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之建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之建立"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科學教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麗文 博士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應具備的防災技

能項目之建立

The Required Ite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研究生:王靜儀 撰

(2)
(3)

謝誌

生命就是不斷學習的歷程,二年多的研究學習過程,讓我的生命歷程更 加豐富,也讓我結識了許多好夥伴,倩瓊、逸聰、偵權、憲璋、國弘、家維、 銘烽、昭元、三裕、資幸、家美、子峻,因為有你們的陪伴及相互勉勵,使 我能順利完成學業。 一路走來,心中滿是感恩。首先感謝系上各位老師,因著您們的教導, 培養我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奠定我進行研究的基礎。最感謝的是指導教 授─陳麗文教授,不厭其煩的指導我撰寫論文,並在研究的過程中給予許多 幫助。謝謝兩位口試老師─許民陽教授及許良榮教授,感謝老師們為我點出 論文上的缺失並且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善及嚴謹。更感 謝每位協助此研究的專家們,有您們的大力幫忙,才有此份研究的成果產 出。 特別謝謝廖慎學姊在各方面的協助,也要謝謝武章的分享及薇琪、柏肇 的幫忙。最後,要感謝良人梓聰及兩個寶貝允辰、允祥,因為你們的支持與 包容,讓我得以完成學業,成就自我的夢想。 謹以此成果,獻給每位幫助過我的貴人,感恩。願大家平安、健康、心 想事成。 王靜儀謹誌 102/1/28

(4)
(5)

I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小學師培生)應習得何種防災技能項 目,以作為小學師培生進行防災教育的技能教學目標及專長檢定的依據。本研究先 以文獻探討整理防災技能的災害類別及面向,並進行10位專家的深度訪談,以此做 為大慧調查法問卷的藍圖。隨後邀請30位包含防災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與防災領域 相關技術人員和國小教師,透過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了解專家學者對於小學師 培生所應具備的防災相關技能的意見。 本研究根據大慧調查得到以下結果: (一)小學師培生應習得之技能項目包含準備行動和應變行為兩大類。涵蓋的災害 類別有六:(1)一般安全、(2)地震、海嘯、(3)水上安全、(4)火災、用電安全、 (5)颱洪、土石流(坡地)、(6)其他災害(生物、毒化核災等)等;合計55項。 防災技能之面向則包括學校事務(平時整備)、自救、救人以及協助救災四個面向。 (二)本研究建立的小學師培生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共有55項,依平均數≧4.75, 建議小學師培生及職前教師,在畢業或進入職場時,在42項準備行動技能中,應具 備至少24項技能,包括一般安全(9項),地震災害、海嘯(1項),水上安全(1項), 火災、用電安全(7項),颱洪、土石流(坡地)(2項),其他災害(生物、毒化核 災等)(4項)等;應變行為的13項中,至少需具備11項技能(包含7項基本技能及4 項進階技能)。 本研究建立之技能項目可做為後續對師資培育規劃防災教育課程、進行防災技 能評量,以及在職教師專業發展與認證等之參考。 關鍵詞:防災技能、防災教育、災害應變、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

(6)
(7)

III

Abstract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unpredictable. To have proper emergency response skills while facing a disaster will help to save lives, 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establish the required ite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Disaster prevention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to create a research design. Meanwhile, ten experts were interviewed to collect their sugges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questionnaire for Delphi Survey was developed with a refere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re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experts’ suggestion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ability. Ten university professors, 12 disaster-prevention-related experts and 8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then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three-cycle survey and got following results. First, two kind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including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skills are required for element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Preparedness skills consist six categories of disaster, which are “General safety”, “Earthquake”, “Water safety”, “Fire”, “Typhoon, Flooding and Debris flow”, and “Other Man-made disasters”. The Response skills were divided with basic skills and advanced ones.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also comprise four dimensions, the plan and preparedness before disaster, self-survival, live-saving, and rescue assistance. As a result,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d total 55 ite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suggested them to obtain at least 24/42 items for preparedness skills, including 9 for General safety, 1 for Earthquake, 1 for Water safety, 7 for Fire, 2 for Typhoon, Flooding and Debris flow, and 4 items for other

(8)

IV

Man-made disasters, and 11/13 item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skills, including 7 basic and 4 advanced ones, before they finis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These items can serve as a guide to develop related curriculum, assessment or training program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e-service teacher,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service teache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emergency

(9)

V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次 ... V 表目次 ... VII 圖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災害的定義與種類 ... 7 第二節 防災教育的發展現況 ... 14 第三節 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 ... 21 第四節 德懷術(大慧)調查方法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5

(10)

VI 第一節 訪談內容分析 ... 45 第二節 第一次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50 第三節 第二次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62 第四節 第三次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70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1 第一節 結論 ... 91 第二節 建議 ... 93 參考文獻 ... 95 中文部分: ... 95 外文部分: ... 99 附錄 ... 101 附錄一 防災技能之專家訪談大綱 ... 101 附錄二 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專家調查(第一次) ... 102 附錄三 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專家調查(第一次)意見彙整 .... 108 附錄四 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專家調查(第二次) ... 119 附錄五 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專家調查(第二次)意見彙整 .... 127 附錄六 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專家調查(第三次) ... 133

(11)

VII

表目次

表 2-1 1911 年至 2010 年各月侵襲台灣之颱風次數表 ... 9 表 2-2 1901~2010 年台灣重大地震災害表 ... 11 表 2-3 全國火災次數及火災損失統計表 ... 11 表 2-4 近 5 年消防機關救援溺水人數統計表 ... 12 表 2-5 防災教育宣導手冊之災害類別表 ... 13 表 2-6 本研究之災害類別 ... 14 表 2-8 大專生防災技能 ... 29 表 3-1 本研究的專家背景簡介 ... 35 表 3-2 專家訪談時建議之防災技能項目 ... 40 表 4-1 專家訪談建議之防災技能 ... 48 表 4-2 第一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準備行動」之意見統計表 ... 51 表 4-3 項目內容修訂之專家意見分類 ... 54 表 4-4 第一次大慧調查專家建議新增項目 ... 56 表 4-5 第一次大慧調查修正後之「準備行動」內容細項 ... 57 表 4-6 第一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應變行為」之意見統計表 ... 59 表 4-7 第一次大慧調查修正後之「應變行為」內容細項 ... 61 表 4-8 第二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準備行動」之意見統計表 ... 62 表 4-9 第二次大慧調查修正後之「準備行動」內容細項 ... 66 表 4-10 第二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應變行為」之意見統計表 ... 68 表 4-11 第二次大慧調查修正後之「應變行為」內容細項 ... 69 表 4-12 第二次大慧調查專家建議追加項目 ... 70 表 4-13 第三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準備行動」之意見統計表 ... 71

(12)

VIII 表 4-14 第三次大慧調查三類專家對「準備行動」之意見統計表 ... 74 表 4-15 第三次大慧調查專家對「應變行為」之意見統計表 ... 77 表 4-16 第三次大慧調查三類專家對「應變行為」之意見統計表 ... 78 表 4-17 三次大慧問卷專家對「準備行動」之意見統計綜合分析比較表 ... 80 表 4-18 三次大慧問卷專家對「應變行為」之意見統計綜合分析比較表 ... 83 表 4-19 各類別技能在三次問卷的標準差平均值 ... 85 表 4-20 小學師培生應具備之防災技能表 ... 87

(13)

IX

圖目次

圖 2-1 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頻率統計 ... 10 圖 2-2 防災素養架構圖 ... 16 圖 2-3 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與目標 ... 2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36 圖 3-2 大慧問卷發展及實施過程 ... 38

(14)

