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漫畫的分類與功能

漫畫作為圖像的呈現,是利用簡化而加以放大重要特徵的傳達形式(form of amplification through simplification)(McCloud, 1994)。以圖像為主,文字 為輔的漫畫,更是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十分喜愛的一種課外讀物,也有 許多人在接觸漫畫的過程中,有被父母、師長以其為不良讀物而加以禁止的經驗。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漫畫已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教育政策的推廣中,為因應這樣 的趨勢與需求,在文化部推薦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更有一個類別是「漫畫類」, 因此研究者運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課堂中,欲了解漫畫對於英語教學的成效,

以下分別討論漫畫之分類與其功能。

一、漫畫之分類

漫畫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文類,其分類因題材、國家、畫風...等不同的屬性 而有不同的讀者,因此適當的為漫畫進行分類有助於讀者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風 格,也讓家長能在繁不勝數的漫畫創作中,協助孩子挑選出引人入勝且適合閱讀 的作品。

蕭湘文(2002)認為漫畫分類具有兩項主要的功能,一是便於行銷市場上的 區隔,二是有利於特定類型創作者的培養。他認為對於漫畫類型的判斷困難度不

19

高,因為不論以其產地、創作形態、表現方式、讀者群或創作題材…等來區隔,

都可呈現出足以辨別的語言元素,所以讀者可以很順利的將漫畫文本歸類於某種 類型,因此漫畫類型的界定,往往取決於讀者之間的共識。

蕭文欽(2010)指出,漫畫依其內容之表現,可以依照創作的題材加以區 分,包括科幻漫畫、校園漫畫、愛情漫畫、勵志漫畫、武俠漫畫、運動漫畫等等;

也可以依照畫風加以區分,將其分為Q版漫畫、一般之比例的漫畫、較貼近現實 比例的漫畫及仿做真實之漫畫等不同畫風之類別。

對於漫畫的分類與區隔可以如上述有許多種不同的指標,然而較多人是從漫 畫的創作形式或內容來區隔。蕭湘文(2002)指出,以創作形式來分,由一般繪 畫轉變而來的單幅漫畫出現最早,此種漫畫表現多為在一幅畫中表達一個概念或 主題,之後才衍生出四格漫畫或多格的單元漫畫,而多格的單元漫畫隨後結合了 電影的分鏡原理以及電影創作的劇情編寫方式,逐漸形成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連環 漫畫。

從內容來檢視漫畫分類,可將漫畫創作分為單純架構與多重架構兩種表現 方式。單純架構就是以簡單有限的畫框表達單一議題或簡單的角色互動,例如單 格漫畫、四格漫畫;而多重架構則是以視覺動感來連接故事情節,如連環漫畫。

因此漫畫的創作形式與應用主要可分為單格漫畫、四格漫畫與連環漫畫(蕭湘文,

2002)。

漫畫的表現相當多元,洪秋連(2012)參考各家分法後,將漫畫區分為依 產出之國家區分、以篇幅之形式區分、以閱讀之讀者區分、以題材區分、以畫風 區分等不同的分類方式。

根據以上各研究分類,研究者將漫畫的區分類別整理如表 2-1:

20 Show-Readers Theater Funny Stories》以及《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Aesop's Fables》,從其漫畫版的趣味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中取材。其類型依上述畫風與創 作形式的分類,可歸類為 Q 版的短篇漫畫,題材內容則為針對國小學童編選之

21

用在傳播媒體文化當中(洪秋連,2012)。在王宇清(2011)的研究中提到,漫 畫的構成包含了至少以下六種的核心原素──畫格、畫框、狀聲字、效果線、對 話框以及頁面設計等,有別於傳統插圖的靜態畫面,漫畫的動態呈現方式,使人 更直接的接收到訊息。

蕭湘文(2002)指出,漫畫式的構圖線條雖簡單,卻能夠吸引讀者注意的原 因,來自於當讀者進行閱讀時,圖像與圖像之間的畫框有自動填補空隙的心理機 制。漫畫趣味的表現手法,簡潔化的線條,以具備角色性格的符號,將重要的文 本內容快速的傳達出來,也能夠帶給閱讀者更強烈的心理感受。

(二)反映不同人生面向與社會狀況

六 O 年代至今,即使不曾著迷於閱讀漫畫之人,也幾乎看過原子小金 剛在電視螢幕中翱翔天際、捍衛正義。手塚治虫的漫畫魅力與影響力橫掃 大街小巷,從他的作品中,讀者看到了荒淫無度的暴君終究自取滅亡,也 看到了老是吃悶虧的忠厚老實之人,最後終能覓得幸福。透過 手塚筆下的 作品,也讓讀者領略到了除了故事本身的樂趣之外,更深層的人生面貌。「手 塚的作品除了教導我們這些孩子夢想、希望與正義之外,還讓我們領略人 類的慾望與挫折感,以及無法擺脫的業障。」(Lasalle 石井、巽尚之,2012)

漫畫中角色的喜怒哀樂、生死更迭,快速的呈現出人生可能面對的抉擇與 困難,因此漫畫在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引起需求的角色,國內學者王孝玲(2000)

