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呂毓婕.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I.

(3)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摘要 英語作為世界共通語言,在國際間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 交流,皆以其為主要溝通媒介,因此,具備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本 研究期望藉由漫畫這樣的教學素材,與英語教學結合,讓孩子藉由其中趣味 性的文字與視覺呈現,以及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英語學習,使每位孩子都 能投入於課堂中,並提升對英語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幫助孩子不再視英 語學習為畏途,並發現使用英語的趣味。 本研究旨在探討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 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實驗研究法,選取桃園市某國小六年級的一個班級作為 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週的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有自 編學習成就測驗、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與學習感受問卷等,以敘述性統計、相 關係數及無母數統計的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 (一)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能提升六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二)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能提升六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 (三)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於不同社經背景與不同英語程度的六年級學 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皆能顯著提升。 (四) 學生對於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產生正向感受。. 關鍵詞: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動機、學習成就 IV.

(4) A Study in the Influence of Applying Comic Strips in English Teach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Adviser: Tseng, Jung-Hua Graduate student: Lyu, Yu-Jie. Abstract Internationally, English has been the mai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mong intellectual exchange in politic, economic, and culture. Therefore, being able to converse in English in the modern society becomes imperativ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mbining comic strips within th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 to motivate children to have a higher interest in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Utilizing comic’s witty description and visual aids, this research looks to engage kids more in class as well as helping them to find joy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research adopted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infusing comic strips into English teach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The subjects comes from a sixth grade class in Taoyuan City Taiwan. A ten week span of comic strips enhanced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 w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ols are self-made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est and Studetnts’ Learning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Th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to test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V.

(5)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 shows: 1. Comic strips aid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ixth graders’ learning motivation. 2. Comic strips aid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ixth graders’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3. Comic strips aid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rais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for all sixth graders of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levels. 4. Through comic strips aid in English teaching, children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English. Keywords: Comic Strips in English Teach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VI.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圖文閱讀探究....................................................... 11 第二節 漫畫的分類與功能 .............................................. 18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 27 第四節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7 VII.

(7) 第六節 實施流程與教學設計 .......................................... 64 第七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7 第一節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 77 第二節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 90 第三節 學生對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反應與回饋 ........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21 二、外文文獻..................................................................... 126 附錄 附錄一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感受問卷 .................... 131 附錄二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 133 附錄三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卷 ........................................ 135 附錄四 英語背景與基本能力調查問卷 ........................ 138. VIII.

(8) 附錄五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授權同意書 ........................ 139. IX.

(9) 表. 次. 表 2-1 漫畫的分類方式 ............................................................ 20 表 2-2 Weiner 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34 表 2-3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 42 表 2-4 漫畫融入於不同領域課程的相關研究 ........................ 44 表 3-1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實驗設計模式 ............................ 52 表 3-2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動機前測得分情形 ................ 54 表 3-4 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人次分配 ................................ 56 表 3-5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成就測驗專家名單 ........................ 58 表 3-6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成就測驗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 59 表 3-7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感受問卷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61 表 4-1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動機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與 標準差 ............................................................................ 78 表 4-2 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之相關係數 ............ 78 表 4-3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79 表 4-4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80 表 4-5 不同社經地位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81 表 4-6 不同學習成就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83 表 4-7 有無家人陪伴複習英語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 後測 Wilcoxon 檢定....................................................... 85 表 4-8 有無看漫畫習慣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86 X.

(10) 表 4-9 不同補習情形的受試者在英語學習動機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88 表 4-10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成就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與標 準差 .............................................................................. 90 表 4-11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學習成就前後測之相關 .......... 91 表 4-12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2 表 4-13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3 表 4-14 不同社經地位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4 表 4-15 不同學習成就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6 表 4-16 有無家人陪伴複習英語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 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8 表 4-17 有無看漫畫習慣之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99 表 4-18 不同補習情形的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 Wilcoxon 檢定 ............................................................ 101 表 4-19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喜歡層面統計........................... 104 表 4-20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能力層面統計........................... 104 表 4-21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壓力層面統計........................... 105 表 4-22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價值層面統計........................... 106 表 4-23 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努力層面統計........................... 107 表 4-24 以英語漫畫來學英語的方式意願統計 .................... 108. XI.

(11) 圖. 次. 圖 2-1 雙碼理論 ........................................................................ 12 圖 2-2 雙重處理理論架構 ......................................................... 14 圖 2-3 馬斯洛需求層次 ............................................................ 31 圖 2-4 成就與智力之關係 ........................................................ 38 圖 3-1 研究架構 ........................................................................ 49 圖 3-2 成就測驗編製過程 ........................................................ 58 圖 3-3 實施流程 ........................................................................ 64. XII.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 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 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世界地球村的年代來臨,人們已經很難像從前一樣終其一生只在一國一 地,甚至一個村莊內生活而不與外界接觸,全球性的事物變化隨時都在影響著我 們的生活。身為一位教師,我們不只期待自己能帶給孩子們豐富的內涵與知識, 更希望能培養他們具備開闊的心胸以及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英語作為世界共通語言,在國際間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 流,皆以其為主要溝通媒介。對個人而言,多專精一種語言更能增廣我們的見聞, 使我們在重要場合不尷尬,隨時掌握狀況,甚至扮演影響結果的關鍵角色。因此, 具備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政府近幾年來在國內積極推動英語學習,企圖全面提升國人的英語能力, 各種英語能力檢定考試成為政府與民間企業遴選人才的重要參考指標。我國自 2001 年起,於國民小學正式實施英語教育,2005 年更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進 行義務教育內教授正式英語課程(張武昌,2006),同時鼓勵教師進修英語,開 設各種研習、教學活動設計等課程來幫助英語教師在任課時更能得心應手,帶給 孩子更多成功的英語學習經驗,足以見得我國對英語教學的重視。 英語教育既然如此受到重視,各級機關政府無不推行各種英語學習活動, 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英語學習也十分關注,但是在課堂中仍然有許多孩子對於英語 學習感到索然無味,或者在聽不懂、看不懂的情況下,學習動機全無而放棄學習 1.

(13) 英語,日積月累的結果,孩子們開始視英語學習為畏途。 Genesee(1982)認為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右腦在非正式文本的情境 中所進行的語言處理可能扮演了比一般人想像中還要重要的角色。教師若能在傳 統的教材講述及正規課本內容的學習之外,額外適時的融入其它的多元媒介來進 行語言教學,幫助學生左右腦並用的學習英語,並提供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培養學生課外也能接受並主動接觸英語的興趣及習慣,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孩 子如此排斥英語了。 早期傳統的聯考體制下,學生被迫學習英語,背誦各種文法及單字成為莘 莘學子的夢魘。因此大部分學生將英語視為一個學科,而非一個與世界接軌、協 助我們與人溝通的工具,考完大學入學考試後就再也不碰英語了。這樣的問題隨 著英語教育在國小正式課程中施行後,許多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期望也變成孩 子的學習壓力,雖然教育部一再強調國小孩子的英語學習以培養興趣及聽說能力 為主,但許多孩子面對英語考試,還是充滿恐懼,因此教師們無不想方設法,研 發適合學生並能引發其學習動機的英語教材。 漫畫近年來被廣泛地運用於了出版、行銷、教育、歷史考證、姓別、文學 等領域中(周文鵬,2007) ,而政府機關也以正向態度協助推廣優質漫畫,自 1989 年即開始舉辦國家教育研究院優良漫畫獎,更於 2003 年創立行政院新聞局劇情 漫畫獎,以獎勵台灣原創漫畫工作者,並挖掘新生代漫畫家(王蘊涵,2014)。 在教育現場,漫畫中趣味的視覺呈現,也成為英語教學輔助的利器,在教師的教 學成效與學生的學習動機上,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邱慧如(2012)在其研究中,以線上版英文漫畫作為進行大學生外語學習 的教材,學生普遍感到閱讀壓力降低且學習動機提升。管苡茜(2010)以英語漫 畫讀物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有顯 著的提升,且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與外在學習動機皆提升。唐瓊芝(2005)以漫 2.

