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動」與「事件」模式的類博物館

第四章 類博物館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活動」與「事件」模式的類博物館

本章將根據前章的理論,以實例說明異托邦六個原則如何呈現出類博物館知 識傳遞的現象,在人生經驗的身體詩學中浸潤式的溝通,而非僅在視聽觀念範圍 參觀的訊息傳遞上獲取知識,最後並試圖為此論述擬出類博物館涵蓋的三種特質 範圍。

為了說明文化資產是類博物館範疇主要的治理資源項目,本節首先以台灣民 間最具影響力與實力的廟宇資產與觀光為例,分為動態活動體驗參與的敘事,與 靜態事件的文化資產敘事兩方面,前者以媽祖繞境活動具體說以明異托邦理論的 適用範例,後者以台北艋舺龍山寺文化資產為觀光資源為例。此處的動態與靜態 的模式所指,是在文化活動事件動態歷程的經驗,與文化資產維持於靜置狀態時 的本體架構。此外,台灣的廟宇文化極為興盛且內容非常豐富,各縣市都有非常 多值得推廣的特殊祭祀活動,如彰化鹿港滿充神秘詭異氣氛的王爺奉旨夜巡的

「暗訪」、西南沿海的「燒王船祭典」(以屏東東港為盛大)、蘭嶼達悟族順應 自然循環的「飛魚祭」、整合金馬獎的「台北金馬影展」,或各縣市政府與民間 自主舉辦的各種觀光、藝術、民俗等文化資材的活動事件;本文選定以媽祖繞境 與龍山寺為例,在於二者的國際觀光知名度與具有代表性,以台灣盛行與熟知但 局外人所知有限的廟宇文化,試圖說明傅柯理論的抽象迷宮,如何解讀異托邦模 式進入複雜宮廟文化脈絡實例實踐的可能性,與有形與無形文化因時空合一浸潤 式的經驗。

一、動態活動參與的敘事

媽祖信仰文化在以華人為主的民間信仰圈中舉足輕重,主要的活動中心 在以臨台灣海峽兩岸與之相關城市的宗教交流為甚。自UNESCO 於 2009 年 正式將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在國際宗教盛事中已具有 一定的重要地位,台灣的行政院文建會於2011 年繼之,亦登錄公告為「國家 重要民俗無形文化資產」,是閩台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見証了東亞 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在尚未以國際與國家認證的文化品牌之前,

媽祖信仰自閩南緣起後的一千六百多年中,不斷因官方或民間記載並口頭流

傳其各種神蹟流傳在海洋文化的生活中,已逐漸涵化豐富其信仰圈的生活共 識,集結成堅定的信念。回溯媽祖神尊自宋朝至清朝歷代的加封以來,到隨 著移民渡海來台後,媽祖信仰也已獨立發展出了台灣本土的特色,別具區域 風格的信仰與遶境進香活動,錯綜複雜的敘事脈絡,如台灣多種媽祖的金身,

不同分靈有不同的源頭;大媽、二媽、三媽、四媽同一神靈的多數分身之別,

及黑面、金面、紅面等,信徒圈以各自想像的媽祖神像賦予金身不同的詮釋,

也能達到鞏固信仰的共識。

由於媽祖信仰與海洋的關係、女性神祇回娘家的習俗、分靈廟宇與種種 神蹟等的獨特性,即使遠在歐美國家以華人為主的社群,也常以不同的形式 與媽祖信仰產生連結,全世界已有34 個國家和地區分佈著媽祖的分靈廟,藉 由移民或經商的華人與文化交流的方式擴展,媽祖信仰的影響力藉此力量持 續擴大。媽組分靈因遷徙流動與分靈廟的創立,信仰的文化空間從東亞(福 建莆田)為軸心向外擴散,時而因文化交流與軸心相連,平時是自成一格為 當地華人的信仰寄託。這樣集結地理上的與文化空間定期或不定期的聯繫關 係,一種以信仰為中心的異托邦式的遙控關聯,與許多宗教是藉由傳教士、

僧侶或經典文字作為傳教的媒介不同,媽祖信仰是透過民間自發的行動與口 耳相傳,與種種神蹟傳說等堅定信仰者的信念,許多信徒在執行業務時也必 以擲筊問訊的方式決定行事,因此對於參與者來說能親臨現場的遶境活動,

更具有在神明庇佑下絕無僅有的加持時機,與祈求能獲取靈驗與感知的難得 體驗。

在整個遶境過程的路途上,信眾為完成遶境活動而同心協力,沿線形成 一種互助與協作的網路,各大小廟宇自主大量提供遶境者飲食、休憩與臨時 過夜的空間等,沿路自發性供應食物飲水或參與者所需的物資,以媽祖救苦 救難的號召形成一個互助網路的協作關係。參與遶境者在過程中必須遵從遶 境規範的制約與禁忌,在行前必須作足體能和心理上的十足準備,如全程茹 素、著新衣、出發前淨身、守孝者不得參加或只能遠觀、著「號掛」(陣頭 或媽祖兵將的服裝)者不得入廁、鑽轎底時不可持香與令旗等等。這種具有 淨化作用的儀式,即異托邦中所謂特定控制的一種。

