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A Study on the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sustainable campus. 指導教授:張子超 研 究 生:吳文義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謝誌 在我人生當中,研究所這段期間是一種全新的蛻變,論文從無到完成這段 過程,有種毛毛蟲從蛹羽化成蝴蝶的感覺。首先,要感謝我父母對我北上臺北 讀書的支持,你們的全力支持讓我在求學時無後顧之憂,讓我知道就在那不遠 的南方,總是有股力量默默支持著我,你們是我研究所生活中的最大依靠。 很高興我從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學習到的一切,這裡的老師和同 學們給我太多美好的回憶。在論文完成過程中,要感謝許多貴人大力幫忙,謝 謝你們,我的研究才能順利進行。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子超教授的指導,適 時引導我釐清研究時所遇到的問題與盲點,讓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至 上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同時也要感謝高翠霞教授和蔡慧敏教授,在我口試時給 予的建議與指導,給予論文上的核心概念與與名詞修正,使我的論文內容可以 更加充實;還有衷心感謝協助我填寫問卷的老師們,謝謝你們提供給我珍貴的 資訊及意見。 在趕論文的這段日子,熬夜似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甚至常常會看到隔日 朝陽冉冉升起,感謝在這段日子陪我一起跑「論文馬拉松」的夥伴們-宜亭、 智翔、鶴鄅、思璇、馨文等,有你們一起共同奮鬥努力和互相支援與扶持,我 才有堅持到最後的動力。 終於完成論文了!兩年的碩士生涯已經結束,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無法 在此一一列出。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將帶著一顆滿懷感謝的心,去迎接人生下 一個旅程。. 吳文義 謹誌 2014 年 8 月. I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計畫的認 知、態度及行為。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實施「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態 度和行為之調查」研究,回收 415 份有效問卷,再以 SPSS 22 for Windows 進行資 料分析與討論,以綜合了解中學教師目前永續校園素養。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結果與分析,本研究歸納重點如下: 一、整體國民中學教師呈現積極且正向的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多數教師已經理解 永續發展的基本定義和包含向度,也具有良好的態度和永續行為;在永續行 為上,偏重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但將責任轉化成行為的意願及行動方 面,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行為跟認知、態度相比,有較低的情況。 二、在國民中學教師一般背景變項中,性別、任教年資和最高學歷對教師永續發 展素養影響力有限;只有在任教職務和任教科目上,教師永續校園的行為才 會受到影響。 三、在教師專業背景變項中,如:環境相關系所畢業、參與環保活動、環境社團 成員、參加環境教育或永續教育研習等,對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影響 力會比一般背景變項還要更強烈。 四、本研究利用集群分析,將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分成知識標竿型、自 我實踐型、消極封閉型和積極行動型四種類型。. 關鍵字:永續發展、永續發展教育、永續校園. 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Taipei area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campus project. By purposive sampl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campus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survey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return 415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en by" SPSS 22 for Windows" fo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view for sustainable campu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questions,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Overall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resents active and positive for sustainable campus of literacy. Most teacher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definitions and contains dimensions, also has a good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sustainable behavior, emphasizing green lifestyle in daily life, but behavioral skills of teachers is a bit inadequate in the responsibility translated into action the will, behavior compared to low with cognitive and attitudes. Seco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general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teaching seniority and highest degree has limited influenc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campus of literacy; only the duties and teach subjects, teachers’ behavior on sustainable campus , will be affected. Third, i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community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education or teacher workshops, etc,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campus of literacy influence will even more strongly than the general background variables. Fourth, th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overal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campus of literacy the following-Knowledge-based Group, Self-practice Group, Negative closed Group and Positive action for four typ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campus. II.

(5) 目次. 摘 要 .....................................................................................................................................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 IV 圖次 ......................................................................................................................................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問題 ........................................................................................................3 名詞釋義 ........................................................................................................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之關係 ..................................................................7 第二節 永續校園與綠色學校 ...................................................................................21 第三節 環境行為與教師永續教育 ...........................................................................28 第四節 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問卷內容 ......................................................................................................47 第五節 問卷信效度處理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 ...........................................................................64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認知現況 ................................................................68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態度現況 ................................................................77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行為之現況 ............................................................84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各項度之相關分析 .........................................90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之集群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 102 III.