(14) 畫進行國中英語學習效益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英語漫畫輔助學習確實能促進文 化概念學習,且學生們對於漫畫輔助英語教學產生正面的學習態度。 歸納以上研究,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於國高中甚至大學階段的學生,對於 提升學習動機或者學習成就都有所成效,然而在國小階段實際以漫畫進行英語教 學研究仍在少數。本研究即嘗試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漫畫融入英語教學,讓孩 子藉由漫畫當中趣味性的文字與視覺呈現,以及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英語學習, 使每位孩子都能投入於課堂中,並提升對英語的學習動機,幫助孩子不再視英語 學習為畏途,並發現英語的趣味。 研究者觀察在國小英語教學情境中,有些學生因為課本內容對他們而言太 簡單,在課堂中雖然配合老師的教學,卻無法展現興趣;有些學生則因為長期在 英語學習上累積的挫折感,喪失了習得英語的自信,因此只要是英語課本中的訊 息都本能的認為自己一定看不懂。基於這樣的原因,研究者從大部分孩子都喜歡 閱讀漫畫的心理出發,試圖以漫畫做為英語教學的呈現媒介,企圖提高學生的英 語學習動機,以期能解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欲探討漫畫應 用於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此即本研究動機之一。 研究者除了希望能夠藉由漫畫來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動機外,也希望能 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英語學習成就,建立學生在英語學習領域的自信。因此本研 究欲探討漫畫應用於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此為本研究動 機之二。 研究者於此研究中利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除了希望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與學習成就外,也欲探究實施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後,藉由自編「漫畫融入英語教 學學習感受問卷」(附錄一)來瞭解學生對於本研究課程實施的實際感受,做為 研究者在教學上的改進以及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漫畫融入英語教學 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並探討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於學生的 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及學生學習的感受。希望藉由此次的研究,提供課程相關者 與國小英語教師在教學上之參考。.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藉由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與英語學習成就。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期望透過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在研究結束後,能夠有效地探討下列三項研究目的: (一)瞭解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 (二)瞭解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三)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運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感受。. 二、待答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三個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為何? (二)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為何? (三)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於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之影響為何? (四)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運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英語學習感受為何?. 4.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說明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之定義有三,分別是漫畫、英語學習動機與 英語學習成就於本研究中的定義,茲說明如下:. 一、漫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漫畫為: 「抓住人物特點,用誇張或歪曲的 手法呈現,以產生滑稽諷刺的繪畫。筆法簡單,不拘形式;題材自由變換,或出 於想像,或掇拾時事,或描繪片段人生,而以趣味為主。」漫畫是一種圖像與文 字結合的連續性圖畫,富有視覺效果,透過圖像、文字敘說、畫格與畫框等有別 於傳統靜態插圖的呈現方式,以簡單的筆法,誇大表現人物特徵,將資訊傳達給 讀者,讓讀者了解其中的意涵。漫畫的題材豐富,形式不拘,常有調劑身心、引 發想像、提供樂趣等功能。 本研究之漫畫是指對白或說明文字以英文呈現,具有連貫性之故事情節, 且主要角色以第一人稱進行人物對話與互動的漫畫版童話故事,或者兒童讀本改 編的故事漫畫,而非故事文本旁的插圖。本研究的漫畫材料採用楊耀琦老師的兩 本著作《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Theater Funny Stories》以及《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Aesop's Fables》,從其漫畫版的童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中取材。. 二、英語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為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物進行選擇時所表現的內在心向或心理狀態, 經多次的練習,使個體對事物產生的興趣,即為所謂的學習動機。個人對於英語 學習目標的內在傾向,以及學習意願的高低即是指英語學習動機的高低。 本研究所探討的學習動機,指的是研究對象透過漫畫做為呈現英語內容的 5.

(17) 教材,進行英語教學的課程後,而對學習英語產生之學習意願的高低。本研究採 用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所編製的「英語學習動機量表」(附錄二) 做為本實驗的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施測量表,學生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前與教 學後皆參與本測驗,其測驗所得成績即為其學習動機之高低。而學生在學習動機 的後測分數比前測分數高者,代表其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中的學習動機有所提升; 反之,在學習動機後測中得分較低者,代表其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中的學習動機 降低。. 三、英語學習成就 「成就」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的結果,使得 個人表現在某方面的實際能力。人的能力可概略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天賦的能 力,一種是後天學習所得的能力。後天學得的能力,就是「成就」,此種能力是 個人所實際擁有的能力,亦即是人們經過一段特定時間之學習或訓練之後,所獲 取的能力。 本研究所指的英語學習成就,即是指研究對象於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前與後, 參與研究者自編之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卷(附錄三)上之得分。學生在學習成就的 後測中,分數較前測分數高者,代表其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中的學習成就有所提 升;在學習成就後測中得分較前測低者,代表其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後的學習成 就下降。. 四、英語學習感受 學生在學習上的學習感受可分成愉悅、生氣、懼怕和悲傷四大類,而引發這 些學習感受的情境狀況十分複雜,可分為八類-學科看法、課業壓力、教學資源、 教學風格、班級常規處理、師生關係、同儕互動和個人表現等(陳蓉蓉,2006)。. 6.

(18) 本研究所謂之英語學習感受乃研究對象在接受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後,於研究 者自編之「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學習感受問卷」 (附錄一)問卷調查中的作答情形。 問題計分方式採用李克特量表中的四點量表,以最高 4 分,最低 1 分作為得分高 低,感受問卷中得分 3~4 分者,表示對於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學習感受達到高度 滿意程度,2~3 分者為中度滿意,而在 1~2 分區間則是表示低度滿意。問卷最後 三題為開放式問題,供研究對象根據自身學習情形反映對於漫畫融入英語教學之 學習感受。.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論述分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兩部分,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對 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研究限制亦針對上述三個項目加以探討。. 一、研究範圍 在研究範圍的部分,以下分別介紹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所使用的教材及 其來源,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桃園市桃園區的星光國小(化名) ,研究者於星光國 小隨機挑選一個六年級班級作為實驗對象,班級人數共 26 人,男學生 14 位,女 學生 12 位。.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在於六年級學童接受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後,對於學 習動機及學習成就的影響。本研究的漫畫教材內容採用楊耀琦老師的兩本著作, 分別是《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Theater Funny Stories》以及《讀者劇場 Easy 7.

(19) Show-Readers Aesop's Fables》,研究者從其漫畫版的趣味童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 中取材。 研究者從《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Theater Funny Stories》中挑選兩篇 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於本研究進行教學實驗,分別為《Snail’s Adventure》及《Stone Soup》 ;另於《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Aesop's Fables》 中也挑選兩篇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分別為《The Dog and His bone》及《The Man, the Boy, and the Donkey》。.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中的等組前後測設計,在研究的實行方面,在整個 實驗教學的開始前,給予研究對象進行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前測,在實驗教學 結束後,則提供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後測,統計其得分情形並加以分析討論 測驗結果對本研究的實際成效。.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施行上有些不可抗因素之限制,以下分別針對本研究在研究對象、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的侷限之處加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研究對象為六年級的國小學童,受限於時 間、人力、物力、學校課程規劃等因素,無法針對其他年級的學生進行相同的教 學實驗,因此無法探討相同的教學素材運用在其他年級是否有效。.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所採用的漫畫乃針對國小學童設計的漫畫童話故事,就其內容編排 8.