1

第一章 緒論

受到全球環境變遷影響,世界各地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有日趨嚴重現象,氣 候變得更為極端與異常,許多災害也變得更加嚴重與難以預測(Tolba, El-Kholy, El-Hinnawi, Holdgate, McMichael and Munn, 1992)。依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在氣候暖化影響下,未來極端事 件發生的機率偏高(66%~90%)(陳永明、林李耀,2012)。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 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且為副熱帶季風氣 候區,不論是颱風或地震,都是人人會面臨的主要天然災害。如何順應環境變遷 快速做好調適,與環境共存,也是當前急需考量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地狹人 人為的疏忽,也可能產生許多令人遺憾的意外災害,例如火災、爆炸或是交通意 外事故等,大多都是由於人為的疏失及不當操作,且缺乏有系統的管理及災害應 變教育訓練等所導致(蔣偉寧等,2004)。 有鑑於災害的發生無法預期,如何在災害發生時,擁有正確的自救、救人與 協助救災的技能,就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關鍵。平安與安全是需要有所準備的, 多一分防範,就少一分災害發生的可能。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給予學童正 確的災害知識與防災應變的技能,協助並保護學童遠離災害是教師應有的責任與 義務。先決條件就是,教師本身應該要具備正確的災害知識與防災應變的技能, 尤其是防災技能的正確性。 本章分為四節,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 範圍與限制,以及本研究之名詞解釋加以說明。

(15)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之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仍, 且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的四、五月為梅雨季節、六至十一月間為颱風季, 因強風豪雨造成的災害也時有所聞。依世界銀行2005年的全球天然災害風險分析 報告中指出,台灣暴露在三項以上天然災害的風險高達73%,高居世界第一,每 年因天然災害所造成的傷亡與損失也相當高(Dilley et al., 2005)。此外,由於地狹 人多,稍有意外疏失就可能釀成大災。 在地震災害方面,回顧2007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大陸官方在2009年公佈,此 地震共造成68712人遇難,17921人失蹤,總計86633人,其中有5335名中小學生 死亡和失蹤。而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亞地震所引發之海嘯與後續衍生的疫情,則 造成超過29.2萬人罹難,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兒童,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對疫病的 抵抗力較低。可以了解,現在的災害,已非單一災害事件,而是同時伴隨著其他 災害的複合性災害,很多時候,人為因素也會影響災害的嚴重性,因此,所需要 的防災應變能力也必須更全面性的加以考量。 日本與我國的地理環境及條件相似,地震也是其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在阪 神大地震造成嚴重損傷之後,日本國民對其國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尤其是地 震及海嘯,具有相當高的災害意識。於是,可以看到2011年發生在日本的311強 震,同樣伴隨著海嘯,對東日本大部分地區造成重創,雖然也造成許多傷亡。然 而,透過新聞的報導,可以發現日本國民在災害發生時,其反應相當冷靜與沉著。 同樣震度大於9級的強震,但是其傷亡人數卻不像南亞海嘯與汶川地震那麼高, 這是主要歸功於日本在防災教育方面,比起亞洲其它國家相對較早執行且相當落 實。而從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平成18年(2006年)的「災害被害を軽減する国民 運動の推進に関する基本方針」中,可看出防災與減災已成為了日本國內的全民 運動。使日本國民對其國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尤其是地震及海嘯,具有相當 高的災害意識,更可看出日本在落實防災、減災的推動成果。

(16)

3 依據聯合國十年計畫(1990~1999),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在預防、應變以及災 後重建等部分,提升各國防災能力,減低天然災害的破壞。而各國也紛紛以各種 方式進行並推動防災教育。我國則是由行政院於 1998 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 畫,從災害成因、監視系統建立及提升預警技術三方面進行防災;另由教育部顧 問室依據第六次全國科技會議建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實施方案及第二期防 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來規劃相關工作與課題,並提出防災教育白皮書。 防災教育白皮書於 2004 年出版,書中將防災素養分成三向度:防災知識 (Knowledge)、防災技能(Skills)以及防災態度(Attitudes),並針對不同學習階段訂 定了學習目標,進一步編訂並發送防災教育宣導手冊到各校。其中有關大專階段 防災教育(自助助人),更為了培養學生可以協助執行災害防救實務工作與專業技 能,希能藉由學校教育之實施,讓學生充分瞭解災害的種類、原因及可能造成之 損失與衝擊、災害之地區災害特性、平時減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與內容、人為開 發對環境與抗災能力造成的影響、災害潛勢圖的意義與應用方式、各階段災害防 救工作要項等事項。(蔣偉寧等,2004) 目前各國均致力於防災教育的推動,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先生也提到,具備 防災知能亦為我國國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在目前的防災規劃與研究 來看,大多注重防災知識與態度,對於防災所應具備的技能較無完整的標準可供 評量(黃旭村、陳麗文、林素華、黃鴻博,2006)。一旦災害發生時,國人是否 有足夠的防災技能,得以立即對災害的發生做出適切的應變動作,減輕或使自己 及他人免於受災,則是另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部分。 在學校的防災教育方面,目前在教育部的規劃中,已成為每個學校必須推動 的重點工作,並 99 年度開始納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訪視項目且為未來 學校評鑑之指標。因此,若能針對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小學師培生)或稱職前 教師,在其在學期間即提升其防災教育的知能,對未來學校防災教育的推動,實 為相當重要的事。而小學師培生未來將會帶領並影響許多的學生,其本身具備相 關的防災技能更形重要,尤其是相關技能的正確性。因此,若能建立出小學師培

(17)

4 生所需的防災技能項目,學校即可以進一步評量小學師培生對於防災相關技能是 否能正確執行及操作,並且依據小學師培生的技能評量結果,進行教學內容或課 程的調整,以真正落實防災教育。 本於此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了解防災及師資培育 方面的專家學者與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對於小學師培生所應具備的防災相關 技能的意見,並訂定出相應的技能評量項目與防災技能檢核表。 此技能項目之訂定,可做為後續對師資培育改革,規劃防災教育課程與進行 防災技能評量,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與認證等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一節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了解防災及 師資培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包含相關承辦人員和實務工作人員)與現職國小防災 工作人員,以其在防、救災方面的推動與執行經驗,建議小學師資培育學生所應 具備的防災相關技能的意見,以訂定出相應的技能項目。 因此,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所要探討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職前教師)應具備哪些類別與面向的防災技 能? 二、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職前教師)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專家、學者及國小現職防災工作人員認為接受師資培育,未

(18)

5 來可能會成為教師的學生,在其畢業時,所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有哪些?而本 校為培育小學師資學校,小學師培生為未來之國小教師,基於其工作環境與領域 之考量,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主要以國小教師所需的防災技能為主,其它較為專 業或廣泛的防災技能則不在本研究加以探討。 本研究的限制為,由於本研究僅針對小學師培生需要的防災技能為主,故未 將教學技能、教材設計與教材教法以及野外求生…等相關項目列入本研究所探討 的防災技能項目中。此外,礙於評量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儘能選擇較主要的且 共通性的技能項目為主,且因研究方法的考量,是以將不同的災害類型面向的防 災技能加以整合及篩選,無法羅列出所有的防災技能項目。本研究所建立的防災 技能項目,雖可作為其它階段的防災師資培育參考,但仍需依其實務的現況做進 一步探討。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就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名詞定義如下: 一、 防災技能 本研究綜合專家學者(蔣偉寧等,2004;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2007a) 所提及的防災技能之範圍與定義如下: (一) 為災害防治與應變的技能與參與社會防災體系之能力。 (二) 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包括災害發生前的各項準 備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的執行等。

(19)

6 (三) 分為準備行動及應變行為。  準備行動:對於災害未發生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執行能力,包含平時減災 及整備的動作。  應變行為:面對災害發生時與災害發生後,個人能產生正確的因應行為 與應變行動。本研究又分為基本技能及進階技能兩部分,其區別在於, 基本技能為操作者本身可獨立完成,為自救層面,進階技能則除了自救 之外,也能救人或是協助救災之工作,建議與他人一起配合或操作者本 身具備相關之檢定合格證明或證照的進階技能。 二、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小學師培生) 本研究所指之小學師培生,主要是針對目前修習國民小學師資培育課程,未 來可能成為小學教師之大專學生及研究生。

