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當代台灣穆斯林殯葬的變遷與影響

第二節 漢文化滲透穆斯林殯葬文化的分析

一、穆斯林漢化的外部因素

隨着佛教生死輪迴的因果報應觀念從印度傳入,以及本地道教的鬼神觀念 在儒家社會興起與儒家的孝道觀結合,在漢民的殯葬文化中產生了儒、釋、道 的三合一殯葬文化。這種現象對原先以儒家為主導,對「道」與「天」的理解,

轉移到以釋道的祖先崇拜、風水觀、鬼神觀與生死輪迴的解脫為主要的宗教訴 求上,只保留儒家的孝道觀成為宗教依附的具體表現,豐富了殯葬內容與形式,

穆斯林在此一環境下,更是受到信仰與文化上的多重影響與衝擊。

首先,受到祖先崇拜觀念的影響,認為死者的亡靈可以成神幫助活者趨吉 避兇,因此,相信為亡人舉辦厚葬,強調設靈堂、辦法會、安靈位、立神主,

接受子孫祭祀,對亡人家屬因親人死亡所產生的恐懼起了安定的作用,另外更

重要的是把亡人由鬼靈轉往成為家族祖先的一份子。根據莊英章《從喪禮俗探 討改善喪葬社施之道》的研究,清楚說明漢人祭拜祖先的原因他寫到:

其原因除害怕祖靈作崇之外,更怕祖靈淪為無主孤魂,人死為鬼,

鬼有善鬼是有子孫祭祀的祖靈,功能庇蔭子孫綿延家世,惡鬼是無嗣 或冤死亡靈,因無人祭祀而無歸宿,淪落人間為非作歹,亦即所謂的 孤魂野鬼,只有祭祀才能使祖靈免於淪為孤魂野鬼,也只有祭祀才能 幫助祖靈得到永生不滅的境界。8

台灣社會宗教自由各宗教極力向外宣教,尤其是佛教出世轉入世的積極參 與社會公益給民眾「人間佛教」、新觀念吸引不少對子女的宗教選擇表以尊重,

等到信仰穆斯林的父親或是母親去世,子女之間都認為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好 的,以不同的宗教信仰來為亡人舉辦殯葬儀式,確忘了要尊重亡人身前的最終 宗教信仰,而產生子女多神合一的殯葬活動現象。在清明時節回教公墓裡就出 現,亡人穆斯林後代在亡人墓前隨漢俗掃墓、供奉水果、獻花點香祭拜、甚至 燒紙錢、用手機與亡人交談、點香菸插在墓背草皮上給亡人享用,以漢俗方式 對待亡靈,反是對於穆斯林的走墳規矩一無所知。

另外,台灣現代喪禮服務品質的水準的提升,滿足喪家心理與外在勞務的 需求,陳繼成提到:「在整個喪葬儀式中,因為喪禮服務人員是除了家屬外全 程參與的人,因此,治喪過程中家屬間的糾紛,個人內心感到孤單、徬徨無措,

由喪禮服務人員適時地扮演輔導者、陪伴者與協調者,正符合對於喪禮服務人 員的角色期許。」9由此可證明,穆斯林的亡人家屬或亡人的親友在一場殯葬的 過程雖說不採用厚葬等排場的需求,最起碼的心靈與心理上的滿足也都沒感受 到的話,那留給大家的記憶與印象就會被說成伊斯蘭的殯葬看不出它在人性與

8 計畫主持人莊英章,《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編印,民國七十九年),頁 83。

9 陳繼成、陳宇翔《殯葬禮儀: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頁 171。

靈性與社會性上的功能,也因此對穆斯林的殯葬就沒有好評價。

再者,在有限度的土地資源回教公墓墳地使用逐漸飽和狀態,有死無葬身 之慮,穆斯林的土葬觀念受到火葬與環保葬式的挑戰,在政府大力宣導與鼓吹 之下,穆斯林棄守土葬接受火葬方式的觀念也偶有發生在穆斯林教親當中,並 且還以擇時選地的風水觀以建立生者與亡人之間的特殊關係,以不至於發生犯 忌。以筆者的觀察,目前台灣穆斯林的殯葬仍舊依照伊斯蘭教規在清真寺裡舉 行,反而是亡人家屬個人因對伊斯蘭宗教信仰的不了解,反而是用平常所熟悉 的殯葬漢俗習慣來要求寺方,因此常有發生「棄回隨漢」的行為,但寺方是絕 對不會接受的。常見案例第一代大陸回民的後代對伊斯蘭的殯葬不了解,時常 是把亡故的父親或母親送來清真寺,自己卻不承認是穆斯林,交由寺方處理。