(20) 上屬於童趣的 Q 版漫畫,然而若選用其他種的漫畫作為教材,無法確保其教學 成效。職是之故,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有其獨特性,因此在推論上有其限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嘗試以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然而所使用的漫畫並非一般英語教學 的常態教學素材,且研究者即為課程設計者與實際教學者,教學實驗的進行上受 到時間及場域的限制,無法做大規模的教學實驗,也較難找到另一同質性的對照 組,由於上述原因,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無法援引對照組的資料以資參考。. 9.

(21)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國小英語教學情境中,六年級學生的英語程度落差普遍較中低年級大, 英語學習動機不高,學生很少願意主動學習英語,有些學生討厭記憶單字,有些 學生畏懼開口說英語,在英語學習上即使學習成就不低的孩子,對於使用英語或 閱讀英語作品的動機都不高,需要師長想方設法的極力鼓吹。 因此研究者從大部分孩子都喜歡閱讀漫畫的心理出發,試圖以漫畫呈現英 語故事中相關的學習內容,以幫助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以下分 別就圖文閱讀理論、漫畫的教育功能、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理論以及漫畫融入教 學的相關研究加以論述,期望藉由文獻論點的支持,確認本研究的價值與可行性, 並作為本研究施行的參考依據。. 第一節. 圖文閱讀探究. 漫畫為一種兼具圖像和文字的文本,通常是由具有時序排列的小故事所組 成(林志展,2000),這代表著漫畫是具有連貫性的文本,可以說閱讀漫畫也是 一種圖文的理解的過程。研究者認為漫畫中圖像與文字並存的的視覺呈現對於教 學可能產生正向的影響,因此援引以雙代碼理論與雙重處理理論中對於教學的成 效之研究,作為輔助本研究之論述。. 一、圖文理解的理論 漫畫的閱讀,提供了學生文字與畫面的雙向刺激,幫助其理解與記憶,以下 分別探討雙代碼理論與雙重處理理論。. (一) 雙代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 Paivio(1971)提出的雙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 對於人類在進行閱讀 11.

(23) 時的圖文理解模式進行分析闡述,以此解釋人類在閱讀時其內在認知系統的運作 歷程。他認為人類的圖像系統的運作機制比語文系統還要好,在其實驗中,分別 提供文字與文字配圖片的資料給受試者看,結果顯示受試者對於有圖片的資料反 應時間比僅有文字的資料反應時間明顯較短。Paivio 認為,圖像能較直接的對應 到具體的事物,所以圖片呈現比文字呈現更能夠活化視覺記憶,因此在實驗中受 試者對於以圖片呈現的資料反應時間較短。 在雙碼理論中,人類經由感官系統接收到外在刺激(語文刺激與非語文刺激) 後,會將訊息編碼為字元(logogens)與意象元(imagens),分別儲存於記憶模 式中的語文表徵系統(verbal)和非語文表徵系統(nonverbal)中。此兩系統會 彼此產生對應關係,並可透過彼此的刺激,來加強記憶的效果(圖 2-1)。. 圖 2-1 雙碼理論 修改自 Cultures in Organization: Three Perspectives (p. 13), by J. Martin, 1992, NY: Oxford University. 12.

(24) 學者 Chun 與 Plass 將雙碼理論應用在單字學習的研究上,在教學時,分別 以文字、圖片以及影片的型態來呈現單字註解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圖片 加上文字的學習方式來幫助學習者習得單字,其結果比影片加上文字或者使用文 字做註解的效果來得要好(Chun & Plass, 1996)。圖像對於個體而言是具體的, 它較能在記憶中完整的呈現,而語言符號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系統,因此必須經 過較長的時間才能反應出來。本研究採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即是一種圖片加上 文字的學習方式,期望藉由這樣的教學素材,更進一步的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動 機與學習成就上有所提升。. (二)雙重處理理論(Dual-processing theory) Paivio(1971)的雙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一提出,即引起了許多研 究者進一步以實驗研究對雙碼理論的假設做出驗證。其中 Mayer 與 Moreno 經由 實驗驗證人類透過多媒體學習時,的確對於語文資訊加上非語文的圖片或動畫有 較顯著的效果,能夠得到最好的學習成效。此外,語文和圖片同步呈現時學習成 效才會好;語文類訊息最好以旁白或語音的形式呈現,其結果比用文字呈現的方 式更好(黃絜瑜、魏裕昌、孫慶文,2009)。 當聽覺的語文資訊和視覺的圖片資訊同步呈現時,人類同時運用大腦中聽覺 與視覺處理區來同步處理資訊,使大腦對資訊的處理可以更深入,更容易進入長 期記憶中。且聽覺的語文資訊和視覺的圖片資訊同步呈現時,可以降低單一感官 處理區(如視覺)的工作負荷,讓學習者能以較輕鬆的大腦工作狀態下學習更多 的資訊(圖 2-2)。. 13.

(25) 圖 2-2 雙重處理理論架構 修改自“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by Mayer,R.E. & Sim, V.K. , 199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3) , 389-401.. 雙重處理理論指出,將視覺的文字、圖像或動畫的資訊及聽覺的旁白解說資 訊,分別由視覺及聽覺的工作記憶區來接收時,將有助於建立資訊間的關連,若 僅依賴視覺工作記憶區來接受資訊,雖然部分的視覺文字可以轉換為聽覺的文字 而交由聽覺工作記憶區來處理,但在資訊接收的初期,將造成視覺工作記憶區的 過度負荷,進而影響學習成效(Mayer, 1998)。 然而 Mayer(1998)也發現,當視覺與聽覺資訊非同步呈現、學習材料資訊 量過多、學習材料本身難度過高及不當的多媒體設計,皆會導致學習者因認知負 荷的過度增加,導致符合雙重處理理論的輔助媒體設計無法有效提升學習者學習 成效(黃絜瑜、魏裕昌、孫慶文,2009)。 綜合上述,相較於單純的閱讀文字,在閱讀圖片與文字並列的文本時,讀者 的認知歷程必須從圖文刺激中以兩種編碼的雙頻道模式,將訊息加以選擇、組織 14.

(26) 進而整合成有效的訊息,因此更能使讀者達到理解與記憶的目的。而根據 Mayer 的雙重處理理論,適當的旁白解說資訊,可提供聽覺的刺激,有助於建立資訊間 的關連。 本研究以漫畫這樣的教學素材融入英語教學,免了視聽媒體過度的輸入而 造成記憶區的過度負荷,學生依其個人速度閱讀,並輔以教師對於漫畫中人物對 話語言的詮釋與說明,適當的進行視覺、聽覺感官的多重學習,而達到理解與記 憶的目的,進而提升其學習成就,使教師教學更成功。. 二、圖畫在教學上的功能 圖像與文字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認知方式,圖像能具體的將畫面呈現出來, 而文字則是抽象的,需要經過大腦在次加工運作,因此在教學上,常使用圖畫來 輔助,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研究者援引各家說法,歸納圖畫在教學上所具備的 功能如下。. (一)加強記憶效果 對於圖畫的功能,英文俗諺「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為其做了 最扼要的說明。曾天山(1999)指出,受試者在學習配有插圖的課文時,比學習 純文字課文的受試者要多獲得 25%的信息。根據「圖片優勢效應」的實驗,給予 受試者兩千五百張圖片,每張只要看十秒,一年以後人們還能記住 63%,且情節 愈生動的圖片愈容易記憶。根據上述研究,視覺化的訊息的輸入,相較於純文字 的信息能夠更大量且更持久的保存在記憶區中。 而在林燕玉(2006)的研究中發現,在課文前加上有助於理解上下文關係 的插圖將會提高學習者的記憶程度。插圖提供了學習者閱讀文字時更多的訊息, 同時也使文字所表現的意思更為具體。插圖也可以使學習者藉由圖中傳達的訊息. 15.

