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縣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宜蘭縣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之研究"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居澤 博士. 宜蘭縣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 活動涉入之研究. 研究生: 賴彥希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1 月.

(2)

(3) 謝誌 終於來到了這一天!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蔡居澤教授,感謝您在百 忙之中,依然不忘叮嚀我要保持論文進度,同時指導我的寫作方向以及內容, 讓我的研究更加順利;其次,要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謝智謀老師以及王俊 杰老師,口試過程中,兩位老師總能精闢指出我論文的盲點,並且具體給予修 正的方向,讓我的論文內容更加完善。 回首過去利用週末假日上課的日子,雖然教授們也很辛苦為我們授課,但 每當我望向窗外的藍天白雲,心中的小惡魔總會開始作祟,所幸活五班的夥伴 們有著團結的革命情感,一起熬過了上班上課無縫接軌的學習歷程;還記得我 們的班遊、北京行、沙巴神山之旅…等,太多共同的回憶,讓活五班就算課程 結束,彼此的友誼依然長存,甚至在我口試需要協助時,只要在群組發個訊息, 大家就會義不容辭的給予支援,這份情誼我將銘記於心。 在論文撰寫階段,要感謝前人願意無私地公開自己的研究過程與結果,也 感謝黃茱莉主任以及陳姿伶學姊的授權,讓我更有靈感去追尋自己真正想研究 的題材;寫作過程中,最感謝我的好損友郁儒,因為與你相互打氣、砥礪、扯 後腿,我才能順利完成;感謝一直為我加油的茲穎、雅琇;還要謝謝文玲姊、 玉鈴姊、俐玲姊及學校同事們的鼓勵,玉萍姊和珈妤更是特地協助我打敗統計 大魔王;感謝宜蘭童軍界學長姊們的大力協助,在忙碌的校務行政中,鼎力協 助發放問卷,高效率的回收速度,真的讓我很感恩,除此之外還願意邀我一同 「乾杯」;而和八匹狼的夥伴們聊天,則是短暫抽離研究人生中的一大樂事!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無條件接受我論文寫作時的暴躁情緒,因為 你們的愛與包容,我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論文,我愛你們! 賴彥希 謹誌 i. 2018 年 1 月.

(4) 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宜蘭縣國中童軍團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對童 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影響情形,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童軍團 長領導童軍團,以及推廣童軍運動之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宜蘭縣童軍團長 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問卷,為修改自陳姿伶(2013) 所編製之「台南縣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組織氣氛之研究」問卷, 以及黃茱莉(2013)所編製之「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問卷;形成研 究工具後,以宜蘭縣國中童軍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問卷發放數為 420 份,實 得有效樣本數為 377 份,有效回收率 91.5%。蒐集之問卷資料以描述統計、皮 爾森績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宜蘭縣童軍團長交互運用轉化型及交易型領導風格帶領童軍團,讓多數國 中童軍感受到正向積極的組織氣氛。 二、宜蘭縣男女童軍活動涉入程度皆很高,二年級童軍活動涉入程度高於一年 級及三年級童軍。 三、宜蘭縣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活動涉入三者之間達顯著正 相關。 四、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可預測童軍活動涉入程度。 五、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在團長領導風格對童軍活動涉入的關係上具有中 介效果。 最後,本研究乃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各校童軍團長及相關機構參考。 關鍵字:童軍團、童軍團長、領導風格、組織氣氛、活動涉入 iii.

(6) iv.

(7)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s on group atmosphere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in Yilan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members of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ilan County were studi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scout leadership style on the group atmosphere of the scout assciation and the degree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couts in the activities. This study further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regarding leading a scout association and promoting scout activities for the scout master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research tool,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s on group atmosphere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in Yilan junior high schools" questionnaire is adapted from questionnaires of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leadership styles of the scout-masters in Tainan County on the scout association atmosphere" (Chen, 2013) and "School Scout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Mo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uang, 2013). After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formed, the survey ove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couts in Yilan County was conducted. The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issued was 420. The actual number of valid samples was 377, an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91.5%. The collecte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cout-master of Yilan County scout associations applie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styles alternatively so that most of the scouts in juinor high schools felt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group atmosphere. 2. The degree that male and female scouts involve in the activities is high.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of second grade scouts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first grade v.

(8) and third grade scouts. 3. The leadership style of the scout-master, the atmospher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of the scouts are positive relevant. 4. The leadership style of the scout-master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predict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of the scouts in the activities. 5. The Yilan county group atmosphere has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 of the scout-master and the scouts' involvement in the activities.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 propos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scout-masters of the school and the related authorities.. Keyword: scouts, scout-master, leadership style, group atmosphere, activity involvement. vi.

(9)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 vii.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領導風格理論與研究............................................................................ 13 第二節 組織氣氛理論與研究............................................................................ 36 第三節 活動涉入理論與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2 vii.

(1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童軍團員個人背景、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程 度之現況描述 ........................................................................................ 91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不同對於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 99 第三節 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及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相關情形104 第四節 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對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預測力分 析 .......................................................................................................... 112 第五節 童軍團組織氣氛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中介效果 分析 ......................................................................................................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 137 附錄一 問卷授權書 .......................................................................................... 145 附錄二 施測同意書 .......................................................................................... 147 附錄三 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問卷 (正式問卷)……………………………………………………..………………………………149. viii.

(11) 表目次 表 2-1-1 轉化型領導行為構面涵義彙整表-------------------------------------------------25 表 2-1-2 交易型領導行為構面涵義彙整表-------------------------------------------------32 表 2-3-1 國內學者涉入之構面彙整表--------------------------------------------------------52 表 3-3-1 預試樣本學校童軍團名單-----------------------------------------------------------64 表 3-3-2 正式施測之校團名單樣本數及回收情形----------------------------------------65 表 3-4-1 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各構面與問卷內容-------------------------------------------68 表 3-4-2 童軍團組織氣氛各構面及問卷內容----------------------------------------------73 表 3-4-3 國中童軍活動涉入程度各構面與問卷內容-------------------------------------77 表 3-4-4 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80 表 3-4-5 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88 表 4-1-1 本研究樣本個人背景因素現況表-------------------------------------------------92 表 4-1-2 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4 表 4-1-3 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5 表 4-1-4 宜蘭縣童軍團員活動涉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6 表 4-2-1 宜蘭縣童軍團員性別於活動涉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00 表 4-2-2 宜蘭縣童軍團員年級於活動涉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01 表 4-3-1 宜蘭縣童軍團長轉化型領導與童軍團組織氣氛之相關矩陣------------105 表 4-3-2 宜蘭縣童軍團長交易型領導與童軍團組織氣氛之相關矩陣------------105 ix.

