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活動涉入理論與研究

本節的內容,旨在蒐集相關文獻以探討涉入之意義、涉入之分類、涉入於 休閒領域之運用、活動涉入之構面。

壹、 涉入之意義

涉入理論(Involvement Theory)最早起源為 1947 年由美國學者 Sherif and Cantril 於「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ement theory)中的「自我涉入

(ego-involvement)」(謝東波,2013),該理論積極探究個體與環境間的互 動關係,認為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自我涉入程度不同,進行判斷和決策時就會 出現行為差異,意即「涉入」是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考量之一。涉入的觀點原 先被應用於研究消費者行為以及行銷學,而後隨著休閒相關研究逐漸興起,涉 入概念也被應用於休閒、遊憩等研究之中。

然而由於「涉入」可涵蓋的面向甚廣,且被應用於許多領域,依據不同的 研究目的及對象,學者對於涉入之解釋就有不同見解,因此並沒有一個完整且 明確的定義,這也說明了涉入是一個多角度的概念(廖新芳,2014)。

方怡堯(2002)認為涉入是個人對事物所感覺到的關心程度,也就是個人

基於自身之需求、興趣及價值觀,對一事或物所認知之攸關程度;黃茱莉(2013)

則認為涉入是指個體對於特別活動所投入之程度,而足以讓個體持續參與活動 的態度;胡俊傑(2013)認為涉入指的是個體在特殊的時間與情境下,經由特 定之刺激,所產生一種動機、需求、價值觀或是興趣的情況,此種情況會引發 個體對於某一項事物感到其與本身之相關程度;謝東波(2013)指出涉入是個 人基於本身的需求、價值觀和興趣,對某事物所感覺到的關心及投入程度;廖

47

新芳(2014)認為活動涉入指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對行動與意識的認知程度,

且當個人喜愛這項活動時,從持續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價值且知覺到活動 的重要性,並透過活動帶給參與者的意義與關聯性或情感,能進一步地了解參 與者的活動參與行為;黃純湘(2014)對涉入的解釋,則是參與者參加活動時,

所產生個人認知的積極性、喜好與樂趣等內在心理及外在行為表現出來的投入 程度;楊立蘭(2015)則認為涉入是一種內在心理狀態,其強度受到某事物與 個人需求、價值觀及達成目標在特定情境下的相關程度所影響,當相關性愈強,

認知到的自我攸關程度會越高,涉入程度亦隨之加深,進而產生一連串關心該 事物的後續行為。

雖然各界對於涉入的定義分歧,但綜合上述學者研究可發現這些定義皆有 個體對事物的關心程度、投入程度、喜好程度、需求程度等要素,因此本研究 將涉入定義為:個體基於本身的需求、興趣、價值觀,所引發自身對某項事物 的關心及投入程度。

貳、 涉入之分類

雖然學者對於涉入的定義有所分歧,但關於涉入的分類,學者多採用「本 質」與「對象」兩大分類方式,茲分述如下:

一、 依涉入本質分類

Houston and Rothschild(1987)指出若以涉入之本質為中心進行分類,可分成 持續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情境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反應 涉入(responses involvement)三大類,說明如下:

48

(一) 持續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

持續涉入是指個人對某事物長久而深入的關注(方怡堯,2002),當個 體之過去經驗或價值觀與該議題或活動有關聯時,就會產生較高程度之持續 涉入(黃茱莉,2013),持續涉入相較於其他分類,是屬於穩定的涉入型態,

通常情感依附、忠誠度、投入程度等說法,即屬於持續涉入。

(二) 情境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

指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對於議題或活動發生暫時性的關注和投入,屬於 短期涉入,一旦情境改變,涉入程度也會隨之改變,換言之,通常是外在因 素影響個體情境涉入程度。

(三) 反應涉入(responses involvement)

個體在決策過程中其認知或行為的複雜度、廣泛度,是由情境涉入與持續 涉入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心理狀態(胡俊傑,2013),從個體反應涉入之過程 中,可以瞭解其與該活動或議題之間的關係(黃茱莉,2013)。

二、依涉入對象分類

Zaichknowsky(1986)依照對象的類型,將涉入分為三種,分別是廣告涉入

(involvement with advertisement)、產品涉入(involvement with product)與購 買涉入(involvement with purchase),說明如下:

(一) 廣告涉入(involvement with advertisement)

指消費者對於廣告訊息的關心程度,也就是消費者面對廣告訊息時所產生 的反應,反應大則廣告涉入程度高,反之,則廣告涉入程度低。

49

(二) 產品涉入(involvement with product)

意指消費者基於個人意識,對於某樣產品的重視程度,通常不易受外在情 境因素影響,產品屬性與消費者特質需求間的交互作用,是造成產品涉入的 主要因素(方怡堯,2002)

(三) 購買涉入(involvement with purchase)

購買涉入是指消費者對於自己某次購買活動的關注程度,主要在探討消費 者處於某種購買情境時,產品對於消費者的關聯性或重要性,對其購買決策 結果所產生的行為改變(楊立蘭,2015)。