(27) 以確定他們是否真的了解文本中所要傳達的知識內容。此外,在插圖中所出現於 文字之外的重複訊息,可以達到複習的效果,減少學習者遺忘的機會,也就是說 插圖有助於記憶(Levie & Lentz, 1982)。 對學習者而言,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習者較無法接受文字所傳達的訊息,他 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文字所含的訊息,因此學習上往往要依賴插圖來學 習。早期的研究發現,插圖對於能力較差學生的有效性為 44%,而對於優秀學生 的有效性只有 23%,所以插圖具有某種補償性功能,特別是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 學生,當圖文一致時,圖文內容具有增進記憶的作用(Levie, 1987 ; Levin & Mayer, 1993)。. (二)幫助意義連結 周文鵬(2007)指出,由於文字是一種經過了簡化,將意義賦予於線條結 構的抽象符號,因此文字的使用與理解,必須事先經過一段學習與記憶的過程, 才能完整的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從文字的性質來看,文字 系統的作用原理,無疑和人類與生俱來的認知慣性有所差距。這使得文字無法直 接回應人類視覺機制的知覺基礎,以至於後來發展雖然早已成熟,但相較之下, 對於萬事萬物的具體表現能力,卻終究難與圖像匹敵,無法達到所見即所得的知 覺效果。 人會同時運用儲存在腦海中的內在表徵知識與印刷在紙本、寫在黑板上、 視聽媒體等不同媒材上的外在表徵來處理問題(Larkin & Simon, 1987) 。Kintsch 指出,在閱讀的過程中,人們根據自身擁有的經驗,在腦海中形成與文本相關連 的意義圖像,才是追求意義的過程(引自幸曼玲,2008)。因此,教師在教學時 若能適時的提供多元且有意義的圖像化資訊給學生,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文本意義 的建構,將更有幫助。 16.

(28) 根據上述各研究的發現與證實,圖像對於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幫助著實居功 甚偉,而教師在教學現場的確也很難不尋求圖像的協助。它能夠提升學習者的信 息輸入量,幫助學習者在腦海中形成與學習內容相關聯的意義圖像,讓學習者在 閱讀時更對於文本有更具體的概念,甚至還能提高記憶,減少遺忘的機率。 圖像對於教學有著上述諸多的功能與貢獻,身為教師的人都應該思考並設 法提供能使學生有興趣的文本,並於教學內容添加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吸引 學生注意,且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相關圖像輔助。 在國小英語科的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圖片的呈 現往往占據 80%以上的版面,此乃根據教育部在英語科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 育部,2008)的課程理念之說明。在教育部的英語課程綱要中提到,國民中小學 英語課程旨在奠定國人英語溝通能力的基礎、提升英語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涵詠 國際觀、獲致新知,以期未來能增進其對於國際事務的處理能力,並增強國家競 爭力。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強調「營造自然、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 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溝通能力。」同時也建議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宜採輕鬆活潑、 互動的教學模式,在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方面則強調應該要「生活化、實用化及 趣味化,體裁宜多樣化」。 同時,課綱也指出,在國小階段,英語科的教材選擇應為「簡易的閱讀材 料」 ,且在英語教學中,應透過「多元的教材」與活動練習,循序漸進,讓學生 藉由同儕及師生的互動,多方面接觸英語,並實際運用。教師在教學時,應以維 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與吸收能力為重要考量,不宜為了教 學進度而增加學生負擔。 一般的英語教科書中的單元故事往往使用大量的插圖來輔助學生學習英語, 然而由於其編排往往較呆板、制式,而失去了其趣味性。研究者發現英語漫畫相 對於單幅的插圖或者整篇幅使人望而生畏的英文文章,由於其畫面的連接與故事 17.

(29) 性,以及故事中人物對話的互動性,使學生在閱讀時心裡負擔相對的減輕許多, 也較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基於上述原因,研究者期望藉由漫畫這樣幽默有趣的圖 畫呈現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其對於英語文章的理解與相關英語知識的學習。因此 於本教學研究中即以「漫畫」做為教學內容的傳達媒介,期望能透過英語漫畫的 融入,達到使學生學習到相關的英語知識內涵並提升其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的目的。. 第二節. 漫畫的分類與功能. 漫畫作為圖像的呈現,是利用簡化而加以放大重要特徵的傳達形式(form of amplification through simplification)(McCloud, 1994)。以圖像為主,文字 為輔的漫畫,更是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十分喜愛的一種課外讀物,也有 許多人在接觸漫畫的過程中,有被父母、師長以其為不良讀物而加以禁止的經驗。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漫畫已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教育政策的推廣中,為因應這樣 的趨勢與需求,在文化部推薦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更有一個類別是「漫畫類」, 因此研究者運用漫畫融入英語教學的課堂中,欲了解漫畫對於英語教學的成效, 以下分別討論漫畫之分類與其功能。. 一、漫畫之分類 漫畫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文類,其分類因題材、國家、畫風......等不同的屬性 而有不同的讀者,因此適當的為漫畫進行分類有助於讀者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風 格,也讓家長能在繁不勝數的漫畫創作中,協助孩子挑選出引人入勝且適合閱讀 的作品。 蕭湘文(2002)認為漫畫分類具有兩項主要的功能,一是便於行銷市場上的 區隔,二是有利於特定類型創作者的培養。他認為對於漫畫類型的判斷困難度不 18.

(30) 高,因為不論以其產地、創作形態、表現方式、讀者群或創作題材…等來區隔, 都可呈現出足以辨別的語言元素,所以讀者可以很順利的將漫畫文本歸類於某種 類型,因此漫畫類型的界定,往往取決於讀者之間的共識。 蕭文欽(2010)指出,漫畫依其內容之表現,可以依照創作的題材加以區 分,包括科幻漫畫、校園漫畫、愛情漫畫、勵志漫畫、武俠漫畫、運動漫畫等等; 也可以依照畫風加以區分,將其分為Q版漫畫、一般之比例的漫畫、較貼近現實 比例的漫畫及仿做真實之漫畫等不同畫風之類別。 對於漫畫的分類與區隔可以如上述有許多種不同的指標,然而較多人是從漫 畫的創作形式或內容來區隔。蕭湘文(2002)指出,以創作形式來分,由一般繪 畫轉變而來的單幅漫畫出現最早,此種漫畫表現多為在一幅畫中表達一個概念或 主題,之後才衍生出四格漫畫或多格的單元漫畫,而多格的單元漫畫隨後結合了 電影的分鏡原理以及電影創作的劇情編寫方式,逐漸形成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連環 漫畫。 從內容來檢視漫畫分類,可將漫畫創作分為單純架構與多重架構兩種表現 方式。單純架構就是以簡單有限的畫框表達單一議題或簡單的角色互動,例如單 格漫畫、四格漫畫;而多重架構則是以視覺動感來連接故事情節,如連環漫畫。 因此漫畫的創作形式與應用主要可分為單格漫畫、四格漫畫與連環漫畫(蕭湘文, 2002)。 漫畫的表現相當多元,洪秋連(2012)參考各家分法後,將漫畫區分為依 產出之國家區分、以篇幅之形式區分、以閱讀之讀者區分、以題材區分、以畫風 區分等不同的分類方式。 根據以上各研究分類,研究者將漫畫的區分類別整理如表 2-1:. 19.

