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

我國災害管理主要參考美國緊急事件管理與日本災害防救的相關理論而設計,依 災害發生之前、後,區分為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復原。丘昌泰(2000)主 張,災害管理是指對於大自然形成的災害與人為災害進行減災(mitigation)、整備

(preparedness)、應變(response)與復原(recovery)的管理程序與方法。另外,在 桃園縣政府 98 年災害防救深耕計畫所出版的"災害管理訓練教材"中提到,整備是面 對災害時一種充分準備好的狀態,包含觀念、技能、設備及物資,可在災害發生後迅 速且有能力的支援應變行動。

在新式的災害管理中,防災的格局更為擴大,包含災害的種類、預防方法、發生

22

時間、應變方式、復原計畫、政策檢討等都屬於災害管理的範疇。說明了防災觀念不 只侷限於預防災害的事前準備,也包括了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機制以及災後的處置工作。

以下針對這四個階段說明其意義與內容(FEMA, 2011.10.7):

(一) 減災(mitigation):依美國FEMA的定義-減災是指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 害廣大所採取之持續性預防工作。

(二) 整備(preparedness):指各類防救災計畫、訓練及演習等內容,以培養危 機處理的能力,並有效因應各項災害不同階段防救的準備工作。

(三) 應變(response):災害發生時的因應措施,需有急迫性的行動,依事先擬 定之災害應變計畫,進行包含搜尋、搜救、疏散、災民撤離與收容,以及 緊急道路構築及其他資源供應等。

(四) 復原(recovery):復原為應變之接續工作,可重建公共建設、讓社會與經 濟恢復正常運作之長期政策,並配合減災行動而恢復到災害前的措施。包 含短期維生系統的修復,生活機能的重新規劃…等。

而在校園的災害管理上面,同樣包含平時減災、災前整備、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 四個階段。主要的意義與內容說明如下:(陳文龍等,2011)

(一) 減災階段

減災(mitigation)指以實際行動或措施,消除或減輕災變事件之發生與影響之機會。

校園平時的減災措施重點有:

1. 加強學校災害防救教育

2. 加強災害潛勢及危害度的瞭解 3. 校園設施之自我檢視

(二) 災前整備階段

整備(preparation)是指針對災變事件,事先規劃應如何進行災變反應行動,以及有

23

效管理反應階段之運作。此階段的防災救助措施有:

1. 學校災害防救組織編組與啓動時機。

2. 擬定緊急疏散與救護程序。

3. 擬定災情收集與通報機制。

4. 建立學生緊急引導、安置與收容及家長的聯繫方式。

5. 演習、演練之擬定與實施。

(三) 災時應變階段

應變(response)階段正式開始運作的時為災變發生期間,各級學校應變機制有二,

第一是提供災害避難收容場所;第二是學校為災區時,需進行師生的緊疏前與搶救,並避 免二次災害發生的可能。依上述機制,此階段的措施有:

1. 校園受災,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 應變機制之啓動。

(2) 緊急疏散措施。

(3)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

(4) 緊急收容與協助實施。

(5) 救災資源之支援措施。

(6) 社區防災生活圈之應變啓動。

(7) 危險建物與安全設施區域之劃定管理。

(8) 學校供餐之措施。

(9) 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

2. 校園不受災,工作的內容為:

(1) 應變機制之啓動。

(2)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

(3) 學校供餐之措施。

24

(4) 緊急收容與協助實施。

(5) 各級學校災害應變中心物資支援準備。

(6) 危險建物與安全設施區域之劃定管理。

(四) 災後復原階段

復原(recovery)為災害管理之最後階段,其工作災變發生後,將學校受損之建物與 設施回復正常或接近正常之狀態。下列之重點要項應提列於緊急處理計畫中。

1. 學生心靈安撫之輔導:包括團體與個人。

2. 校園環境衛生之維護:可適度讓高年級學生參與。

3. 學生補課、復課之實施。

4. 供水供電緊急處理。

綜合以上,研究者認為校園災害管理方面的減災與整備階段之工作與行動,可對 應到防災技能的「準備行動」面向;災時應變與災後復原階段則對應到「應變行為」

面向,故將其列入防災技能大慧問卷編撰之參考。

二、 防災師資的培育與防災技能項目

(一) 防災師資的培育

師資培育在災害管理與防災教育中,扮演何種角色呢?我們可由劉建華、

洪志誠、許瑛玿(2006)的研究中發現,透過其設計的防災問卷得知,學童一 些不正確的觀念和教師是相同的,學童的錯誤觀念很可能來自教師,顯示出教 師本身的防災素養的重要性。要加強學生的防災素養,首先就要從培育防災教 育種子教師開始。因此,由教育部顧問室於民國94年進行的「成果落實暨第二 期中程綱要規劃」,針對目前或未來教育體系與政策不足之處,所提之95年度 補強方案建議,規劃即包括了「教案發展與教學推廣」、「師資培育」、「校

