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受到全球環境變遷影響,世界各地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有日趨嚴重現象,氣 候變得更為極端與異常,許多災害也變得更加嚴重與難以預測(Tolba, El-Kholy, El-Hinnawi, Holdgate, McMichael and Munn, 1992)。依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在氣候暖化影響下,未來極端事 件發生的機率偏高(66%~90%)(陳永明、林李耀,2012)。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

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且為副熱帶季風氣 候區,不論是颱風或地震,都是人人會面臨的主要天然災害。如何順應環境變遷 快速做好調適,與環境共存,也是當前急需考量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地狹人 人為的疏忽,也可能產生許多令人遺憾的意外災害,例如火災、爆炸或是交通意 外事故等,大多都是由於人為的疏失及不當操作,且缺乏有系統的管理及災害應 變教育訓練等所導致(蔣偉寧等,2004)。

有鑑於災害的發生無法預期,如何在災害發生時,擁有正確的自救、救人與 協助救災的技能,就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關鍵。平安與安全是需要有所準備的,

多一分防範,就少一分災害發生的可能。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給予學童正 確的災害知識與防災應變的技能,協助並保護學童遠離災害是教師應有的責任與 義務。先決條件就是,教師本身應該要具備正確的災害知識與防災應變的技能,

尤其是防災技能的正確性。

本章分為四節,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 範圍與限制,以及本研究之名詞解釋加以說明。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之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仍,

且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的四、五月為梅雨季節、六至十一月間為颱風季,

因強風豪雨造成的災害也時有所聞。依世界銀行2005年的全球天然災害風險分析 報告中指出,台灣暴露在三項以上天然災害的風險高達73%,高居世界第一,每 年因天然災害所造成的傷亡與損失也相當高(Dilley et al., 2005)。此外,由於地狹 人多,稍有意外疏失就可能釀成大災。

在地震災害方面,回顧2007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大陸官方在2009年公佈,此 地震共造成68712人遇難,17921人失蹤,總計86633人,其中有5335名中小學生 死亡和失蹤。而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亞地震所引發之海嘯與後續衍生的疫情,則 造成超過29.2萬人罹難,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兒童,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對疫病的 抵抗力較低。可以了解,現在的災害,已非單一災害事件,而是同時伴隨著其他 災害的複合性災害,很多時候,人為因素也會影響災害的嚴重性,因此,所需要 的防災應變能力也必須更全面性的加以考量。

日本與我國的地理環境及條件相似,地震也是其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在阪 神大地震造成嚴重損傷之後,日本國民對其國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尤其是地 震及海嘯,具有相當高的災害意識。於是,可以看到2011年發生在日本的311強 震,同樣伴隨著海嘯,對東日本大部分地區造成重創,雖然也造成許多傷亡。然 而,透過新聞的報導,可以發現日本國民在災害發生時,其反應相當冷靜與沉著。

同樣震度大於9級的強震,但是其傷亡人數卻不像南亞海嘯與汶川地震那麼高,

這是主要歸功於日本在防災教育方面,比起亞洲其它國家相對較早執行且相當落 實。而從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平成18年(2006年)的「災害被害を軽減する国民 運動の推進に関する基本方針」中,可看出防災與減災已成為了日本國內的全民 運動。使日本國民對其國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尤其是地震及海嘯,具有相當 高的災害意識,更可看出日本在落實防災、減災的推動成果。

3

依據聯合國十年計畫(1990~1999),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在預防、應變以及災 後重建等部分,提升各國防災能力,減低天然災害的破壞。而各國也紛紛以各種 方式進行並推動防災教育。我國則是由行政院於 1998 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 畫,從災害成因、監視系統建立及提升預警技術三方面進行防災;另由教育部顧 問室依據第六次全國科技會議建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實施方案及第二期防 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來規劃相關工作與課題,並提出防災教育白皮書。