(31) 表 2-1 漫畫的分類方式 區分方式. 分類. 依創作的題材. 科幻漫畫、校園漫畫、愛情漫畫、勵志漫畫、武俠漫畫、 運動漫畫、知識漫畫、英雄漫畫、色情漫畫等。. 依畫風. Q版漫畫、一般之比例的漫畫、較貼近現實比例的漫 畫、仿做真實之漫畫等。. 依國家. 美國漫畫、歐洲漫畫、日本漫畫、台灣漫畫、香港漫畫、 中國漫畫、韓國漫畫等。. 依篇幅之形式. 單幅漫畫、四格漫畫、短篇漫畫、長篇漫畫、網路漫 畫等。. 依閱讀之讀者. 兒童漫畫、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淑女漫畫、 成人漫畫等。. 本 研 究 的 漫 畫 材 料 採 用 楊 耀 琦 老 師 的 兩 本 著 作 《 讀 者 劇 場 Easy Show-Readers Theater Funny Stories》以及《讀者劇場 Easy Show-Readers Aesop's Fables》,從其漫畫版的趣味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中取材。其類型依上述畫風與創 作形式的分類,可歸類為 Q 版的短篇漫畫,題材內容則為針對國小學童編選之 貼近兒童心理需求,具有趣味性或教育寓意的童話、寓言故事漫畫。. 二、漫畫之功能 王淑娟(2010)於其研究中提到,現今圖書消費市場從讀「書」為主轉變 到以讀「圖」為主,而以圖像為主的圖畫書或漫畫的閱讀群,亦從兒童一直延燒 到成人市場。在李坦營(2003)的研究中,調查 30 位國中學生中,僅有 5 位學 生沒有看漫畫的習慣,可見漫畫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與接納,然而閱讀漫畫可達 到什麼樣的功能?研究者援引各家說法,歸納漫畫所具備的功能如下。. (一)畫面的訊息傳遞快速且感受強烈 漫畫是一種圖像與文字結合的連續性圖畫,藉由簡單、誇張的筆法,以幽 默、趣味以及富有視覺效果的內容來滿足讀者,深受學童及成人的喜愛,也被運 20.

(32) 用在傳播媒體文化當中(洪秋連,2012)。在王宇清(2011)的研究中提到,漫 畫的構成包含了至少以下六種的核心原素──畫格、畫框、狀聲字、效果線、對 話框以及頁面設計等,有別於傳統插圖的靜態畫面,漫畫的動態呈現方式,使人 更直接的接收到訊息。 蕭湘文(2002)指出,漫畫式的構圖線條雖簡單,卻能夠吸引讀者注意的原 因,來自於當讀者進行閱讀時,圖像與圖像之間的畫框有自動填補空隙的心理機 制。漫畫趣味的表現手法,簡潔化的線條,以具備角色性格的符號,將重要的文 本內容快速的傳達出來,也能夠帶給閱讀者更強烈的心理感受。. (二)反映不同人生面向與社會狀況 六 O 年代至今,即使不曾著迷於閱讀漫畫之人,也幾乎看過原子小金 剛在電視螢幕中翱翔天際、捍衛正義。手塚治虫的漫畫魅力與影響力橫掃 大街小巷,從他的作品中,讀者看到了荒淫無度的暴君終究自取滅亡,也 看到了老是吃悶虧的忠厚老實之人,最後終能覓得幸福。透過 手塚筆下的 作品,也讓讀者領略到了除了故事本身的樂趣之外,更深層的人生面貌。 「手 塚的作品除了教導我們這些孩子夢想、希望與正義之外,還讓我們領略人 類的慾望與挫折感,以及無法擺脫的業障。」 (Lasalle 石井、巽尚之,2012) 漫畫中角色的喜怒哀樂、生死更迭,快速的呈現出人生可能面對的抉擇與 困難,因此漫畫在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引起需求的角色,國內學者王孝玲(2000) 針對國中女學生漫畫閱讀的研究發現,國中女學生在漫畫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出 現以下的需求:1、對於自由的渴望;2、對自我認同的需求;3、對於生理上情 慾的滿足;4、漫畫成為成長的宣示;5、對於歸屬感的需求。 在林志展(2000)的研究中,國小六年級女學生認為漫畫是比教科書還要 棒的課本,充滿了人生悲喜的感性知識,在漫畫裡有豐富的「畫畫課」 、 「生活課」 21.

(33) 和「愛情課」。從漫畫中,她們看見一個個不同的人生,也從漫畫中的那些故事 中,體驗到人生的各種可能。 李淑汝(2001)指出,由分析漫畫內容可發覺社會環境的改變,因為漫畫 經常是在現實環境改變一段時間後,新的結構與新秩序為大家所熟識後,才反映 在漫畫中,因此漫畫也具有維持社會秩序、社會控制及社會批判的功能。. (三)放鬆心情並產生「笑」果 有些學童閱讀漫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放鬆心情、解除壓力,洪 秋蓮(2012)認為閱讀漫畫時具有「解除壓力、撫慰心靈」的作用,其可能原因 在於閱讀時,讀者的意識可以進入漫畫情境中,透過「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獲得 自我滿足」。她歸納李衣雲(1996)與林淑貞(1996)的研究後發現漫畫書具有 以下的價值:1、豐富時空之想像力進入想像世界;2、抒解壓力;3、取代不良 嗜好,避免涉入不良場所;4、擴展思考及生活的不同面向。 漫畫具有趣味性,能以戲劇化的方式透過圖像、文字敘說與圖框編排出故 事內容,並傳達資訊給讀者,讓讀者了解其中的意涵(鐘明珠,2005)。林國樑 (2000)認為漫畫是圖畫的一種,是藉由簡單的筆畫與誇張的手法來描繪出人生 或時事,含有諷刺、幽默、教育等意義的一種圖畫,而其風格則不拘形式,常用 比擬、超越想像、自由變化體貌等方法,來產生滑稽可笑的效果。. (四)撫慰心靈並引發想像空間 漫畫家蔡志忠,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從小的願望就是希望「教室都像電影院, 而課本都像漫畫書」 (2013-12-21,北京晚報)。漫畫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它 創造了一個不被現實世界所拘束的自由幻想空間。漫畫可以憑空創造新的事物, 不受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管制,在那當中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漫畫也提供了. 22.

