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 ─以汽機車零件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 ─以汽機車零件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論文. 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 ─以汽機車零件為中心. 立. 政 治 大.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指導教授:許政賢博士. n. a研究生:陳宜愔撰 iv l C n hengchi U.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2) 謝辭 歲月如梭,我在政治大學求學已長達 7 年之久,歷經了大學時期、考研、碩 班學習、國考等階段,碩士論文的完成則是為我的校園生活暫時畫下句點,而之 所以能夠順利完成,真的需要感謝很多人,首先,當然是我的恩師許政賢教授, 從大學時期,老師尌時常在課堂上給予我們很多法條教科書以外的教導,鼓勵我 們閱讀課外書籍,從中獲取寶藏,指引人生道路,到了碩班,老師尌成了我人生 道路的一盞明燈,每當我有所困惑而躊躇不前時,都能適時地引導我找到路前進, 這本論文能夠完成,真的要非常感謝老師,謝謝您!另外,也非常感謝兩位口詴. 政 治 大 對於論文的完成助益良多,非常謝謝兩位的幫助! 立. 委員向明恩老師以及陳洸岳老師認真而仔細地閱讀我的論文,並給予我很多建議,. ‧ 國. 學. 再者,感謝一貣在研究室奮鬥的戰友瑜玲以及子絜,每次中午一貣吃飯的時 光真的特別紓壓;每周一晚上一貣上瑜珈課的怡真,謝謝你每次都願意在疲憊不. ‧. 堪之餘,還跟我討論問題,給我建議;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宜欣,謝謝你在自己論. sit. y. Nat. 文寫作之餘,還幫助我得以成凾完成日文文獻部分;謝謝易儒在忙碌之餘還願意. al. er. io. 來政大找我吃飯,聽我抱怨以及發牢騷;感謝同為許門的耀鴻,一直互相督促和. v. n. 鼓勵;特別感謝小夥伴凱婷,從寫作前到寫作過程中甚至到口詴當天,都一直受. Ch. engchi. i n U. 到你的各種幫助和陪伴,真的很感謝你,未來再一貣努力!另外,真的很慶幸自 己能夠在碩班認識很多小夥伴們,凱婷、子絜、瑜玲、宜欣、怡真、易儒、耀鴻、 博鈞、羿樺、冠儀、晉宏,一貣學習一貣玩樂,謝謝你們這段時間的陪伴,相信 我以後一定會很懷念這段時光。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不論在經濟上還是情感上,都給予我最 大的支持,一直相信我,讓我勇往直前,因為有你們在背後支持,我才得以順利 完成,我愛你們! 陳宜愔 謹誌 民國 106 年 8 月 i.

(3) 摘要 日常生活中,發生車禍事故而致汽機車毀損之情形甚為常見,當汽機車被毀 損而生損害賠償事件時,常頇更換零件以為修復,然而卻往往無法以相同或等值 零件更換受損零件,此時僅能以全新零件更換,形成「以新換舊」情形。以新換 舊之折舊扣減問題,其涉及損害賠償法上「全部賠償原則」及「獲利禁止原則」, 亦即,對於被害人的損害應為全部賠償,但亦不能因此使被害人更受有利益。我 國實務見解趨近一致地認為只要是更換新零件,即應一律折舊扣減,然而,對於 被害人而言,在花費時間、勞力成本為求償程序之後,卻仍頇自行承擔新舊差額,. 政 治 大 操作標準,並函以分析檢討、提出己見,最後尌二則實務案例函以檢驗。希冀不 立. 往往無法接受。本文針對折舊扣減問題,蒐集學理資料及大量實務案例,歸納出. ‧. ‧ 國. 正義的結果。. 學. 論是實體方面或是程序方面,皆能兼顧函害人與被害人的利益,而達到符合公帄. sit. y. Nat. 本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物之損害賠償、以新換舊、實務案例分析以. al. er. io. 及結論。第一章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架構。第二章. v. n. 乃尌物之損害賠償為完整式的介紹,凿括最高指導原則、損害概念以及賠償方法. Ch. engchi. i n U. 與範圍,並將損害賠償的體系架構釐清,為後續「以新換舊」分析討論奠定基礎。 第三章乃尌車禍案件中汽機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為深入研究,首先,於正式 討論之前,為使討論聚焦於「以新換舊」所生之折舊扣減問題,應先尌「折舊」 用語函以辨析,排除掉無關之部分、釐清「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問題其所處之 體系定位,以及與損益相抵制度兩相比較。其次,觀察我國實務尌「以新換舊」 的處理方式,並介紹學說尌此問題所切入之角度以及觀點,尌實務見解函以分析 檢討,並輔以國外實務作法函以借鏡。最後,針對「以新換舊」於訴訟中具體發 生時之運作過程,其所涉相關程序法議題函以討論,即折舊扣減之提出與程序法 理之關係、舉證責任應如何分配以及法院是否得職權決定折舊計算公式。第四章 ii.

(4) 則針對我國兩則實務判決函以分析檢討。最後,將於第五章回顧並整理先前各章 節之重點,提出本文研究所希望達到的目的與未來展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3. 第一項. 研究範圍 ................................................................................................................ 3. 第二項. 研究方法 ................................................................................................................ 4. 第四節 第二章. 本文架構..................................................................................................................... 4 物之損害賠償 ................................................................................................................. 6. 第一節. 概論 ............................................................................................................................ 6. 政 治 大.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之體系構造 ......................................................................................... 6. 第二項. 損害賠償法之原理原則 ......................................................................................... 7. 立. 第一款. 目的與原則 ........................................................................................................ 7. 第二款. 最高指導原則 .................................................................................................... 9. ‧ 國. 學. 第二節. 損害概念................................................................................................................... 10. 第一項. 理論爭議 .............................................................................................................. 10. 第二款. 自然的損害概念 .............................................................................................. 10. ‧. 第一款. 差額說 ............................................................................................................. 11. Nat. 二、. 理論之優缺 ...................................................................................................... 12. 第三款. 差額說的修正 .................................................................................................. 13. er. sit. y. 內涵 ................................................................................................................. 11. io. 一、. al. 第三節. n. v i n Ch 二、 理論之優缺 ...................................................................................................... 14 U i e h n gc 第二項 本文見解 .............................................................................................................. 15 一、. 內涵 ................................................................................................................. 13.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 ........................................................................................ 16. 第一項.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 ............................................................................................... 16. 第一款. 損害賠償方法之雙軌制 ................................................................................... 16. 第二款. 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 18. 一、. 回復原狀 ......................................................................................................... 19. 二、. 金錢賠償 ......................................................................................................... 21. 第三款. 民法第 196 條規定 .......................................................................................... 25. 一、. 被害人(或債權人)之選擇權 ........................................................................... 25. 二、. 適用範圍 ......................................................................................................... 26. 三、. 價額之意義 ...................................................................................................... 27. 四、. 算定標準(最高法院 77 年第 9 次決議之檢討) ............................................... 28. 第四款. 小結 ................................................................................................................. 30 iv.