(20)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要推動防災,首先必須要先認識災害以及其應變方式。本章即針對災害的種類與 特性、相關的防災素養與防災教育,以及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等研究加以探討。 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災害的定義與台灣面臨之主要災害種類;第二節為防災教 育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之相關文獻探討;第四節則為德懷 術(大慧)調查方法的探討。

第一節 災害的定義與種類

一、災害的定義及特性 災害泛指任何會造成生命或財產的損失的事件,按其發生原因和表現形式可大致 分為天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在1989年將災害分成三類:1、地理上的事件,如地震及火山爆發, 2、氣候相關的問題,包括了颶風、龍捲風、熱浪、冷的環境與洪水,3、人類製造的 問題,包括了糧食缺乏、空氣污染、工業災害、火災及原子爐意外(CDC,1989)。前兩 者屬於自然災害,而後者為人為災害。 我國國內依據「災害防救法」第二條之名詞定義,所謂災害就是指風災、水災、 震災、旱災、寒害、土石流等天然災害所造成之禍害。而重大火災、爆炸、公用氣體 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空難、海難與陸上交通事故、毒性化學物質等災害,則 歸類為人為災害(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此外,災害具有下列特性(陳弘毅,2008): 1. 空間性:災害的發生頻率與災情嚴重之程度,常因空間條件不同而有差異。

(21)

8 2. 時間性:相同條件之災害若發生於不同時間,造成之災情程度亦有所不同。 3. 連鎖性:不同地點發生之災害會互相影響,甚至形成連鎖災害。 4. 累積性:災害的發生並非為突發性,多是長年累積所造成的。 5. 複雜性:相同規模之災害可能由於種種人為因素之差異,導致不同損害程度。 6. 複合性:災害具備上述五個特性,即災害經常不是單一出現的,以致災情可能 為複合性的。 由災害的定義及特性可看出,災害發生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而台灣所處的特殊 環境及地理位置,使得對災害有概要的了解並具備基礎的防災、減災的技能,成為每 一位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生存應變能力。而教師更必須對災害的特性與應變方法有 所了解,才能在災害發生時,正確地做出反應,而能有效地自救與救人,降低災害可 能造成的傷害(包含人員傷亡與損失)。 二、台灣常見之主要災害種類 (一)天然災害: 影響天然災害的因素甚多,包含颱風、地震等自然因素與人口過度集中及山坡地 不當開發等人為因素,均可能增加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而災害類型更有坡地型、都市 型及海岸型三種。(陳弘毅,2008)。 台灣地區面臨的最主要天然災害為颱風及豪雨。颱風帶來強風豪雨,使大量雨水 在短時期內傾盆而下,而台灣地質脆弱,平原較少,山脈高峻,河流短小,坡度甚大, 不能容納大量雨水,故一遇颱風常引發土石崩塌,山洪爆發,而於平原地帶、較低地 區氾濫成災,故颱風、豪雨加上特殊的地形與地質實為台灣水患的主要原因(中央氣 象局,2012a)。 依統計數據顯示,1911年至2010年,侵襲台灣的颱風共有347個,平均每年有3.47 個颱風襲台。從表2-1可看出,颱風發生主要集中在7~9月,可以說是台灣的颱風季節。

(22)

9 近年來由於受到暖化影響,颱風、洪水所造成的災害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例如:2009 年8月的莫拉克(MORAKOT)颱風,在中南部、東部多處地區降下刷新歷史紀錄的雨 量,引發嚴重水患,造成臺南、高雄、屏東及臺東等縣重大災情,鐵、公路多處路 基流失造成交通中斷,多處地區發生嚴重土石流災害。計有673人死亡,26人失蹤, 農損逾195億元(中央氣象局,2012b)。 表 2-1 1911 年至 2010 年各月侵襲台灣之颱風次數表 月份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全年 次數 1 9 25 90 101 81 29 10 1 347 平均 0.01 0.09 0.25 0.9 1.01 0.81 0.29 0.1 0.01 3.47 資料來源:摘自中央氣象局TDB防災颱風資料庫(2012b) 陳永明、林李耀(2012)在「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簡介中也指出,依據 1970~2009年排名前20名之綜合降雨指標所定義之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頻率統計,2000 年以前台灣發生極端強降雨颱風的頻率約3~4年一次;2000年以後發生極端強降雨颱風 的頻率,則增加為1年至少發生一次(圖2-1)。由此可知,未來國人面臨到颱風、豪雨 所帶來的威脅將更為嚴重及頻繁。

(23)

10 圖2-1 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頻率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1 此外,加上地質脆弱、土石鬆軟,颱風豪雨集中時,往往伴隨著土石流的發生。 依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12)統計,截至民國一百零一年底,全台合計有1660 條之土石流潛勢溪流(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12a)。土石流亦在台灣造成許多嚴重的 災害,如民國90年(2001年)的桃芝颱風,在苗栗、南投、嘉義及花蓮地區,均爆發 嚴重的土石流災情,造成100餘人死亡、103人失蹤與多人受傷的慘重災情(土石流防 災資訊網,2012b)。所幸,近幾年對土石流災害之重視,積極強化土石流的防災整備 及應變,已多次在土石流發生前發出預警並成功進行疏散避難,降低了土石流的災情。 除了颱風、豪雨所造成的災害之外,國人較為害怕的是強震的威脅,地震所帶來 的災害亦不容小覷。歷年統計中因震災而死亡之人數超過8,000人。其中,有六次震災 均造成百人以上的人員死亡,依其發生年份排序分別為:1904年斗六地震,死亡145 人;1906年梅山地震,死亡1,258人;1935年苗栗地震,死亡3,000餘人;1941年嘉義地 震,死亡358人;1964年白河地震,106人喪生;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2,400人以上

(24)

11 死亡。由此統計亦可發現,造成重大災害之地震均發生在台灣西部,主因是其震源較 淺,且多發生在陸地,加上人口密集,因而較可能造成嚴重災害。因應地震所需之防 災技能也亦形重要。 表 2-2 1901~2010 年台灣重大地震災害表 日期 發生地區 規模 災情統計 年 月 日 死亡人數 房屋全毀 1904 11 6 斗六地震 6.1 145 661 1906 3 17 梅山地震 7.1 1258 6769 1935 4 21 苗栗地震 7.1 3276 17907 1941 12 17 嘉義(中埔)烈震 7.1 358 4520 1964 1 18 白河地震 6.3 106* 10924* 1999 9 21 集集大地震 7.3 2415* 5171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中央氣象局(2012) (二)人為災害 人為災害的部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事故傷害排名第六(行政院衛生署,2011), 最常見的是火災災害。依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過去8年間所發生的火災次數及傷亡人 數如下(表2-3): 表 2-3 全國火災次數及火災損失統計表 年度 火災次數總計 死亡人數 受傷人數 94 年 5139 139 532 95 年 4332 125 471 96 年 3392 120 398 97 年 2886 101 304 98 年 2621 117 296 99 年 2186 83 308 100 年 1772 97 288 101 年 1331 121 256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資料,101 年為 1~10 月之統計數字

(25)