(12) 表 4-3-3 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活動涉入之相關矩陣-----------------------106 表 4-3-4 宜蘭縣童軍團長轉化型領導與童軍活動涉入之相關矩陣----------------107 表 4-3-5 宜蘭縣童軍團長交易型領導與童軍活動涉入之相關矩陣----------------108 表 4-4-1 宜蘭縣童軍團長轉化型領導各層面對童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113 表 4-4-2 宜蘭縣童軍團長交易型領導各層面對童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114 表 4-4-3 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各層面對童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115 表 4-5-1 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對童軍團組織氣氛之迴歸分析----------------118 表 4-5-2 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對童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118 表 4-5-3 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對童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119 表 4-5-4 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對活動涉入之迴歸分析 -------------------------------------------------------------------------------------------------------120. 圖目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59 圖 3-1-2 研究流程圖-------------------------------------------------------------------------------60.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童軍運動日漸獲得我國政府重視. 隨著教育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漸從被動地在教室內聽講的模式,轉為 主動地從參與、觀察、體驗中學習,而這種「做中學」的學習模式,與童軍運 動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童軍運動是結合品德、戶外及體驗教育的多元教育方 案,其目的即為培養國家健全的公民,同時重視青少品格及群育的發展,在訓 練團員的過程中,服務員藉由設計做中學、露營、服務學習等活動來達成童軍 教育的目標(陳姿伶,2013)。有鑑於童軍運動對於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民國 103 年啟動「童軍振興元年」後,便積極推動童 軍運動的發展,希望藉由「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設計」、「人際的實務互動服 務與學習」、「發掘社會發展與歷史更迭的時空背景」及「體驗文化創意的生 活涵養」的活動內涵,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適性揚才、五育均衡、終身 學習」的理念目標(國教署,2016),由此可知,透過推動童軍運動,是政府 欲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 而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更於 2014 年提出教育實踐年之「校校有童軍體驗樂活 方案」,同時研擬修訂「新北市推動童軍教育發展計畫」,作為新北市各級學 校推廣童軍運動的依據,上述方案目標列舉如下(宋宏明,2014): 1.

(14) (一)扶植各校推動童軍社團,深化學生生活能力教育。 (二)發展校校童軍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多元學習素養。 (三)推廣學校探索體驗教育,提升學生戶外學習能力。 (四)持續推動露營活動,強化童軍社團交流。 (五)建構童軍國際交流平臺,提升新北市童軍國際視野。 新北市政府希望能透過童軍運動中「日行一善」、「體驗學習」、「團隊 合作」之教學技巧和策略,強化學生內在的榮譽心和公民素養,同時帶動中小 學教育中的生活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等重要議題的推行,達到使學生成 為國家社會的良善自律公民之最終目的。 綜上可知,上從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機關,童軍運動的推廣,已成為我國 教育政策中不可或缺的議題。. 二、童軍團長於童軍運動中的角色定位. 在童軍運動中,與童軍團員關係最為密切的人,當屬童軍團長,因此童軍 團長對於童軍運動的推展是十分重要的角色。身為一個童軍團長,必須要有教 育工作者的自覺,也應該「以身作則」,來感召與影響孩子們的成長,使之具 備善良公民與孝順子女的人格特質,並在理性的生活行為中成長(林行健, 2007)。 關於童軍團長或服務員角色的定義在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中國童子軍 總會,2006)中有相關說明: 童軍團,應由幾位熱心的服務員分別擔任團長與副團長,他們是品德高尚 和愛好童軍活動的成年人。基於義務服務的精神,承擔輔導全團活動的責 任。他們是童軍的朋友兼導師,每團服務員的人數沒有硬性的規定。他們 2.

(15) 在輔導童軍團的活動上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使全團童子軍都能夠在活動中 獲得進步。 由此可知,童軍團長或服務員是基於對童軍運動宗旨的認同和喜愛,參與 及扮演著推動團務、教育及協助童軍成長的重要角色(游韋楓,2000)。 童軍團長同時是「指引途徑的人」,是幫助團員發現自己的長才,使他們 盡己之力、找到人生目標的人,而團長對團員的教導方式,是「參與」而不是 「替代」(林行健,2007)。青少年需要的是亦師亦友的楷模,因此一位團長 如果想與團員相處成功,就必須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愛戴,聆聽團員的想法及需 要,是身為童軍團長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訓練方面,團長的有責任不斷提供團員新的挑戰和觀察的機會,讓他們 隨時能追尋新的知識以及嘗試冒險,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鼓勵團員多做一 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力行日行一善的童軍銘言,讓他們學習成為良善的公民。 整體來說,童軍團長不僅要協助團員訓練進程及成長,引導小隊長及幹部 帶領團員,更要成為團員的楷模表率,才能肩負起童軍運動核心價值推廣的重 大責任。. 三、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團員參加童軍活動之意願. 許多研究已證實學習動機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根據詹俊成與 陳素青(2011)研究發現,教師支持可正向預測學生體育課的學習滿意度,因 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支持對於維持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非常重要。而林育 麟、聶喬齡(2011)指出,積極融洽的班級氣氛是成功教學必要條件之一,同 時,親和的班級氣氛可以正向預測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陳素青、詹俊成、鄭 志富,2013),換言之,班級氣氛的和諧與否,將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3.

(16) 對於童軍來說,童軍團長是他們的朋友兼導師,因此童軍團組織氣氛同樣 可能會影響團員參加童軍活動的意願和動機,陳姿伶(2013)的研究指出,童 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存在著中度正相關,並且可以預測童軍團之 氣氛,若團員能明顯感知並認同團長領導風格,則團員在童軍團中的感受就會 是良善、快樂的,換言之,當童軍團組織氣氛越佳,團員學習動機也將會受到 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童軍團長領導風格會影響童軍團組織氣氛,而童軍團組織 氣氛是影響團員學習意願因素之一,因此,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團員參加活動 意願之間,應存在著關聯性。. 貳、研究動機. 一、吸引國中童軍持續參加童軍活動並提高其活動涉入程度. 研究者本身為宜蘭縣現職國中教師兼童軍團長,深刻體會科技產業發達雖 然帶給人類不同於以往的便利生活,但卻影響許多國中生的學習態度和人際關 係,願意走出戶外的孩子更是日漸減少,為了避免青少年持續沉迷於網路世界, 教育工作者勢必要以活潑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願意學習,而童軍運動就是以寓 教於樂的方法,依據學生生理、心理及興趣設計活動和童軍進程,同時設置許 多面向的專科章,鼓勵他們探索教室和網路外的世界,並且學習如何與他人合 作,增加學生人際互動的機會,因此童軍運動對於現況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案。 然而加入童軍團只是個開端,團員必須持續參與童軍活動才能對童軍運動 產生歸屬感,進而受到童軍精神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因此,探究如何吸引國 中童軍持續參與童軍活動,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4.

(17) 二、瞭解吸引國中童軍參與童軍活動之團長領導風格. 團長之於童軍團,便如同導師之於班級,在國中學習階段裡,國中童軍身 心靈各方面都有所成長,雖然不再像國小學生般以師為尊,但同時又需要楷模 當作學習對象,而童軍團長對於這些童軍,正是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 陳姿伶(2013)研究發現,領導力是團長經營童軍團重要能力之一,同時 團長的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存在著中度正相關,當童軍團長具有較佳的 領導能力,童軍團組織氣氛將會越好,一位團員是否願意持續參與童軍活動, 童軍團組織氣氛是影響因素之一,當其在團內能讓自己感受到自在、舒適,並 且能和夥伴相互協助、良性競爭下,則可發揮自身的潛能,在這樣的過程之中, 童軍團自然而然會建立起團結合作、樂於學習的正向學習氣氛,進而提高團員 留在童軍團的意願。因此身為童軍團長,必須瞭解何種領導風格,能吸引國中 童軍持續參加童軍活動,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團員參與童軍活動的意願程度是影響童軍團運作的因素之一. 游韋楓(2000)研究發現童軍團運作困難因素前五項依序為:團員補習活 動太多、團員課業太重、團員參加意願低落、家長不支持、服務員不足。其中 與童軍團員相關的因素就佔了三項之多,這說明童軍團運作順利與否,與團員 自身的意願和學業狀況有很大的關係;以「團員補習活動太多」為例,假如團 員本身參與童軍活動的意願強烈,勢必會在活動與補習兩者間做取捨,甚至與 家長進行溝通,由團員說服家長跳脫升學主義而對童軍運動改觀,如此一來「補 習活動太多」和「家長不支持」兩大因素,對於童軍團運作的影響程度自然會 降低,進而使童軍團運作更加順利。. 5.