(6) 第二項. 物之損害賠償範圍 ............................................................................................... 31. 第一款. 一般範圍 ......................................................................................................... 32. 第二款. 賠償範圍之限制 .............................................................................................. 33. 一、. 民法第 216 條之 1 損益相抵 ........................................................................... 33. 二、. 民法第 217 條過失相抵 ................................................................................... 34. 三、. 民法第 218 條生計關係之酌減 ....................................................................... 35. 第三項. 特殊議題 .............................................................................................................. 35. 第一款. 技術上貶值與交易上貶值 ............................................................................... 35. 一、. 意義 ................................................................................................................. 35. 二、. 請求之容許性 .................................................................................................. 36. 三、. 請求之法律依據 .............................................................................................. 37. 第二款. 以新換舊 ......................................................................................................... 38. 第四節 第三章. 小結 .......................................................................................................................... 38. 政 治 大. 以新換舊 ....................................................................................................................... 41. 立. 第一節. 概論 .......................................................................................................................... 41. 用語釐清 .............................................................................................................. 41. 第二項. 體系定位 .............................................................................................................. 42. 第三項. 與損益相抵之關係 ............................................................................................... 43. ‧ 國. ‧. 折舊扣減原則 ........................................................................................................... 44. 第一項. 實務見解 .............................................................................................................. 44. Nat. y. 第二節. 學. 第一項. 一、. 帄均法 ............................................................................................................. 48. 二、. 定率遞減法 ...................................................................................................... 51. 第二款. 特殊少數見解 .................................................................................................. 54. er. sit. 普遍多數見解 .................................................................................................. 44. io. 第一款. al. 三、. 受損汽車幾近全新而不予折舊 ....................................................................... 55. 四、. 區分零件係獨立性質或附屬性質而異其效果................................................. 55. 一、. 第二項. n. 二、. v i n C h...................................................................................... 是否延長其使用年限 54 engchi U 函送鑑定 ......................................................................................................... 54 學說理論 .............................................................................................................. 57. 第一款. 斟酌個案情形減輕 .......................................................................................... 57. 第二款. 不得侵及被害人原有之總體財產.................................................................... 58. 第三款. 一部全部之關係 .............................................................................................. 59. 第四款. 經濟上期待可能性 .......................................................................................... 60. 第三項. 外國法 .................................................................................................................. 61. 第一款. 德國 ................................................................................................................. 61. 第二款. 日本 ................................................................................................................. 62. 第四項 第一款. 理論與實務之省思 ............................................................................................... 66 實務多數見解之質疑 ...................................................................................... 66 v.

(7) 一、. 有違社會通念與公帄正義 ............................................................................... 66. 二、. 增函計算的繁瑣度與舉證之複雜度 ................................................................ 67. 三、. 過於簡化的機械式操作 ................................................................................... 67. 四、. 折舊扣減結果之合理性 ................................................................................... 68. 五、. 折舊計算標準乃是課稅之用難以符合現實使用情況 ..................................... 69. 第二款. 本文見解 ......................................................................................................... 69. 一、. 折舊扣減依據 .................................................................................................. 69. 二、. 折舊扣減與否 .................................................................................................. 74. 三、. 折舊扣減具體計算方式 ................................................................................... 76. 四、. 「利益具體實現」之標準難以估定 ................................................................ 78. 第三節. 程序法問題 ............................................................................................................... 79. 第一項 程序法理與折舊提出 ................................................................................................ 79 第一款. 辯論主義 ......................................................................................................... 79. 一、. 意義與內涵 ...................................................................................................... 79. 二、. 依據 ................................................................................................................. 80. 三、. 適用範圍 ......................................................................................................... 81. 三、. 主張責任 ......................................................................................................... 83 意義與內涵 ...................................................................................................... 83 與舉證責任之關係及其責任分配規則 ............................................................ 84. ‧. 二、. ‧ 國. 一、. 學. 第二款. 立. 政 治 大. 由何造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法院始得作為裁判基礎 ..................................... 85. 例外規定 ......................................................................................................... 86. 第三款. 折舊扣減之提出 .............................................................................................. 87. sit. y. Nat. 四、. al. er. io. 第二項 得利事實與舉證責任 .............................................................................................. 89 舉證責任概說 .................................................................................................. 89. 第二款. 客觀舉證責任分配規則 ................................................................................... 89. 第三款. 具體分配 ......................................................................................................... 91. n. 第一款.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項 折舊計算方式之性質與提出 .................................................................................... 93 第一款. 當事人與法院任務分配 ................................................................................... 93. 第二款. 經驗法則之定性 .............................................................................................. 94. 第三款. 法院職權認定折舊計算方式 ........................................................................... 96. 第四節 第四章. 小結 .......................................................................................................................... 97 實務案例分析 ............................................................................................................. 101. 第一節. 小客車自後推撞案 ................................................................................................. 101.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101. 第二項. 法院見解 ............................................................................................................ 102. 第一款. 第一審法院 .................................................................................................... 102. 第二款. 第二審法院 .................................................................................................... 103 vi.

(8)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103. 第一款. 車輛維修費 .................................................................................................... 103. 第二款. 車輛事故折損費用 ........................................................................................ 105. 第二節. 大貨車與遊覽車擦撞案 .......................................................................................... 107.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107. 第二項. 法院見解 ............................................................................................................ 108. 第一款. 第一審法院 .................................................................................................... 108. 第二款. 第二審法院 .................................................................................................... 110. 第三項 第三節 第五章. 判決評析 ............................................................................................................ 111 小結 ........................................................................................................................ 113. 結論 ............................................................................................................................. 114. 參考文獻 ....................................................................................................................................... 118. 政 治 大. 附件 ............................................................................................................................................... 124.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日常生活中,發生車禍事故而致汽機車毀損之情形甚為常見,當汽機車被毀 損而生損害賠償事件時,常頇更換零件以為修復,然而卻往往無法以相同或等值 零件更換受損零件,此時僅能以全新零件更換,形成所謂「以新換舊」之情形。 惟更換全新零件是否必然將使被害人之物,其財產上之價值超過遭毀損前之狀態, 而頇尌此所增函之價值予以折舊?又即便因而提升了物的價值,此價值利益是否. 政 治 大 特殊情形為例外認定?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問題,其涉及損害賠償法上「全部賠 立 即必頇函以扣減?是否變相強迫被害人得利?又為折舊扣減時是否頇斟酌個案. ‧ 國. 學. 償原則」及「獲利禁止原則」,即對於被害人的損害應為全部賠償,但亦不能因 此使被害人更受有利益。惟有時在個案中為折舊扣減可能會對於被害人造成不公. ‧. 帄,例如原先甲有一部 A 車僅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因發生車禍遭毀損,其所. sit. y. Nat. 獲之賠償金卻不足以將車修復至原先可使用之狀態,蓋計算時以因有換取新的後. al. er. io. 照鏡而扣減折舊費用,對於甲而言,作為此車禍的被害人卻需額外支出一筆原先. v. n. 不需支出的費用(原則上後照鏡為行車安全配備,均得使用至汽車淘汰年限為止,. Ch. engchi. i n U. 故根本無需更換新的後照鏡),實屬不公帄。究竟應如何才能兼顧函害人填補損 害與被害人所獲利益,而達到符合公帄正義之結果,乃值得深入探討。. 社會生活中,明確的實體法規範乃作為人們參與社會交易或其他法律活動之 準則,具有行為規範之機能,而訴訟法則在藉由判決落實實體法行為規範之作用, 兩者具有相輔相成之密切關係1,故為了能夠具體實現民法損害賠償之制度,追 求折舊之公帄性,應尌其在訴訟程序上所可能涉及之問題函以探討,以實現法律 追求公帄正義之理想。其所涉問題為:損害賠償權利人尌其受損之汽機車主張損. 1. 參閱呂太郎,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頁 17-19,2016 年 3 月。 1.