針對國中女學生漫畫閱讀的研究發現,國中女學生在漫畫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出 現以下的需求:1、對於自由的渴望;2、對自我認同的需求;3、對於生理上情 慾的滿足;4、漫畫成為成長的宣示;5、對於歸屬感的需求。

在林志展(2000)的研究中,國小六年級女學生認為漫畫是比教科書還要 棒的課本,充滿了人生悲喜的感性知識,在漫畫裡有豐富的「畫畫課」、「生活課」

22

和「愛情課」。從漫畫中,她們看見一個個不同的人生,也從漫畫中的那些故事 中,體驗到人生的各種可能。

李淑汝(2001)指出,由分析漫畫內容可發覺社會環境的改變,因為漫畫 經常是在現實環境改變一段時間後,新的結構與新秩序為大家所熟識後,才反映 在漫畫中,因此漫畫也具有維持社會秩序、社會控制及社會批判的功能。

(三)放鬆心情並產生「笑」果

有些學童閱讀漫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放鬆心情、解除壓力,洪 秋蓮(2012)認為閱讀漫畫時具有「解除壓力、撫慰心靈」的作用,其可能原因 在於閱讀時,讀者的意識可以進入漫畫情境中,透過「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獲得 自我滿足」。她歸納李衣雲(1996)與林淑貞(1996)的研究後發現漫畫書具有 以下的價值:1、豐富時空之想像力進入想像世界;2、抒解壓力;3、取代不良 嗜好,避免涉入不良場所;4、擴展思考及生活的不同面向。

漫畫具有趣味性,能以戲劇化的方式透過圖像、文字敘說與圖框編排出故 事內容,並傳達資訊給讀者,讓讀者了解其中的意涵(鐘明珠,2005)。林國樑

(2000)認為漫畫是圖畫的一種,是藉由簡單的筆畫與誇張的手法來描繪出人生 或時事,含有諷刺、幽默、教育等意義的一種圖畫,而其風格則不拘形式,常用 比擬、超越想像、自由變化體貌等方法,來產生滑稽可笑的效果。

(四)撫慰心靈並引發想像空間

漫畫家蔡志忠,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從小的願望就是希望「教室都像電影院,

而課本都像漫畫書」(2013-12-21,北京晚報)。漫畫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它 創造了一個不被現實世界所拘束的自由幻想空間。漫畫可以憑空創造新的事物,

不受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管制,在那當中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漫畫也提供了

23

撫慰心靈的作用,在林志展(2000)對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中發現,學生 能十分清楚漫畫與真實世界的差別,他們知道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當有困難時,

都要自己去克服困難,不像卡通一樣,輕鬆就度過了。他們認為現實世界和 漫畫世界真的差很多,儘管漫畫中的故事劇情大部分都差不多,但它的結 局是完美的,「總比現實生活那種曲折離奇的劇情以及悲慘的結局好多了」

(林志展,2000)。

漫畫也在許多人的童年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一位優秀的漫畫家,或者 一部成功的作品,都可能成為影響他人的一生的關鍵。在日本頗富知名度的全方 位藝人 Lasalle 石井(Lasalle 石井、巽尚之,2012),在回顧自己的小學時光時說 道:「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就像上述名稱一般,是 我心目中的神。」孩童時期的石井夢想要成為一位漫畫家,每當拿到每週發行的 漫畫新作,他都像打開寶物般一頁一頁「虔誠的翻閱」,長大成人之後,他下定 決心要成為一個像手塚治虫般的人物,帶給人們歡笑與感動,用自己的方式娛樂 世間、以饗大眾。長大成人後,他果真成了一位帶給人們歡樂的傑出藝人,他在 自述中說道:「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這點地位,全仰賴手塚治虫所賜。」

1956 年當漫畫放逐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各界交相指責漫畫為有害讀 物時,漫畫家手塚治虫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為孩子的讀書能力低下並不是 漫畫風潮的錯,漫畫的速度感和現代感是 當代兒童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

同時,他更認為當代的兒童文學中並沒有帶給孩童所謂的「夢想」,因此孩 子們才會都到漫畫中去尋求他們的夢想。 在他的漫畫中,雖然沒有文學作 品中的各種規範與形式,但是卻給了孩子們盡情揮灑夢想的機會。他說:「現 在的小孩,正是缺乏伸展悠然的夢想 、寬廣無限的夢想。我正是為了這個 理由,才不斷的畫著漫畫。」(引自陳仲偉,2004)

漫畫給了孩子揮灑夢想的機會,這樣的說法時至今日仍然令人深思,其實,

24

不論是什麼種類的文藝創作,都有其意義與價值。漫畫的價值之所以長期被忽視,

甚至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創作,一方面是因為主流考試文化、主權文化占據了大部 分的舞台,另一方面則因其直接的視覺衝擊,往往成為衛道人士抨擊的重點。然 而,試想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哪個人沒有被這些畫面與色彩填補了些許空白的少 年時代?

甚至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創作,一方面是因為主流考試文化、主權文化占據了大部 分的舞台,另一方面則因其直接的視覺衝擊,往往成為衛道人士抨擊的重點。然 而,試想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哪個人沒有被這些畫面與色彩填補了些許空白的少 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