(6) 參考文獻 ........................................................................................................................... 105 一 中文部分 ............................................................................................................ 105 二 英文部分 ............................................................................................................ 109 附錄 ...................................................................................................................................111 附錄一 專家效度諮詢問卷 ..................................................................................... 111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2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7. 表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1-4 表 2-2-1. 國際永續發展的歷程 .........................................................................................11 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願景 ..........................................................................15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16 國際永續發展教育歷程概述 ..............................................................................17 永續校園的內容範疇 .........................................................................................21. 表 2-2-2 表 2-2-3 表 2-2-4 表 2-3-1. 永續校園的硬體分類 .........................................................................................23 專家學者對綠色學校的定義 ..............................................................................25 綠色學校的四大願景 .........................................................................................26 永續教育的教學方法 .........................................................................................34. 表 3-3-1 表 3-3-2 表 3-4-1 表 3-4-2 表 3-4-3. 永續校園及綠色學校執行程度較佳之學校.......................................................45 問卷發放學校及回收情況..................................................................................47 問卷大綱 ............................................................................................................48 永續校園的認知架構 .........................................................................................48 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雙向細目表 ......................................................................49. 表 3-4-4 表 3-4-5 表 3-4-6 表 3-4-7. 教師對永續校園的態度架構 ..............................................................................51 教師對永續發展、永續校園計畫的態度之雙向細目表 ...................................52 教師永續校園的行為架構..................................................................................53 教師永續校園的行為雙向細目表 ......................................................................53. 表 3-5-1 表 3-5-2 表 3-5-3 表 3-5-4 表 4-1-1.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55 問卷認知題修正處理表 .....................................................................................56 預試問卷態度調查修正處理 ..............................................................................59 預試問卷行為調查修正處理 ..............................................................................60 教師基本資料之有效樣本統計 ..........................................................................65. 表 4-1-2 表 4-2-1 表 4-2-2. 個人背景變項資料統計表..................................................................................66 中學教師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認知得分情形 ...................................................68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發展認知得分情形 ..............................................................69 IV.

(7)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計畫認知得分情形.......................................................71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認知得分與背景變項分析 ...........................................72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發展認知得分與背景變項分析 ...........................................73. 表 4-2-6 表 4-2-7 表 4-2-8 表 4-3-1.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政策認知得分與背景變項分析 ...................................73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5 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在永續校園認知背景變項之比較 ............................76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態度各題得分分析表 ...................................................78.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4-1 表 4-4-2.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態度得分與背景變項分析 ...........................................80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態度比較 ...............................................81 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在永續態度上背景變項之比較................................83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行為各題得分分析表 ...................................................85 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行為得分與背景變項分析 ...........................................86. 表 4-4-3 表 4-4-4 表 4-5-1 表 4-5-2 表 4-5-3.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教師永續行為比較.......................................................88 大臺北地區中學教師在永續校園行為上背景變項之比較................................89 主構面與次要構面對應表..................................................................................91 主構面間之相關分析 .........................................................................................91 次構面間認知和態度之相關分析 ......................................................................92. 表 4-5-4 表 4-5-5 表 4-6-1. 次構面間認知和行為之相關分析 ......................................................................93 次構面間態度和行為之相關分析 ......................................................................94 集群分析的項度總分及人數分布 ......................................................................96. 圖次 圖 2-1-1 圖 2-1-2. 永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目標交集圖.......................................................12 經濟、社會和環境為三個相所包含的圓 ..........................................................13. 圖 2-1-3 圖 2-1-4 圖 2-1-5 圖 2-1-6 圖 2-2-1. 永續發展內涵間彼此相關聯 ..............................................................................13 環境教育等同永續發展教育 ..............................................................................18 環境教育是永續發展教育的一部分 ..................................................................19 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教育內容部分重疊 ..........................................................20 永續校園計畫推動架構圖..................................................................................23. 圖 2-2-2 圖 2-2-3 圖 2-2-4 圖 2-3-1. 永續校園計畫推動架構圖..................................................................................24 希望樹生長流程 .................................................................................................27 永續校園改造架構圖 .........................................................................................27 環境素養模式 .....................................................................................................30. 圖 2-3-2 Marcinkowski 修正之環境素養模式 ..................................................................31 圖 2-3-3 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32. V.

(8) 圖 3-1-1 圖 3-2-1 圖 4-5-1. 研究架構 ............................................................................................................4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 .........................................................................................44 次構面間的顯著性關係圖..................................................................................94. 圖 4-6-1 圖 4-6-2. 各集群人數分布圓餅圖 .....................................................................................96 各組集群內得分情況長條圖 ..............................................................................97.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依然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然而這種重 經濟輕環保的政策,使得地球的環境日益惡化。近一百年來,雖然科技日益進 步,人類享受良好的生活水準,但是提高人類生活水準的代價是我們喪失了優質 的環境品質。歸納其原因,這些環境問題源自人類思想與行為偏差,但我們應要 如何改變「人定勝天」的思想與行為?需要透過環境教育施行是解決環境問題之 根本辦法(楊冠政,1997)。 在 1975 年的貝爾格勒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明確指出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包括覺 知、知識、態度和技能等目標,還包括社會行動的參與(Hangerford & Volk, 1990)。楊冠政(1997)指出環境教育是強調環境行動及問題解決的教育,培養負責 任的環境行為,故現今的環境教育所重視的是環境行動層面,講求自身對環境所 做的友善行為。 臺灣於民國 100 年 6 月 5 日實施環境教育法,藉由教育方法來瞭解個人、社 會、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在促進民眾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進人民責任和環境 倫理,更進一步尊重各種生命、學習維護環境與生態平衡和促進社會正義,培養 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最終目標達到永續發展所制定之法律。「環境教育法」 的形式是一部經由「知」的傳遞、「態」的培養與「動」的養成等,轉變人們對環 境之思考模式,更能激起民眾積極參與與落實日常環保行動,這顯示環境保護與 環境教育除了現行健全的法律規章外,更重要的是從學校教育做起(環境教育白 皮書,2012)。 目前教育部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主要有兩股力量,一種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 所訂定的環境保護法令規章及實施計畫,如教育部實施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 建構一個安全、進步、健康、人性化、衛生之環境學習空間;另一種則是由學校 自動自發加入的「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透過以學校自評,從綠色教學、綠 色校園生活、綠色校園建築與空間、綠色行政管理等,共四面向來推動以學校本 位的環境教育。 臺灣教育部的永續校園計畫是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展計畫』中的一個項 目,強調經由校園空間與建築的改造,以及設備的操作,促進學校場域實踐永續 1.