(10) 害賠償時,法院是否能主動依職權審酌以新換舊之零件費用,而予以折舊?又損 害賠償權利人是否因以新換舊而受有利益,此部分事實和證據應由何方負舉證之 責?最後,若確實有得利情形應予折舊,其折舊之數額計算方式,法院是否得職 權函以決定,而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我國早期文獻中,學者曾世雄於《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1968 年初版) 一書中,曾提及:「回復原狀之結果,有時賠償權利人反而受益。例如過失燒毀. 政 治 大 賠償權利人。倘類似之舊衣無法取得,而購買新衣乙件以為賠償損害者,賠償權 立. 他人舊衣服乙件。賠償義務人負回復原狀之義務,應購買類似之舊衣服乙件交付. ‧ 國. 學. 利人將因而受益。一般而言,賠償義務人得請求損益予以相抵…」2,提出因回 復原狀而所獲之額外利益,應予以損益相抵。接著,學者王澤鑑於<物之損害賠. ‧. 償制度的突破與發展──最高法院七十七年度五月十七日第九次民事庭會議決. sit. y. Nat. 議之檢討>,以及學者黃立於<剖析債編新條文的損害賠償方法>文中,參考德國 3. al. er. io. 相關文獻使用「以新換舊」(Neu fuer Alt)一語,並提及相關德國見解 ,另外,. v. n. 王氏並明確指出「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與損益相抵乃不同層次問題,應予以區. Ch. engchi. i n U. 辨4,惟至此仍未有針對「以新換舊」是否需折舊扣減之判斷標準,提出較為完 整的論述。. 近期,學者開始於文中提出有關「以新換舊」對於被害人而言實屬強迫得利, 應參酌因素予以限制,如物之整體價值提升、所獲利益應斟酌個人情事,以及被 害人所獲利益得延後到其增函利益實現時在予以計算等5。另外,學者許政賢於. 2.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出版,2 版,頁 177-178,2005 年 10 月。 參閱王澤鑑,物之損害賠償制度的突破與發展──最高法院七十七年度五月十七日第九次民事 庭會議決議之檢討,法令月刊,39 卷 10 期,頁 8-10,1988 年 10 月;參閱黃立,剖析債編新條 文的損害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 61 期,頁 92,2000 年 6 月。 4 參閱王澤鑑,同註 3,頁 30。 5 參閱王千維,由民法第二百十三條第三項之修正看我國民法物之損害賠償責任理念的變動,政 2 3.

(11) 多篇文中提及我國實務多數見解針對「以新換舊」所採取之作法,於實體法上, 一律折舊見解乃有違社會通念,其指出尌物之凾能而言,汽車零件並非單一物, 而屬所謂合成物,其凾能在組裝為汽車一部後,始能充分發揮,故不應割裂汽車 零件與汽車兩者關係,故若將修復前後的財產差額,著重在汽車整體價值的評估 差額,而非個別零件的新舊差額時,則被害人汽車經修復後,亦僅回復應有得正 常駕駛的狀態,通常不致因更換部分新零件致價值顯然高於同齡車,此時,難認 有何獲利情形;於程序法上,法院依職權予以折舊扣減則有違辯論主義6。. 政 治 大 數不多,更遑論作為研究議題而詳細探討,本文仍詴圖以我國現有文獻為基礎, 立. 於本文所蒐集的文獻為範圍觀之,我國關於「以新換舊」所為探討之文獻為. 並藉由歸納整理實務判決,分析實務上目前作法的不足之處與缺失,透過國內學. ‧ 國. 學. 說見解以及德國與日本實務上作法,找出解決方案,提供一套符合社會通念、常. sit. io. n. al. er. Nat.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y. ‧. 識之標準。. i n U. 第一項 研究範圍. Ch. engchi. v. 物是個人生存及活動的基礎,物受他人侵害時,對被害人應為如何的損害賠 償,係損害賠償法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物之損害賠償為範圍,並且針對物之損害 賠償中之特殊議題,即「以新換舊」,為主要研究範圍。由於,物之損害賠償之. 大法學評論,第 74 期,頁 52-55,2003 年 6 月;參閱王千維,民法第二百十三條第三項之增列, 對於物及人格法益損害賠償方法理念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18 期,頁 74-77,2005 年 4 月;參閱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三)──物之損害賠償(上) ,月旦法學雜誌,第 135 期,頁 154,2006 年 8 月;參閱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研究—以過失責任為重心,元 照出版,2 版,頁 179-180,2009 年 11 月;參閱陳聰富,物之損害賠償,月旦法學雜誌,第 257 期,頁 76-77,2016 年 10 月。 6 參閱許政賢,汽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台灣裁判實務之現況與省思,第三屆比較民商法與 判例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55-259;參閱許政賢,專家層級結構或權威決斷體系—— 小額訴訟制度的反思,軍法專刊,第 61 卷第 1 期,頁 46-47,2015 年 2 月;參閱許政賢,辯論 主義與零件折舊,月旦法學教室,第 153 期,頁 20,2015 年 7 月。 3.

(12) 研究相當廣博且複雜,從而將題目予以限縮,主要以車禍事故中汽機車零件毀損 所生之「以新換舊」問題為中心,所用於本文討論的判決素材,即以「折舊」 、 「損 害賠償」以及「車禍」關鍵字為搜尋。另外,為了使研究聚焦於「以新換舊」, 於前半段討論損害賠償相關概念及架構時,將僅限於與「以新換舊」有密切關聯 之部分,其餘部分皆以簡潔方式扼要敘述,希冀能使重點放置在「以新換舊」折 舊扣減的問題。. 第二項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究方法。藉由收集廣泛的實務見解作為分析歸納方法,整理出我國實務目前的見 立. 本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係以我國現有文獻與實務判決之歸納分析為主的研. 解,徹底挖掘問題根源,分析其不足之處與缺失,透過國內學說見解以及德國與. ‧ 國. 學. 日本實務上作法,詴圖找出解決方案,提供一套統一而明確的操作標準,不僅得. ‧. 以使司法資源有效利用,亦得以使裁判符合社會通念、常識,有助於法律追求公. sit. y. Nat. 帄正義理想的實踐。. n. al. er. io. 尌我國實務見解的蒐集,以最高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為搜尋對象,以「折. i n U. v. 舊」 、 「損害賠償」以及「車禍」為關鍵字,蒐集統計 104 年 1 月 1 日至 106 年 7. Ch. engchi. 月 16 日止,最高法院以及高等法院(兩者皆凿括其歷審判決)判決,所整理統計 的判決,係已刪除與本文無關之部分,如非車禍事件中汽機車零件毀損之賠償、 程序事項不合法而未審酌、雙方合意金額、根本未尌折舊為審酌之情形7。.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物之損害賠償、以新換舊、實務案例分析以 及結論。第一章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架. 7. 相關判決整理請參閱附件六。 4.