由以上說明可發現,依涉入「對象」分類主要是在探討消費者行為,因此 本研究使用之涉入分類應屬於「本質」層面;同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中 童軍團團員,一般國中生欲加入童軍團,必須持續參與童軍活動達兩個月以上,

並且通過初級考驗後,方能宣誓入團並佩掛領巾成為初級童軍,因此本研究應 採取持續涉入之概念進行研究。

參、 涉入於休閒領域之運用

涉入理論雖然最開始是被用來研究消費者行為,但由於涉入指的是個體對 事物的關心程度、投入程度、喜好程度及需求程度等現象,可隨著研究目的不 同而有所變化,因此近年來有許多學者運用涉入理論研究休閒行為,涉入與休 閒領域的結合,使休閒領域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首先將涉入與休閒結合在一 起進行研究的是 Bryan,他於 1977 年利用涉入理論研究鮭魚釣客行為,在這之 前的休閒相關研究大多單純統計參與休閒活動的人口,而 Bryan 認為人口統計 資料無法完全解釋休閒行為,應該加入心理層面變數來探究休閒行為。

50

陳慧如(2010)將涉入運用於休憩行為研究大致區分文三大時期:一、

1977~1988 年為「涉入名詞應用萌芽階段」,此階段的涉入應用多為相關名詞 之釐清;二、1989~1996 年為「涉入量表應用發展階段」,此階段之研究者對 於涉入定義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嘗試運用 IP 與 PII 量表測量涉入程度;三、

1997~2009「涉入相關主題衍生應用階段」,此階段涉入不再只是名詞或單純 的量表,而是開始探討涉入與其他變項可能產生的相互影響效果,或將涉入從 以往的自變項、依變項,轉變為調節變項進行探討。

國內學者亦會運用涉入理論研究休閒行為,像是方怡堯(2002)研究發現 不同遊憩涉入程度之溫泉遊客在溫泉消費行為及遊憩體驗等項目上均存在顯著 差異,顯示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之間存在正相關;謝東波(2013)發現大學社 團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會正向影響社團涉入程度及學習成效,而社團涉入程度亦 對學習成效有正向影響;黃純湘(2014)則利用皮爾森相關分析發現,健走旅 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呈高度正相關,代表參與健走旅遊涉入程 度愈高,所獲得之旅遊效益與再遊意願也越高;陳淑娟(2011)將休閒涉入與 童軍活動結合,研究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

並發現上述三者呈現高度正相關,顯示當個體完全沉浸於活動中,此經驗能帶 來莫大的喜悅,使個體再度投入活動中;黃茱莉(2013)則發現人格特質、參 與動機為正向影響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活動涉入之重要因素。

涉入理論雖已廣泛被使用於研究休閒行為之中,但依然較少運用於研究童 軍運動之中,然而童軍運動的內容也不乏露營、登山等戶外休閒活動,同時團 員的涉入程度也是童軍團發展的重要影響之一,因此本研究將以涉入作為依變 項,探討影響童軍團團員涉入程度之原因。

51

肆、 活動涉入之構面

涉入一詞應用甚為廣泛,考量童軍運動強調「做中學」,常以活動作為主 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本研究參考黃茱莉於 2013 年的研究,將「涉入」此一變項 統一以「活動涉入」為構面名稱。

由於影響涉入的構面甚多,因此不同的研究主題所持的理論基礎有所不 同,發展出的工具亦不相同,陳慧如(2010)將涉入應用於休憩行為之研究,

大約區分為三大時期,其中 1898~1996 年為「涉入量表應用發展階段」,此階 段學者對於「涉入」一詞之定義已有較為一致的共識,並嘗試使用「個人涉入 儲存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PII)」與「涉入剖面量表(Inventory Profile,IP)」衡量涉入程度。

「個人涉入儲存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PII)」為

Zaichknowsky 於 1985 年所建構出來,包含個人、產品、情境等因素,來衡量 消費者涉入程度;而休閒領域學者多依據 Kapferer and Lanrent 發展出的消費者 涉入量表(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t,CIP)進行研究(黃茱莉,2013),

Kapferer and Lanrent 認為涉入的要素包含:產品對於個體的重要性、個體從產 品得到的愉悅感、產品對個體產生的象徵性價值、誤購產品的風險性與誤購產 品的可能性。直到 1992 年 McIntyre and Pigram 整合諸多學者研究並建構量表,

提出休閒領域持續涉入行為應包含三大要素:吸引力(attraction)、自我表達

(self-expression)及中心性(centrality)。之後 Kyle, Absher, Norman, Hammitt 和 Jodice 基於對於認同之重視,進一步釐清「自我表達」關於內在自我對話與 外在認同,將其區分為「認同確認」及「認同表達」兩大面向(黃茱莉,2013),

同時修正持續涉入量表(MIS),將活動之持續涉入分為五大面向,分別為:

吸引力(attraction)、中心性(centrality)、社會聯繫(social bonding)、認同

52

確認(identity affirmation)、認同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

另外,研究者列舉國內其他學者相關研究之涉入構面彙整如下:

1. 中心性(centrality)

2. 重要性(importance)

3. 愉悅價值(hedonic value)

4. 象徵意義(sign value)

徐新勝 2007 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

徐新勝 2007 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