有的亡人家屬自行採用「先回後漢」的殯葬儀式來為亡人舉行殯葬儀式,有的 先火化亡人再向寺方阿訇取經祈禱,不然就是不請阿訇,自行在清明節到亡人 墳墓上打掃,向亡人鞠躬、點香、上花、燃燒紙錢、放上冥紙或是修墳改運。

也發生阿訇拒絕教親到墳上為亡人做「頭七」、「四十天」、「百日」、「周 年」開經的事,而自行用漢俗的方式在亡人墳前祭拜祖先。這種發生在回墳漢 俗化現象是有增加的趨向,正凸顯出台灣穆斯林的殯葬在漢民社會所受到滲透 與衝擊之大。

二、穆斯林內部適應失調導致漢化的因素

(一)漢文化透過語言滲入穆斯林的信仰

語言是造就人類思想的工具,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有活力的語言就有活力 的文化。回族穆斯林在中國或是台灣穆斯林兼具雙重文化的表現,一方面要使 用阿拉伯語學習《古蘭經》和《聖訓》;一方面要使用漢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阿語或波斯語只限定在宗教與儀式上的用語,由於伊斯 蘭所有儀式的進行以及祈禱文等皆以阿拉伯語完成,但是進一步的宗教教義闡

述,則使用中國人的母語做解釋,兩種語言交替進行,成為獨特的「經堂語」, Banbudad

喚拜 啊贊

中文 阿拉伯語 波斯語 中文 阿拉伯語 波斯語 晌禮 祖忽里

ﺮﻬﻈﻟا ةﻼﺻ

撇什尼 Pishen

婚禮 尼卡哈

Jinnazah

昏禮 麥格里布 Hufutan

小淨 五注 ءﻮﺿﻮﻟا

阿布代思 Abudst

聚禮 主麻

Masjid

開齋節 爾德 Akhund 宰牲節 古爾邦節

ﻰﺤﺿﻷا ﺪﻴﻋ

Gurban 捐獻 乜帖 ﺔ ﻴﻧ

Niyyat

大淨 烏斯里

《古蘭經》。」11根據奧斯曼.本.安凡的傳述:他說:安拉的使者說:「你們

樂園)、大體(埋體、亡人)來取代經堂用語。

今天台灣新一代的阿訇過去也沒有受過清真寺的經堂教育,基本上無論是 在大陸或在台灣老一輩的與新一輩的阿訇在同一個清真寺就有不同的偏重,老 阿訇說經堂語,新阿訇說阿拉伯語,教出來的學生都會自認為有不同的現象發 生,而且有興趣的青少年穆斯林都希望跟新一代的阿訇學,以後可以前往沙烏 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的伊斯蘭大學學習,學習正規伊斯蘭教義與 阿拉伯語言,當然對未來畢業有多種工作機會也是一種考量。

從現實生活清真寺裡以阿拉伯語文字來學習伊斯蘭教義與知識其成效仍有 待觀察,以阿拉伯語教學伊斯蘭的宗教術語憑一時的背記,而無法轉化成一種 知識系統,徒增穆斯林學習信仰與實踐的難度,畢竟台灣沒有阿拉伯語的環境;

加上穆斯林宗教語言教學「重阿輕漢」且忽略經堂語的教授與使用,使得孩童 與青少年沒有習慣使用自己穆斯林辭彙,像是「無常」(تﺎﻣ,māt,死亡);