防災教育白皮書於 2004 年出版,書中將防災素養分成三向度:防災知識 (Knowledge)、防災技能(Skills)以及防災態度(Attitudes),並針對不同學習階段訂 定了學習目標,進一步編訂並發送防災教育宣導手冊到各校。其中有關大專階段 防災教育(自助助人),更為了培養學生可以協助執行災害防救實務工作與專業技 能,希能藉由學校教育之實施,讓學生充分瞭解災害的種類、原因及可能造成之 損失與衝擊、災害之地區災害特性、平時減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與內容、人為開 發對環境與抗災能力造成的影響、災害潛勢圖的意義與應用方式、各階段災害防 救工作要項等事項。(蔣偉寧等,2004)

目前各國均致力於防災教育的推動,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先生也提到,具備 防災知能亦為我國國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在目前的防災規劃與研究 來看,大多注重防災知識與態度,對於防災所應具備的技能較無完整的標準可供 評量(黃旭村、陳麗文、林素華、黃鴻博,2006)。一旦災害發生時,國人是否 有足夠的防災技能,得以立即對災害的發生做出適切的應變動作,減輕或使自己 及他人免於受災,則是另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部分。

在學校的防災教育方面,目前在教育部的規劃中,已成為每個學校必須推動 的重點工作,並 99 年度開始納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訪視項目且為未來 學校評鑑之指標。因此,若能針對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小學師培生)或稱職前 教師,在其在學期間即提升其防災教育的知能,對未來學校防災教育的推動,實 為相當重要的事。而小學師培生未來將會帶領並影響許多的學生,其本身具備相 關的防災技能更形重要,尤其是相關技能的正確性。因此,若能建立出小學師培

4

生所需的防災技能項目,學校即可以進一步評量小學師培生對於防災相關技能是 否能正確執行及操作,並且依據小學師培生的技能評量結果,進行教學內容或課 程的調整,以真正落實防災教育。

本於此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了解防災及師資培育 方面的專家學者與現職國小防災工作人員,對於小學師培生所應具備的防災相關 技能的意見,並訂定出相應的技能評量項目與防災技能檢核表。

此技能項目之訂定,可做為後續對師資培育改革,規劃防災教育課程與進行 防災技能評量,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與認證等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一節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德懷術(大慧)調查法,了解防災及 師資培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包含相關承辦人員和實務工作人員)與現職國小防災 工作人員,以其在防、救災方面的推動與執行經驗,建議小學師資培育學生所應 具備的防災相關技能的意見,以訂定出相應的技能項目。

因此,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所要探討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職前教師)應具備哪些類別與面向的防災技 能?

二、 國民小學師資培育生(職前教師)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專家、學者及國小現職防災工作人員認為接受師資培育,未

5

來可能會成為教師的學生,在其畢業時,所應具備的防災技能項目有哪些?而本 校為培育小學師資學校,小學師培生為未來之國小教師,基於其工作環境與領域 之考量,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主要以國小教師所需的防災技能為主,其它較為專 業或廣泛的防災技能則不在本研究加以探討。

本研究的限制為,由於本研究僅針對小學師培生需要的防災技能為主,故未 將教學技能、教材設計與教材教法以及野外求生…等相關項目列入本研究所探討 的防災技能項目中。此外,礙於評量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儘能選擇較主要的且 共通性的技能項目為主,且因研究方法的考量,是以將不同的災害類型面向的防 災技能加以整合及篩選,無法羅列出所有的防災技能項目。本研究所建立的防災 技能項目,雖可作為其它階段的防災師資培育參考,但仍需依其實務的現況做進 一步探討。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就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名詞定義如下:

一、 防災技能

本研究綜合專家學者(蔣偉寧等,2004;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2007a)

所提及的防災技能之範圍與定義如下:

(一) 為災害防治與應變的技能與參與社會防災體系之能力。

(二) 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包括災害發生前的各項準 備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的執行等。

6

(三) 分為準備行動及應變行為。

 準備行動:對於災害未發生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執行能力,包含平時減災 及整備的動作。

 應變行為:面對災害發生時與災害發生後,個人能產生正確的因應行為 與應變行動。本研究又分為基本技能及進階技能兩部分,其區別在於,

 應變行為:面對災害發生時與災害發生後,個人能產生正確的因應行為 與應變行動。本研究又分為基本技能及進階技能兩部分,其區別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