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環境行為與教師永續教育

本研究調查國民中學教師永續發展態度、教師對永續校園期許、教師對永續 校園計畫態度等是屬於永續態度的一部分;以及教師永續課程規劃及實行、教師 永續課程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永續行動等實施頻率,都是屬於永續行為的一部 分;以下環境行為和教師的永續教育態度與行為部分做討論。

一、環境行為內涵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有對環 境負責的公民,此一公民須對環境及其問題具有覺知與敏感性;他須具有環境及 其問題的基本知識;他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之技能;他對環境及其問題有關 切的情感並能主動參與環境的保護與改進;他能主動參與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工 作(楊冠政,1997)。

關於永續行動及技能,依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Hungerford(1985)認為負責任 的環境公民行動,應該要包含下列五種行動(引自楊冠政,1997):

(一)生態管理(ecomangement):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其最主要目的是在改進 環境缺點或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如:垃圾處理、資源回收、淨灘、清掃 校園等、水土保持等,都可稱作生態管理行動。

29

(二)說服(persuasion):為環境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通常可分為理性訴求、情 緒性訴求及強迫性訴求這三種說服,都是藉由人際溝通行動來改變人類對 於環境的想法及行動。

(三)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團體或個人對某種特定工業或商業行為改變所 做的經濟威脅,此為消費者主義所採取的行動,此種環境行動可分為直接 杯葛、間接杯葛和消費者保育等三者環境行動,都是藉由消費者本身行為 來迫使商業或工業團體來改變政策及行動。

(四)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達成某種環境目的藉著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 活動。這類型的政治行動會使政府所做的環境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五)法律行動(legal action):採取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如:向環保局檢舉噪音 及河川汙染等。

二、環境行為與相關變項之行為模式

已經有許多環境教育學者將環境行為之相關變項,依照其相互間關係,以及 對環境行為表現的影響,建立行為模式(behavior model),來解釋環境行為的形成 與改變,以下有幾種環境行為模式說明如下:

1. 環境素養模式

1985 年 Hungerford &Tomera 為了預測負責的環境行為,提出下圖 2-3-1 的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這模式是由八個要素組成,即 生態學概念、內外控信念、問題的知識、信念、價值觀、態度、上述的八個變 項之間,具有互動的作用以促使個體成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也就是具有環 境行為能力之公民,因此實際上,「環境素養」和「負責的環境行為」可說是 具有相同的意義(引自楊冠政,1993)。

30

(資料來源:Hungerford &Tomera, 1985, 引自楊冠政,1993)

Sia et al.(1985)利用逐步迴歸方法去決定此模式中八個變項對負責的環境行為 之預測力。根據其結果,認為在此模式中有三個變項對決定環境行為最具有影響 力,分別是-環境敏感度、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與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

而後 Marcinkowski(1988)彙集各學者對此模式中各變項的研究成果,建議如圖 2-3-2(引自楊冠政,1993)之修正模式,修正模式中將原有的「環境行動策略」

變項更改為公民行動。公民行動的產生與「準備行動」和「行動動機」兩個變項 有關,而「行動動機」的形成賴於「口頭承諾」和「與個人責任感」;「準備行 動」的形成賴於「應用行動策略的技能」與「行動策略知識」。

圖 2-3-1 環境素養模式

31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3)

2. 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在(1986/7)年提出了圖 2-3-3 的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可知產生環 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具有採取行動的意圖(Intention to act),而這意圖又為 若干變項所操縱。當個人具有意圖之前必先認清一組特別問題的存在,因此有 關問題的知識(Knowledge of action)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

另一個影響個人將知識轉為行動的變項就是行動的技能(Action skill)。而 行動技能之產生,尚需相關的知識。聯合環境問題的知識、行動策略的知識和 行動技能,使個人具有能力採取行動。僅有能力尚不足以產生行動,個人尚需

圖 2-3-2 Marcinkowski 修正之環境素養模式

32

「期望」(desire)行動,而個人的期望都受一組個性因素所影響,這包括內外控 信念(Locus of control)、態度(Attitudes)、個人責任感(Personal responsibility)。

若個人對環境及行動有積極的態度、內控的信念高,且認為個人採取某些行動 能有助於解決某環境問題,則其針對環境問題就能表達出較高的行動意圖。

Hines 的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式說明環境行為相關變項,可以藉由教育力量 改變,最顯著的是行動技能行動策略知識和問題的知識,這些都掌握在教育人 員的手中(楊冠政,1993)。

(資料來源:Hines,1986/7)