(18) 童軍運動裡的知識、情意與技能,在各式各樣的童軍活動中融合成為一體, 使參與的團員能不斷從利用童軍教育原理所設計出的活動,直接體驗生火、搭 帳、炊事、團隊合作、服務學習等在校園中難以實施的課程。唯有參加童軍活 動才能體會童軍運動的真諦,也才能發自內心地認同童軍運動而成為真正的「童 軍」,扭轉部分家長認為童軍團僅是玩樂性質社團的誤解,因此提升團員參與 童軍活動的意願有其必要性,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是以國中童軍為研究對象,探討國中童軍活動 涉入程度影響之因素,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 了解宜蘭縣童軍團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活動涉入情形。 二、 研究宜蘭縣童軍不同背景變項對於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影響情形。 三、 探究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對於童軍團組織氣氛之影響情形。 四、 瞭解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對於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影響情形。 五、 探討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對於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影響情形。 六、 研究宜蘭縣童軍團組織氣氛,對於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活動涉入程度 是否有中介影響。 七、 提出引導國中童軍持續參與童軍活動之建議。. 6.

(19)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 宜蘭縣童軍團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活動涉入現況為何? 二、 國中童軍團員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對於童軍團員「童軍活動涉入程 度」是否有差異? 三、 「童軍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與童軍團員「童軍活動涉入 程度」三者間是否有相關? 四、 「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對於童軍團員「童軍活動 涉入程度」是否具有預測力? 五、 「童軍團組織氣氛」對「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員「童軍活動涉入 程度」是否有中介效果?.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國中童軍團學生 本研究之國中生童軍為宜蘭縣加入學校童軍團之國中學生,同時實際參與 團集會,經宣誓而正式配戴所屬童軍團領巾,並且完成 106 年中華民國童軍總 會三項登記之學生。. 7.

(20) 貳、國中童軍團長 依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章程第十四條規定:「凡公私立學校、機關、團體、 社區,有意辦理童軍團者,均應先籌組團務委員會,並向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 童軍會,申請籌設中華民國童軍團,經核准登記後,始能辦理活動。團務委員 會之職責,在遴選合格之服務員擔任團長、副團長或教練,並負責籌措經費、 提供活動場地及設備。」,有此可知童軍團長須由團務委員會聘請,並組織及 訓練童軍團。同時,童軍團長的資格與職掌如下:(1)綜理團務工作;(2) 年滿二十歲;(3)對於童軍運動有熱誠與興趣的人士;(4)品行良好、穩 健可靠,對青少年們有吸收力;(5)出席團務委員會議,並對團務委員會負 責;(6)童軍木章基本訓練或木章訓練結業者(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 本研究中之國中童軍團長為學校之教師,經學校及團務委員會聘請,擔任 中華民國童軍團長之工作,且固定舉辦團集會、訓練並帶領團員參與露營活動、 使童軍團務正常運作之教師。. 參、領導風格 領導並非一成不變的制式化操作,必須交互應用並派和多方條件,才能發 揮高度的領導效能(蔡培村、武文瑛,2005),關於「領導」的定義及理論眾 說紛紜,而本研究欲探討之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指團長在領導上使用轉化 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之情形。. 肆、組織氣氛 組織氣氛(organizational climate)乃是組織內部環境相當持久的特質,這 8.

(21) 種特質是由組織成員交互作用所構成;不但能為組織成員所知覺,並且能影響 組織成員的行為,也被視為組織具價值性的特徵(陳嘉陽,2012)。本研究之 組織氣氛指國中童軍團經過團長與團員長期共處後,所形成的一種團隊氣氛。. 伍、活動涉入 涉入(involvement)意指個體對於特定活動所投入的程度及內心狀態,足 以讓特體持續參與該項活動的態度(黃茱莉,2013)。本研究依據國中童軍在 「涉入程度量表」所填答的分數,測出其對於童軍活動的涉入程度,受試者在 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對於童軍活動之涉入程度愈高。.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國中生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因素,針對研究動機與 目的,探討的範圍如下:. 一、研究對象. 目前宜蘭縣成立並有登記之童軍團,包含學校團以及社區團,但由於社區 團運作模式與學校團差異過大,因此本研究以學校團為研究對象。另外,本研 究係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宜蘭縣學校團有參加 106 年度中華民國童軍總 會三項登記之童軍為蒐集對象,團數為 12 團,團長人數 12 人,國中童軍人數 為 543 人。 9.

(22) 由於宜蘭縣許多女童軍不僅參加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三項登記,同時也會 登記在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為了避免樣本重複,本研究並未納入參加中華民 國女童軍總會三項登記之女童軍。.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與童軍團組織氣氛,對於國中童軍活 動涉入程度直接、間接影響之效果。.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針對童軍團長領導風格、童軍團組織氣氛、國中童軍個人背景為自 變項進行調查。. 貳、研究限制 由於社會科學中變項的複雜程度,以及研究者自身條件之限制,因此本研 究有若干研究限制,茲分類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我國童軍運動的推展,國中階段的童軍除了有以學校為單位運作的童軍團 以外,尚有以社區、社會團體及宗教團體為主辦單位之童軍團,隨著主辦單位 不同,童軍團長的個人背景與團運作模式都不相同,而根據 106 年度中華民國 童軍總會三項登記表來看,宜蘭縣國中階段童軍團以學校團為主流,因此研究 對象以學校童軍團之團員為主,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非學校運作之童軍團。 10.

(2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僅能就問卷結果,描述宜蘭 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組織氣氛與國中童軍活動涉入程度之普遍性 差異,若欲深入探究影響童軍團組織氣氛與國中童軍活動涉入之其他因素,則 應採質性研究。. 11.

(24)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團員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將依 據研究目的與動機,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將分 為三節論述:第一節為領導風格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組織氣氛理論與研究; 第三節為活動涉入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領導風格理論與研究 本節的內容,旨在蒐集相關文獻以探討領導的意義、領導理論的發展、童 軍團長與領導、轉化型領導理論、交易型領導理論。. 壹、領導之意義 對於「領導」一詞的定義,許多學者基於不同的研究取向進行分類及歸納, 並提出不同的看法,然而領導的概念似乎總是複雜難以捉摸,雖然關於「領導」 的研究甚多,但依然無法對「領導」一詞加以確切界定。 張議(2006)對於「領導」整理出六種特性,分別為:(一)領導須具備倡 導與說服力。(二)領導具有強迫性或非強迫性影響力,其目的在於改變或加強 某種行為。(三)領導是一種權力運用策略。(四)領導是一種團體成員的互動過 程。(五)領導有引導性。(六)領導針對群體的一種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之工具或 手段。湯宏鈞(2010)認為領導是指領導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基於某種權 力或人際互動關係,藉由鼓舞、激勵等方式刺激組織成員朝向既定之目標共同 努力的過程。方慈霞(2011)對於領導的定義,則是指在團體情境中與部屬間. 13.