12 雖然由表中可以看出,火災發生的次數已逐年降低,顯示出在火災預防的宣導, 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是每年仍有高達上千件的火災發生,平均每天至少發生 4 起以上 之火災,且造成多達 300 位以上的人員傷亡。因此,對於此項災害仍不可等閒視之。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其它人為災害有:交通事故、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等。 在溺水的部分,每年夏季溺水事件層出不窮,發生溺水人數以 6、7、8 月份比例 較高,可能的原因應是夏季天氣炎熱,民眾紛紛到溪河、海邊遊憩,因疏忽戲水危險 性所導致。依消防署分析近年執行救溺勤務之年齡層分布,最多溺水人數以高中以上 未滿 65 歲之社會人士比例最高(100 年度占 66%)。此外,須特別留意高中以下之學 生、孩童部分,則由 99 年度占整體溺水事件比例約 8.6%竄升到 100 年度之 12.7%, 溺水人數由 99 年度之 55 人增加至 100 年度之 75 人,有增加之趨勢,值得學校等相關 單位警惕,並制定未來之溺水防範對策(內政部消防署,2012)。 近幾年,由於中央相關機關致力維護水域安全,如消防署推動各消防機關加強水 域救援計畫;交通部觀光局辦理水域安全救援演練、宣導;教育部積極推動防範學生 發生溺水事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建立救生員制度及推動「泳起來」專案,近年來溺 水總人數及死亡人數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表 2-4),顯示出這些行動已發揮相當成效。 表 2-4 近 5 年消防機關救援溺水人數統計表 年 96 97 98 99 100 人數 溺水(人) 770 755 833 640 591 死亡(人) 362 422 452 368 318 資料來源:摘自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2)

(26)

13 三、本研究之災害類別 根據防災教育宣導手冊的災害分類,在大專學生適用的部分,將災害類型分為地 震、颱風、水災、土石流、雷擊、重大傳染病等天然災害。而人為災害則有火災、交 通、瓦斯災害等。而國中小學生適用的部分,在天然災害中則增加了旱災、蜂螫與蛇 咬;人為災害則加入電器、燒燙傷的預防、戲水安全及校園安全等災害類型。研究者 整理如下表: 表 2-5 防災教育宣導手冊之災害類別表 適用對象 大專學生適用 國中小學生適用 天然災害 地震災害 颱風災害 水災災害 土石流災害 雷擊災害 重大傳染病(SARS、 登革熱) 地震災害 颱風災害 水災災害 土石流災害 雷擊災害 旱災災害 流行病災害 蜂螫與蛇咬 人為災害 火災災害 交通災害 瓦斯災害 火災災害 交通災害 電器災害 瓦斯災害 燒燙傷的預防 戲水安全 校園安全 由於災害的範圍相當大,除了一般天然與人為災害以外,與教師息息相關的是學 校,教師對於校園安全的部分,也必須加以了解並做相關的預防措施。考量到教師主 要面對的是學校與學生,本研究以上表所列之災害類別,並參考在校級防災教育師資 培育教材之內容,整理出教師較可能面臨與處理的災害類別為主要探討的依據,將主 要探討的災害分為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水災、土石流等)和人為災害(如火災、

(27)

14 水上安全,以及其它可能發生的災害如毒化核災害、校園安全或一些複合型及其它新 興的災害等),故整理歸納本研究所要探討之災害範圍及類別如下(表 2-6): 表 2-6 本研究之災害類別 類別 天然災害 人為災害 項目 地震 颱洪 坡地 火災 水上安全 其他災害(生物、毒化核災等) 因此,在防災技能方面,本研究依據上表所列之災害類別,整理相關防災技能項 目,以做作為大慧問卷設計之基礎。

第二節 防災教育的發展現況

一、防災素養 1994 年行政院通過「災害防救方案」,並於 2000 年制定公布「災害防救法」, 為我國災害防救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對於體系內各主要單位所應該負擔的災前、 災時、災後等重要工作項目及其運作,都有明確的規範(李維森,2007)。促使各個 單位與層級投入相當多的人力進行防災教育的推廣。近幾年也獲得一些成果,例如防 災教育白皮書、宣導手冊、防災小高手及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等,與各單位之災害 防救教材相關書籍的出版,並設立防災教育相關網站,如防災 e 學院、防災教育數位 平台等。 而所謂的防災是指當災害預報或發生時,為了減少傷害損失,而付出努力的一些 具體辦法與措施,例如運用災害防救相關技術,協助、支援災害防救工作(國家災害 防救科技中心,2010)。而依據災害防救法的定義,防災需包括[災害預防、緊急應

(28)

15 變、災後復原重建]等三個階段。要使國人普遍具有正確的防災素養,就應該從防災 教育著手。 防災教育的推動,首要是在深植民眾「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蔣偉寧等,2004), 這並非一蹴可及的事,因此,更應即早進行防災教育,尤其以國民小學學習階段更是 能夠奠定防災概念的重要階段。在防災教育部分,蔣偉寧等人於教育部防災教育白皮 書中指出,防災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備防災素養,而防災素養則包括了知識、態度和 技能。而依葉欣誠等(2007a)說明之防災素養為: (一) 防災知識(Knowledge):學生需對天然災害有所認識後,才能知道如何防範、 減低及因應天然災害。 (二)防災技能(Skill):具備防災的相關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規劃災害逃生 計劃、應變和處理災害的危機等相關技能。 (三)防災態度(Attitude):能夠覺知天然災害發生的必然性、對天然災害的發生持 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能夠身體力行防災的準備和宣導。 在防災素養中又包括了八個項目:災害認知、防災知識、應變知識、防災警覺性、 防災價值觀、防災責任感、準備行動,與應變行為等八個要項。以下是葉欣誠等(2007a) 提出的防災素養架構圖,可顯示出防災素養所包含的範疇。

(29)

16 圖2-2 防災素養架構圖 資料來源:取自葉欣誠等(2007a) 目前在防災素養方面,已對防災的知識、態度方面做了許多研究,但在災害發生 時,能真正減少災害,達到自救或救人的部分,則與技能習習相關。在防災技能方面, 葉欣誠等(2007a)認為,中小學教師在準備行動的部分,包含能籌劃因應災害之逃生 路線與避災地點及能籌劃與參與防災救災之演練與講習;在應變行為的內涵則包含能 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身安全與協助他人避災和能配合避難計畫進行疏散與收容安置工 作等。 為了解小學師培生在防災技能,需要有哪些準備行動及應變行為的技能項目,則 必須有可評量的指標項目作為依據,故研究者僅針對防災技能的部分深入研究,以建 立其評量項目。 二、防災教育與相關研究 依據教育部防災教育白皮書之定義,防災教育即是「防治災害教育」(disaster

(30)

17 prevention education),是指透過教育的方式,協助學童或一般大眾培養防災行為的積 極態度,減緩災害發生時或災後對人們造成的傷害。防災教育須從學校基層做起,徹 底執行,並由校園內容推廣至產業界與整個社會,使全民皆有防災及緊急應變的常識 與能力,拓展至全民化的防災教育理想,使國內災害的發生降至最低(蔣偉寧等, 2004)。 但完整的防災教育,除了防災知識與防災態度的宣導,還要注重防災技能(劉建 華、洪志誠、許瑛玿,2006)。然而,我國在防災教育中,目前能真正落實的,主要 僅在中、小學的課本呈現學生必須修讀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偏向注意防災及災害知 識的部分,較缺乏防災態度、技能、心理建設及人文關懷的教育,以及實質的定期操 作演練規劃,對人為災害的教育也較不足(蔣偉寧等,2004)。 反觀日本方面,由於其自然環境和台灣相當類似,因此特別重視防災的體系與防 災教育。在平成 22 年(2010),日本內閣府防災白書中,日本政府積極宣導防災的重 要性並告訴人民,為了要從災害中守護生命及財產安全,除了行政方面的公助(公共 救助)之外,每位國民各自具有防災意識,執行自身週邊的防災對策(自救)也是不 可或缺的項目。此外,日本的小學階段,普遍都將防災教育列入學校正式教育課程計 劃中,並依據不同年齡層學生製訂適合的防災教育課程,使學生除了從理科、社會科 中,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及特徵,並且透過道德課、綜合學習課等,來加強學生的防 災意識與防災技能。幾乎所有學校每年舉辦 1~2 次防災演練,更有 30%的日本小學 每年舉辦 4 次以上的防災(防震)演練(胡學亮、張梅,2010)。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與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於 2006 年 6 月共同發起「防災從學校開始」的全球防災教育活 動,以促進世界各國推廣學校的防災教育(李文正,2009),則再次說明了防災教育已 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 自九二一地震以來,近年台灣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對於防災教育之重視 程度日漸提升,擬訂工作推動進行之實施策略為:強化災害防救之觀念與認知、規劃