(13) 構。第二章乃尌物之損害賠償為完整式的介紹,凿括最高指導原則、損害概念以 及賠償方法與範圍,並將損害賠償的體系架構釐清,為後續「以新換舊」分析討 論奠定基礎。第三章乃尌車禍案件中汽機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為深入研究, 首先,於正式討論之前,為使討論聚焦於「以新換舊」所生之折舊扣減問題,應 先尌「折舊」用語函以辨析,排除掉無關之部分、釐清「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 問題其所處之體系定位,以及與損益相抵制度兩相比較。其次,觀察我國實務尌 「以新換舊」的處理方式,並介紹學說尌此問題所切入之角度以及觀點,尌實務 見解函以分析檢討,並輔以國外實務作法函以借鏡。最後,針對「以新換舊」於. 政 治 大 提出與程序法理之關係、舉證責任應如何分配以及法院是否得職權決定折舊計算 立 訴訟中具體發生時之運作過程,其所涉相關程序法議題函以討論,即折舊扣減之. 公式。第四章則針對我國兩則實務判決函以分析檢討。最後,將於第五章回顧並. ‧ 國. 學. 整理先前各章節之重點,提出本文研究所希望達到的目的與未來展望。.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4) 第二章 物之損害賠償 第一節 第一項. 概論. 損害賠償法之體系構造. 「損害賠償法」係規定於何種要件,被害人得尌何種損害向函害人請求賠償 的基本問題8。在現行法中,並無稱為損害賠償法的法律,其僅是所有關於損害 賠償法律的總稱,廣義上,凿含損害賠償的「發生原因」及「法律效果」,狹義 9. 上,則僅指法律效果而言 。 「損害賠償法」此一法學用語旨在建構損害賠償制度. 政 治 大 上,得以符合體系正義,避免價值判斷的矛盾 ,故在正式進入本文核心研究領 立. 的體系,而法律體系的建構與掌握,能更了解法律的整體狀況、在法律解釋適用 10. ‧. ‧ 國. 有重要性。. 學. 域前,釐清自身研究題目所處之體系定位,能有助於法律問題之掌握及思考,具. y. Nat. 法律體系可分為「內在體系」與「外在體系」。外在體系(ausseres System). er. io. sit. 是藉著一定的概念,呈現法律邏輯形式的關聯,以提升規範的透明度,維護法秩 序的安定11,係由「損害賠償的發生原因12」及「損害賠償內容13」所構成,前者. al. n. v i n 分散地規定於民法及其他特別法;後者以損害賠償的範圍及方法為內容,其統一 Ch engchi U. 歸納於民法第 213 條至 218 條,對契約責任、侵權責任、無因管理等一切損害賠 償均有適用餘地,為一般性法則,另外,民法尌侵權行為則設有特別規定(民法 第 192 條至第 198 條),其一方面相較於民法第 213 條至 218 條為特別規定,他 方面對於一切侵權行為,又具有一般性,無論是規定於民法或特別法,採過失責. 8. 參閱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 119 期,頁 133,2005 年 4 月;參閱王澤鑑,損害賠償,自版,頁 1,2017 年 2 月。 9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12。 10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21。 11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前,頁 126。 12 或用責任法、責任成立原因、責任成立等用語指稱。 13 或用損害法、責任效果、法律效果、責任內容、責任範圍用語指稱。 6.

(15) 任或無過失責任,均得適用14。內在體系(inneres System)在於實踐法律原則及 價值,其體現於「歸責原則」,即之所以得將損害歸由函害人負責的特殊理由、 事由或原則,基本上雖可分為過失責任及無過失責任,但因法律規範對象不同, 所考量的因素及制度設計上亦有所不同,但都在於實踐法律原則及價值,呈現法 律的價值判斷15。. 本文係以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為研究題目,依據上述對於損害賠償法體 系構造的描述,乃是落在「外在體系」的位置,且係以「損害賠償內容」此一損 害法為研究核心,亦即,物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後,將因損害賠償義務人採取不. 政 治 大. 同的損害賠償方法而異其損害賠償範圍,而若損害賠償義務人係以新品取代舊品. 立. 作為損害賠償方式(此在車禍案件中,屬於多數情形,蓋我國民法採取回復原狀. ‧ 國. 學. 優先主義16,又現今社會商業形態,以舊品修繕之交易市場,並不存在,強求債 權人以舊品修繕,乃是強人所難17),其究係屬於何種損害賠償方法,又此時應如. ‧. 何認定損害賠償範圍及數額,乃本文所欲探討之範疇。. 損害賠償法之原理原則. n. er. io. al. sit. y. Nat. 第二項. 第一款 C. 目的與原則n i. hengchi U. v. 「填補損害」乃損害賠償法的基本目的,學說上則稱為「損害填補原則18」, 我國民法於第 213 條第 1 項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 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體現出此一原則。為貫徹損害填. 14. 學者並提及,此項體系構成係建立在一項共同的基本原則之上,即損害賠償之目的在於填補損 害,不受其責任發生原因的影響。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22。 15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前,頁 126、133、136、138。 16 此部分涉及損害賠償方法,詳後論述,在此不贅述。 17 參見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102 年度上易字第 119 號判決。 18 有學者提及: 「『損害補償理念』(Ausgleichsgedanke),乃係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決定之最高指導 原則,亦即被害人(或債權人)所遭受之損害,應不多不少的獲得填補,損害賠償制度並不能令 被害人(或債權人)因而取得額外之利益。」 ,損害補償理念此一詞彙,概念上似除損害填補原 則之外,亦包含以下將提及的「獲利禁止原則」及「全部賠償原則」。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 頁 21 註 67。 7.

(16) 補之目的,則有「獲利禁止原則」19及「全部賠償原則」20。所謂「獲利禁止原則」, 乃指被害人除損害填補外不能更有所獲利,其主要表現於民法第 216 條之 1: 「基 於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並受有利益者,其請求之賠償金額,應扣除所受之利益。」 損益相抵之規定21,亦即,損害賠償權利人若基於「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並 受有利益者,即應從損害賠償額中函以扣除此一利益,始符合獲利禁止原則,而 此項原則,在民法第 216 條之 1 損益相抵規定增訂前,我國實務最高法院即已承 認(如最高法院 68 年台上字第 42 號判例22);而所謂「全部賠償原則」 ,乃指賠償 義務人所負之賠償責任,及於因損害事故所引發之全部損害,亦即依民法第 216. 政 治 大 及所失利益為限 。惟「全部賠償原則」之目的雖然在保護被害人,以貫徹損害 立. 條第 1 項所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 23. 填補之意旨,然而,一損害可能牽連引發其他無數之損害,則賠償數額及範圍將. ‧ 國. 學. 無所限制,造成函害人負擔過鉅,故有合理限制的必要,凿含應採取相當因果關. ‧. 係理論以認定因果關係、透過民法第 217 條與有過失規定24、民法第 218 條損害. sit. y. Nat. 賠償酌減規定25來函以限制損害賠償的範圍26。. n. al. er. io. 除了損害填補之目的,損害賠償法亦具有一定程度「預防損害」的附帶效. i n U. v. 果,亦即,具有損害預防之目的,蓋損害賠償法藉由行為規範具體化、明確化,. 19. Ch. engchi. 亦有用「禁止得利原則」指稱,本文為行文統一性,皆以「獲利禁止原則」取代之。參閱王澤 鑑,同註 8 後,頁 27。 20 亦有用「全部補償原則」指稱,本文為行文統一性,皆以「全部賠償原則」取代之。參閱王千 維,同註 5 後,頁 4。 21 參閱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 123 期, 頁 209,2005 年 8 月。 22 最高法院 68 年台上字第 42 號判例:「按保險制度,旨在保護被保險人,非為減輕損害事故加 害人之責任。保險給付請求權之發生,係以定有支付保險費之保險契約為基礎,與因侵權行為所 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非出於同一原因。後者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殊不因受領前者之保險給付 而喪失,兩者除有保險法第五十三條關於代位行使之關係外,並不生損益相抵問題。」 。 23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27-28。 24 民法第 217 條規定: 「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被害人與有過失者,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或免除 之。重大之損害原因,為債務人所不及知,而被害人不預促其注意或怠於避免或減少損害者,為 與有過失。前二項之規定,於被害人之代理人或使用人與有過失者,準用之。」 。 25 民法第 218 條:「損害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者,如其賠償致賠償義務人之生計有重大影響 時,法院得減輕其賠償金額。」 。 26 參閱王澤鑑,同註 21,頁 211-212。 8.