(34) 撫慰心靈的作用,在林志展(2000)對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中發現,學生 能十分清楚漫畫與真實世界的差別,他們知道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當有困難時, 都要自己去克服困難,不像卡通一樣,輕鬆就度過了。他們認為現實世界和 漫畫世界真的差很多,儘管漫畫中的故事劇情大部分都差不多,但它的結 局是完美的,「總比現實生活那種曲折離奇的劇情以及悲慘的結局好多了」 (林志展,2000)。 漫畫也在許多人的童年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一位優秀的漫畫家,或者 一部成功的作品,都可能成為影響他人的一生的關鍵。在日本頗富知名度的全方 位藝人 Lasalle 石井(Lasalle 石井、巽尚之,2012) ,在回顧自己的小學時光時說 道:「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就像上述名稱一般,是 我心目中的神。」孩童時期的石井夢想要成為一位漫畫家,每當拿到每週發行的 漫畫新作,他都像打開寶物般一頁一頁「虔誠的翻閱」,長大成人之後,他下定 決心要成為一個像手塚治虫般的人物,帶給人們歡笑與感動,用自己的方式娛樂 世間、以饗大眾。長大成人後,他果真成了一位帶給人們歡樂的傑出藝人,他在 自述中說道: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這點地位,全仰賴手塚治虫所賜。」 1956 年當漫畫放逐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各界交相指責漫畫為有害讀 物時,漫畫家手塚治虫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為孩子的讀書能力低下並不是 漫畫風潮的錯,漫畫的速度感和現代感是 當代兒童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 同時,他更認為當代的兒童文學中並沒有帶給孩童所謂的「夢想」,因此孩 子們才會都到漫畫中去尋求他們的夢想。 在他的漫畫中,雖然沒有文學作 品中的各種規範與形式,但是卻給了孩子們盡情揮灑夢想的機會。他說: 「現 在的小孩,正是缺乏伸展悠然的夢想 、寬廣無限的夢想。我正是為了這個 理由,才不斷的畫著漫畫。」(引自陳仲偉,2004) 漫畫給了孩子揮灑夢想的機會,這樣的說法時至今日仍然令人深思,其實, 23.

(35) 不論是什麼種類的文藝創作,都有其意義與價值。漫畫的價值之所以長期被忽視, 甚至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創作,一方面是因為主流考試文化、主權文化占據了大部 分的舞台,另一方面則因其直接的視覺衝擊,往往成為衛道人士抨擊的重點。然 而,試想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哪個人沒有被這些畫面與色彩填補了些許空白的少 年時代? 林愛華(2010)認為卡通式之漫畫帶給傳統童話新創意、新思維,也彰顯 傳統童話之生命力與可塑性。瑞蕊西(Röhrich)認為童話漫畫可使童話故事再 度反映成人世界的現實面。漫畫中展現了豐富的幻想和創造力以及幽默和創新的 樂趣,幫助人們瞭解除了童話所敘述的故事以及其他更多所延伸的思想內涵,也 能提供詮釋童話的新點子。此外,漫畫能激發興趣,讓人不斷地從固有熟悉的事 物中攫取靈感,並且讓童話故事的持久性與與富於變化的特性得到印證(引自林 愛華,2010)。因此,漫畫使人跳脫舊框架的限制,幫助人們發揮想像,創造出 更多新的可能。. (五)輔助教學並提高學習成效 在傳統的父母親眼中,常有「愛看漫畫的孩子不愛讀書」的刻板印象,事 實上,漫畫在國內外早已被廣泛的運用於各種領域當中,也有研究證實閱讀漫畫 書並不會阻礙圖書館的使用與識字讀寫能力,反而具有教育溝通的正面價值 (Ellis & Highsmith, 2000)。在國外,教師普遍的引用漫畫來輔助教學,作為課 堂中引起學生動機的幽默例子或者作為引導學生認知理解的輔助(Cynthia , 2012)。此外,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運用漫畫融入教學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 學習動機,並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達成教師的教學目標(表 2-3、表 2-4)。 在童玉娟(2010)的研究中,以漫畫融入社會課程中,除了透過漫畫幫助學生了 解課程中的主題概念,還能增強學生未來閱讀政治漫畫的意願及發揮對國中生政. 24.

(36) 治社會化的影響力。 在 Karen Gavigan 及 Mindi Tomasevich(1996)的研究中,許多圖書館管理 員以及教師都會利用漫畫來融入社會科的相關教學課程中,讓學童藉由閱讀漫畫 而習得相關的知識與社會技能。一個八年級的學生說:「我喜歡漫畫,因為漫畫比 較容易閱讀,我是視覺型的學習者,藉由漫畫中的故事與隱喻,我可以想像漫畫中人物 的生活圖像。」在校園中,教師也常常利用漫畫作為協助教學的有效利器,諸如. 引導學生認識職業以及菸酒、幫派的防範宣導等(Nelson, 1994)。 在外語學習的課堂中,Bloom(1979)利用漫畫進行英語教學的質性研究, 進行英語語言技巧的教學如文章結構、閱讀、詞彙的發展、聽力理解、文化認識 和寫作等。他發現用漫畫進行教學不僅非常有效,且相當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 趣,因此他也十分鼓勵教師們選擇適當的漫畫素材,將漫畫融入各科教學中以提 升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學習成就。 張秀穗(2011)指出,漫畫有別於傳統文本,雖然它無法取代傳統文本, 但值得將之使用於語言教室。漫畫可提供孩童閱讀樂趣、語言學習、以及文化學 習的機會,並且降低他們在閱讀英語時的挫折感,教師也可以透過漫畫來教孩童 英語閱讀理解技巧。蕭湘文(2002)也認為,漫畫應該是一過渡期的學習媒介, 家長應在孩子就讀小學之際,鼓勵孩子去看漫畫,因為此一時期的小孩對於圖像 思考吸收力較佳,透過此一方式可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成效。經由具體的圖像 教導,可以累積文字思考的基礎,培養活潑、行動力強的個性。 今日漫畫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中,它也慢慢的被視為一種文類。在升 學考試中有以漫畫作為引導式寫作的題目,而在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 獎項中,除了傳統的讀物類別外,也有一類是「漫畫類」,可見政府機關也意識 到孩子學習動機的重要性。. 25.

(37) 漫畫評論家顏艾琳(1998)也向學童的師長們呼籲:「漫畫不是洪水猛獸,只 有不當的作品、資訊與教育環境才是真正吞噬善良人性的主因。」她建議家長老師們. 先篩選好的作品,邀孩子一起看,一起享受漫畫閱讀的樂趣。 綜觀以上所言,漫畫除了紓解壓力、提供娛樂外,在好的作品中,還有激 勵人心向上的積極性社會功能。漫畫的渲染力,讓孩童心中充滿美好的畫面與夢 想,但它也可以扮演批判的角色、現實的角色,發揮讓讀者體會到善惡有報的教 化功能。漫畫讓我們意識到更多美學上的可能性,並且提供給繪圖者及編輯者更 多自由的空間發揮,使規矩的文字有更多的機會表現出它的生命力,因此,漫畫 的閱讀與詮釋是有其價值所在。在教育上,更可以在各環各面都運用漫畫這個很 好快速打入學童心理的材料,來進行教學活動,以達到教育目的。 在媒體日益開放的今天,兒童的閱讀型態越來越多元化,其中漫畫是相當 受到兒童喜愛的讀物類型。這是因為漫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圖文並茂的敘事形態, 加上電視卡通、相關產品的行銷策略,因此漫畫對兒童具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但是由於漫畫內容良莠不齊,兒童讀者對其亦缺乏選擇判斷的能力,教育者和家 長往往採取禁止閱讀或不鼓勵的立場來看待漫畫。如今社會漸漸開放,各種五花 八門的資訊充斥,與其禁止,家長應扮起過濾者的角色,幫忙孩子選擇漫畫,把 漫畫當做輔助教學的工具,進而有效運用漫畫,發揮其積極正向的功能。 藉由孩子感興趣的教學素材來達到教學目標,是許多教師努力的方向,而 在英語教學中,藉由漫畫所提供的趣味性及豐富的圖像畫面所提供的樂趣,對於 學童的英語學習想必能帶來更多新的刺激。李淑汝(2001)研究國小學童閱讀漫 畫行為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國小學童並不會因閱讀漫畫而導致學業成績退步或受 到影響,並建議教師或學校應利用漫畫是受到學童高閱讀率的特色,使用漫畫於 教學中,藉以吸引學童注意,增進教學效能。 本研究即選用改編自童話寓言故事與民間故事的英文漫畫,做為本研究的 26.