(10) 發展之理念。永續校園主要架構包括三個元素:環境管理、永續科技及校園生態 (張子超,2009)。永續校園的硬體面包括「永續建築」及「生態環境恢復與維 護」兩大項,從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歷史、文化和生態等特色,營造創新且多樣 化的校園環境;軟體面則配合校內課程實行,各校對應校園環境改造,創造出具 備各校本土教學特色之教學教材,並配合鄰近不同教育特色的學校,形成緊密的 環境教育網絡。 教師是教育工作現場的實際工作者,在課程實施中扮演相當關鍵性之角色。 聯合國在我們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1987)報告書提到:「為了達成永續發 展所需的改變,……教師扮演著關鍵決定性角色。」若教師本身對於自校的永續 發展政策與環境教育推展一無所知,或本身抱持著消極或抗拒之態度,則永續校 園政策的實踐勢必無法達成預期成果,因此引發研究者的研究動機,希望藉由研 究瞭解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永續校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和行為。 研究者在大學時就讀師範體系的大學,目前從事教職工作已有兩年,有鑑於 教育部實施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和綠色學校夥伴網絡多年,根據綠色學校夥伴網絡 資料顯示,相較於國民中學、國民小學在這方面比較投入,目前也有許多有關永 續校園研究在研究國民小學此教育單位,但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 度和行為為何等,都需要研究者進一步去瞭解,提供給相關單位做參考,期望對 永續校園教育及推廣能有所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為瞭解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教育部推行超過十年的永續校園 計畫,目前的認知程度、態度與行為現況,擬定下列研究目的: 一、 探討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和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情況。 二、 探討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和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情況與 背景變項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永續校園執行程度較佳和一般學校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 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方面之情形。 四、 探討目前國民中學教師在永續校園素養表現之特質。. 2.

(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及回答的問題如下: 一、國民中學教師目前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為何? 二、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和行動是否受到性別、年齡、學歷、任教 年資、參與環保社團、修習有關環境課程或參加研習等簡稱背景變項的影響? 三、永續校園執行程度高和一般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和永續校園計畫的認 知、態度及行為有沒有差異? 四、目前國民中學教師在教師永續校園素養之特質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使用的名詞意義更為精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的發展,1987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簡稱 WCED)」在「我們的共同未來」報告書中所提出:「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 求,又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能力之發展方式。」整體而言,永續發展的目 標在於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及社會公平之整全。 二、永續校園計畫 永續校園計畫(Sustainable Camp Project)是由教育部在 2002 年開始推動至今, 在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下,計畫內容包括發展社區風貌、拓 展生態旅遊和整合社區共同意識等,改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 空間(教育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站)。. 三、永續發展教育 在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第 36 章(1992)中,提到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主要是經由教育、提升大眾覺知以及訓練的方式,使 3.

(12) 人民邁入更永續之未來。 四、國民中學教師 本研究的國民中學教師是指臺灣的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任職於公 立國民中學之教師。 五、永續校園認知 永續認知是指參與調查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概念認知和信 念,內容包括「永續發展內涵」、「永續發展的執行機制」、「教育部永續校園計 畫」等相關認知。 六、永續校園態度 永續態度是指參與調查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態度」、「教師對永續校 園期許」、「教師對永續校園計畫態度」等面向之同意程度。 七、永續校園行為 永續行為是指參與調查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課程規劃及實行」、「教師永 續教學中的行為意向」、「在日常生活中的永續行為」等面相實施頻率。 八、教師永續校園素養 「素養」(Literacy)一詞狹義的意義僅是指讀和寫之能力,而廣義的意義則包 含了一個人受教之情況以及一般的技能(陳明月,2007)。本研究對教師永續校園 素養定義是指教師個人關於「永續校園認知」、「永續校園態度與行為」等方面之 得分。.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永續校園認知、態度和行為情 況,茲分述研究範圍及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包括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的公立國民中學,不包括臺灣地 區的其他縣市。 4.

(13)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是針對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兼任行政教師、一般合格教師 及代理代課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包含教學專長支援教師。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是針對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永續校園認知、態度和行為之看 法。永續校園認知是指對永續發展和永續校園計畫目標、定義等一般理解程度和 信念;永續校園態度是對永續發展和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的價值觀看法;永續校 園行為是對永續校園和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永續行為。.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層級、研究時間及研究方法三面向,依序說明如下: (一)研究學校層級而言:本研究係以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公立國民 中學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到其他各級學校。 (二)研究時間而言:本研究是探討教育部永續校園實施至今對於教師所影響的 現況,研究期間從民國一○二年度至今,因此最後所作的結論與建議具有 時間上的限制。 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cross-section survey),即在某一時間內選定樣本中蒐集 所需資料,用來調查「當下」母群體狀況(王文科、王智弘,2012),故調查對 象只接受一次調查,無法測量長時間個人變化。 (三)以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部分採取立意取樣之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但是 抽樣誤差為各種抽樣方法不可避免的現象,可能會降低樣本的代表性或結果的準 確性。此外,本研究所採用之問卷為-自陳量表,可能會受到填寫者的個人經 驗、主觀認知、好惡、社會價值及自身誠實度與真實現況有所差異。因此,本研 究的結果將可能會有抽樣誤差的存在。. 5.