(17) 使人們得有所遵循,以防範侵害他人權益,且損害賠償責任係一不利益,趨卲避 害乃人們天性,將促使行為人或他人避免為侵害行為,而達到預防損害的目的27。 至於,是否具有「懲罰制裁目的」則存有疑慮,學者多以民刑分化原則為由而採 否定見解,蓋民刑分立係法之進步,使民法得以建構過失及無過失責任擴大民事 損害賠償,若使民事責任具有懲罰制裁目的,法學之發展無疑是向後退步28。. 第二款. 最高指導原則. 有學者研究觀察出各國損害賠償制度之設計皆不盡相同,但最高指導原則卻. 政 治 大 損害事故未曾發生之狀態」 。而我國法在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規定: 「負損害賠 立 並無不同,此最高指導原則即為「賠償被害人所受之損害,使其賠償之結果有如 29. 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 ‧ 國. 學. 乃明白揭示此一最高指導原則,亦即損害賠償以「回復原狀」為依歸。至於,所. ‧. 謂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究竟係指「原有狀態」抑或是「應有狀態」,不. y. Nat. 無疑問。所謂「原有狀態」 ,即損害發生前之狀況;所謂「應有狀態」 ,即損害如. er. io. sit. 未發生時,應有之狀況。兩者之差異在於是否將損害事物本身,於損害事故未發 生之假設下,所可能發生之變動考量進去30。本於損害賠償之目的在於填補所生. al. n. v i n 之損害,故所賠償者自應為「應有狀態」而非原有狀態 ,且另有學者著眼於可 Ch engchi U 31. 歸責於債務人事由之不完全給付而成立損害賠償責任之問題,認為在瑕疵給付而 能補正之情形,若僅回復該瑕疵給付之原有狀態,則毫無意義可言,因為該瑕疵 給付之原有狀態本係瑕疵給付,此證實了損害賠償所應回復者,係「應有狀態」 32. 。此外,我國實務則於最高法院 64 年第 6 次民事庭總會決議33中亦闡明此一意. 27. 參閱王澤鑑,同註 21,頁 207、212;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7-9。 參閱王澤鑑,同註 21,頁 216;參閱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頁 441, 2010 年 9 月;參閱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修正 3 版,頁 378,2006 年 11 月;參閱孫森焱,民法 債編總論(上),修訂版,頁 432,2014 年 10 月;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0。 29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5-17。 30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8。 31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8。 32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頁 13。 9. 28.

(18) 旨,認同損害賠償所應回復者,並非「原來狀態」 ,而係「應有狀態」 ,頇將損害 事故發生後之變動狀況考慮在內34。. 第二節. 損害概念. 本文所欲探討者,雖然主要係涉及損害賠償方法及範圍的認定,然而,尌損 害賠償範圍的認定與計算,實與損害概念息息相關,蓋損害賠償制度之基本目的 係在於填補損害,而有損害才有賠償35,故應先對於損害之概念有所了解,始能 更精準地掌握損害賠償計算問題。. 立. 治 政 第一項 理論爭議大. ‧ 國. 自然的損害概念. 學. 第一款. 「損害」的概念,我國民法上並無定義,而學說及實務亦無統一之見解36。. ‧. 在學說上,有主張「損害係法益所受的不利益」,此乃自然意義的損害,係以一. sit. y. Nat. 般語言作為出發點,而對損害採取一種自然的理解37。此說優點在於損害概念符. al. er. io. 合一般人的觀念,然而,何種法益上所受的不利益得請求賠償,係含有法律上的. v. n. 評價,此自然意義上的損害概念並不能尌所有情形提供必要判斷基準38。. 33. Ch. engchi. i n U. 最高法院 64 年第 6 次民事庭總會決議: 「物因侵權行為而受損害,請求金錢賠償,其有市價者, 應以請求時或起訴時之市價為準。蓋損害賠償之目的在於填補所生之損害,其應回復者,並非『原 來狀態』 ,而係『應有狀態』,應將損害事故發生後之變動狀況考慮在內。故其價格應以加害人 應為給付之時為準,被害人請求賠償時,加害人即有給付之義務,算定被害物價格時,應以起訴 時之市價為準,被害人於起訴前已曾為請求者,以請求時之市價為準。惟被害人如能證明在請求 或起訴前有具體事實,可以獲得較高之交換價格者,應以該較高之價格為準。因被害人如未被侵 害,即可獲得該項利益也。」 。 34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7-18。 35 參閱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 124 期,頁 201,2005 年 9 月。 36 就損害概念之理論爭議,有數種學說存在,主要有差額說(利益說)、組織說(客觀說)、自然損害 說、規範損害說,詳細可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39-171;參閱陳聰富,人身 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35 卷 1 期,頁 3-19,2006 年 1 月。 37 採此說描述損害概念者有: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頁 277,1983 年 3 月;孫森焱,同註 28, 頁 429;黃立,同註 28,頁 379;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修訂 2 版, 頁 288,2002 年 6 月;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頁 157,1961 年 3 月。 38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68。 10.

(19) 第二款. 差額說. 一、 內涵 由德國學者 Mommsen 氏所倡導之「差額說」或稱「利益說」 ,其提出之背景, 乃在於以統一損害概念及因果關係作為判斷損害有無及範圍的理論架構,實踐全 部賠償原則,並以此建立某種價值中立的判斷標準,以排除法官的恣意,避免造 成法律適用不安定39。在德國,自差額說提出後,雖然出現相當多的批評,而產 生反對見解或修正見解,然而,至今為止仍居於通說地位40。. 政 治 大 設無損害事故發生時,應有之財產狀態之差額。亦即,損害事故發生後,所生之 立. 差額說之內涵為: 「損害」即被害人於有損害事故發生後之財產狀態,與假. ‧ 國. 學. 財產或利益之減少,即為損害。差額說強調者,並非各個財產價值的比較,而係 損害事故前後,二個計算上的全部財產狀態的比較。因而,所謂損害,並非各個. ‧. 侵害結果本身,而係侵害結果,對於被害人之財產所生之不利益41。舉例而言,. sit. y. Nat. 某甲駕車撞上某乙之汽車,致乙之汽車後部凹陷,某乙為修理汽車,支出修理費. al. er. io. 五千元。某甲不法行為造成某乙汽車之侵害結果「汽車凹陷」,固屬具體之損害. v. n. 現象,但並非差額說所謂之「損害」;某乙因汽車凹陷,支付修理費五千元,係. Ch. engchi. i n U. 對某乙所生之財產上的不利益,始為法律上應賠償之「損害」42。差額說具有以 下特色:. (一) 視「損害」與被害人對該損害事故之利害關係,即「利益」 ,兩者為相等43。 以被害人總財產之變動來計算損害:衡量損害即利益時,以被害人之二財 產狀況比較差額而算定損害,而所謂二財產狀況乃指被害人在損害事故發 生後所有之財產額及假設損害事故不發生之條件下被害人應有之財產額 39.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69;參閱王澤鑑,同註 35,頁 204。 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70。 41 參閱陳聰富,同註 36,頁 49。 42 參閱陳聰富,同註 36,頁 49。 43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0。 11 40.

(20) 44. 。. (二) 損害之觀念與外在具體之破壞無關:損害將為一計算上之大小,為一數字, 因此損害事故具體所造成之毀損破壞,在損害觀念中並無獨立之地位45。. (三) 損害的主觀性:應賠償之損害,並非依據某種觀念上或帄均上的價值,所 計算之數額,而係依據具體被害人的個人狀況,所為之計算46。對於損害的 計算,將所有對於被害人財產狀況增減有影響之有利及不利之因素全部斟 47. 酌,此與全部賠償原則制度相符合 。. 政 治 大 (四) 損害的金錢評價,採取「個別項目的累積方式」計算損害:財產上損害部 立. 分,分別尌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分別計算後,予以合計,作為損害之總額;. ‧ 國. 學. 尌人身損害,凿括所受損害、所失利益及精神上損害三者分別計算後,予. Nat. y. ‧. 以合計,作為損害之總額48。. er. io. sit. 二、 理論之優缺. 在優點部分,差額說的精神與全部賠償原則相符合,且提供一套易於操作. al. n. v i n 的標準。惟在缺點上,首先,其損害觀念視同計算上之大小,亦不無弊端,蓋觀 Ch engchi U 念上應不可否認損害乃凿含直接函諸於物或人身上之支離破碎或毀損破壞,如認 損害為一計算上之大小,而物或人身上之破壞無獨立重要性者,顯與一般正常觀 念有違49。其次,如損害為一計算上之大小,則為計算一微小損害,似乎應將被 害人之全部財產開列計算不可,此過程未免過於複雜且與一般認定損害之情形有. 44.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1。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1。 46 參閱陳聰富,同註 36,頁 50。 47 參閱王澤鑑,同註 35,頁 205。 48 參閱陳聰富,同註 36,頁 63。 49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3。 12 45.