(26) 的互動關係,領導者如何對他人運用其影響力,引導成員努力方向,激發成員 工作動機,並且鼓舞、激勵與主導他們的行動以協助組織達成目標的過程。葉 慶雯(2012)認為領導乃是凝聚組織成員向心力並形塑團體內的特殊氛圍,使 得成員在達成共同目標的同時也獲得成長。陳姿伶(2013)則是將領導的定義 整理成下列五點,分別為:(一)要達成共同的目標或任務。(二)領導者被賦予權 力。(三)領導者具有影響、說服、管理及溝通的能力。(四)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 的雙向互動過程。(五)領導的三個元素: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李宗翰(2015) 指出領導是領導者在不同之情境中,經由領導者所持之權力以及情境等諸多因 素交互作用的影響之下,領導者引導並影響組織成員使其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並激發組織向心力以及同仁自願之精神,進而達成組織目標之行為。何筱翎 (2015)為領導下了四個定義,分別為:(一)領導存在於兩人或兩人以上團體 情境當中。(二)領導者是全體中具有影響力或權力的角色。(三)領導的目的在於 運用方法達成團隊目標。(四)領導者的作用在於凝聚團體的力量,同心協力完 成目標。潘怡愷(2016)認為領導是在團體組織裡,領導者在引領組織成員的 過程中,運用其影響力,在團體的交互作用下糾合成員、激勵士氣,以達成組 織目標的行為歷程。簡立聖(2016)則認為領導是領導者因人格特質所展現的 領導行為特質,經長期對組織或環境產生交互作用後,在領導實踐中自覺或不 自覺地穩定起作用,經被領導者覺知領導者的行事作風與意念。 多數學者對於領導所下的定義有一些共同點,像是皆認為領導是人與人之 間的一種互動過程,且領導者會運用其影響力引導成員朝共同目標邁進,而領 導者在引導的過程中,會運用一些手段激勵或說服成員,以維繫成員的動力進 而凝聚團體的向心力。綜上所述,研究者整理出領導的定義為:領導存在於兩 人以上的團體之中,為了要完成共同目標,所有成員經過與團隊、環境交互作 用後,其中一方逐漸具備影響、說服、激勵及溝通的能力時,團體成員便會產. 14.

(27) 生更為密切地雙向互動,而促使團隊成員積極互動的行為即為領導。 童軍團長對於童軍團本就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因此省略了發展成為領導人 的過程,然而多數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都包含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互動 過程」,因此身為領導者的童軍團長之領導方式對於團員涉入程度的影響,是 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貳、領導理論之發展 領導相關理論與時俱進,葉慶雯(2012)指出領導的研究大致分為四種, 分別為:特質理論(trait theories)、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ies)、情境理 論(contingency theories)與新型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theories),本研究 將就這四種類型理論分述如下:. 一、特質理論(trait theories). 特質論於 1900 年代至 1940 年代十分受到重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研究取 向:第一種強調一般人格特質的研究和分析;第二種著重特質中「共同特性」 的發現;第三種則注重「屬性」(attributes)的分析(黃昆輝、張德銳,2000), 此派學者認為領導者普遍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質,而其研究目的正是在找出 領導者共同具備這些特質,以作為培育人才的參考。該階段的代表性人物為 Ralph M. Stogdill,他分析了上百篇關於領導者特質之研究後,將與領導才能有 關的個人特質歸納成五類,分別為:能力、成就、責任、參與、地位,然而在 這五項特質中,大部分並非來自於天賦,有些是可以靠後天學得。 由於無論是一般特質研究,還是透過共同特性分析,此派學者皆無法找出 可適用在各種領導情境中的特質類型清單,且此種理論忽略了人格的複雜度及 15.

(28) 抽象性,同時情境往往會影響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增加領導的變數,這些缺點 成為特質理論的致命傷,導致特質理論逐漸式微。. 二、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ies). 由於 1900 年代至 1940 年代發展出的領導特質論研究結果無法獲得普遍學 者的認同,關於領導的研究重心,開始從領導者與生俱來的「特質」,轉變為 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此派學者認為領導效能高低不是取決於領導者的個人 特質,而是與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方式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教育訓練培 養領導者的領導能力。 行為理論眾說紛紜,茲將較為重要的幾項理論分述如下: (一)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二維構面理論 (twodimension theory) 該校學者 Hemphill & Coons 於 1950 年首先發展「領導行為描述量表」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簡稱 LBDQ),對此量表結果進行 分析研究後,發現領導行為可以歸納成為兩個構面,分別為「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與「關懷」(consideration),茲分述如下: 1. 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指領導者嚴格界定自己與組織成員在工作中各自 扮演的角色,確立且設定明確的組織目標與工作程序的領導行為。 2. 關懷(consideration):指領導者重視、關心且了解部屬的感受,並尊重其想 法,希望建立一個互信的工作環境。 依照領導者在 LBDQ 裡「倡導」與「關懷」兩個構面的得分高低,可將領 導風格劃分成四種象限,分別為「高倡導高關懷」、「高倡導低關懷」、「低 倡導高關懷」、「低倡導低關懷」。該研究認為「高倡導高關懷」的領導風格 16.

(29) 會導致正面的領導效能,而領導效能最低者為「低倡導低關懷」的領導風格。 (二) Blake & Mouton 管理方格理論(Managerial-grid Theory) 以俄亥俄州立大學二維構面理論為基礎,Blake & Mouton 於 1964 年合著 了《管理方格》(The Managerial Grid)一書,提出研究領導方式與該方式有效 性程度的管理方格理論。Blake & Mouton 認為以往對於領導的研究變項過於極 端,為了克服這種絕對化觀點,他們針對企業界裡的領導方式,提出了管理方 格法,並設計出管理方格圖。 管理方格圖縱軸表示企業領導者「對員工的關心程度」,橫軸表示領導者 「對業績的關心程度」,第 1 格代表關心程度最小,第 9 格則表示關心程度最 大,透過座標來呈現各種不同的領導風格,因此配合管理方格圖,可以繪製成 81 種領導風格,該研究發現管理績效最好的為(9, 9),也就是高度關心員工, 同時高度關心業績的領導風格。 從列舉的兩種行為領導理論可看出關於領導的研究相較於特質理論,逐漸 重視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領導者的行為模式,但行為理論忽略 了情境因素與測量工具皆可能影響測量領導行為與組織績效的準確性(潘怡 愷,2016),因此後續學者開始將「情境」納入領導相關研究之中。. 三、情境理論(contingency theories). 隨著時間及工作環境變化,行為理論發展逐漸遭遇瓶頸,因為學者無法找 出一種適用於各種情境的行為領導模式,因此在 1960 年代以後,情境理論成為 領導理論的主流(方慈霞,2011)。情境理論針對行為理論的缺陷,將研究重 點放在「情境」上,認為有效的領導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情境因素共同 決定的,換言之,一個領導者應該依據當時的情境,隨時彈性調整領導方式, 17.

(30) 並採取最合適的領導行為,如此才能獲得最佳的領導效能。針對較具代表性的 情境領導理論,分述如下: (一) Fiedler 權變領導理論(Fiedler-Contingency Model) Fiedler 認為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而領導型態的有效性,取決於是否 能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因此 Fiedler 針對情境因素,分成三種: 1. 領導者與部屬關係(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s) 即代表領導者是否受到被領導者的喜愛、尊敬和信任,以及忠誠度。 2. 工作結構(task structure) 指團體對於工作指令和目標是否清楚明瞭,各自擔任的工作性質是否明確。 3. 領導者職權(position power) 指領導者在團體中所擁有的獎懲權力和因其自身職位對團體能產生的影響 力大小。 此外 Fiedler 將領導形態分成「任務取向」和「關係取向」,類似俄亥俄州 立大學發展的「倡導行為」與「關懷行為」,為了測量領導者的領導型態,他 發展出 LPC 量表(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Scale),LPC 得分高者屬於「關係 取向」,反之,則屬於「任務取向」,而「關係取向」與「任務取向」皆屬於 人格特質,不容易改變,因此 LPC 量表表面上是描述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實際 上代表領導者的領導型態(張議,2006)。 而在三種情境因素和兩種領導型態交互作用下,會產生八種不同形式,並 形成有利、中等有利、不利等三類情境結果,Fiedler 認為,當領導者發現領導 情境呈現有利和不利兩種極端時,「任務取向」會是具有較高領導效能的領導. 18.