(14)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之關係. 一、環境教育的發展 (一)環境教育的起源與意義 環境教育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的產生與發展引起世人的高度關切。 1977 年,美國學者 Kirk 認為,保育/自然研究運動(Conservation/Nature Study Movement)和露營/戶外教育運動(Camping/Outdoor Education Movement)是今日 環境教育之最初根源。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工業化後使得歐美工業生產突飛猛進,進而產生 許多環境問題,促使世人關懷地球環境。美國學者 Carson 出版的寂靜的春天 (1962),描述 DTT 對空氣、水的汙染及野生動植物的傷害,使美國原有重視土地 資源保育的觀念擴大為空氣、水和土壤的保育,這是美國環境運動的起始(楊冠 政,1997)。 Paul & Percival Goodman(1947)是最早提出「環境教育」一詞的學者。然而在 西元 1948 年巴黎所召開的國際會議上,這個概念才開始被提及。直到英國 Keele 大學於 1965 年舉辦的教育研討會,才首次使用「環境教育」一詞(Palmer, 199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芬蘭的赫爾辛基、前蘇聯 的伯利西召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進行國際環境教育計畫,而環境教育重要性在每 次會議都會被強調(鄭東昇,1994)。 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發表人類環境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在宣言當中提到環境教育是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1977 年, 聯合國在伯利西(Tbilisi)召開「跨政府國際環境教育會議」(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對環境教育所下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 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 物理和社會文化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 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楊冠政,1997)。. 7.

(16) 臺灣在 2010 年 6 月所頒布的環境教育法將環境教育定義為:「指運用教育方 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 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因此, 我們可以說 1970 年代是世界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後各國政府紛紛頒布 環保法令大力推行環境教育,並全力解決環境問題。至於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 晚,直到 1987 年環境保護署成立,設置環境教育宣導科,開始推動環境教育,臺 灣才真正有專責單位負責推廣環境教育。. (二)環境教育的目標 二次大戰之後,隨著地球環境日益惡化,只要稍具環境敏感度的人,莫不深 感周遭環境日漸崩壞。所以,各國環境學者紛紛利用不同方法來試圖解決環境問 題,正如聯合國 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所提出「環境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工 具之一」,因此目前環境教育已被公認是改善地球環境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1975 年,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所制定的貝爾 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對於環境教育本質、目標及環境教育指導原則皆有明確 決議。憲章中定義環境教育的目標類別(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bjectives)是:協助個人與社會團體獲得整體環境相關的覺醒(awareness)、知識 (knowledge)、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評估能力(evaluation ability)、參與 (participation)。在上述目標中,包含於 Bloom(1956)所提出認知、情意、技能三大 學習領域中。而世界各國推行環境教育,莫不以此作為目標和準則。 臺灣自 1988 年環保署實施「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開始,1991 年教育部環 保小組推動加強環境教育計畫,1992 年行政院頒布「環境教育要項」,2001 年教 育部頒布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課程綱要,以及 2002 年的「環境基本法」、2011 年的「環境教育法」等一連串環境教育計畫的推行,可看出從教育宗旨、目的類 別到指導原則,皆以貝爾格勒憲章為準則。 我國行政院在 1992 年核定的「環境教育要項」中,對於環境教育的目標有以 下明確解釋(行政院,1992): 1. 藉由教育過程,藉由教育過程,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倫理、知識、 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2. 以人文理念和科學方法,致力於生態保育及環境資源合理經營,以保障人類社 8.

(17) 會之永續發展。 3. 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互益互存之理念,倡導珍惜資源,使全民崇尚自然, 實踐節約能源、惜福、愛物及減廢之生活方式。 從 1992 年行政院核定的「環境教育要項」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環境教育的 推動已納入永續發展的概念,並且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互益互存之理念,以 達到人類社會之永續發展。在國際已把追求永續發展變成是一種趨勢之下,教育 部的環境保護小組在 1998 年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 略」,並擬定三項目標: 1. 遵行我國憲法基本國策,指定教育部負責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及資源 利用等永續發展觀念之教育等事宜諸事項。 2. 加強推動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教育,使全民皆能認識環境問題,瞭解並關 切資源與生活環境間之關係,進而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之實踐 者。 3. 宣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政策強調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期藉由教育過 程培育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 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另外,依照永續發展基本原則及願景,再參照聯合國 21 世紀議程及世界各國 相關文件,2004 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臺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 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訂定為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以永續海島臺灣為主軸,作為我 國推動永續發展之基本策略及行動指導方針,致力於永續環境、永續社會及永續 經濟三面向發展, 綜觀以上我國環境教育上的推廣,可發現永續發展已經成我國政府落實環境 保護及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永續教育也成為臺灣在 21 世紀環境教育的推動重 點,尤其是在學校體系中,永續教育的如何去融入與師資培育及課程開發等,在 環境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二、永續發展之內涵 (一)永續發展的起源與定義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歷經了經濟的快速成長,在追求工業化及都市化的目標 9.