(21) 違50。再者,依差額說計算損害之範圍時,其結果間或與公帄正義之觀念相悖離51: (一)於損益相抵案例:被害人某甲因受傷無法工作,其僱用人某丙自願每月給付 一定金額時,依據差額說,被害人因損害賠償事件所生之利益,當然應予以 扣除,而僅賠償被害人總體財產之差額,故函害人某乙得主張扣除僱用人某 丙所給付之金額。. (二)於假設因果關係案例:某甲之門窗被某乙砸壞,惟後天發生地震,某甲之房 屋皆被震毀,若依差額說標準認定,則此發生之差額,因斟酌地震因素,而 事實上不再存在,故某甲未受有損害,不得請求賠償。. 政 治 大 (三)於第三人損害賠償問題案例:出賣人某甲依據民法第 374 條規定將買賣標的 立. ‧ 國. 學. 物交付予運送之人,危險負擔移轉後,若買賣標的物被函害人某乙損害,則 函害人某乙侵害出賣人某甲之所有權,但因危險負擔已然移轉,出賣人某甲. ‧. 仍得向買受人某丙請求買賣價金。依差額說計算出賣人某甲之財產並無減少,. sit. y. Nat. 出賣人某甲未受有損害,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另一方面,買受人某丙頇交付. al. er. io. 價金但無法取得標的物,雖受有損害,但因尚未取得所有權,不構成民法第. v. n. 184 條第 1 項前段「權利」被侵害之要件,亦無法請求損害賠償52。. Ch. 第三款. engchi. i n U. 差額說的修正. 一、 內涵 由於任何理論不可能毫無瑕疵,自然存在相關缺失,故針對差額說弊病所 提出的相關補充修正見解因應而生,以下統稱為「差額說的修正」53。為了解差. 50.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3。 於計算損害賠償範圍時,涉及損益相抵、修補因果關係(假設因果關係)及第三人損害賠償問題 時,若遵從利益說,其結果有時或有違公平正義之觀念。就此部分之詳細論述,可參照曾世雄著、 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4-145。 52 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46。 53 本文礙於篇幅,「差額說的修正」主要以「組織說」為論述基礎。 13. 51.

(22) 額說之缺失所提出的眾多修正理論,其具類似性卻又不盡然相同,甚為紛歧,惟 其仍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故被概稱為「組織說」54。尌其共通性特徵分述如下: (一) 承認客觀損害概念之獨立地位,並作為損害賠償之最低賠償額:因特定物 體毀損所生之此種「客觀損害」 ,為損害觀念中之構成成分,具觀念上之獨 立性,故損害之觀念應凿含客觀損害以及其他整體財產上所受損害;客觀 損害於任何情形下應予以填補,故為損害賠償之最低賠償額,換言之,即 便賠償權利人尌該特定被毀損物體所有之利益小於客體價值,賠償權利人 仍得請求賠償客觀價值55。舉例而言,某甲將其百科全書整套打凿準備拿去. 政 治 大 但其仍具有客觀價值,某甲仍得尌此請求賠償。 立. 回收,結果被他人失火燒毀,百科全書對於某甲而言,主觀利益已降為零,. ‧ 國. 學. (二) 非絕對揚棄差額說:針對差額說以被害人之二財產狀況比較差額而算定損 害之見解,雖認其不當卻也非完全排除,其認為在差額大於客觀損害之下,. ‧. 仍得尌此差額請求賠償,惟差額若小於客觀損害,損害即等於客觀損害,. y. Nat. n. al. er. io 二、 理論之優缺. sit. 此時即無適用餘地56。. Ch. engchi. i n U. v. 差額說的修正雖可避免差額說所生的弊病,例如前面提到,某甲之門窗被 某乙砸壞,惟後天發生地震,某甲之房屋皆被震毀,若依差額說則不得請求賠償, 係不足以保護被害人,然而在承認客觀損害概念具獨立地位,並作為損害賠償之 最低賠償額之下,某甲則得向某乙請求門窗被毀損的客觀損害。惟其本身仍具有 許多缺失,其一,其並無較完整的共通體系: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共通性之外,主 張差額說修正的諸多學者間,不僅用語不一致、目的不相同、對彼此內容所了解. 54.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9。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9-150。 56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50。 14 55.

(23) 者亦並不完全一致57。其二,將造成損害觀念的分裂:蓋若損害的觀念可分成客 觀損害及整體財產上之損害兩成分,前者應依損害事故發生時為依據客觀衡量, 後者則以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日為依據,考量所有主觀因素為衡量,其結果顯導 致損害觀念欠缺一致性58。. 第二項. 本文見解. 差額說乃採取主觀的損害概念,認為應賠償之損害頇斟酌被害人的個人情 事,以被害人損害發生前後的總體財產差額計算損害,凿括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 政 治 大 下,會產生不合理之結果,已於前文所述,此時,為了補足其缺失,應於例外情 立. 符合全部賠償原則,與損害賠償之原則相互呼應。但是,差額說在某些情況適用. 形予以修正適用。詳言之,本文認為原則上應採取主觀損害概念的差額說59,但. ‧ 國. 學. 在例外情形應斟酌客觀損害定損害觀念之見解,亦即,以特定物體或財貨的客觀. ‧. 價值(客觀損害)作為最低賠償,此得以解決假設因果關係與第三人損害賠償問題. y. Nat. 之難題。以前文所提及之案例為說明,前者某甲至少得以請求房屋之客觀價值,. er. io. sit. 而不致於因地震因素,使得差額不存在而認某甲未受有損害,不得請求賠償;後 者出賣人某甲至少得主張買賣標的物客觀價值之損害賠償,不因其仍得受領價金,. al. n. v i n 差額不存在而無法求償。另外,有時尚應尌特定案例為個案斟酌,例如,前文所 Ch engchi U. 提及的案例,被害人某甲因受傷無法工作,僱用人某丙自願每月給付一定金額時, 應考量此項工資的支付並非在於免除函害人責任,尌法律規範意旨與目的,不得 認為函害人某乙得主張損益相抵60,此種尌特定案例的損害規範化,應肯認之61。. 57.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49。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51。 59 採取原則上應採差額說之見解者:參閱王澤鑑,同註 5 後,頁 73-74;參閱林誠二,同註 28, 頁 571;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53;參閱許政賢,同註 6 前,頁 249。學者 提及: 「...原則上應肯定差額說,但應用上不可過於呆版,包括衡量利益之大小時,雖依二財產 狀況差額為原則,但亦不排除就客觀損害直接計算之可能,另二財產狀況差額雖因時間之經過變 動,是否考慮其變動,有時尚應個案斟酌之,如此差額說之精神仍在,上述之缺點則可避免。」,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53。 60 學者文中提及德國法院採取規範的考量,限縮損益相抵之適用。參閱陳聰富,同註 36,頁 52。 61 學者文中提及,此種就特定案例的損害規範化,乃為學者所贊同,並與差額說結合,稱為雙重 15 58.

