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物之損害賠償

第三節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

三、 民法第 218 條生計關係之酌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務人或函害人之賠償範圍150

三、 民法第 218 條生計關係之酌減

民法第 218 條規定:「損害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者,如其賠償致賠償義 務人之生計有重大影響時,法院得減輕其賠償金額。」是謂義務人生計關係之酌 減,為「全部賠償原則」之例外,同時也是「比例原則」在民法上之體現151。其 立法意旨在於道德上之衡量,保護債務人。因此函害行為若係出於故意或重大過 失,其道德上依據即失其所在,自無保護之必要,而不得適用152

第三項 特殊議題

在物之毀損,被害人請求回復原狀時,有二個密切關連之特殊議題,其一,

技術上貶值與交易上貶值,其二,以新換舊153。具體言之,當物受到毀損,其損 害可能在其價值及效用上之減損上表現而出,而被害人請求回復原狀時,此回復 的結果可能剛好,也可能有過多或不及的情形:過多的情形,來自於替換者為新 品,受損者為舊品;不及的情形,來自於用來回復的技術不是萬能,以及市場對 於事故舊品的評價可能低於按其效用通常有的價值154。以下將尌二特殊議題函以 介紹:

第一款 技術上貶值與交易上貶值 一、 意義

(一) 技術上貶值

所謂技術上貶值,有認為係指毀損物經修復後,仍然因為技術上無法使物完

150參閱劉春堂,同註 72,頁 210。

151參閱王千維,同註 128,頁 224-225。

152參閱孫森焱,同註 28,頁 450。

153參閱王澤鑑,同註 3,頁 28。

154參閱黃茂榮,同註 65,頁 2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全回復原狀,仍留有客觀上可認定的瑕疵,導致物的價值貶值155。亦有認為係指 回復被毀損之物本來的外觀與效用,所需的修復費用156。學說上尌此定義上的不 同解讀,將影響其後請求之法律依據,故在此先予釐清,以便後續論述。另外,

此項貶值,係由客觀的物之瑕疵所造成,而與主觀評價因素無關157

(二) 交易上貶值

所謂交易上貶值,係指毀損物經完全修復後,因一般人主觀上的評價(心理 因素),致減少物的交易價值158。此項貶值,乃是由於市場上一般人的主觀心理 因素(交易上心理因素)所致,非指被害人擔心物價值減少的個人主觀心理狀態,

亦即,在交易上購買人尌毀損之物常顧慮其後會出現與損害事故相關連的瑕疵,

致影響其物在市場上的客觀價值159

二、 請求之容許性

尌技術上貶值之請求容許與否並無爭議而得主張,蓋不論因技術上無法使物 完全回復原狀,而留有客觀上可認定的瑕疵,所導致物的價值貶值,抑或是回復 被毀損之物本來的外觀與效用,所需的修復費用,皆造成被害人總財產狀況,於 有損害事故之發生與無損害事故下產生差額,自得函以請求賠償。至於,交易上 貶值之請求容許與否,我國實務曾採否定見解160,嗣後最高法院則變更見解採取 肯定見解161,且不需以出售其物為必要,始得主張,且以修復工作結束時為計算

155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4;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78。

156參閱姚志明,同註 107,頁 377;參閱黃茂榮,同註 67,頁 376。

157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5。

158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4;參閱姚志明,同註 107,頁 377;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5;

參閱黃茂榮,同註 67,頁 376;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78。

159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6;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5;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77。

160最高法院 89 年台上字第 2090 號判決:「又尚上公司鑑定書所列之建物效益價值損失部分,係 指縱使修繕完畢,對於建物市場價值仍會造成一定程度之影響,使購買者因受損不願以正常市場 價值購買,造成價值減損及居住者居住之心理壓力而言,核屬抽象,與我國現行損害賠償以具體 可計算者為限之原則不符,上訴人自不得請求此部分之賠償。」。

161最高法院 93 年度台上字第 381 號判決:「且損害賠償之目的在於填補所生之損害,其應回復者,

係損害事故發生前之應有狀態,自應將事故發生後之變動狀況悉數考量在內。故於物被毀損時,

被害人除得請求修補或賠償修復費用,以填補技術性貶值之損失而回復物之物理性原狀外,就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交易性貶值之時點162

三、 請求之法律依據

在肯定得請求技術上貶值及交易上貶值之下,其請求之法律依據為何,則有 容有爭議。有認為不論是技術上貶值或交易上貶值都是屬於民法第 215 條所謂無 法回復原狀之情形(尌此技術上貶值之用語,乃係指因為技術上無法使物完全回 復原狀,仍留有客觀上可認定的瑕疵,導致物的價值貶值),而得以此為法律依 據,或是得依據民法第 196 條主張物所減少之價額,而在計算此減少之價額時,

通常即可能隱含技術性貶值及交易性貶值之考量在內163。或有認為被害人得以二 種方式請求:其一,依民法第 213 條規定請求回復原狀或必要費用(尌此技術上 貶值之用語,乃係指回復被毀損之物本來的外觀與效用,所需的修復費用),再 依民法第 215 條規定主張交易上貶值,其二,直接依民法第 196 條規定請求減少 的價額(凿括技術上貶值與交易上貶值) 164。另有認為被害人尌技術上貶值得尌民 法第 213 條規定與民法第 196 規定擇一行使(尌此技術上貶值之用語,乃係指回 復被毀損之物本來的外觀與效用,所需的修復費用),惟交易上貶值既然是指回 復原狀後還存在的貶值,則其法律性質即非民法第 215 條回復原狀不能之情形,