對於宗教文化來說,「靈驗」是維繫神祇延續與膜拜的關鍵之一,而它 又是屬於非常個人的體驗,無法傳遞他人,只能靠「因緣」或「靈感」的抽

象經驗發生在不同個體的個人化敘事,是鼓勵參與遶境很大的誘因,因為藉 由信仰得以體驗某些期待中的信念實現,遶境過程的種種體驗成為個人與神 明之間溝通的試煉。每一次的媽祖遶境沿街許多跪求者,屢屢傳出媽祖鑾轎 岔出原路線轉向,為特定對向駐足祈福的神蹟;經驗告訴所有的人,這是媽 祖顯靈的旨意而轉向,神靈的行動代表已撫慰了祈求者的心靈。

這九天八夜的遶境過程場面盛大,動輒超過十幾萬人次;實際上能持續 九天不斷的遷徙極為消耗體力與意志力,尤其是休憩方式是流浪者式的隨遇 而安,部分參與者在決定行前會做體能的訓練與心理的準備,象徵著自我對 信仰之間的完成,中途也有放棄者與陸續加入者,是否全程參與也是自由的 選擇,如詩學敘事般的關係。在這九天八夜人們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安逸或 繁忙或失意的人生階段,藉由對信仰的靈驗度,尋求考驗體力與意志力的身 體與心理的經驗,與在某個人生階段中異於平常的人生狀態。歷經搶轎留住 媽祖、接受媽祖治病,鑽轎求平安、在鞭炮陣中橫越洗禮、身處於沿途的互 助網路中與龐大的遶境陣仗中等等,親身體驗在廟會鑼鼓喧鬧中摩肩擦踵的 靈魂淨化儀式,一種在陸地上移動的異托邦體驗,是平日生活中絕少有的經 驗,人們在時光切片中經歷暫時不一樣的自己,身體力行與祈願交織成虛幻 而又真實的自己,在神靈的庇佑與淨化過程的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108標 誌著人生某個重要的階段。九天的遶境行程結束後,原來的道路,原來的人 群,原來的宮廟全都回復原來的面貌,找不到痕跡,彷彿不曾發生過任何事,

到了隔年的此時,遶境活動的盛況再一次異托邦式的循環。

台灣所獨有媽祖遶境的活動特色,已是信仰者一年一度朝聖追隨的祈福 盛事,無形的遶境路線為敘事架構,地理位址為敘事藍圖;全台灣從南到北 有多處以媽祖為名的遶境活動,許多政商人物也以短暫參與遶境活動作為宣 示、融合、接地氣或祈求仕途順遂等政治動作,加諸在遶境靈驗的名聲裡期 許媽祖的恩澤廣被。其中大甲鎮瀾宮舉辦的遶境活動最為盛大,白沙屯媽祖 進香隊伍最不確定,澎湖天后宮的海上巡境最特殊,以及北部都會區慈祐宮 與北港朝天宮等都有規模不等的遶境活動,是民間號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 的盛事之一,109台灣重要的觀光資產。

108 多用於文化人類學中,指為人的生命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所行的儀式。

109 另外兩個宗教盛事為梵蒂岡的耶誕彌撒與回教麥加朝聖。據資料顯示,將媽祖繞境列為世界

民間俗稱「三月瘋媽祖」原是樸實的俗諺,指為慶祝媽祖三月的誕辰準 備的一連串慶典,近年來已登上大眾媒體的刊頭與宣傳號召,這個「瘋」字 的形容應用,最能表現遶境活動與異托邦希臘酒神祭祀節慶狂歡式的特質。

台語俗諺中的「瘋」同「痟」的「非常」行為,110教育部頒〈台灣閩南語常 用辭典〉與教育百科在用於動詞時,第一解均釋為「發瘋」與「瘋狂或神經 錯亂」;111而「發瘋」同閩南語的「起痟」,以市井通用的俚俗語言表達對 媽祖視如親人長輩般親暱的玩笑、當作熟人和自家人關係相稱的用法。遶境 活動的盛況也顯現這種非平常日的特殊行為,在祭祀相關活動中節慶「狂歡」

模式的非常狀態,參與者以體力與意志力的挑戰加入這種狂歡模式,集體的 經驗與各自沈浸在中心與去中心時光片段的大敘事裡。

在人類的宗教盛事重視集體聚會的「集氣」的力量,因為以集體祈福的 凝聚力量,相信眾志成城的超驗精神可以生產淨化世界的能量,政治活動也 仿效這種集氣功能的「造勢」,在情勢幽微隱形時,借新的潮流資源之「勢」

的能量體現出來,試圖藉此動作創造一種以公眾為觀瞻的形勢;每個參與者 在其中與眾人的意志結合,完成自我的與群體共同的敘事內容,為集體狂歡 組成記憶的一部份與全部。

經上述的逐步說明,以下彙整媽祖遶境活動與異托邦六個原則間的依序 關係,具有多重時間與空間交織的文化生產現象。

(一)決定是否參與遶境活動取決於自由意志,參與者都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

(一)決定是否參與遶境活動取決於自由意志,參與者都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