(18) 之下,卻忽略伴隨而來的環境變化、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消逝、全球資源耗竭等重 大代價。1972 年,世界趨勢的研究報告「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是 以計算機模擬方法,由唐妮菈.米道斯(Donella Meadows)為首的一批西方科學家 組成羅馬俱樂部所提出報告,表示地球生態的有限性,對全球發展影響十分重 大,以人類無節制使用非再生資源的方式,這些資源在未來二十至五十年內就將 會消耗殆盡,屆時,替代手段若無,人類歷史文明與生活水平將無法避免倒回好 幾百年(楊冠政,2011)。 由於「成長的極限」一書用詞激烈,過度誇大人口成長、環境汙染、能源和 糧食缺乏等問題的嚴重性,即使反對和批評的意見很多,但是該世界趨勢研究報 告明顯指出地球發展面臨到困境和潛伏著危機之警告,無疑給人類一個重大警 示,即使到今天,人們都不能過度盲目樂觀(盧志銘,1998)。 「永續發展」可分成「永續」和「發展」這兩個名詞來解釋。永續(sustain)一 詞來自於拉丁語 sustence,意思是保持繼續提高或維持下去。發展的內涵,狹義指 的是各領域之經濟活動,其目標是利潤和產值的成長、財富和物質的增加;廣義 的發展內涵,經濟成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人們必須使全球事物朝向最有利的方 向改變而且不單只是對人類有利(盧誌銘,1998)。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 1987 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 (Our Common Future)報告書,將永續發展的基本定義如下:「能滿足當代需求,同 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而「永續發展」本身應包含永續性 (Sustainability)、公平性(Fairness)、及共同性(Commonality)三項原則,這三項原 則,分別對應到經濟、社會和自然層面,經濟層面來說,應該建立在保護地球自 然系統基礎上的可持續經濟成長;社會層面來說,應該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 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自然生態層面來說,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通過「二 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再進一步把永續發展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而 十年後(2002 年),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約翰尼斯 堡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Johannesburg Summit),在會中檢討人類社會落實永續發展的成果(張子超,2009),下表 2-1-1 整理出國際永續發展歷程。. 10.

(19) 表 2-1-1 年代. 國際永續發展的歷程 國際永續發展歷程概述. 1972. 世界各國政府共同探討當代環境問題與策略的第一次國際會議是由聯合國在瑞典 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在會中還發表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1975. 貝爾格勒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提出貝爾格勒憲章。. 1980. 首先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是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發佈「世界保育方案」報告。. 1987.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永續發 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使 永續發展定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策略與目標。. 1992. 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第一屆「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會議中支 持永續發展的理念,並通過「聯合國 21 世紀議程(Agenda 21)」作為全球推動永續 發展的行動方案。(張子超,2009). 1993. 創立「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召開永續發展委員會之組織會議,此後各國應 提出對 21 世紀議程的執行狀況在永續發展委員會之會議中。. 1998. 聯合國會員簽訂「京都議定書」,制定對二氧化碳減低排放量的目標,地球環境保 護已跨國界建立共識。. 2002. 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簡稱 Rio+10;在會議中檢討 人類社會落實永續發展的成果。(張子超,2009). 2012. 聯合國在 1992 年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地球高峰會」之二十年後的永續發展大 會,稱為「Rio+20」,正式名稱為「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io+20 的會議討論未來 20 年該如何推展永續發展,希 望能評估全球,開創一個世界的進展。本次會議還有兩大討論主題:(1)永續發 展體制架構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永續發展及 消除貧窮之脈絡下的綠色經濟。此外,還有三大目標為:(1)檢討已執行之永續 發展進展及差距;(2)處理新浮現的挑戰對永續發展;(3)重新作出政治承諾。 (引自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BCSD,2014). 2002~ 2002 年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告 2005~2014 年為「永續發展十年教育期」(Decade of 2014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 DESD) ,期望在這十年內能落實全球 永續發展教育,並會中通過 57/254 號決議案,決議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負責該活動之推廣。. 11.

(20) 2002 年 Herremans 和 Reid 提出「永續發展」應顧及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關聯 性,亦即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部分是緊密結合的共同體,三者的平衡點即是以永 續發展的中心目標,永續發展的重要精神在於追求社會、經濟與環境三面向的均 衡發展,即: 1. 社會層面 (Social):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荷力之 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意指在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類的生存需 求時,仍然須維持公平分配的原則。 2. 經濟層面 (Economic):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 代需求的能力」,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經濟持續成長的前提,要立基 於對地球自然環境的保護基礎。 3. 環境層面 (Environmental):永續發展的定義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 產和更新能力」人類應盡量減少對環境之損害,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者之間的關係可用圖 2-1-1 表示:. 圖 2-1-1. 永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目標交集圖 (資料來源:Herremans, 2002). 12.