(31) 型態;如果情境介於有利與不利之間,則應採取「關係取向」,以獲得較高的 領導效能。 (二) 路徑-目標理論(Path-goal Theory) House 的理論整合了「動機期望理論」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二維構面理 論」,他假定個人為理性的動物,心中都具有目標導向的概念,因此領導者應 該喚醒成員對工作目標、個人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知覺(葉慶雯,2012)。 路徑-目標理論構成要素包含幾個部分: 1. 領導者行為:House 將領導者行為擴充為四大類,分別為指導型(directive)、 成就取向型(achievement)、支持型(supportive)、參與型(participatory), 其意義如下: (1) 指導型(directive):指領導者直接指示被領導者該如何做,並要求其遵 循標準程序,屬於「倡導」的行為。 (2) 成就取向型(achievement):領導者為被領導者設定挑戰目標,希望他 們能追求卓越,屬於「倡導」行為。 (3) 支持型(supportive):領導者著重在關心被領導者的身心理需求,目的 在於使其工作愉快,屬於「關懷」行為。 (4) 參與型(participatory):領導者在做決定之前,都會徵求部屬的建議, 屬於「關懷」行為。 2. 情境因素:分為兩類,分別是環境與工作因素、被領導者的個人特性。環境 與工作因素代表工作目標明確度、組織職權系統健全程度、工作規範明確程 度等;領導者的個人特性則是成員內外控人格、能力、需求等。. 19.

(32) 根據以上要素,House 認為有效的領導行為應該要隨著情境因素彈性調 整,舉例來說,當環境與工作因素健全時,若成員屬於經驗與領悟力高的內控 型人格,則領導者應避免使用指導型領導方式,轉而採取支持型或參與型領導 方式;反之,當工作結構模糊不清時,在努力就能獲得高報酬的情況下,領導 者可採取成就取向型領導方式;而當成員屬於外控型人格,且環境與工作因素 皆不健全時,採取指導型領導方式能獲得較高的領導效能。 (三) 情境領導理論(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SLT) 該理論由 Paul Hersey 和 Ken Blanchard 提出,他們認為被領導者的「成熟 度」(maturity level)對於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影響很大,因此領導者必須認清 成員的成熟度,同時調整自己的領導方式,對待成熟度不同的員工,則採取的 領導方式就應有所不同。 所謂「成熟度」(maturity level)是指個體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願及能力, 同時包含兩種要素,分別為工作成熟度(job maturity)和心理成熟度(Psychology maturity)。工作成熟度指的是個人的工作能力,心理成熟度則是個人做事的意 願與動機(黃統冠,2016)。 Hersey 和 Ken Blanchard 的理論是採用「關係取向」及「任務取向」兩層 面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四種基本領導形式,茲將分述如下: 壹、 告知型(telling):高任務低關係取向之領導型態,領導者具有最高決策 權,團隊成員必須完全依照領導者的工作指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屬於 單向溝通。 貳、 推銷型(selling):高任務高關係之領導型態,此類型團隊成員依然必須 遵照領導者的工作指示,但領導者會像成員解釋其擬定的目標與指示,同時 讓被領導者有表達意見與提出疑問的機會。 20.

(33) 參、 參與型(participating):低任務高關係之領導型態,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進 行雙向溝通,共同協商彼此的任務及角色,一起為組織制定決策。 肆、 授權型(authorizing):低任務低關係之領導型態,領導者十分信任被領 導者,提供適當的資源後,充分授權並將任務交予成員。 Hersey 和 Ken Blanchard 認為這四種領導形態並無優劣之分,對於不同成熟 度的成員,領導者應彈性調整自己的領導型態。. 四、新型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theories). 早期的領導理論大多著重於探討領導者的特質、行為或情境,但以這些面 向測量領導者的領導效能,依然稍嫌狹隘(方慈霞,2011),因此從 1980 年代 開始,各式各樣的現代領導理論如雨後春筍般陸續被提出,但有些理論名稱雖 然不同,其內涵卻十分相近(潘怡愷,2016),根據湯宏鈞(2010)指出,近 年主要領導理論的主流包含了魅力型領導理論、轉化型領導理論、交易型領導 理論、遠景型領導理論、組織文化型領導理論等五種,而這其中,又以「轉化 型領導理論」及「交易型領導理論」兩種受到學者廣泛討論。就轉化型領導而 言,被領導者如果信任、尊重領導者,則領導者的激勵,將會驅使他們達成比 原先期望更多的目標;而交易型領導則是當部屬達到領導者要求的績效目標 後,領導者給予獎賞的過程(方慈霞,2011)。. 參、童軍團長與領導 童軍團長如何領導童軍團並無一套準則,然而美國的馬克畢克(Walter. G. Mac Peek)團長基於他從事童軍運動五十多年的經驗,將自己給予其他童軍團 長帶領團員的建議寫成「怎樣做一個童軍團長」一書,研究者將書中認為身為 21.

(34) 童軍團長應該具備的能力,大致歸納整理如下:英雄與典範、參與而非替代、 建立團員的信心、幫助團員擴展視野。. 一、英雄與典範. 馬克認為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一些日常典範,使他們崇拜高尚的品格, 進而成為行事善良正直的人。而童軍團長在活動過程中,應該是與團員最為親 近的人,因此團長行事風格與個人品德,無形之中都會影響團員,同時團長應 該與團員親近、無話不談,而非讓他們見而生畏。從書中不難發現馬克「英雄 與典範」的概念,類似轉化型領導理論所重視的領導者個人魅力,強調領導者 利用個人魅力進而影響被領導者的學習。. 二、參與而非替代. 馬克指出成年人常常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會做,想越俎代庖,而忽略孩子需 要的只是從旁輔助;當團長和團員在一起時,彼此應該同理與尊重,團長此時 需要具備最大的耐心,也不能期望團員一切都能盡善盡美,如果團長希望團員 能獨立完成更多的事,就必須擁有沉著不莽撞的行事態度,給予團員學習機會, 試著帶領團員一起工作,讓他們從做中學。轉化型領導理論強調領導者會嘗試 提出較高層次的理想與價值觀,進而影響部屬,與馬克給予團長們的領導建議 不謀而合。. 三、建立團員的信心.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 於尊重學生」,如果將這句名言與童軍團結合,意謂童軍團長最好的施教方式, 22.

(35) 就是尊重團員。馬克指出有能力的團長應該設法去發現每一個團員的長處,並 從此一長處中開始滋養培育他們,如此一來團員就能有被尊重及重視的感覺, 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成為一個自重的人;而當團員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時,團 長應該給予榮譽的獎勵,並且依據任務難易度不同,給予其應得的獎賞,如此 也能堅定團員的自信,知道凡事自己應該要盡力而為。此觀點類似轉化型領導 理論的激勵策略,和交易型領導的權宜獎賞概念。. 四、幫助團員擴展視野. 馬克認為團員最終都會長大成人,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拓展視野,團員就 不會接觸新的事物和領悟,將永遠侷限於一個角落裡,無法翱翔於萬里晴空。 童軍團長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是以教師的本位為出 發點,而團長與團員的互動,則是一起計畫活動;同時童軍活動大多以做中學 為中心,不會死板板以專制的方式壓制團員的興趣,讓團員有更多自發性的動 機願意學習與探索各種領域。此觀點類似轉化型領導中所強調的智識啟發概念。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童軍團長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當然不止上述的四點,然 而研究者根據馬克在「怎樣做一個童軍團長」一書中的建議、自身擔任童軍團 長的經驗,以及前人針對不同領導理論的研究,發現「轉化型領導」中提高成 員內在層次以追求更高目標的方式,和「交易型領導」短時間讓成員達成目標 的方式,皆較能符合童軍團長領導童軍團員的現況,故本研究所探討的領導風 格,將以新型領導理論中的「轉化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為主。. 23.