(31)

18 防救災教育課程與教材編定、擴展災害防救教育之學習管道與課程、強化災害防救教 育相關設施、培訓推廣災害防救教育之專業人才及種子教師、累積充實災害防救教育 經驗與知識、建立防救災教育示範與評鑑體系,落實防救災教育、結合學校、社會與 政府相關部門之資源與活動。 為了解我國的防災教育的推行情形,研究者回顧近年來防災教育相關的研究,因 篇幅有限,僅取部分與學童及教師較為相關之研究並整理如下表(表 2-7)。 表 2-7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對象 項目 方式 主要研究結果 譚至皙 (2002) 國小教 師 態度 紙筆測驗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防災態度方面有顯著差異,女 教師的防災態度比男教師正向。 陳盈霖 (2004) 臺灣中 小學教 師 素養 紙筆測驗 發現大多數國小教師認為學校課程內關於防災 知識、技能和態度素養皆不充足。防災常識及知 識部分,國高中教師顯著優於國小教師;國小教 師防災態度則略優於國高中教師。 許民陽、 洪淑琳 (2004) 臺北市 小高年 級學童 知識 紙筆測驗 學童知道地震現象不能由「成群螞蟻離巢到地面」 來判斷的約80%。接近五成的學童不知道地震消息 是由「中央氣象局」發布。72.4%的學童知道,臺 灣位於地震帶,所以常有地震。約62.7%的學童知 道,「花東地區」是臺灣最常發生地震的地區。55.7% 的學童認為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地區的搖晃程度, 是「有些地區會相同」。 林曉君 (2006) 國小五 年級學 童 素養 紙筆測 驗、技能 評量 以戶外教學、課室教學及不參與任何教學三組進行 比較。學生的地震認知、防震態度在教學前後有顯 著的提升。甲、乙兩組的地震認知、防震技能均顯 著優於丙組。顯示戶外教學方式比課室教學方式更 能顯著提升學生的防震態度。不同性別與不同背景 因素之學生在地震認知、防震態度、防震技能上的 差異很少。 (續下頁)

(32)

19 研究者 對象 項目 方式 主要研究結果 陳靜德、陳 麗文 (2006) 國小三 年級學 童 素養 紙筆測 驗、實作 評量 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除了在「客廳的防震行為」 的防震技能之教學成效有待增強之外,對學童的防 震知識、態度及其他防震技能評量情境的教學皆具 成效。此教學不受性別、閱讀科學書籍的頻率、家 中是否曾有受災經驗等背景因素的干擾,能直接對 學童產生正面的教學成效。 廖苑晴 (2006) 國小學 童 知識、 態度 紙筆測驗 發展出國小高中低三階段的防災教育量表,量表 分成防災知識及態度兩部分。 劉建華、洪 志誠、許瑛 玿(2006) 國小高 年級學 童 知識、 態度 問卷調查 全國學童具備一般颱風豪雨防災知識,但有些錯誤 觀念和教師相同,學童的錯誤觀念很可能來自教 師。防災態度方面,學童大部分持正向態度,但對 災後工作較不積極。城鄉差異:都會區學童的防災 態度顯著高於非都會區學童,主因是都會區防災資 訊取得方便;在防災知識無顯著差別;家長教育程 度、學童喜歡科學活動的程度與閱讀科學讀物之習 慣和防災知識(態度)有正相關,喜歡的科目則與防 災知識(態度)無關。 葉欣誠、劉 湘瑤、于蕙 清(2007b) 各學習 階段及 中小學 教師 素養 紙筆測驗 國小4-6年級的防災素養表現最好,在知識、技能、 態度的表現均較其他學習階段好。表現最差的是高 中職階段,原因是此階段為升學導向,防災教育無 法融入學校課程所致。其餘各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1-3年級與國民中學)與中小學教師皆有達到明顯 的成效。各學習階段與中小學教師對極少發生的災 害(輻射外洩等)的應變與防護技能較差。 李振銘 (2008) 國小教 師 素養 紙筆測驗 針對颱風豪雨,在防災的知識、態度的平均答對 率呈現出中上的結果,防災態度整體平均分數趨 於正向、積極。 防災知識方面,應變知識得分率最高,技能也以 應變行為得分較高,態度則以防災素任感最高。 蘇聖哲 (2008) 六年級 學童 知識、 態度 紙筆測驗 以部落格進行網路合作教學在防災知識、學習動 機之成效優於教室合作教學,並能提升學童的防 災知識、態度與學習動機。 (續下頁)

(33)

20 研究者 對象 項目 方式 主要研究結果 許民陽、 徐玲莉、 張乃云 (2009) 防災種 子教師 素養 紙筆測驗 縣市級種子教師在素養上均有進步,尤其是在坡 地災害與人為災害方面。學員對授課內容的滿意 度高,且對防災知識、實務工作及個人信心提升 圴有幫助。 許民陽、 顏志文 (2010) 六年級 學童 概念、 態度 問卷調查 施測學童在防災態度為積極且正向,不同性別的學 童,在火災認知上無顯著差異,但在防災態度方 面,則女生優於男生且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學童在 火災知識、避難逃生等概念認知上明顯優於五年級 學童;防災態度則未有顯著差異。參觀過消防局或 曾參與防災演練學校的學童,在概念認知、防災態 度上均明顯優於未參觀過或未參加演練的學童。 王俐婷 (2011) 專家學 者 技能 大慧調查 建立國小高中低三階段的颱洪災害類防災技能 標準。高年級27項、中年級24項、低年級12項。 廖慎、鍾 國棟、陳 麗文 (2012) 國小高 年級學 童 技能 實作評量 學生在防災技能的實作表現上與自我評斷比較,達 到顯著差異且實作表現較好的有:填寫家庭防災 卡、會提醒長輩準備沙包防範水災、了解颱風過後 斷落的電線應該如何處理、製作簡易雨量計…會檢 查瓦斯是否漏氣、會檢查滅火器是否過期、會正確 使用救生圈、會使用緩降機等九項。研究顯示可以 以實作評量表測得學生的實作表現。 由上表可看出,在防災教育相關的研究中,針對防災的知識及態度等,已做了相 當多的研究,且大多都是以紙筆測驗或問卷的方式評測學生與教師的防災素養或知識、 態度等的研究。針對技能部分,僅有林曉君(2006)、陳靜德與陳麗文(2006)、王 俐婷(2011)、廖慎、鍾國棟、陳麗文(2012)的研究,較深入探討學生的防災技能。 由此可知,目前的防災教育的落實,仍較注重防災的知識與態度。在防災技能的部分, 在林曉君(2006)和陳靜德與陳麗文(2006)的研究中,雖有對學生做技能評量,但 其範圍主要在於防震的技能;王俐婷(2011)則是建立了國小高中低階段的颱洪災害 類防災技能標準,並非針對所有災害類別。因而可看出在技能的部分,尚缺乏實作的 技能項目。

(34)

21 此外,許民陽、徐玲莉、張乃云(2009)針對參與防災教育種子教師培育研習的 教師們,在研習後的檢測結果發現,研習中進行的一些實作項目,對其防災知識與實 務工作及個人信心提升均有幫助。而廖慎等(2012)的研究中也顯示,實作評量的確 可測得學生的實作表現。因此,除了防災的知識與態度外,研究者認為真正能落實在 生活中的實作技能也是必須要具備的,而小學生要具備相關的實作技能,則有賴教師 的教導。故,教師本身更需具備防災的技能,否則如何能帶領學生並將所需的防災技 能教授給學生呢? 目前在防災技能評量方面,由於缺乏可以實作評量的技能指標項目,所以對技能 的檢測,大多都是採用紙筆評量,無法真正檢測出學習者是否真的能做出災害發生的 應變技能。為了確保職前教師在接受一連串的防災教育課程及訓練後,能有一個評量 的機制來檢測其防災技能是否達到要求,首先就要建立相關的技能評量項目。