(21) 李永展、陳錦賜(2001)認為環境、社會、經濟三者非獨立而是有相互影響之特 質,三者的關係可以用同心圓來看待,將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相包含的圓,如 圖 2-1-2。社會與經濟包含在環境之中,生態系統如果沒有人類還是可以照常運 作,若生態系統遭受到破壞,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維持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人類社會才可能永續生存,維持環境的永續發展是永續發展的最高原則。. 圖 2-1-2. 經濟、社會和環境為三個相所包含的圓 (資料來源:李永展、陳錦賜,2001). 王鑫(2003)指出永續發展的主要內涵有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這三 個內涵間彼此相關聯,也互相影響,如圖 2-1-3 所示:. 圖 2-1-3. 永續發展內涵間彼此相關聯 (資料來源:王鑫,2003). 13.

(22) (二)國內對永續發展的推動 臺灣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發展,已從傳統農業經濟轉型成功商業經濟; 再由勞力密集的輕工業轉型成為技術密集的資訊科技經濟,亞洲四小龍之歷 程已成為開發中國家典範,也大幅提升我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構築了世界 經濟重要地位。但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半個世紀內,環境付出相當慘痛的代 價,也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永續發展。因此,要如何使經濟和競爭力得以持續 維持,但又要確保環境品質與然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使國家發展朝向永續發 展為原則,是當今臺灣在二十一世紀當中,最重要之課題。 為因應聯合國在 1992 年召開「地球高峰會議」後世界永續發展之潮流與 趨勢,我國行政院在 1994 年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其後於將 該政策指導小組提升擴大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來 專門負責永續發展工作協調及政策諮詢,合理運用資源、加強保護自然生 態、推動保育地球環境、積極參與國際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育相關事務等。民 國 89 年 4 月行政院制定「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二十一世紀議程」, 作為國家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永續發展策略;當時陳水扁總統於 2002 年 10 月 19 日提出以 2003 年作為臺灣永續發展行動元年,簡稱為「永續元年」(國家 永續發展政策綱領,2009)。 2000 年行政院院會通過「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二十一世紀議 程」,該議程因應現今發展,於 2004 年以永續海島臺灣為主軸,修訂「臺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以永續環境、永續社會及永續 經濟這三面向,訂定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以作為臺灣推動永續發展的行動指 導方針及基本策略。但到了 2009 年又再作修正,指出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 的四大願景與十項原則,內涵如下表 2-1-2 及表 2-1-3。. 14.

(23) 表 2-1-2. 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願景. 多. 臺灣是一座小島,幅員不大,但因地形、氣候關係,生物資源、物類. 樣. 卻相當豐富。在惜用資源以追求必要滿足物質生活過程中,應該提昇. 的. 大眾的環保意識和素質教育,使其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應共存共榮的. 生. 相處之道,以強化臺灣生物多樣性所建構的功能網。. 態 寧. 臺灣能恢復「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之原有風貌必須依靠下列兩方面. 適. 來實現-自然環境方面,生態保育措施發揮功效和環境污染控制得. 的. 宜;居住環境方面,生活圈內如:公園、停車場、教育藝文場所、醫. 環. 療保健體育場及無障礙空間等公共設施期望能漸趨完善。. 境 福. 「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文化無際」. 祉. 應是福祉社會的寫照。當就業安全制度建立後只要勤勞,人人皆有所. 的. 用;當福利制度完備後,鰥、寡、孤、獨、廢、疾者,人人皆有所. 社. 養。醫療體系健全及文化措施豐富後,全體國民之健康及精神將精. 會. 進,進而全民能凝聚共識,珍惜所有,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 享有無虞無懼的日常生活。. 繁. 面對全球化的廿一世紀,我國的經濟發展更能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 榮. 爭;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 的. 業體系,成為東亞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 經. 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供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 濟. 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網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 信、運輸、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昇效 率,增進國家競爭力。 (資料來源: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綱領,2009). 15.

(24) 表 2-1-3.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世代公平原則 當代國人有責任維護、確保足夠的資源,供未來世代子孫享 用,以求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平衡考量原則 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會正義應平衡考量。 環境承載原則 社會及經濟之發展應不超過環境承載力。 優先預防原則 推動環境影響評估等之預防措施,減少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 之破壞。 社會公義原則 環境資源、社會及經濟分配應符合公平及正義原則。 健康維護原則 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得危害國人健康。 公開參與原則 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彙集社會各層面之期望和意見,經過充 分的溝通,在透明化的原則之下,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制 定。 科技創新原則 以科學精神和方法為基礎,擬定永續發展的相關對策並評估 政策風險;透過科技創新,增強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 社會正義之三重目標動力。調整決策機制,並建立落實永續 發展之相關制度。 政策整合原則 制定永續發展方案,應整體考量生態系統之生生不息;推動 永續發展政策,應整合政府及民間部門,使各盡其責、克竟 全功。 國際參與原則 遵循聯合國及國際公約規範,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 對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外援,永續發展應列入重點項目。 (資料來源:引自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綱領,2009). 三、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之關係 (一)永續發展教育的脈絡 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隨著永續發展一詞 演變而來,在國際上關於永續發展教育的歷史脈絡發展,整理出下表 2-1-4。. 16.

