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出新的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分 為永續的環境、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執行的機制等四項「政策層面」, 每個政策層面包含 5 至 6 個面向,合計 22 個面向。各政策層面下之面向 分別為:

1. 「永續的環境」層面包含:大氣、水、土地、海洋、生物多樣性 及環境管理等六個面向。

2. 「永續的社會」層面包含:人口與健康、居住環境、社會福利、

文化多樣性及災害防救等五個面向。

3. 「永續的經濟」層面包含: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交通發展、永 續能源及資源再利用等五個面向。

4. 「執行的機制」層面包含:教育、科技發展、資訊化社會、公眾 參與、政府再造及國際合作等六個面向。

2009 年我國政府所提出的政策綱領,相較於 2004 年修正的「臺灣 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可以發現「永續的 社會」層面有許多修正之處,其中與本研究最為相關的乃是「文化多 樣性」面向的提升(2004 年則是列為「永續社會」-「社區發展」–「落 實文化保存及多樣性維護」項下)。且「文化多樣性」之下包含三個議 題,分別是(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1. 文化多樣性發展 2. 文化創意產業 3. 文化資產保存

雖然,尚未將「文化永續」提升為政策層面之課題,而是列於「社 會永續」項下之子面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課題在永續發展 層面上,已經越來越重要且不容忽視了。相較於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 之「環境、文化、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Internait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每年會議固定分為四大主題–文化永續、社會永續、

環境永續、經濟永續。臺灣政府似乎對於永續發展之概念仍然較停留 於前一階段,僅較關注於環境生態永續與社會永續之兩個層次上,尚 未全面性、均等性地同時展開四個向度之永續性發展工作。

圖 2-2

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2004)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貳、永續發展之四大向度–文化、環境、社會、經濟永續

一、四大向度發展之崛起

永續發展之概念源自於人們對於環境生態的反省與省思,因此,一般 而言,論及永續發展概念時,通常都會從「環境生態」的議題上有所聯想,

之後才會延伸到「社會面」與「經濟面」的永續性議題,不論是世界主要 國家或臺灣之相關政策報告而言,皆是以上述三大面向(環境、社會、經濟 等)為主要論述軸承。然而,近年來,漸漸地,人們對於永續發展關懷的層 面逐漸從上述三大議題,擴大到文化層面,亦即「文化永續」之發展,從 實質的環境關懷,逐漸擴大納入抽象性的文化層面之永續性。這樣的演變

之後才會延伸到「社會面」與「經濟面」的永續性議題,不論是世界主要 國家或臺灣之相關政策報告而言,皆是以上述三大面向(環境、社會、經濟 等)為主要論述軸承。然而,近年來,漸漸地,人們對於永續發展關懷的層 面逐漸從上述三大議題,擴大到文化層面,亦即「文化永續」之發展,從 實質的環境關懷,逐漸擴大納入抽象性的文化層面之永續性。這樣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