(38) 自變項,將漫畫帶入國小英語教室,期望藉由本研究協助教師找出更多元、更合 適的英語學習素材,並幫助學生快樂學習,不再視英語學習為畏途。.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本節探討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相關概念與理論,針對其性質、意義以及 相關理論等進行闡述。. 一、學習動機 「我從小的願望就是:如果教室都像電影院,課本都像漫畫書該有多好!」資深 畫家蔡志忠說出了許多學童對於課堂的美好想像(引自蔡岫,2013)。在研究者 的教學經驗中,也曾有學生如此說過: 「如果課本都是漫畫書,我一定每科都一百分, 而且不用被逼去讀書,而且我還會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上課認真、主動提問呢!」可. 見對於學習者來說,能夠引起學習動機的教學素材是如此的重要。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影響教學有效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曾經聽教育界的 前輩這樣與我分享:「一個正常的學生,只要開啟了他內在的意願,幾乎可以學 習任何東西。」但是身為一位老師如何才能達到使每個學生都想學,並且盡力學 習那些紀錄在課本上的複雜知識呢?在教學的情境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促使學生能投入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是每個老師無不關心的問題,因為有高的學 習動機,才能幫助學生達到好的學習成就,以下分別闡述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 定義與其相關理論。. (一)學習動機的意義 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獲得知識或行為持久改變的歷程。經驗包含 活動的歷程與結果,在經驗的過程中,個體可能產生知識的獲得或個體的行為改 27.

(39) 變,又或者兩者同時發生,而產生行為的持久改變。 動機(motivation)是指能引起個體活動,並將此一活動維持、導使此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或內在原因。Brophy(1987)認為動機是一種建構性的 概念,常被用認為是價值與期望的乘積,被用來解釋個體在產生目標導向行為時 的起因、引導、強度及堅持程度等情形。張春興(2012)指出動機就是能引起並 維持個體活動,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或內在原因。需求與驅力、 好奇與習慣、態度與興趣、意志與價值觀以及刺激與誘因等...都是與動機相關的 概念。 動機又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生理性動機(physiological motivation) ,指個體 因身體上的生理變化而產生了內在需求,進而引起行為的動機,多半與生俱來, 不需學習,如飢餓、渴、性等較原始的動機。其二為心理性動機(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指的是個體種種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相對於生理性動機,心理性 動機多為經學習而獲得,如求學、社交、求職、創業等,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即 是屬於心理性動機。 對於學習動機,歷來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都各有其對學習動機的理論與解 釋。行為主義學者關注於如何設計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反應後獲得強化,進而維 持學習動機。行為主義學家透過條件作用、強化、正強化與負強化等概念以控制 個體的學習,他們對學習動機的基本理念是,行為由驅力所促動,而驅力則因生 理上的需求而產生。人本主義對於學習動機的主張則與行為主義學者截然不同, 他們認為動機是人性成長發展的基本原動力,而所有學生都有學習動機,端看教 師是否能夠有效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專注於教師所設定的學科上。認知論的學習 動機理論則認為動機是介於環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作用,意指學習動機 乃是學習者個人對學習事物的看法,因看法而產生求知需求的有與無。 張春興(2012)曾提到「學習動機」與「動機」兩者之間大同小異,而其 28.

(40) 相異之處有二:其一是學習動機的目標是教師設定的,而一般動機的目標則是個 體自我滿足的;其二是學習動機強調內在的心理歷程,而一般動機有相當成份的 生理歷程。學習動機是指教師講課時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活動,並使之維持,促使 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的心理歷程。 學習動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也就是學生在發現課業活動的 意義與價值後,嘗試驅策自己學習與成長的傾向(Stipek, 1993)。賈馥茗等學者 (1995)指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學習的能力,另一個便是學習 的動機。學生學習能力雖然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之一,但動機對於學生的 學習結果卻更具有決定性,誠如教師們常發現有些能力足夠的學生,在學業的表 現上卻是低落的,即所謂「高智商低成就」的學生,這種現象往往是學習動機不 夠強烈、不夠持久的原因。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一個由內而外的歷程,指在情境中出 現能誘發學習者內心產生某種趨向的動力、意願、心理需求,而促使學習者產生 外在的學習活動,而此種引發學習者產生學習活動之趨力的強度,可維持學習者 的學習行為,直至此趨力消失。. (二)學習動機理論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發、維持並引導行為的內在歷程;而動機理論就 是心理學者對這個概念所做的系統性及理論性的解釋(丁振豐,2000)。 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學習動機各有不同的理論基礎並且也各自發展 其理論系統,強調的層面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敘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 義及社會學習取向的代表理論。 1. 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將學習的產生視為學習者受外在因素控制的過程,而不重 29.

(41) 視學習者個人內心的自主性,因此並未提出系統性的理論來說明學習動機的概念。 然而,行為主義學者重視學習的科學研究,認為藉由控制相關誘因,可預測學生 的學習反應行為(張春興,2012)。 桑代克(Thorndike)提出試誤學習,其中「反應—刺激聯結」的建立扮演 十分重要的角色,個體在刺激情境中,由於需要獲得某種滿足而產生行為反應, 如此反覆進行,因而有其試誤學習的三大法則:分別為練習律、準備律以及效果 律。在這過程中,個體那股「需要獲得某種滿足」的動力,可說就是行為主義對 於學習動機概念的雛形。此理論也影響了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進而提出行為主義學派同時也是教育心理學界極重要的一個理論—操作制約學 習理論。操作制約理論中的強化、正強化、負強化、二級強化等概念的提出,主 要是操縱、控制能滿足個體需求的強化物,並以之引發個體的趨力去進行某些行 為或者避免某些行為。受行為主義影響的教學現場,強化物可能是各種有形無形 的獎勵、讚美、分數,也可能是各種訓斥、懲罰、剝奪權利等,教師藉由這些強 化物來督促學生學習或以之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班杜拉(Bandura)認為,在班級的情境中,其他同學的優異表現或教師的 教學風範都可能引起學生的觀察學習。從學習動機的觀點看,觀察學習乃是來自 於學生在心理上對於其他學生或教師產生以之為「楷模」的認同感,因而模仿學 習他們的行為表現,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心中的楷模一樣表現優良,進而提升個 人心理上的自尊。學校教育中對教師要求「以身作則」、對學生的優良行為公開 表揚、重視學生所受的社會因素影響…等,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引起學生的模仿學 習,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春興,2012)。 2. 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 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相較於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行為主義的學 習動機理論是外控的,而人本主義則主張由內而外的心理歷程。他們認為為人師 30.

(42) 表者,需處處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立場來思考學習的意義,因為只有當學生自身 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才會有學習的意願與強烈的學習動機。人本主義心 理學家哈姆柴克(Hamachek, 1987)指出,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並培養和諧的教 室氣氛是使學生具有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條件。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在 1943 年,發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一 書,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 的發展層次(圖 2-3) ,可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依序向上是生理需求、安全、 愛與歸屬、被尊重;而較高的後三層則為成長需求,依序是求知、求美與自我實 現的需要。各層次之間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先後順序的差別,唯有低一層的需 求獲得滿足後,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馬斯洛對的理論對於學習動機的理論發 展具有極大的先導性影響,說明了教育歷程中的因果關係。 自我 實現. 美的需求. 成長需求. 知的需求 自尊需求 基本需求. 隸屬與愛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圖 2-3 馬斯洛需求層次 資料來源:取自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的理論與實踐(頁 227),張春興,2012, 臺北:台灣東華。. 31.

