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泰國民間故事與宗教信仰

第二章 泰國民間故事的世界

第二節 泰國民間故事與宗教信仰

人在得到語言之後,

大家便都爭先恐後地開始創造神話。

要在大自然裡生存,就必須創造故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

面對無法解釋的現象,人們消除恐懼的方式便是創造想像的故事。對於世界 創始、人類起源及風雨雷電等各種自然現象,先人們利用「想像故事」50 替未 知做出合理的解釋,在故事裡頭,我們將那些僅以人類的蚍蜉之力難以抗衡的自 然力量,交由各式各樣具有強大法力的鬼神去解決,而這些想像故事經過口傳、

記載,便成了如今所見的神話傳說。儘管神話在現實層面上並無法真正幫助人類 消除天災、對抗環境變遷,但透過這些故事,卻可以使我們產生一種「戰勝未知」

的安心感。李維史陀認為「神話給人一種『他有可能了解宇宙萬物』以及『他的 確了解宇宙萬物』的幻覺」51,因此,為求人類社會的安定和穩定,由人類所創 造的神話便在各族群間大量而頻繁地出現了。

縱觀各國的民間文學發展軌跡,神話(或帶有神鬼色彩的故事)是相當重要 的部分。同樣地在泰國的民間故事裡,我們也可以看見許多鬼神的影子,甚至更 進一步地嗅見了宗教的味道。根據中國學者金勇的描述,「對泰國民間文學影響 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婆羅門教和原始鬼神信仰」52,以下將據此論述,再進 階討論這三個宗教對泰國民間故事的意義。

50 在科學普及的今日,我們姑且可將神話傳說稱之為一種「想像」,但對於先人們來說,卻是解 釋世界各種現象的一種「真實」。

51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臺北:

城邦文化出版,2010),頁 39。

52 金勇著,《泰國民間文學》,頁 12。

25

一、 佛教

從前一個節次的泰國歷史概述中,我們就已經可以清楚地看見佛教信仰在泰 國文化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去年(2013)聯合國的資料統計,泰國有 將近九成的人民為佛教徒53,平均每 200 多人中就有一名僧侶,且無論地處如何 偏遠,幾乎每個泰國村莊都建有寺廟祀奉神祇供村民膜拜。佛教的高度流行使泰 國獲得了黃袍佛國的美稱,與佛教相關的風俗禮儀也廣泛地影響到國家政策、皇 室傳統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例如,泰國政府雖已於 1941 年正式採用國際社會 中多數國家通用的格里曆,但至今仍沿用佛曆紀年 54;在以藍、白、紅三色為基 礎的國旗設計上,以藍色代表皇室(the Monarchy),紅色代表土地和人民( the Land and People),並以白色代表宗教( the Religion),是少數在國旗中加入宗教 象徵的佛教國家。

雖然泰國憲法保障完全的宗教自由,也沒有將佛教定為國教的相關法律,但 卻有國王(或王位繼任者)須為佛教徒的規定;在由政府頒令的國定假日55 中,

也有如佛誕節、萬佛節、守夏節等與佛教直接相關的日子,在這幾日裡,除了盛 大的祈福活動外,全國店家更將配合佛教禮俗而停止販售酒類,即使是不信奉佛 教的觀光客也必須遵守戒律。

建於曼谷大皇宮旁的玉佛寺(Wat Phra Kaew)不但是到訪泰國的觀光客必 去的景點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佛教聖地。事實上,玉佛寺的功能已經凌越了單 純的宗教價值,每年,國王會親自為玉佛更衣以祈求泰國境內的平安;在各個佛 教節日中,國王亦會親自於此主持祭典儀式;如逢新任內閣成員上任,全體閣員 則必須在玉佛寺內向國王宣誓就職。可以說,玉佛寺已經取代了其他政府機構,

53 詳列泰國各宗教人數比例如下:佛教徒 89%,穆斯林 10%(大多是生活在泰國南部鄰近馬來 西亞的馬來族),基督徒 0.7%,其他 0.3%。(引自泰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官方網站:

http://www.un.int/wcm/content/site/thailand/pid/30301 2013.12.15 檢索)

54 佛曆紀年以釋迦牟尼佛涅槃的公元前 543 年為紀元,公元 2014 年為佛曆 2557 年。

55 泰國國定假日一覽及各節日之說明詳見附錄二,頁 148。

26

不但有穩定社會的力量,也是政治人物鞏固權力的場所。

圖 二-9 泰國國旗 圖 二-10 曼谷大皇宮及玉佛寺空照圖

在平民的社會裡,由佛教信仰所刻下的痕跡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生活中的 各種婚喪儀式 56 都能窺見一斑,而其中最特別者無非是生在佛教家庭中的男性 一生中至少必須出家一次 57 的傳統了。對泰國人來說,剃度出家不但是一場修 行,更可以替父母及家中長輩累積功德,因此「出家」也被看作是一種「報答父 母恩情」的成人禮,沒有出家過的成年男子甚至必須背負「不孝」的臭名,即使 是國王也不例外。58 同時,泰國男性也必須在歷經出家的洗禮後才能進行其他 如結婚成家等人生大事,可以說,短期的「剃度出家」是多數泰國男性成長過程 中的必經之路。

由佛教信仰衍生而來的價值與傳統在泰國境內經過千年的潛移默化於社會 的各個層面發酵,發源自印度的傳統佛教,漸漸地在泰國社會中成為充滿泰國風 格的「泰式佛教」。這樣的「泰式佛教」不只影響泰人生活起居,更有穩定社會、