第三節 災害管理與防災師資培育

一、 災害管理與防災技能的關係 我國災害管理主要參考美國緊急事件管理與日本災害防救的相關理論而設計,依 災害發生之前、後,區分為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復原。丘昌泰(2000)主 張,災害管理是指對於大自然形成的災害與人為災害進行減災(mitigation)、整備 (preparedness)、應變(response)與復原(recovery)的管理程序與方法。另外,在 桃園縣政府 98 年災害防救深耕計畫所出版的"災害管理訓練教材"中提到,整備是面 對災害時一種充分準備好的狀態,包含觀念、技能、設備及物資,可在災害發生後迅 速且有能力的支援應變行動。 在新式的災害管理中,防災的格局更為擴大,包含災害的種類、預防方法、發生

(35)

22 時間、應變方式、復原計畫、政策檢討等都屬於災害管理的範疇。說明了防災觀念不 只侷限於預防災害的事前準備,也包括了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機制以及災後的處置工作。 以下針對這四個階段說明其意義與內容(FEMA, 2011.10.7): (一) 減災(mitigation):依美國FEMA的定義-減災是指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 害廣大所採取之持續性預防工作。 (二) 整備(preparedness):指各類防救災計畫、訓練及演習等內容,以培養危 機處理的能力,並有效因應各項災害不同階段防救的準備工作。 (三) 應變(response):災害發生時的因應措施,需有急迫性的行動,依事先擬 定之災害應變計畫,進行包含搜尋、搜救、疏散、災民撤離與收容,以及 緊急道路構築及其他資源供應等。 (四) 復原(recovery):復原為應變之接續工作,可重建公共建設、讓社會與經 濟恢復正常運作之長期政策,並配合減災行動而恢復到災害前的措施。包 含短期維生系統的修復,生活機能的重新規劃…等。 而在校園的災害管理上面,同樣包含平時減災、災前整備、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 四個階段。主要的意義與內容說明如下:(陳文龍等,2011) (一) 減災階段 減災(mitigation)指以實際行動或措施,消除或減輕災變事件之發生與影響之機會。 校園平時的減災措施重點有: 1. 加強學校災害防救教育 2. 加強災害潛勢及危害度的瞭解 3. 校園設施之自我檢視 (二) 災前整備階段 整備(preparation)是指針對災變事件,事先規劃應如何進行災變反應行動,以及有

(36)

23 效管理反應階段之運作。此階段的防災救助措施有: 1. 學校災害防救組織編組與啓動時機。 2. 擬定緊急疏散與救護程序。 3. 擬定災情收集與通報機制。 4. 建立學生緊急引導、安置與收容及家長的聯繫方式。 5. 演習、演練之擬定與實施。 (三) 災時應變階段 應變(response)階段正式開始運作的時為災變發生期間,各級學校應變機制有二, 第一是提供災害避難收容場所;第二是學校為災區時,需進行師生的緊疏前與搶救,並避 免二次災害發生的可能。依上述機制,此階段的措施有: 1. 校園受災,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 應變機制之啓動。 (2) 緊急疏散措施。 (3)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 (4) 緊急收容與協助實施。 (5) 救災資源之支援措施。 (6) 社區防災生活圈之應變啓動。 (7) 危險建物與安全設施區域之劃定管理。 (8) 學校供餐之措施。 (9) 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 2. 校園不受災,工作的內容為: (1) 應變機制之啓動。 (2)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 (3) 學校供餐之措施。

(37)

24 (4) 緊急收容與協助實施。 (5) 各級學校災害應變中心物資支援準備。 (6) 危險建物與安全設施區域之劃定管理。 (四) 災後復原階段 復原(recovery)為災害管理之最後階段,其工作災變發生後,將學校受損之建物與 設施回復正常或接近正常之狀態。下列之重點要項應提列於緊急處理計畫中。 1. 學生心靈安撫之輔導:包括團體與個人。 2. 校園環境衛生之維護:可適度讓高年級學生參與。 3. 學生補課、復課之實施。 4. 供水供電緊急處理。 綜合以上,研究者認為校園災害管理方面的減災與整備階段之工作與行動,可對 應到防災技能的「準備行動」面向;災時應變與災後復原階段則對應到「應變行為」 面向,故將其列入防災技能大慧問卷編撰之參考。 二、 防災師資的培育與防災技能項目 (一) 防災師資的培育 師資培育在災害管理與防災教育中,扮演何種角色呢?我們可由劉建華、 洪志誠、許瑛玿(2006)的研究中發現,透過其設計的防災問卷得知,學童一 些不正確的觀念和教師是相同的,學童的錯誤觀念很可能來自教師,顯示出教 師本身的防災素養的重要性。要加強學生的防災素養,首先就要從培育防災教 育種子教師開始。因此,由教育部顧問室於民國94年進行的「成果落實暨第二 期中程綱要規劃」,針對目前或未來教育體系與政策不足之處,所提之95年度 補強方案建議,規劃即包括了「教案發展與教學推廣」、「師資培育」、「校

(38)

25 園災害防救計畫」與「推動及支援機制」等中程綱要研發課題。對於中程綱要 的素質目標,則規劃為於2010年時,接受防災訓練的學校教師及學生之防災素 養,能達到先進國家如美國與日本在2005年的素養標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 中心,2007) 針對防災教育的師資培育,目前依教育部的規劃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在 校級、縣市級與中央級。其中,在校級與縣市級是以研習方式來進行培育;中 央級是由縣市級師資中遴選。圖2-3為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及目標,依在 校級與縣市級防災教育師資之培育方式說明如下。(陳文龍等,2011) 圖2-3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與目標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 http://disaster.edu.tw/ 1.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包含職前及現職人員) (1) 職前防災教育師培機制:以未畢業之實習教師或在校學生為主。 (2) 防災教育知識的集中培訓:針對現職教職人員所辦理的研習課程。

(39)

26 (3) 線上檢測:透過數位平台提供線上檢測,通過者可以至教育部登錄為在 校級師資,並成為縣市級師資遴選的門檻之一。 2. 縣市級防災教育師資培育 目前採集中培訓,通過檢測後成為縣市級師資,亦為中央級師資遴選之門 檻。 在防災教育的落實方面,許民陽、徐玲莉、張乃云(2009)表示,師資為 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最重要的環節,若能透過適當的師資培育機制,將已編 撰並經過試教、審核之防災教材,經由不同層級的教學推廣,使各級學校的學 生瞭解各類型災害之防災知識,以提升各級學校學生防災能力,同時妥適運用 於生活層面上,災害發生時,整體的損失及傷害就會降至最低。而各級學校教 師必須瞭解的防災知能有下列四項:災前該如何預防及整備、災害發生時的可 能狀況、災害發生時該如何應變、災後應如何進行有效的復建。 由於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應有的防災技能項目,屬於在 校級防災師資培育的層級。但由圖2-3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機制與目標中可以 看到,在校級師資培育主要是以防災知識為主,其檢測也是針對知識的部分做 檢測,無技能的部分,是較為可惜之處。故,本研究選擇以防災所需之技能來 探討並建立其評量的項目。 (二) 技能的定義與防災技能項目 所謂的技能,是指能做出某些動作或行為。Lyons(2005)認為,技能是執行 具有生產力任務的能力與應用行為,能夠以數量或品質區分精通程度,完成一 項任務或工作的技能程度端視達到的效果、耗費時間以及應用的資源而定。技

(40)