三、永續教育的理念與原則

永續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下,逐漸於 1990 年代運育發展,面臨各種不同挑戰壓力及對未來願景的期許之下,成為不同 以往的學門領域,希望藉由教育過程,達到社會、環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

「未達成永續發展所需的轉變,……教師扮演著關鍵決定性角色。」(Our Common Future,1987);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tta Annan)在 2002 年永續 發展高峰會上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鑰匙」,落實永續發展教育已是刻不容

圖 2-3-3 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33

緩。環境教育學者 Van Matre(1990)認為當前環境教育成效不彰的基本原因在於環 境教育教學觀念含糊籠統、目標不明確。教師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個人理念對永 續教育教學有相當的影響力,教學活動需透過教師進行規劃與實施,相同的教學 設計常因教師教學專業的表現而有不同教學成效。

Macleod(1992)曾列出教育所必須提供的永續世界觀,這些永續世界觀有助於 教師釐清永續發展的理念,本研究會以下述世界觀之其中幾項來探討教師關於永 續發展的理念與原則,這些世界觀包括下列幾項:

1. 確保代際的公平與正義。

2. 保存自然資本及永續收益。

3. 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完整性。

4. 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5. 支持先前預防及事先警戒的政策方式。

6. 追求質性發展。

7. 限制自然資源利用。

8. 確保效率。

9. 環境價值價格化。

10. 確保可回復性經濟。

11. 社區參與。

四、永續教育的環境態度與技能

(一)教師的永續世界觀

Sterling and EDET(the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roup,1992)建議永續教育應使個人及群體明瞭以下八項永續世界觀,此八項世 界觀內涵較重視偏向個人態度與技能,教師須具備正確的永續發展態度及技能,

才能透過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正確之永續發展態度及技能。因此,本研究擷取部 分 Sterling 所描述的世界觀內涵來作為教師關於永續發展的態度與技能,此八項永 續世界觀如下所示:

34

1. 對環境、他人及未來世代的責任感。

2. 在個人與群體生活中將責任轉化為行動的意願、知識及技能。

3. 對於人、群體及各種外在因子間關係的洞察力。

4. 對於改變及不確定性的正向回應之能力。

5. 獨立具有批判性及創造性的思考能力。

6. 對於各學科的整體看法。

7. 對於自我價值及尊重其他個體與文化間關聯的覺知。

8. 對於理性與感性、理解力極敏銳度的平衡與協調。

在永續教育的教學策略方面,聯合國環境教育計畫列舉許多環境教育的教學 法值得讓永續教育做參考,例如:小組討論、班級討論、腦路激盪、辯論會、角 色扮演、模擬遊戲、野外旅行(Field trip)和環境步道(Environment trail)等八種教學 方法供教師採用(楊冠政,1989);而教師欲幫助學生成為一格環境問題的解決 者,應該要在教學中採取整體性的教學策略(Caduto,1983),例如:道德兩難困 境、價值觀分析、價值觀澄清、行動學習(戶外學習、實習和社區服務計畫等)、 融合教育等。

Sterling (1996)指出永續教育在教學方面的首要目標是提供系統化及批判性思 考、環境與社會間行動間的連結,並培養生態、政治及世界公民素養 Sterling 所敘 述的教學法內涵如表 2-3-1:

表 2-3-1 永續教育的教學方法

永續教育的教學方法

1.經驗合作與學習 7.對永續未來想像 2 系統化思考模式 8.感受與體驗訓練

3.模糊邏輯 9.溝通技能

4.價值觀批判與澄清 10.持續不斷學習

5.意識形態批判 11.戶外與社區工作經驗 6.反省與創造性思考

(資料來源:Sterling, 1996)

35

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採取行動以解決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學校在培養學 生面對環境問題能力時,應該要跳脫出傳統知識灌輸的教育型態,讓學生透過實 際演練,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學校應該要安排實際的社會活動經驗來達到 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一個負責任的環境公民。Sterling (1996)因此建議永續 教育課程應具備下列社會行動規劃,包括:

1.民主政治的學習 4.建立地方上正規及非正規教育網絡

2.決策訓練 5.環境教育必須是一種生活的教育

3.團體環究的綠化與管理

小結

本節的文獻回顧主要先從環境行為內涵開始,舉幾種改變大眾環境行為之模 式,接下來再進入教師應該要具備哪些永續世界觀,還有對永續教育的態度與技 能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如何永續公民行動為主要重點。

本節文獻回顧也是研究者對下段章節的研究設計問卷之基礎來設計研究工 具,運用問卷來調查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態度、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