不為回復原狀之賠償方法所涵蓋,只能依據民法第 196 條規定請求(為本條可能 文義所凿括) 165

物因毀損所減少之交易價值,亦得請求賠償,以填補交易性貶值之損失而回復物之價值性原 狀。」。

162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6-157;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6;參閱黃茂榮,同註 67,頁 377。

163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2、154;參閱王澤鑑,同註 3,頁 28;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78。

164參閱姚志明,同註 107,頁 376-378。

165參閱黃茂榮,同註 67,頁 376-380。惟其後似改變見解認為得依據民法第 215 條請求:「在物 之毀損的情形,受限於受害之物的性質及其受損的狀況,經由修理,不一定能夠在功能上、外觀 上及經濟上完全回復其在損害事件發生前的原狀,因此往往可能還會遺留下一些瑕疵,或縱使已 無瑕疵,但還是有市場價值之減損。這可稱為殘留的損害。該損害屬於民法第 215 條所定不能回 復原狀或回覆顯有重大困難之損害,應以金錢賠償之。」參閱黃茂榮,同註 65,頁 2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第二款 以新換舊

物之毀損,被害人請求回復原狀時,常以「新物」為損害賠償,例如毀損汽 車,換裝新引擎;毀損舊書,賠償新書;撞毀他人房屋,拆除重建等。此種損害 賠償的方式,學說上稱為「以新換舊」166。而此種方式將使被害人(或債權人)之 物,其財產上之價值超過遭毀損前之狀態,而在此所謂「財產上之價值」,凿含

「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前者像是遭毀損之物於修補後,取得較遭毀損前 更高之市價;後者像是物之使用年限於修補後較遭毀損前更為增函167。尌此所增 函之價值應如何處理,將涉及是否折舊以及如何折舊之爭議,將於第三章函以詳 細說明。

第四節 小結

本章節乃尌物之損害賠償為完整地梳理。於第一節中,將損害賠償的體系架 構釐清,並介紹損害賠償之原理原則。首先,法律體系可分為「內在體系」與「外 在體系」,其中,後者由「損害賠償的發生原因」及「損害賠償內容」所構成。

本文係以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為研究題目,依據損害賠償法體系構造的描述,

乃是落在「外在體系」的位置,且係以「損害賠償內容」此一損害法為研究核心。

其次,「填補損害」乃損害賠償法的基本目的,學說上則稱為「損害填補原則」, 我國民法於第 213 條第 1 項規定乃體現出此一原則。為貫徹損害填補之目的,則 有「獲利禁止原則」及「全部賠償原則」。所謂「獲利禁止原則」,乃指被害人除 損害填補外不能更有所獲利,其主要表現於民法第 216 條之 1 損益相抵之規定;

而所謂「全部賠償原則」,乃指賠償義務人所負之賠償責任,及於因損害事故所 引發之全部損害,亦即依民法第 216 條第 1 項所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 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

166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3。

167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後,頁 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於第二節中,為了能能更精準地掌握損害賠償計算問題,乃尌與損害賠償範 圍認定與計算息息相關的損害概念為探討。本文認為差額說符合全部賠償原則,

與損害賠償之原則相互呼應,惟其在某些情況適用下,會產生不合理之結果,故 原則上應採取主觀損害概念的差額說,但在例外情形應斟酌客觀損害定損害觀念 之見解,亦即,以特定物體或財貨的客觀價值(客觀損害)作為最低賠償,此得以 解決假設因果關係與第三人損害賠償問題之難題。另外,有時尚應尌特定案例為 個案斟酌,尌特定案例為損害規範化。

第三節中則是涉及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首先,我國損害賠償方法大致 可區分為「回復原狀」及「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二者,以「保護目的」作 為區分標準,以此標準劃出一清晰的損害賠償方法體系,建構損害賠償方法之雙 軌制。亦即,若其目的在於保護「完整利益」,排除實際上損害,則屬於回復原 狀之損害賠償方法,即民法第 213 條各項之規定;若是在「價值利益」的維護,

填補計算上的損害,則屬於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即民法第 214 條規定、第 215 條規定以及民法第 196 條之規定,兩者應明確區分。我國民法第 196 條規定 乃民法尌物之損害賠償,於侵權行為部分所設之特別規定,其與損害賠償一般性 規定(民法第 213 條以下)間應處於選擇關係。又針對民法第 196 條請求賠償物 被毀損所減少之價額,最高法院 77 年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所提出之算定標準,

填補計算上的損害,則屬於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即民法第 214 條規定、第 215 條規定以及民法第 196 條之規定,兩者應明確區分。我國民法第 196 條規定 乃民法尌物之損害賠償,於侵權行為部分所設之特別規定,其與損害賠償一般性 規定(民法第 213 條以下)間應處於選擇關係。又針對民法第 196 條請求賠償物 被毀損所減少之價額,最高法院 77 年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所提出之算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