過「乜帖」(ﺔﻴﻧ ,niyyat,舉意善);「嘟啊」(祈禱);「道色蘭」( 即互 道平安 ﻢﻜﻴﻠﻋ مﻼﺴﻟا ,assalāmu ‘alaikum);道「泰思咪耶」(ﺔﻠﻤ ﺴﺒﻟا, al-bismalah,

奉仁主安拉之尊名)等,這些用語本身具有深遠影響,伊斯蘭信仰的辭彙都不 會說不會用,反以用漢語白話文做解釋,因為現代的阿訇在生活用語中已不習 慣使用,這種教學失去本民族宗教語彙之特色,反而容易向漢民文化裡佛教辭 彙借用,像是「無常」(去世)、「乜帖」(捐獻)被佛教的「往生」與「功 德」用語取代。

今天我們觀察穆斯林每週重要聚會「主麻」(ﺔﻌﻤﺠﻟا, al-juma ‘a t,聚禮日),

阿訇在演講台上說的「胡圖白」(ﺔﺒﻄﺨﻟا, al-khutubah,講演)主要功能是一種 強化穆斯林信仰與認同,但是「胡圖白」以今天只說阿語不譯成漢語,或是阿 語為重,漢語為輕的方式,筆者認為會讓聽者無法深入信仰與思想中影響對宗 教的認知收效有限。

(二)曆法與民俗節日氣氛

曆法是時間的概念,時間能形塑歷史的記憶,穆斯林每天都要朝向沙烏地 阿拉伯麥加聖寺「卡爾白」(ﺔ ﺒﻌﻜﻟا,al-kaābah,天房)的方向定時做五次禮 拜(ةﻼﺼﻟا, aswswalāt)16;每七天聚禮一次做主麻拜;以及一年一度的齋戒月

(回曆九月拉瑪丹)的封齋(نﺎﻀﻣر مﻮﺻ , saum ramadan);此外還有回曆十 月一日的開齋節(ﺮﻄﻔﻟا ﺪﻴﻋ,eidul-fitri)後約七十日,回曆十二月十日的宰牲節

(ﻰﺤﺿﻷا ﺪﻴﻋ,eidul-udhā);更重要的還有一生中有能力去麥加聖地做朝覲

(ﺞﺤﻟا ,al-haji),這些是穆斯林的宗教功課,穆斯林順著時序實踐宗教生活,

也就是伊斯蘭的曆法維繫着穆斯林的生活,長久來建立時間觀念的歷史圖像與 記憶,如同哈志李華倫先生為《伊斯蘭曆要解》一書裡所寫的序,伊斯蘭曆法

(يﺮﺠﻬﻟا,al-hijri)17建構在天文科學的基礎之上,深刻地將伊斯蘭信仰帶入穆 斯林的生活中。

漢民的農曆與西方國家的西曆在台灣的使用普遍,在不同的月曆上都標示 着一般民俗節日或是紀念日,形成民眾百姓對生活的一種文化認同與歸屬,像 是漢人的農曆年、端午節、中秋節,像是西曆的新年、聖誕節在台灣民眾都已 成為生活的記憶與習慣。伊斯蘭的曆法與宗教功課相關,穆斯林依照伊斯蘭曆 法生活過日,然而,今天在台灣絕大多數穆斯林對自己的節慶就陌生許多,如 果問他們今天是回曆幾年幾月幾日,知道的人就太少了。中國回教協會每年會 印製農曆、西曆、回曆三種月曆的對照月曆送給教親,月曆上也註明每天五次 禮拜的時間表與回曆十月一日的「開齋節」、十二月十日的「宰牲節」(在台 灣稱忠孝節),但是對兩節的節慶的意義不只是漢民百姓包括穆斯林都很少有

16 禮拜 aswswalāt 是伊斯蘭五功之一,即:唸、禮、齋、課、朝。

17 伊斯蘭曆又稱「希吉來曆」相當於西元 622 年 7 月 16 日做為希吉來曆元年。希吉來(ةﺮﺠﻬﻟا –

17 伊斯蘭曆又稱「希吉來曆」相當於西元 622 年 7 月 16 日做為希吉來曆元年。希吉來(ةﺮﺠﻬﻟ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