(25) 表 2-1-4 年代 1992. 國際永續發展教育歷程概述 國際永續發展教育歷程概述. 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通過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除了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 體行動方案外,並且明確指出:「教育促進永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决 環境和發展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3. 聯合國設置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持續推動永續發展教育。. 2000. 聯合國通過千禧年發展目標,承諾將在 2015 年前,幫助環境永續發 展之能力。. 2002. 千禧年目標不僅是全世界對發展的期望,還包括普遍接受人類價值 和權利。其中,強調教育是重要投入目標與指標。. 2003. 據聯合國大會的决定,教科文组織(UNESCO)在起草「聯合國永續發 展教育十年計畫 2005-2014」草案時,根據聯合國長期關注的「教育 和「永續發展」二個領域,進一步深化了永續發展教育内涵。在草 案中明確指出:對永續發展而言,教育是關鍵。「永續發展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簡稱 ESD)」,必須考慮永續 性之三領域-即環境、經濟和社會(包括文化)。. 2005. 聯合國大會會議提出: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計畫施行時 間自 2005 年至 2014 年,指定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這個計畫。 提出千禧年發展計畫(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2006- 2015,簡稱 MDG)目標有以下八項:普及初等教育、降低兒童死亡、促進兩性平 等、消滅貧窮飢餓、與疾病作抗爭、改善產婦保健、全球夥伴關 係、確保環境永續力等。. 2005~. 「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迄今. Development, 簡稱 UNDESD 或 DESD)期望透過教育之各項活動,改 變世界人類對環境的價值觀,人們對於世界的挑戰與問題能有正確 而全面之認知「敏感度、知識」,對於這樣的挑戰能有正向積極之 「態度」,也能具備做出正確決定與解決問題之技能「行動技能、參 與能力」。. 17.

(26) (二)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 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下簡稱 ESD)整合 三大領域: 1.社會文化領域方面:強調人權議題、性別平等、人類和平與安全、健康、HIV & AIDS 防治、文化多樣性、不同文化間的瞭解、新管理模式。 2.環境領域方面:強調自然資源保育(水、能源、農業、生物多樣性)、氣候變 遷、鄉村發展、永續的都市化、疾病防治與減輕 3.經濟領域方面:強調消滅貧窮、全體的義務與責任、重新定義市場經濟。 這些議題自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簡稱 DESD)實施以來,大部分 都在 ESD 架構下陸續展開,雖然 ESD 與許多新興議題的教育相關連,但是,幾 乎所有的區域報告中,都會強調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以下簡稱 EE)與 ESD 相互之間的關係。許多國家的環境教育,早經深植於該國正式的教 育系統中。今日 ESD 與 EE 同步存在與發展,而這兩者的區別如下:對於 EE 系 統較未深根之國家來說,ESD 和 DESD 提供一個新機會 –創建新架構的起程和 可能性 – 能讓他們迎頭趕上 EE 傳統很強之國家。 2007 年第四屆國際環境教育會議(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產生 Ahmedabad 宣言,將 EE 和 ESD 之間關係分成以下 三種類型,其關係敘述如下(引自張珍悅、徐勝一,2010): Ⅰ 環境教育等同永續發展教育. 圖 2-1-4. 環境教育等同永續發展教育. (資料來源:UNESCO/DESD, Meanings of ESD, 2009 引自張珍悅、徐勝一,2010). 18.

(27) 環境教育包含社會-經濟與政治等面向時,EE 等同於 ESD。環境教育從以前 就深耕人心,長期以來它影響到不平等、貧窮、倫理、價值觀等問題。ESD 的出 現就不需要取代或更新 EE,也不必做區別,因為 EE 已經做得非常好。最糟的情 況是 ESD 在 EE 底下無發揮支持力量:沒有反應時勢所趨的計畫和方向、沒有影 響相關政策決定,如:DESD 的執行和國際社群力量興起等。有些國家 EE 仍然 是主導地位,人們明確瞭解 EE 勝過於 ESD(如:美國)。有些政府則加入國際團 體,得到國際 ESD 策略的支援,再落實於國內的各項計畫中。他們不需要改變原 本的 EE,我們稱它是:朝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如臺灣);或朝向永續型社會的 環境教育(如巴西)。. Ⅱ 環境教育是永續發展教育的一部分. 圖 2-1-5. 環境教育是永續發展教育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NESCO/DESD, Meanings of ESD, 2009 引自張珍悅、徐勝一,2010). 有些地區 EE 較狹隘聚焦在自然資源管理、自然保育、環境保護;而 ESD 則不間斷地帶入政治、經濟、社會的、文化等方面思考。就此狀況而言,EE 顯得 不符時代需求,需要被 ESD 取代和更新,因為 ESD 不僅聚焦我們的地球,更關 懷人類未來環境和永續發展。世界上些許國家因 ESD 出現,刺激 EE 的改革;一 些沒有 EE 傳統之國家,DESD 的計劃行動提供一個輔助的開端(如越南、阿拉 伯國家等)。. 19.