(36) 肆、轉化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 一、轉化型領導之定義. 「轉化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最早由 Downton 於 1973 年在 Rebel Leadership 一書中所提出,其認為領導者對部屬的影響力是建 立在承諾或交易這兩種不同的層次上(方慈霞,2011),其中針對被領導者心 理層面的探討,成為轉化型領導的研究開端。而後 1978 年,Burns 在其著作 「Leadership」中,將 Downton 的說法概念化,指出領導是一段轉換的過程, 在領導過程中,領導者會嘗試提出較高層次的理想與價值觀,並企圖影響部屬, 使其達到更高的層次,甚至為了組織整體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私利。到了 1985 年,Bass 將轉化型領導理論發揚光大,說明轉化型領導是指團體成員對於領導 者具備信任、忠誠、尊重等態度,而領導者透過給予成員信心、開發其潛能、 改變其價值觀與信念等方式,使成員產生意願與動機,為組織付出比自己預期 更大的努力,以達成目標和承諾。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於轉化型領導進行研究,方慈霞(2011)指出轉換 型領導者會藉由自己對組織的理想和願景來影響部屬,同時運用各種激勵策 略,提升部屬高層次的工作動機,讓成員對此願景有共同努力的目標和具體行 動方向,以促進組織發展;陳姿伶(2013)解釋轉化型領導為領導者就由個人 魅力建立願景,並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提升被領導者的學習態度,以激勵被領 導者對學習更加努力的一種領導型態;林曉萱(2015)則認為轉化型領導者, 是藉由願景與理想來影響部屬,並運用自己的魅力,使用激勵、啟發、關懷等 方式,強化部屬的工作意願,使其建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努力達成組織的目標; 陳楷旻(2015)認為轉化型領導者要具有個人魅力與前瞻性的願景,能帶領成 24.

(37) 員行動,並在組織中採取激勵的策略,培養成員成長,最後推動組織追求卓越。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轉化型領導理論,著重在領導者透過個人魅力、激勵 成員、建立願景等策略,影響被領導者的學習以及價值觀,進而提升組織追求 願景的動力,最終獲取超乎預期的成效。本研究所探討的童軍團長轉化型領導 風格,是指童軍團長藉由自身對於童軍運動的熱忱、童軍專業知識和教育理念 所散發出的個人魅力,影響童軍團員的學習態度,同時建立童軍團願景,使其 能在童軍團中達成個人目標,並願意持續參與童軍活動。. 二、轉化型領導之構面. 對於轉化型領導的構面,許多國內外學者皆有各自的見解與設定,研究者 列舉並歸納整理如下表: 表 2-1-1 轉化型領導行為構面涵義彙整表 學者. 轉化型領導行為構面及含意. Bass(1985). 1. 魅力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指領導者具有 自信,並可以影響部屬,使其能完全信任領導者提 出的願景。 2. 智力啟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領導者能強化 部屬解決能力,使其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 3. 個別化關懷(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領導者 關心所有部屬的身心需求,加強其歸屬感,並與領 導者建立良善的互動。. 25.

(38) Bennis and Nanus (1985). 1. 建立眾望所歸的願景(attention trough vision):領 導者創造出可達成的願景,使部屬有信心實踐。 2. 善用溝通並建立共識(mean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領導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使組織成員團結一致。 3. 建立信任(trust through positioning):領導者與部 屬必須相互信任。 4. 自我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self):領導者必須時 時自省,並改善缺點,以迎合組織的需求。. Bass and Avolio(1994) 1. 魅力領導(idealized influence):領導者需具有遠見, 使部屬心悅誠服,共同為組織願景而努力。 2. 激發動機(inspirational motivation):領導者藉由指 派意義與挑戰性兼具的工作給部屬,激發他們的熱 忱,產生強烈的動機與向心力。 3. 智力啟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領導者提供能 察覺組織面臨的問題,並提供新的思考面向給部 屬,鼓勵部屬解決問題。 4. 個別關懷(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領導者重 視每一位部屬的身心需求,使成員感到被重視,進 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 戴心瑀(2012). 1.魅力影響:教師具有自信、待人和善、幽默風趣等. 26.

(39) 特質,成為學生模範,使其願意接受教師指導教誨。 2.激勵鼓舞:教師對學生有信心與期望,透過對學生 的尊重、讚美,喚起並提升學生追求成功級進步的 動機。 3.智識啟發:教師啟發學生處理問題的智慧,鼓勵學 生以新的角度思考,嘗試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4.個別關懷:教師關心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察覺學生 的潛能,並且能依學生不同特質因材施教。 陳姿伶(2013). 1. 願景建立(Establishment of vision):童軍團長具有 宏觀視野,對童軍團發展具有前瞻性的見解,並與 團員共同討論童軍團未來的藍圖。 2. 魅力影響(Charismatic Influence):童軍團長具有 親和力及自信,在言談之間散發出影響力,同時做 事有魄力、有擔當,使團員佩服,願意聽從團長領 導。 3. 激勵鼓舞(Inspirational Motivation):童軍團長經常 勉勵童軍見賢思齊,且激勵有才能的童軍發揮所 長,提升團員追求成功之動機。 4. 智能啟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童軍團長自身 能不斷進修、吸取新知,並能營造開放的環境,鼓 勵團員以創新的方式思考問題及解決方法,同時樂 於傳授經驗。 27.

(40) 5. 個人關懷(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童軍團長 能主動傾聽團員心情,表達適度關心,重視每位團 員個人發展及需求,且重視個人化差異,協助其自 我成長。 陳楷旻(2015). 1. 個別關懷:童軍團長能體恤團員辛勞,主動聆聽其 心聲,並提供團員個別的協助。 2. 共創願景:童軍團長能預見童軍團未來的發展,提 出前瞻性的遠景,並將願景傳遞給童軍團員。 3. 魅力影響:童軍團長具有親和力及自信,言談間散 發個人影響力,使團員佩服。 4. 激勵鼓舞:童軍團長常勉勵成員見賢思齊、更上層 樓,並鼓勵有才能的童軍成員發揮所長。. 潘怡愷(2016). 1. 魅力:教師以個人獨特的吸引力及行為,獲得學生 的尊重與信賴,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 2. 智力啟發:教師藉由腦力激盪等方式,改變學生對 問題的認知及解決方法,協助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 能力。 3. 鼓舞激勵:教師對學生有信心與期望,透過對學生 的尊重、適當的授權,提升學生追求成功的動機。 4. 個別化關懷:教師隨時關心學生各方面的表現,並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提供其自我肯定的機會。. 28.