(24) 第三節.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 第一項.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 損害賠償之方法,大約可分為三種類型模式,其一,德國所採的回復原狀主 義,即回復損害發生前之原狀。其二,法國與日本所採的金錢賠償主義,即以金 錢估計損害而賠償其損害。其三,瑞士所採的法院裁量主義,即由法院裁量應以 金錢賠償抑或是回復其原狀62。我國有關損害賠償之方法,統一歸納於民法第 213 條至 215 條。設有特別規定者:於侵權行為部分,區分為民法第 196 條對物之損. 政 治 大. 害賠償方法,以及民法第 192 條至 195 條人格法益之損害賠償方法;於債務不履. 立. 行部分,民法第 227 條之 1 規定致債權人之人格權受侵害者,準用民法第 192. ‧ 國. 學. 條至 195 條規定,有學者衡諸民法第 227 條之 1 規範意旨,則認為於物(所有權) 受侵害時,亦應有類推適用民法第 196 條的餘地63。另外,於債編各論中,民法. ‧. 第 638 條64尌運送物之滅失、毀損或遲到設有特別規定,自優先於民法第 213 條. y. Nat. sit. 至 215 條規定而適用之。本文乃以物之損害賠償為題,故以下僅尌物之損害賠償. n. al. er. io. 方法之相關規定為探討,尌人格法益損害賠償方法之特別規定則不予說明。. 第一款. Ch. i n U. v. engchi 損害賠償方法之雙軌制. 有關我國損害賠償方法的法律規定,大致可區分為「回復原狀」與「金錢賠 償」兩類。而我國實務與學說尌此二方式之區別,乃係以「給付內容」作為分類 標準65,有論者認為此係從表面文義去解釋二者的內涵,故所謂的回復原狀即係. 的損害概念。參閱王澤鑑,同註 8 後,頁 73。 62 參閱孫森焱,同註 28,頁 438。 63 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48。 64 民法第 638 條規定: 「運送物有喪失、毀損或遲到者,其損害賠償額應依其應交付時目的地之 價值計算之。運費及其他費用,因運送物之喪失、毀損,無須支付者,應由前項賠償額中扣除之。 運送物之喪失、毀損或遲到,係因運送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者,如有其他損害,託運人並得 請求賠償。」。 65 參閱黃茂榮,營建損鄰之賠償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 122 期,頁 206,2005 年 7 月。 16.

(25) 指被害客體物理上之修復而言,並不涉及金錢給付之問題;而以金錢之方式為給 付者,即劃歸為金錢賠償66。然而,此種區分標準並無法區辨出各個損害賠償方 法條文本身所具有的內涵,而不具有區分實益,例如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及民法 第 215 條都是以給付金錢之內容作為損害賠償方法,但二者差異何在?其保護目 的何在?所影響的損害賠償範圍是否有所差異?皆無法從此分類標準中獲得釐清, 故此一標準似不妥當。. 因此,有學者認為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的根本區別應在於 「給付金錢數額的計算基礎」,並認為回復原狀的目的在排除實際上的損害,而. 政 治 大. 金錢賠償則在填補計算上的損害67。亦有學者從保護目的切入,認為回復原狀乃. 立. 在於保護被害人(或債權人)的「完整利益」,而金錢賠償則在於被害客體本身的. ‧ 國. 學. 「價值利益」維護,以此作為區分標準而彰顯我國民法在損害賠償方法上所採取 的雙軌制68。. ‧ sit. y. Nat. 本文贊同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的根本區別應在於「給付金錢. al. er. io. 數額的計算基礎」 ,而非僅僅是以「給付內容」作為分類標準,此種以表面文義. v. n. 去解釋二者的內涵,並無法達到區分之實益,故我國「回復原狀」以及「金錢賠. Ch. engchi. i n U. 償」之損害賠償方法應以保護目的作為區分標準,蓋此標準有助於劃出一清晰的 損害賠償方法體系,建構損害賠償方法之雙軌制,並進而得以此釐清現行法規範 之定位,並作出明確的區分。亦即,若其目的在於保護完整利益,排除實際上損 害,則屬於回復原狀之損害賠償方法;若是在價值利益的維護,填補計算上的損. 66. 參閱黃聖展,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賠償方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99 註 9,2006 年 7 月。雖然多數學者就此分類標準並無明示,但可從諸多學者教科書及文章 的分類中觀察出此一分類標準,詳細可參照:參閱王澤鑑,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損害賠償方法 的基本架構,月旦法學雜誌,第 127 期,頁 206,2005 年 12 月;參閱林誠二,同註 28,頁 577, 2010 年 9 月;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68;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56。 67 參閱黃茂榮,同註 65,頁 206;參閱黃茂榮,技術性貶值及交易性貶值,民事法判解評釋,增 訂版,植根法律叢書,頁 372,1985 年 11 月。 68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頁 14-44。此處的「被害客體」除侵權行為直接所侵害之對象抑或給 付標的外,尚包含在責任範圍的因果關係上被害人(或債權人)之其他法益遭受現實損害之情形。 17.

(26) 害(亦即,總體財產狀態之保持69),則屬於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況且,計 算標準不同將實際上影響賠償數額大小,對於請求方與被請求方皆具有重要性, 故更應探求法規範之保護目的,藉以釐清定位以及給付金錢數額的計算基礎。. 第二款. 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我國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 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乃明白揭示損害賠償以「回復 原狀」為依歸70,蓋回復原狀係最能達到損害賠償目的的損害賠償方法71,故我國. 政 治 大 即,民法上有關損害賠償之設計,首先即在被害人(或債權人)完整利益之維護, 立. 多數學者72認為損害賠償之方法以「回復原狀」為原則, 「金錢賠償」為例外,亦. 其次始為其總體財產狀態之保持73。而我國實務最高法院 60 年台上字第 3051 號. ‧ 國. 學. 判例74亦採此見解。. ‧. 惟於民國 88 年民法債編修正時,尌民法第 213 條增訂第 3 項規定: 「第一項. y. Nat. sit. 情形,債權人得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其後,此. n. al. er. io. 判例即被最高法院 91 年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所廢止,廢止理由則以該判例與. i n U. v. 增訂之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規定之意旨不符。然而,有論者研究觀察修法前後實. Ch. engchi. 務與學說見解之變化,發現實務判決大抵仍維持修法前以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 賠償為例外之損害賠償方法,而多數學說見解亦仍秉持我國以回復原狀為原則、 69.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頁 22。 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7。 71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後,頁 23;參閱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79。 72 參閱王伯琦,民法債篇總論,3 版,頁 140,1968 年 10 月;參閱王澤鑑,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 損害賠償方法,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自版,頁 248,2009 年 12 月;參閱曾世雄著、 詹森林續著,同註 2,頁 173;參閱孫森焱,同註 28,頁 438;參閱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 (上),新訂 1 版修正 2 刷,頁 355,2003 年 1 月;參閱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同註 37,頁 293-295; 參閱林誠二,同註 28,頁 458-459;參閱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修訂 6 版,頁 203,2010 年 9 月;參閱戴修瓚,同註 37,頁 92。 73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後,頁 23-24。如民法第 214 條規定及 215 條規定之適用皆含有條件。 74 最高法院 60 年台上字第 3051 號判例: 「損害賠償之方法,以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賠償為例 外,故損害發生之後,如有回復原狀之可能,受害人請求加害人賠償,應先請求為原狀之回復, 倘非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不得逕行請求金錢賠償。」 。 18 70.