25

園災害防救計畫」與「推動及支援機制」等中程綱要研發課題。對於中程綱要 的素質目標,則規劃為於2010年時,接受防災訓練的學校教師及學生之防災素 養,能達到先進國家如美國與日本在2005年的素養標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 中心,2007)

針對防災教育的師資培育,目前依教育部的規劃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在 校級、縣市級與中央級。其中,在校級與縣市級是以研習方式來進行培育;中 央級是由縣市級師資中遴選。圖2-3為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及目標,依在 校級與縣市級防災教育師資之培育方式說明如下。(陳文龍等,2011)

圖2-3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與目標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 http://disaster.edu.tw/

1.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包含職前及現職人員)

(1) 職前防災教育師培機制:以未畢業之實習教師或在校學生為主。

(2) 防災教育知識的集中培訓:針對現職教職人員所辦理的研習課程。

26

(3) 線上檢測:透過數位平台提供線上檢測,通過者可以至教育部登錄為在 校級師資,並成為縣市級師資遴選的門檻之一。

2. 縣市級防災教育師資培育

目前採集中培訓,通過檢測後成為縣市級師資,亦為中央級師資遴選之門 檻。

在防災教育的落實方面,許民陽、徐玲莉、張乃云(2009)表示,師資為 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最重要的環節,若能透過適當的師資培育機制,將已編 撰並經過試教、審核之防災教材,經由不同層級的教學推廣,使各級學校的學 生瞭解各類型災害之防災知識,以提升各級學校學生防災能力,同時妥適運用 於生活層面上,災害發生時,整體的損失及傷害就會降至最低。而各級學校教 師必須瞭解的防災知能有下列四項:災前該如何預防及整備、災害發生時的可 能狀況、災害發生時該如何應變、災後應如何進行有效的復建。

由於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應有的防災技能項目,屬於在 校級防災師資培育的層級。但由圖2-3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與目標中可以 看到,在校級師資培育主要是以防災知識為主,其檢測也是針對知識的部分做 檢測,無技能的部分,是較為可惜之處。故,本研究選擇以防災所需之技能來 探討並建立其評量的項目。

(二) 技能的定義與防災技能項目

所謂的技能,是指能做出某些動作或行為。Lyons(2005)認為,技能是執行 具有生產力任務的能力與應用行為,能夠以數量或品質區分精通程度,完成一 項任務或工作的技能程度端視達到的效果、耗費時間以及應用的資源而定。技

27

能依不同時期的發展,在 1966 年底 Simpson 將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五個 階層,分別是知覺(察覺)、反應趨向、仿效反應、機械化、複合性的反應等 層次,到了 1970 年,Saylor 加入了創新(創造)的層級,使其增為六個階層(楊 榮祥,1985)。而 Harrow, A.J.在 1972 年亦將技能的階層分為反射動作、基本基 礎動作、知覺能力、肢體能力、技能性動作和非無序溝通六大主要階層(李堅 萍,2001,引自廖慎,2012)。

而技能的評量主要是為了解學生對於技能的掌握度及表現程度。若要使教 學目標成為評量的依據,則要採用行為目標。郭生玉(1985)指出,行為目標

(behavioral objective)是用具體明確、可觀察及可測量的行為所寫的目標,又 可稱為實作目標、明確的學習結果或可測量的目標。行為目標應包含對象、行 為、結果、情境、標準等五項基本要素,通常會將對象省略,只包括行為、結 果或情境等兩項或三項要素即可。(黃光雄,1982,引自郭生玉,1985)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技能是以熟練和不熟練來衡量,而技能包含知覺、技 能性動作及溝通…等不同層次的表現方式,其評量的依據是行為目標。因此,

本研究問卷的防災技能項目,包含了可評量知覺能力與動作技能等不同層次的 項目並依據其行為之目標來敍寫。

葉欣誠等(2007a)將防災技能分為準備行動與應變行為。依防災教育種子 教師的培育機制規劃之試行結果,許民陽等(2009)列出防災技能,在準備行 動與應變行為需達到的能力有以下六項指標:

A. 能依據不同災害類型,配合執行防災、減災相關的準備工作。

B. 能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救援救護的訓練。

C. 能察覺生活環境中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素。

D. 能熟悉學校或社區因應災害之逃生路線與避災地點。

E. 能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身安全並協助他人避災。

28

F. 能配合避難計畫進行,並協助疏散與收容安置的工作。

而依南區防災校園建置與輔導的經驗分享,在100年度防災校園補助學校 應落實執行的5大工作事項有:

1.成立防災校園推動小組 2.在地化災害潛勢檢核

1.成立防災校園推動小組 2.在地化災害潛勢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