(4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所應用之轉化型領導構面,可發現童軍運動對於團長該如何 領導團員的理念與轉化型領導理論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希望透過領導者自身 的魅力以及建構團隊願景,去影響成員積極達成共同目標,同時期間領導者會 利用激勵、關懷、開發潛能等方式,維持成員對於團隊的向心力與完成目標的 動力。 童軍團長必須是團員的表率,以身作則讓團員邁向正軌,並和團員保持亦 師亦友的良善關係,與轉化型領導中強調領導者魅力影響成員以及關懷成員的 理念相符;童軍運動三大制度中的榮譽制度,則是為了幫助團員建立自信,與 轉化型領導理論講求激勵成員的理念不謀而合;「做中學」是童軍運動裡很重 要的教學方法,目的是希望成員能透過做中學發掘自己的潛能,因此團長開發 團員的潛能有其必要性,與轉化型領導理論中的智識啟發概念雷同;童軍團長 若要領導童軍團邁向成功,對於團務必須擁有長遠的規劃與願景,同時指引團 員正確的途徑,使童軍團能穩定經營,正如同轉化型領導中的建立願景理念。 因此,經考量本研究的性質及對象,研究者決定將轉化型領導構面,分成 「魅力影響」、「激勵鼓舞」、「智識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 等五個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 魅力影響: 指童軍團長具備自信、風趣、親和力、正義感和童軍專業知識,舉 手投足間,均能散發影響力,讓團員願意親近,在待人處事方面盡責而 有魄力,使團員心悅誠服,願意把團長當作楷模並遵從領導。 (二) 激勵鼓舞:. 29.

(42) 指童軍團長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童軍活動中,皆能適時給予團員 鼓勵,勉勵團員積極學習,並爭取童軍團員展現自我的機會,使有才能 的童軍能發揮所長,提升團員追求成功的動機。 (三) 智識啟發: 指童軍團長能不斷進修,吸取新知後與團員分享,營造開放的學習環 境,並鼓勵團員以創新角度面對問題並思考其解決方法,使團員之潛力、 想像力、價值觀能獲得啟發。 (四) 個別關懷: 指童軍團長能主動察覺團員的喜怒哀樂,傾聽團員心情,並提供適度 的關心,同時重視每位團員個別化的需求及發展,幫助團員發掘自己的潛 力發揮所長,與其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 (五) 建立願景: 指童軍團長能針對童軍團的發展,以宏觀的視野,提供具有前瞻性 且具可行性的理想與願景,並將想法與團員分享交流,一同討論童軍團 的未來,一起為了共同決定的理想與願景而努力。. 三、交易型領導之定義. 交易型領導理論最早可追朔到 Barnard 的貢獻滿足平衡理論(Dynamic Balance Theory),該理論認為領導者的影響力,是來自於領導者能使部屬相信 為組織的貢獻和酬勞報償是公平合理的,而部屬對領導者的順從和忠心也是建 立在互換互惠的基礎之上(陳姿伶,2013),而這樣互易所產生的領導權力, 也並非完全是物質、金錢上的交換,含包含情感的交流(余姿瑩,2009)。之 30.

(43) 後,Burns 於 1978 提出交易型領導理論,認為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乃基於 價值互換,滿足彼此的需求,包含經濟、政治及心理層面的交換價值;換言之, 交易型領導者是運用交易、磋商、妥協等策略,滿足部屬之需求,使其提升工 作動機與意願。Sergiovanni(1990)形容互易領導是一種以物易物的領導方式,領 導者與成員雙方達成共識後,領導者提供成員想要的事物,以換取成員達成領 導者想要的事物。Bass(1990)指出,交易型領導者與部屬為了達成各自的目標, 會交換彼此的需求,而領導者會運用磋商、妥協等方式,引導部屬工作並滿足 其需求。 國內許多學者,針對交易型領導也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方慈霞(2011)認 為交易型領導是指領導者對部屬的努力給予鼓勵與獎勵,滿足其相關需求,並 藉此來獲得部屬的尊重與支持,而當部屬有不當行為時,則予以糾正處罰,立 即採取矯正行動;陳姿伶(2013)將童軍團長的交易型領導解釋為團長運用各 種交易的策略,激勵童軍伙伴,使其努力並達到個人集團目標後可獲得酬賞, 對於童軍團員的不良行為,則予以糾正懲罰;陳信良(2015)指出交易型領導 者獎勵部屬的方式,常採用實質性的加薪、升遷或非物質性的承諾;潘怡愷 (2016)的定義為領導者運用妥協、磋商、討價還價的策略,滿足部屬的需求, 以此使部屬工作並達成目標;葉慶雯(2012)則認為交易型領導是領導者對部 屬的努力給予肯定與獎勵,同時滿足其相關生心理需求,並藉此來換取部屬的 尊重與支持,而當部屬有不當行為時,則予以糾正處罰,給予立即的回饋。 綜合上述,交易型領導理論著重在領導者與部屬交換並滿足各自的需求, 同時領導者須及時給予回饋,以維持部屬的工作效能,並藉此取得部屬的尊重 與支持。本研究基於研究主題與性質,將童軍團長交易型領導定義如下:童軍 團長運用各種策略與正增強模式,激勵團員提高其學習動機與意願,使其努力 達成個人及童軍團目標後,即可獲得酬賞;而團員若是出現不良的言行舉止, 31.

(44) 團長則馬上糾正懲罰,讓團員得到立即性的回饋。. 四、交易型領導之構面. 對於交易型領導的構面,國內外學者的見解大致相同,研究者列舉並歸納 整理如下表: 表 2-1-2 交易型領導行為構面涵義彙整表 學者. 交易型領導行為構面及含意. Bass (1985). 1. 權變報酬(Contingent Reward):領導者應避免使 用懲罰,同時給予部屬適當的獎勵,以增加其工作 意願,而當部屬完成所指示的目標或工作時,即可 獲的獎賞。 2. 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可分為主 動與被動兩種。主動的例外管理指領導者隨時觀察 部屬並積極介入,以確保目標能有效達成;被動的 例外管理是指領導者平時維持消極的管理方式,只 有部屬工作發生問題時,才會介入管理。. 陳姿伶(2013). 1. 權宜獎賞(Contingent Reward):童軍團長使團員 清楚知道、了解並達到團長所期望的目標時,團長 會即時提供符合童軍團員需求且適切的獎賞。 2. 介入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在積極方 面,團長會主動說明童軍團員應遵循之規律及精 神,要求每位團員為自己行為負責;在消極方面, 32.

(45) 團長只在童軍團員發生錯誤行為時給予負增強及懲 罰。 陳信良(2015). 1. 權宜獎賞(Contingent Reward):領導者藉由提供 正向的獎勵而非懲罰手段,來換取員工在工作上的 回饋及達成共同之目標。 2. 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領導者能 隨時注意部屬即將發生的偏差行為或主動發掘部屬 不符工作標準的情況,並立即採取補正的措施。 3. 被動例外管理:當領導者與部屬共同設定目標後, 領導者只留心部屬的偏差行為,並且不會試圖改變 任何工作原則,一但有偏差行為產生或出現不符工 作標準的情況後,領導者才會予以糾正。. 潘怡愷(2016). 1. 有條件的酬賞:導師與學生約定班級中的各項事 務,只要達到標準即可得到應有個獎勵。 2. 積極介入管理:導師隨時依據學生的表現,即刻給 予回饋或懲罰。 3. 消極介入管理:導師只有在學生犯錯時才介入處理 學生相關事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上述學者所應用之交易型領導構面,可發現皆與「酬賞」和「介入管理」 有關,而童軍運動三大制度中的「徽章制度」,正是藉由各種不同的徽章,激 勵隊員經過努力獲得代表榮譽的徽章,與「酬賞」概念相同;童軍運動中的「諾 33.