27 能依不同時期的發展,在 1966 年底 Simpson 將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五個 階層,分別是知覺(察覺)、反應趨向、仿效反應、機械化、複合性的反應等 層次,到了 1970 年,Saylor 加入了創新(創造)的層級,使其增為六個階層(楊 榮祥,1985)。而 Harrow, A.J.在 1972 年亦將技能的階層分為反射動作、基本基 礎動作、知覺能力、肢體能力、技能性動作和非無序溝通六大主要階層(李堅 萍,2001,引自廖慎,2012)。 而技能的評量主要是為了解學生對於技能的掌握度及表現程度。若要使教 學目標成為評量的依據,則要採用行為目標。郭生玉(1985)指出,行為目標 (behavioral objective)是用具體明確、可觀察及可測量的行為所寫的目標,又 可稱為實作目標、明確的學習結果或可測量的目標。行為目標應包含對象、行 為、結果、情境、標準等五項基本要素,通常會將對象省略,只包括行為、結 果或情境等兩項或三項要素即可。(黃光雄,1982,引自郭生玉,1985)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技能是以熟練和不熟練來衡量,而技能包含知覺、技 能性動作及溝通…等不同層次的表現方式,其評量的依據是行為目標。因此, 本研究問卷的防災技能項目,包含了可評量知覺能力與動作技能等不同層次的 項目並依據其行為之目標來敍寫。 葉欣誠等(2007a)將防災技能分為準備行動與應變行為。依防災教育種子 教師的培育機制規劃之試行結果,許民陽等(2009)列出防災技能,在準備行 動與應變行為需達到的能力有以下六項指標: A. 能依據不同災害類型,配合執行防災、減災相關的準備工作。 B. 能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救援救護的訓練。 C. 能察覺生活環境中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素。 D. 能熟悉學校或社區因應災害之逃生路線與避災地點。 E. 能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身安全並協助他人避災。

(41)

28 F. 能配合避難計畫進行,並協助疏散與收容安置的工作。 而依南區防災校園建置與輔導的經驗分享,在100年度防災校園補助學校 應落實執行的5大工作事項有: 1.成立防災校園推動小組 2.在地化災害潛勢檢核 3.研(修)訂校園防災計畫與繪製防災地圖 4.落實防災疏散避難演練 5.建立在地化教學模組 服務團則於計畫期間協助防災校園建置與執行,包括協助校園進行災害潛 勢檢核及撰寫校園安全改善計畫書;建置防災教學模組、修訂災害防救計畫與 防災地圖繪製,例行性安全檢核及避難演練;區域內複合型災害示範觀摩;防 災教育教師研習活動等(江哲銘、陳念祖、劉光盛、陳振誠、黃琮駿、蕭于清, 2011)。 此外,教育部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2004)中也提到,大專防災教 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可以協助防救災實務工作與專業技能,在災害發生時能 夠自救並且助人。書中並列出有關大專生之防災素養,包含知識、態度和技能 三個類別,研究者僅截取其防災技能項目如下表,作為訂定小學師培生防災技 能項目的參考指標(表 2-8)。

(42)

29 表 2-8 大專生防災技能 類別 一般性防災素養 專業性防災素養 宗旨 落實防災知識之培養 提升防災技術之訓練 目標 1. 建立學生對於災害與防災之知識架 構,並具有跨領域分析能力。 2. 培養學生防災與救災的主動態度與社 會責任。 3. 培養學生災害防治與應變之技能與參 與社會防災體系之能力。 1. 建立學生對於災害與防災之完 整、全面與深入之知識架構。 2. 培養學生防災與救災的主動態 度與社會責任,並影響他人。 3. 培養學生災害防治、應變、復 原、勘查與參與、領導社會防 災體系之能力。 素 養 類 別 防災 技能 1. 瞭解因應災害之逃生路線與避難地點。 2. 災害事件發生時能夠自救與助人。 3. 能有效配合學校或社區於災害發生時 的應變或疏散避難計畫。 4. 能參考防救災體系協助學校或社區進 行防救災或疏散避工作。 1. 能協助擬定和演練防災應變或 疏散避難計畫。 2. 能主動宣導防救災工作和疏散 避難計畫的重要性。 3. 以專業技能協助推動災害防救 工作和疏散避難計畫。 資料來源:整理自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2004) 綜合上述結果,研究者認為大專生所需之防災技能,其行為目標是為了使學生可 以執行自救、助人及協助防救災實務工作,且能依據不同災害類型,做出對應的準備 行動與應變行為,故依此方向來訂定本研究之防災技能類別及面向。 其實完整的防災教育的規劃,是從幼兒階段即開始,在小學階段更有六年的時間 可以讓學生建立防災素養的基礎。透過防災種子教師的培育,可以增進防災教育的落 實。除了培養教師的防災知識與態度,更應加強防災之技能,才能達到更完備的防災 師資培育。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小學師培生(職前教師)應具備的防災技能 項目為主要考量,以了解在防災技能方面可達到之評量標準及未來應做何努力。

(43)

30

第四節 德懷術(大慧)調查方法

本節主要探討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的意義、應用範圍,以及與其他調查方 法之比較。 一、德懷術的意義與應用範圍: 在研究上,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因譯法不同,在國內或稱為得爾慧法及 大慧法,Linston & Turoff (1975)認為德懷術是一個結構性的小組溝通方式,透過此過 程,允許小組的每個成員針對某個複雜的議題,以各自的專長提供匿名化的回饋意見, 再經由群體的判斷,以達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意見的決策方法。此方法是為了提昇決 策內容的品質而整合群體專家之所長及經驗,建立一致的意見或共識,作為評估及規 劃將來政策之用。黃政傑(1987)表示,德懷術比會議的方式提供專家更充足和自由 的反應時間,雖不能完全取代會議的功能,但資料較為客觀、有效。王雅玄(1998) 認為,德懷術意指一種允許成員不必面對面互動就能達成共識來解決複雜問題的溝通 方式。而吳雅玲(2001)表示:「Delphi Method」是讓專家群能有效溝通,來整合其 專長與經驗,對某一特定議題建立一致性意見的研究方法,並藉由連續的問卷調查與 意見溝通來逐步達成共識,此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在各領域上。 關於德懷術專家的抽樣人數選擇,基本上並無明確的範圍,可視研究目的及可獲 得之資源而加以調整。德懷術專家人數至少有 10 人時,其群體的誤差可降低,可信度 較高。Powell(2003)表示,德懷術結果的代表性不在於人數,而在於專家背景。林生傳 (2003)提到,所選的樣本通常是對研究之主題學有專長或具有經驗,而能供豐富資 訊的人,可為學者專家或資深業者,也必須考量能夠代表不同見解的人,才能集思廣 益,其結果也較具有全面性。而建議,若德懷術小組成員的同質性高時,其成員的數 量應有 15 至 30 位(Delbecq et al., 1975;王文科、王智弘,2007)。當德懷術研究的對

(44)

31

象分成不同類別時,則每類專家至少應有 5 到 10 人。而本研究之專家學者均為防災相 關背景之人員,其同質性較高,故以 30 人為調查之樣本數。此外,本研究邀請之專家 分為三類小組,每組人數亦符合要求之 5 人以上,為合理之樣本數量。

為了解目前德懷術的應用程度,研究者搜尋華藝線上圖書館之中文電子期刊服務 CEPS 資料庫(www.airitilibrary.com),以關鍵字 delphi 查詢篇名、關鍵字、摘要,統 計到 2012 年 11 月,包含臺灣、美國及其他地區的中文文獻,發現以德懷術(大慧調 查法)進行的相關研究的篇數,如下表 2-9。 表 2-9 使用德懷術進行研究之篇數 期刊文章 碩博士論文 會議論文 386 732 18 而其中多數研究,主要是在建立各領域所需之指標,由此可見此方法已被範泛的 運用在各領域之研究中。 二、德懷術與其他調查方法之比較: 如上所述,德懷術是一種群體決定的方法,雖然使用問卷調查方式,卻與一般的 問卷調查有所不同,一般問卷調查通常只要實施一次,就算完成調查工作,然而德懷 術則需進行一連串密集的問卷(一般常見為三次往返),直到所調查之項目達到一致性 之後,才算完成其調查研究(謝文全,1978)。且德懷術提供多次的回饋意見,具有會 議的溝通作用,但卻不像會議一樣必須全體共聚一堂,而擔心受到權威者的影響。也 就是說,德懷術是擷取問卷調查和會議二者之優點的一種研究方法(Day J. & Bobeva M., 2005; Linstone, 1978),其原理是建立在「結構化的資訊流通」、「匿名化的群體決 定」、及「專家判斷」的基礎上。