56 泰式傳統婚禮中會請來僧侶為新人祝福,新人也必須虔誠祭拜佛龕並向僧人供食以祈求幸福,

在儀式過程中,傳統的佛經頌聲取代了流行的婚禮音樂,是泰式佛教婚禮的特殊之處;而泰 國的喪禮儀式則與臺灣類似,有頌經、守喪、火葬等過程,但受佛教教義影響,泰國人認為 死亡即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比起臺灣似乎少了點悲痛、沉重的氣氛,而多了點超然;另外,

死者子女在死者火葬當天剃度出家可為死者積福,也是泰國人表達孝心的方式。

57 對虔誠的佛教徒而言,家裡若有成員進入寺廟成為僧侶,對家庭來說是一種無上的榮譽。每 個男子出家的時間可自由選擇,短則數天、數週,長則數個月或數年皆可,隨時能夠還俗。

在剃度典禮上,男子必須在家人面前將頭髮及眉毛剃掉,通常先由母親剃掉一部份,接著再 由寺廟裡的高僧接手完成。泰國出家制度較自由,因此寺院中不乏有投入修行生活的外國僧 侶,筆者也有一位臺灣朋友擁有至泰國短期出家的奇妙體驗。

58 素可泰王朝的五世王立泰王是史上首位剃度出家的君主,為此傳統奠定了基礎。卻克里王朝 的拉瑪四世馬古大帝在登基前更經歷了長達 27 年的出家生活。

27

凝聚國力的價值,儘管近幾年來泰國政治經常動盪變化,但是佛教的地位卻從來 不曾動搖。

如此屹立不搖的佛教信仰自然也對民間故事產生了許多影響,據統計,泰國 境內約有三萬多座佛寺59,自古以來,佛寺不僅是維繫信仰的中心,更是人們的 聚會場所,僧侶在這裡為前來聚集的民眾頌經講道,最原始的口傳文學便於焉誕 生。受到佛教信仰影響而產生的民間故事形式,大概可以粗分成以下兩類:

(一) 源於佛教典籍的「佛本生故事」

《本生經》是僧侶們經常向世人宣傳的佛教經典之一,內容主要是收錄了釋 迦牟尼佛在正式降生於這個世界之前的許多生世中所發生的種種故事及「業績行 為」60,總數量達五百則以上。在這五百多則故事裡,無論是「人生」、「神生」

或是「動物生」,所有的主角其實都是佛祖的前世,因此本生經也被稱作「佛本 生故事」。泰國本土的《清邁五十本生經》是清邁一位高僧模仿《本生經》的形 式並加入當時流傳的民間故事所寫成,又稱《班雅薩槎羅》。61 中國學者金勇認 為「這不僅是一部佛教的經書,更是泰國最早的民間故事集。」62 幾百年來,

各種佛陀的本生故事在泰國不停流轉,經過集體創造與再生,一方面演變成獨特 的泰國民間藝術,一方面也成為泰國人心中最高的道德指導原則。

大量地被改編成戲劇、動畫、圖畫書的〈桑通〉63(Sang Thong,或譯為〈金 海螺〉)即是一個在泰國家喻戶曉的佛本生故事:

59 引自泰國ธรรมะไทย(Dhammathai)網站資料 http://www.dhammathai.org/watthai/watstat.php 2013.12.15 檢索。

60 宋立道著,《從印度佛教道泰國佛教》(臺北:東大圖書,2002),頁 149。

61 「班雅薩」意指「五十」,「槎羅」則是「佛本生」的意思。

62 金勇著,《泰國民間文學》,頁 14。

63 本文所收錄的〈桑通〉原為英文版,文中引用之片段由研究者暫譯。Thanapol Chadchaidee, Fascinating Folktales of Thailand (Bangkok: Bangkokbooks, 2011), p.304-318.

28

從前有一座繁榮的城市叫做帕儂納空(Promnakorn)64,它的統治者是帕 儂他(Prommathat)國王。帕儂他國王有兩個妻子,分別是詹她黛薇

(Chantrathewee)皇后和蘇琬詹芭(Suwanchampa)皇后。那時候,菩薩 正準備要轉生到人類世界,正巧,這兩位皇后在同一個夜晚做了胎夢,國 王於是請占星師來為兩位皇后的夢境做預言。占星師預測詹她黛薇皇后將 生出一個擁有非常好的德性(great virtue)且生得很好看的男孩,而蘇琬 詹芭皇后則將會產下一個美麗的女孩。

故事以菩薩轉生的情節為始,使得主要角色在尚未誕生於人世前就顯得脫俗出眾;

而占星師的預言也為其善良、有德性的角色性格做了鋪陳。詹她黛薇皇后所生下 的男孩便是菩薩轉世的桑,在此世歷經各種人生險惡的桑,被食人族的巨人皇后 收養,下面這個巨人皇后臨終的橋段有相當濃厚的佛教色彩:

雖然巨人皇后犯了殺生的罪,但她生前對轉生菩薩:桑的慷慨與愛護為她 累積了功德,使她死後立刻轉生到了天界(heaven)。桑也十分感念巨人 皇后的照顧,因此為她火葬,表達了最後的感謝。

巨人皇后死後的結局彷彿在告誡世人們「種善因」的重要:儘管曾經犯下過錯,

但只要真誠行善並悔改,也能轉惡為功。而桑為養母火葬善終的情節則是佛教信

但只要真誠行善並悔改,也能轉惡為功。而桑為養母火葬善終的情節則是佛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