(46) 言」、「規律」與「銘言」,則是身為童軍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範,與「介 入管理」理念相符。 綜合上述學者的相關理論,經考量本研究的性質及對象,決定參考 Bass 於 1985、陳姿伶於 2013 年的研究,將交易型領導構面,分成「權宜獎賞」與 「介入管理」等兩個層面,其中「介入管理」可分為「主動介入管理」與「被 動介入管理」,茲分述如下: (一) 權宜獎賞: 意指童軍團長會給予團員明確的團隊目標,使他們清楚並了解團長的期 望,當團員達成團長的期望時,團長會即時且提供符合團員需求的獎勵。 (二) 介入管理: 可分為「主動介入管理」與「被動介入管理」。主動介入管理是指童軍團 長會主動說明團員必須遵循的童軍規律和精神,並隨時注意團員的言行舉止, 在團員偏差行為快要產生前,就立即糾正並要求其改善;被動介入管理則是指 童軍團長只有在團員發生錯誤時,才會出面給予懲罰或負增強。. 伍、小結 領導風格相關理論與時俱進,近年來新型領導理論中的轉化型領導與交易 型領導理論漸受重視,其相關的研究主題逐漸多元化,尤其運用至學校情境的 相關研究更是越來越普遍。轉化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雖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 一位能有效發揮領導效能的領導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會依情況靈活運用轉化 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然而,研究者發現以童軍團長之領導風格為主題的相關 文獻並不多,尤其宜蘭縣童軍的相關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宜. 34.

(47) 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的現況,將以轉化型領導中的五個行為構面,包括「魅 力影響」、「激勵鼓舞」、「智識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與 交易型領導中的兩個行為構面,分別為「權宜獎賞」和「介入管理」,作為本 研究之童軍團長領導風格行為層面;除了調查宜蘭縣童軍團長領導風格現況之 外,也將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用此七種行為構面作為自變項,研究童軍團長 領導風格對於童軍團員活動涉入程度的影響。. 35.

(48) 第二節 組織氣氛理論與研究 本節的內容,旨在蒐集相關文獻以探討組織氣氛,然而組織氣氛目前已被 廣泛運用於不同的學科領域,其中與教育領域相關之研究包含班級氣氛、學校 組織氣氛、學習氣氛等,而本研究對象為童軍團,在參考文獻之後,童軍團組 織氣氛內涵與班級氣氛內涵雷同,因此本節將以討論班級氣氛為主,探討組織 氣氛之意義、組織氣氛理論之發展、組織氣氛之理論基礎、組織氣氛之測量工 具。. 壹、組織氣氛之意義 組織氣氛(organizational climate)乃是組織內部環境相當持久的特質,這 種特質是由組織成員交互作用所構成;不但能為組織成員所知覺,並且能影響 組織成員的行為,也被視為組織具價值性的特徵(陳嘉陽,2012)。 組織氣氛源自於 1930 年代 Kurt Lewin 之「心理氣氛」(psychological atmosphere)的概念(邱從益,2005),Lewin 認為要了解人類的行為,同時需 要考慮行為發生當下的情境,而情境指的就是個人和環境,因此人類行為是個 人與環境的函數,可用 B=f(P,E)表示,B 指的是個體行為(behavior),P 則是個體人格特質(personality),E 代表環境(environment),從上述函數可 推論,個體行為會隨著個體的人格特質和環境交互作用而改變,因此個體和環 境是無法分割的。. 36.

(49) 貳、組織氣氛理論之發展 關於組織氣氛理論的發展,多數學者大多採用李安明(1994)的分類,他 將組織氣氛理論發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茲分述如下:. 一、1930 年代.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George Elton Mayo)在 1927 年至 1932 年 期間,帶領學生在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學實驗,發現了著名的霍桑效 應(Hawthorne Effect)。霍桑實驗最初的研究是探討一系列控制條件對員工工 作表現的影響,卻意外發現當控制條件回歸初始狀態時,促進作用仍然存在, 代表績效的提高,並非由實驗操控造成,領導者行為將會影響組織氣氛,組織 氣氛越好,越能激發員工向心力,進而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成就感與工作滿 意度。. 二、1940 年代. Lewin 及同事在維爾登背心製造公司(Weldom Manufacturing Company) 的實驗研究中,進行改變管理者與員工社會規範研究工作,發現組織氣氛存在 重要特徵,為社會價值觀與社會規範,直接影響管理者理念及員工價值觀,及 員工行為模式(引自李安明,1994)。. 三、1950 至 1970 年代. 1950 和 1960 年代,組織氣氛理論架構逐漸確立,各種以組織氣氛為主的 37.

(50) 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同時被廣泛運用於不同的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人類思想、人類文化、環境互動及環境生態等領域中,形成一門 「泛學科」學問(邱從益,2005)。到了 1962 年 Halpin 和 Croft 設計了「組織 氣氛描述問卷」,測量中小學的學校組之氣氛,「組織氣氛」一詞自此確立(李 安明,1994)。. 四、1970 年代以後. 1970 年代開始,研究組織氣氛的學者除了沿用組織氣氛一詞外,也創造出 組織傳奇、組織風氣等類用詞(黃昆輝,1990),到了 1980 年代初期,另一新 興名詞「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出現,其範圍涵蓋組織氣氛,逐 漸取代「組織氣氛」用語(李安明,1994;李諺亮,2014),然而組織氣氛與 組織文化兩者概念並非完全相同,組織文化通常是觀察社會情境如何從互動中 產生,而組織氣氛則是更關注社會情境的感知及其影響(李晶,2008),因此 1980 年代以後,研究者紛紛將組織氣氛與教育結合,以領導行政、學生成就及 教師特質等為研究範疇,「學校組織氣氛理論」逐漸成形(李諺亮,2014)。. 參、組織氣氛之理論基礎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童軍團,雖然研究童軍團組織氣氛相關文獻不多,但 組織氣氛常被用來研究班級氣氛,童軍團長之於童軍團就如同導師之於班級, 因此班級氣氛之理論基礎亦可運用在研究童軍團組織氣氛。而所有團體氣氛的 概念皆源自社會心理學,其中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和社會計量技術 (sociometry)的發展(吳武典,1979),班級氣氛的研究,起源於「場地論」 (Theory of field),之後許多學者衍生出相關理論,如「需求-壓力」理論 38.

(51) (Need-press)、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班級社會體系理論(Theory of classroom social system)、社會學習論(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等(謝惠 卿,2002),茲將相關理論說明如下:. 一、場地論(Theory of field). Lewin(1936)認為若要預測人類的行為,就必須同時考量兩種因素,分別是 個體與環境。Lewin 認為人是一個「場地」(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 生活空間(life space,簡稱 Lsp)裡發生的,包括個體及其心理環境。 個體的行為(B-behavior)取決於個體(P-personality)和所處環境(E -environment)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行為取決於個體的生活空間(Lsp),勒 溫用關係式代表場地論的概念:B=f(P.E)=f(LSP),因此個體行為是個體 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二、「需求-壓力」理論(Need-press).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 Murray(1938)從個人需求和環境壓力來解釋個人行為, 並依據 Lewin 場地論進一步提出「需求-壓力」理論。Murray 認為個體行為形 成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的是個體本身的「需求」(need), 是一種結合知覺、統覺、思維、活動以某種方式組織,並導向特定方向的一種 組織傾向;外在因素則是環境的「壓力」(press),指個體所處的環境客體的 特質或屬性,會促進或阻礙個體為滿足其需求所做的努力,同時依特性不同區 分為 α 壓力(alpha press)和 β 壓力(beta press),α 壓力是指真實存在,可以 透過科學方法求證者;β 壓力是指個體對環境知覺的結果,每個人的 β 壓力程 度各不相同,通常人類行為受到此種壓力影響較大。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