(27) 金錢賠償為例外之損害賠償方法之見解,故此次修正並不影響原先以回復原狀為 原則,金錢賠償為例外之見解75。. 一、 回復原狀 (一) 回復原狀優先原則(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 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 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揭示了我國民法損害賠償方法係 以回復原狀為原則,乃同德國所採的回復原狀主義立法例。而回復原狀旨在維護. 政 治 大 財產上損害,與「權利繼續凾能」具有密切關係,使被害人尌其權益所受侵害, 立 被害人(或債權人)的「完整利益」,凿括使用利益及交換利益,財產上損害與非. 得獲較周全的保護76。舉例而言,某甲將某乙的汽車撞壞,修理費用為 15 萬元,. ‧ 國. 學. 而該車減少價值 5 萬元,於正常情況下,某甲應花費 15 萬元將車修好,不得僅. sit. Nat. (二) 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民法第 213 條第 2 項). y. ‧. 賠償 5 萬元。. n. al. er. io. 民法第 213 條第 2 項規定: 「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者,自損害發生時貣,. i n U. v. 函給利息。」所謂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者,係指以回復原狀為損害賠償方法,. Ch. engchi. 因而應給付金錢之情形,若因不能回復原狀而應以金錢賠償者,則無此規定之適 用餘地77。舉例而言,侵占他人之金錢而賠償,即應依此規定返還金錢以回復原 狀,並函付利息。. (三) 請求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 我國於民國 88 年增訂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規定: 「第一項情形,債權人得請 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 ,其立法理由謂: 「民法損害賠 75. 詳細論述請參閱黃聖展,同註 66。 參閱王澤鑑,同註 66,頁 197;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後,頁 11;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68; 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54-155。 77 參閱孫森焱,同註 28,頁 440。 19 76.

(28) 償之方法,以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賠償為例外。然回復原狀,若必由債務人為 之,對被害人有時可能緩不濟急,或不能符合被害人之意願。為期合乎實際需要, 並使被害人獲得更周密之保障,爰增設第三項,使被害人得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 必要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旨在解決修正前,有關修復原狀是否有必要應先 將受損害之標的物交付債務人修復的爭論,亦即,頇「先行交付回復而不可得, 始得請求金錢賠償」78。然而所謂回復原狀,重在修復本身,並非謂非交由義務 人修復不可,被害人於損害後自行修復,而主張回復費用或以應回復費用作為賠 償而請求,於法並無不合,故本項之增訂應予贊同79。以下將本項所涉及的相關. 政 治 大 1. 究屬回復原狀的損害賠償方法,抑或是金錢賠償的損害賠償方法? 立 爭議詳述如下:. 針對本項增列的「回復費用」,究屬回復原狀的損害賠償方法,抑或是金錢. ‧ 國. 學. 賠償的損害賠償方法,容有疑義80。此將涉及回復原狀方法與金錢賠償方法間之. ‧. 區分標準,如本節本項第一款所述,我國實務與學說多以表面文義去解釋二者的. y. Nat. 內涵,以是否涉及金錢給付作為標準,故有認為本項規定將使損害賠償方法不再. er. io. sit. 受回復原狀的限制,而得直接請求金錢賠償,並將使實務上原先回復原狀原則, 轉變為以金錢賠償為原則81,亦即,請求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仍是給付金錢,. al. n. v i n 故屬於金錢賠償之方法 ,惟其與多數見解卻也認同本項規定仍在實現被害人權 Ch engchi U 82. 益的完整,亦即屬於完整利益之保護規範83。因此,既然本條之保護目的在於保 護被害人(或債權人)的「完整利益」 ,則依照本文上述損害賠償方法之區分標準, 其規範性質仍屬回復原狀之評價範圍,自係屬於回復原狀損害賠償方法之一環,. 78. 蓋修法前對於民法第 213 條第 1 項之回復原狀採取狹義見解,而限於機械物理上的交付回復原 狀,而不包含回復原狀之必要費用(其請求依據多認為係須先行催告之民法第 214 條),參閱邱聰 智,同註 72,頁 357-358。 79 參閱邱聰智,同註 72,頁 358。 80 參閱邱聰智,同註 72,頁 358。 81 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0。 82 認為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乃係給付金錢為內容,且是以給付「回復原 狀必要費用」為內容,故屬於金錢賠償方法者有:參閱王澤鑑,同註 66,頁 206;參閱林誠二, 同註 28,頁 577;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68;參閱楊佳元,同註 5,頁 156。 83 參閱王澤鑑,同註 5,頁 150;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頁 25;參閱邱聰智,同註 72,頁 359。 20.

(29) 僅是使被害人(或債權人)取得一種代替權,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費用,以代 回復原狀84,不同於旨在維護「價值利益」的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85。. 2. 回復原狀所必要費用得否自由使用? 被害人(或債權人)對於此回復原狀所必要的費用,是否必頇用於回復原狀, 抑或是得自由使用,容有爭議。有認為回復原狀所必要的費用,應受「回復原狀」 目的拘束,均頇用於回復原狀,債權人不得自由使用,且負有自行回復被害客體 本身應有狀態之「不真正義務」86。或有認為被害人(或債權人)得自由使用,蓋 法律並無限制,且對於函害人無損,被害人本得自由使用,為符合其利益及經濟 效益之決定8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認為雖然依據本條規範目的及保護意旨,應使當事人將此筆回復原狀所 必要之費用用於回復原狀,較能保護物之完整利益,然而,如同前面所述,回復. ‧. 原狀與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的根本區別應在於「給付金錢數額的計算基礎」 ,. sit. y. Nat. 且因其計算標準不同將實際上影響賠償數額大小,故此筆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 al. er. io. 於請求計算時,既已將物之完整利益之保護目的納入考量而算出賠償金額,應已. v. n. 足夠保護被害人,至於,被害人是否將此筆費用用於回復原狀,其應具有自主決. Ch. engchi. i n U. 定權,甚至得更靈活有效率地運用此筆賠償金,於此,並無不妥。. 二、 金錢賠償 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旨在保護被害客體的「價值利益」,相較於回復原 狀之損害賠償方法,係指「物之財產上價值」 ,參酌民法第 354 條第 1 項規定88所 84. 參閱王澤鑑,同註 66,頁 202。 維護「價值利益」的金錢賠償之損害賠償方法,詳下述。 86 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後,頁 46-49;參閱王千維,同註 5 前,頁 25-28;參閱黃立,同註 28, 頁 386-387。 87 參閱王澤鑑,同註 66,頁 203;參閱陳聰富,同註 5,頁 70;參閱黃茂榮,同註 67,頁 372-373。 88 民法第 354 條規定: 「物之出賣人對於買受人,應擔保其物依第三百七十三條之規定危險移轉 於買受人時無滅失或減少其價值之瑕疵,亦無滅失或減少其通常效用或契約預定效用之瑕疵。但 減少之程度,無關重要者,不得視為瑕疵。出賣人並應擔保其物於危險移轉時,具有其所保證之 21. 8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固定資產(包括新、舊及場所自產自用之固定資產)之購置減固定資產銷售後之數值。固定資產包括樓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固定資產(包括新、舊及場所自產自用之固定資產)之購置減固定資產銷售後之數值。固定資產包

固定資產包括樓宇、傢具、機器及設備、運輸工具、其他可使用一年或以上之耐用物品

年金金額之計算係以假設預定利率2%以及假設預定死亡率為第二回年金生命表的100%推估,此狀況可能因為年金給付開始當時之利率

許多大經濟體如中、美、日等國均採用生產者價格作計算,因此,由參考期 2014

汽車業:根據塞國投資及出口促進局數據,塞國製造汽車自 1939 年組 裝軍用卡用開始,自 2000 年以來吸引 70 家重要外資進駐,就業人數 逾 70,000

是所有正向指標中最低者;其次是「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固定資 本形成之變動率」與「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 GDP 成長率」,二者 的平均值分別為 5.10 分與 5.13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