(45)

32 Osborne et al., 2003) 1. 匿名方式:參與者可根據自己的見解與實際執行情況或感受來回答,不會受到 其他參與者的干擾或權威支配的壓力,可貢獻其專業知識與經驗,來提升決策 品質。 2. 參與者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來填答問卷。 3. 多次往返與回饋意見的機制,讓參與者可參考群體意見之統計結果,再次檢視 並修正自己的意見,以達統整眾人意見的目標。 4. 藉由問卷往返回饋的過程,可蒐集相關領域中其他專家的專業知識與經驗。 5. 大慧研究的內容經常是不確定的未來情境或不完整的知識領域,經由專家學者 的多次參與,可作為長期趨勢的預測或決策的依據。 綜合上述顯示,德懷術(大慧調查法)的價值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所以,本研 究選擇此方法,邀請專家學者們以其專長,針對防災實務推動的現況及對小學師培生 的期許,透過德懷術的大慧調查方式,來建立小學師培生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

(46)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方法的說明,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流 程,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建立小學師培生應具備之防災技能項目。為此,研究者參考教育部 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2004)之技能面向、在校級防災教育師資培育教材(九 年一貫)(陳文龍等,2011),與其它防災相關研究和書籍內容,發展「師培生各類型 災害防災技能項目」問卷,並以德懷術(大慧)調查法,諮詢防災、師資培育與領域 的專家、學者,以及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的意見,進而確立「小學師培生所需之防 災技能項目」,以提供後續對師資培育,規劃防災教育課程與進行防災技能評量,以及 教師專業發展與認證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對象

德懷術(大慧)調查法的主要研究樣本為專家、學者。然而,因本研究的目的是 在建立小學師培生所需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為求所訂定出的防災技能項目能有較全 面性的考量,且接近國小教師實務工作的需求,故研究樣本的選擇,除了參考防災教 育數位平台所建議之各領域專家學者推薦名單,亦參考指導教授推薦之專家學者與國 小教師。因此經遴選後,本研究的對象涵蓋了防災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現職國 小防災相關工作人員,共計約 30 人。其中在大專校院防災教育與師資培育相關科系教 授有 10 人;防災相關工作領域之專家 12 人;目前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為 8 人。茲

(47)

34 就專家、學者與現職國小教師的遴選條件說明如下: (一)大專防災教育、師資培育領域相關科系教授(10 位)-需符合以下遴選原則至 少一項。  具有博士學位。  執行過防災教育相關計畫。  防災教育相關之講師或演講者。  防災教育輔導小組之成員。  研究領域以科學教育、防災教育或環境教育為主。 (二)防災相關工作領域之專家(12 位)-需符合以下遴選原則至少一項。  實際從事防災(消防類)工作 5 年以上之專業技術人員(如警消、義消、消 防技術士…等)。  大專校院實際執行校園安全與防災工作相關人員。(如校安中心主任及實驗室 安全委員)  目前執行防災教育、推廣及研究之相關人員。 (三)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8 位)-需符合以下遴選原則至少一項。  學校從事防災相關工作 3 年以上且目前仍是防災工作人員。  教學年資 5 年以上、負責學校防災教育教案編撰或其研究論文與防災教育有 關。  環境教育輔導園成員。 依據以上條件,列出參與本研究之專家背景如下表 3-1:

(48)

35 表 3-1 本研究的專家背景簡介 背景 服務單位 防災教育、師資培育 相關科系教授 (10 位) 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中山醫學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中心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監事 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逢甲大學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陸軍專科學校 防災相關單位之專家 (12 位) 台中港務消防隊(2 位) 台中市消防局 台中市環保局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彰化縣政府 雲林科技大學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 內政部消防署諮詢顧問 臺中教育大學(2 位) 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 (8 位) 台中市鎮平國民小學(2 位) 台中市健行國民小學 台中市大里國民小學 彰化縣饒明國民小學 台中市上楓國民小學 雲林縣僑真國民小學 台中市豐田國民小學

(49)

3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包含依相關文獻及專家訪談,設計「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 目」,並以三次大慧問卷調查,諮詢及整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後,加以分析探討統整 出小學師培生所需之防災技能,以下為本研究之實施流程(圖 3-1)與說明: 圖3-1 研究流程圖 撰寫研究報告 回收問卷、統計分析與修正 設計初步問卷內容 專家問卷填答(第一次) (第一次) 確定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 確定問卷填答人員 專家訪談 回收問卷、統計分析與修正 專家問卷填答(第二次) (第一次) 回收問卷、統計分析最終結果 專家問卷填答(第三次) (第一次)

(50)

37 一、 討論並擬定研究主題:依興趣與指導教授討論並擬定研究主題及計畫。 二、 進行文獻蒐集:確認研究主題後,針對防災教育、防災技能、災害應變、師 資培育、大慧調查等之相關研究及資料,包含相關書籍及出版品,進行文獻 蒐集與探討。 三、 邀請專家進行訪談:定出小學師培生所需防災技能項目之訪談大綱,針對防 災教育相關科系教授、防災相關單位之專家與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共 10 位 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先以錄音筆記錄,後續繕打成逐字稿,以利進行分析。 四、 設計問卷:參考防災教育白皮書之大專生防災技能、在校級防災教育師資培 育教材等相關防救災書籍與相關研究之技能項目與問卷內容,加上專家訪談 所提之建議,編擬初次的大慧專家調查問卷。三次問卷內容會依據專家填答 結果做修正及調整。 五、 確認填答人員:本研究主要針對防災領域的相關專家做意見的蒐集,因此專 家的背景會有較高的同質性,故增加填答取樣之專家學者人數至 30 人。在初 擬專家名單後,與各專家以電子郵件及電話的方式聯繫,取得專家參與問卷 填答的意願,以確認填答人員名單。 六、 進行大慧問卷調查:依據確認填答人員名單,以郵寄方式進行往返三次的問 卷調查,並分析填答結果及修正問卷內容。 七、 結果分析:統計分析問卷調查結果,保留平均數≧4.0 及標準差<1 的項目, 形成「小學師培生各類型災害防災技能項目」並撰寫研究結果。

(51)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主要研究工具為大慧調查問卷。研究者是以文 獻探討與專家訪談,自行發展出大慧調查問卷,透過實施往返三次之大慧調查,諮詢 專家學者的意見,探討防災技能的重要程度並歸納結果。本研究的大慧問卷發展及實 施過程如圖 3-2。 圖3-2 大慧問卷發展及實施過程 以下為問卷編製及實施過程之說明: 一、問卷編製 由於本研究採德懷術(大慧)調查法,需編製防災技能項目之大慧調查問卷。為 此,研究者參考了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歐陽嶠暉、黃宏斌、施邦筑、單信瑜、李文 正,2001)、生活防災(陳亮全等,2008)、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2004)、在校 整理歸納 歸納結果 分析、修正 「師培生各類型 災害防災技能項 目」 三次往返 文獻探討 專家訪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研究動機 二、資料來源 三、模型建立 四、模擬預測 五、研究結果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項目 內容 時間 資源/評量 引起動機 課文或主要教材學.. 習經驗連結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學校概況 評鑑項目一 評鑑項目二 評鑑項目三 評鑑項目四 總結 36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