(43) 馬斯洛對於教與學有兩樣基本的主張,第一,學習非外鑠,乃是內發的,學 生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第二,教師的使命不只是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 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供學生自行學習(張春興,2012)。在他的需求層 次論中,人類在前四層的基本需求滿足了之後,就會產生「知的需求」,知的需 求指個體對於自身週遭之人事物的變化有所不理解,而產生希望理解的需求,如 探索、提問、試驗、閱讀…等,這樣的需求,在內涵上即是學習動機的意義。 然而知的需求其實並非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有學習 動機。馬斯洛認為,人類在心理上有兩股相對的內在動力,一則使人逃避退縮, 一則使人進取向上。人發現了自我內在那股進取的動力後,方能促使自己尋求超 越,進而追求「自我實現」。因此教師需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 激發其積極進取的動力,創造他們的高峰經驗,達到個人在自我實現的境界。 3. 認知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 不同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將學習動機視為趨向自我實現為終極目的之各種 需求所形成的內在動力。認知理論學者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介於環境(刺激)與個 人行為(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學習動機乃是學習者個人對學習事物的一 種看法,會因看法而產生求知的需求(張春興,2012)。 對於學習動機,Weiner(1982)提出成敗歸因論,他認為與成就有關的因 果歸因包括: (1)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對任務是否能勝任; (2)努力:個人反省 檢討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盡力而為; (3)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斷該項工作的 困難程度; (4)運氣:個人判斷此次工作的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5)身心狀況: 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的身體狀況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6)其他:個人 自覺此次的工作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之外,尚有可能影響的人與事的因素(張 春興,2012)。. 32.

(44) Weiner 也將這六類歸因因素依其屬性而將之分成三個向度,分別為因素的 來源、因素的穩定性與因素的可控制性: (1) 因素來源:內在因素對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個人的能力、努力和身心 狀況;外在因素包括工作的難度、教師態度及他人協助…等。 (2) 因素的穩定性:穩定對不穩定,指影響成敗因素的穩定性,前者如個人能 力,一般而言個人能力高低乃長時間累積,非短時間內可隨時變動的;後 者如運氣、心情,運氣時好時壞,心情也容易隨時隨著環境而改變。 (3) 因素的可控制性:可控制對不可控制,指個人對成敗因素的控制程度,前 者如對學習付出的時間多少,這是學習者個人可以控制的;後者如工作的 難易程度、個人能力高低、身心狀況等。 將六類歸因因素依其與其屬性的三個向度交叉比對後(表 2-1),Weiner 將 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等四項歸類在個人本身行動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因素, 後兩項為輔(Friezer,1976) 。根據 Weiner 的理論,不同成就動機的人,對個人成 功或失敗的解讀方式有所不同,對自我的成敗的原因傾向歸因於個人努力程度者, 屬於積極型的學生,稱為求成型學生;對自我的成敗的原因傾向歸因於能力不足 或外在因素者,屬於消極型的學生,稱為避敗型學生(Covinton & Beery, 1976)。. 33.

(45) 表 2-2 Weiner 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成敗歸因向度 歸因別. 因素來源 內在. 能力. ●. 努力. ●. 因素的穩定性. 外在. 能控制. 運氣. ●. ●. ● ●. 不能控制 ●. ● ●. 其他. 不穩定. ●. 工作難度 身心狀況. 穩定. 因素的可控制性. ● ●. ●. ●. ●. ●. ●. ●. 資料來源:修改自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的理論與實踐(頁 237),張春興,2012, 臺北:台灣東華。 Weiner 的歸因論以學校情境為基礎,能從學生的觀點顯示出學生學習成敗 的原因,因此十分受到重視。張春興(2012)根據 Weiner 的三向度歸因理論歸 納出其理論的四點教育意義: (1) 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此後學習動機 對一個積極型的學生而言,他會將高學習成就歸因於個人能力與努力;消極 型的學生就會將高成就視為運氣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能力是內在不可控因素,卻 能使人有信心,努力是個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因此積極型學生會保持信心,繼續 努力,期待下次有更好表現;而消極型學生因為將成功視為僥倖,因此可能繼續 期待下次也有好運來臨。據此,教師應該多加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方式歸因,如此 可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有更大收穫。 (2) 學生自我歸因雖未必正確但卻重要 根據學生的歸因方式,可判斷學生的學習傾向,但學生有可能因為自我歸因 方式不正確,而高估或低估自我的能力。在輔導上,教師藉由了解學生的歸因方 34.

(46) 式,窺見學生的個性傾向,可藉此引導學生往正向發展,幫助學生培養了解自我 並認識他人的能力。 (3) 長期消極心態有礙學生人格之成長 求成型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即使遇到困難,也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然而避 敗型學生在處事上就有消極的傾向,並且對於自我能力信心不足,常時以往就可 能產生習得無助感,即使任務極其容易,也沒有勇氣嘗試,因此對於學童的人格 發展有所窒礙。 (4) 教師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在 Weiner 的研究中,除了發現學生歸因方式有不同傾向外,也發現教師在 教學時所給予學生的回饋與支持度,也深深地影響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與歸因方式。 從這個發現,教師即可把握一個幫助學生正向歸因的契機,那就是在適當的時機 提供學生鼓勵與支持,藉此引起並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因此,學生對於其行為結果的不同歸因方式會影響他的行為表現及選擇,也 會影響其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進而影響他在學習上的表現與其動機的強弱。當 個體感覺到他們對其成就目標具有控制力、更有自主權時,學習動機就會被強化, 因此,Weiner 主張教師應使用一些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習者了解,學習要成功是 靠自己的努力和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學習的失敗不是因為能力低的關係(張 春興,2012)。 4. 社會學習取向的學習動機理論 社會學習取向的學習動機理論整合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重視外在誘因與個人 行為結果的影響,以及認知心理學家重視個人信念歸因與期望等影響因素,建立 社會學習取向的學習動機理論。 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於 1977 年提出。自 35.

(47) 我效能是指個人決定進行某種行為與否,是根據以往經驗,個人對某一特定的工 作或事物,經過多次成敗的經驗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 因此,自我效能是表現和成就的媒介,學習者會認為採取某些活動之後便會產生 一定的結果,這些期待就是所謂的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 ,而如果學習 者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就不會努力,而這些自我評估則稱為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 ,若結果預期與效能預期相符合才能產生期待的結果(Bandura, 1986)。 班杜拉認為知覺的自我效能是影響個體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而會影響自 我效能的有以下四個因素: (1) 過去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這是效能期望的最可靠來源,若個人過去曾經重複經歷成功的經驗, 就會發展出較強的效能期望,如此的期望建立後,可能會類化到其他情境 中。反之,失敗的經驗則可能降低期望,但若個人透過努力來克服失敗經 驗,則可能會發展出自我激勵的內在素質,因而能堅持努力,直至成功。 (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替代經驗即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替代經驗不 需個體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個體藉由觀察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而獲得 效能訊息,當個體觀察到他人成功的過去及各種不同的成功模式,將獲取 較多的效能訊息,也因而增強個人的效能感。 (3) 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tion) 口頭的說服易於使用,但由於沒有可靠的經驗基礎,因此所引起的效 能期望較弱而短暫,且較不容易長久維持。.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Service Innovation, discussing on the composite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