(28) Ⅲ 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教育的內容部分重疊. 圖 2-1-6. 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教育內容部分重疊 (資料來源:UNESCO/DESD, Meanings of ESD, 2009 引自張珍悅、徐勝一,2010). 呈現雙主軸共生的未來架構,EE 和 ESD 之存在既有必須性又有其正當性, 此二者之間雖然有重疊但還是有區別。因舊有 EE 基礎建設和計畫之緣故,不須犧 牲現存 EE,但從現在到未來世代,我們需要公部門管理和支持 ESD。而 EE 的支 援也是 ESD 發展必要的關鍵因素,但 EE 需要加強重要領域新議題(如:文化、 經濟和社會領域)和內涵。所以,EE 和 ESD 二者可視為平行發展的機制與政 策,二者也可以產生合作機制,以確保 EE 有 ESD 多元化思考面向(如:加拿 大、荷蘭、希臘)。. 小結 本節主要探討環境教育、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之間的關係, 由文獻回顧中,瞭解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的定義、緣起以及國內外的發展過程。 比起國際上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的推動,我國雖慢了不少,但目前也順應國際潮 流及國內實際需求發展出一套適合國人的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政策。 最後,在文獻回顧中提到環境教育與永續教育之間的差異,以臺灣來說,環 境教育法也在民國 100 年正式實施,國內環境教育已經漸趨發展成熟,較晚才進 入到國內的永續發展教育,可以用臺灣現有的環境教育作為基礎,把環境教育轉 向成為具有「永續發展型的環境教育」使我們對永續發展更為瞭解,發展永續教 育也更容易進行全民推動。. 20.

(29) 第二節. 永續校園與綠色學校. 一、永續校園的緣起與發展. (一)永續校園的定義及內容範疇 永續校園(Sustainable campus)是國際永續發展思潮下的產物(王鑫,2002), 永續校園之原始意涵指學校師生、行政及相關人員,透過教育、適當經營與管 理,使得學校得以永續經營。 永續校園就是將校園設計成具有環保性、前瞻性及永續性以的優質校園。換 言之,永續校園是一處環境教育基地,規劃一是注重校園環境;二是綠色建築技 術(江哲銘,2002)。 永續校園內涵可歸納為「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部分就是學校的工 程技術與環境建設,是否符合永續之宗旨;軟體部分則指硬體之外的所有永續環 境教育措施,有生活、教學、行政等三面向(林憲德,2004)。 可以從下表 2-2-1 的四大方向界定:. 表 2-2-1 空間及環. 永續校園的內容範疇. 學校空間利用及硬體建築規劃、建材使用、設施的維護與管理。. 境管理 環境政策. 藉由校園環境稽核和環境資源調查可以協助全校師生瞭解學校的 環境現況,並據以擬定學校環境政策,列為環境改善目標。 校園處處是良好的資源環境,應利用校園作為正規課程的教學資. 教學利用. 源,進行戶外教學,讓學生在自然中獲得最自然的生活體驗.培 養學生關懷環境、愛護環境的情操。. 校園生活. 讓師生身體力行的環保生活,將環保活動融入校園生活,學校成 員要參與規劃改善校園的環境行動,養成負責任環境保護行為。 (資料來源:王鑫,2000). 21.

(30) 根據永續校園規劃設計管理手冊中提到,國內的永續校園計畫從新校園運動 開始萌芽。在 1999 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其中校園建築損傷嚴重,在災區重建 方面,對過去與永續概念不符的校園規劃,各界紛紛提出許多新的理念,教育部 在重建議題上整合各界意見後,進一步再提出「新校園運動」,希望藉由教育具有 最直接且基本之效益與功能,明確指出建構「永續發展之綠色學校環境」之目 標,在進行永續校園規劃時,可以將本土教育環境及綠色校園概念結合。. (二)教育部的永續校園計畫 教育部在 2002 年起開始規劃「永續校園推廣計畫」,這計畫隸屬於行政院 「挑戰 2008 —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其中一部分,最主要是要建立安全、 進步、健康、衛生且人性化的學習空間,加速推動校園公共工程改造計畫。「永續 校園推廣計畫」可以整合學校附近社區共同意識,建立社區風貌和拓展生態旅遊 等,改造校園環境,並結合校園綠色技術之實施,進而增進國內綠色產業效益推 廣,刺激擴大內需和提振國內景氣等功能,結合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來促成教育 改革之目標。(教育部永續校園指南手冊,2006) 永續校園包含兩個項目,其中之一的「硬體」部分包括「永續建築」以及 「生態環境恢復與維護」兩大項目,創造出多樣且不同的校園環境要從瞭解自身 校園地域、生態、歷史與文化等特色;另一個「軟體」部分,配合校內課程實 行,各校對自身校園改造,創造出具有各校特色之教學教材,更可以形成緊密的 環境教育聯絡網,藉由配合鄰近不同特色之學校。是教育部推行永續校園計畫之 最主要目的。 圖 2-2-1 中表示計畫由教育部及永續校園專家技術小組負責,向外委辦計畫 及委託專業輔導團隊。委辦計畫分別有:永續校園成果分析與宣傳、「教育部輔助 永續校園生態水池」設置及水質調查計畫、大專生協力地方推動永續校園校園計 畫。專業輔導團隊又區分為北區輔導團及南區輔導團,教育部及輔導團會直接對 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對國中小進行輔導。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則受輔導團隊輔導。受 輔助學校另外還受到社會資源的幫助,如建築師、社區民眾及社團、家長(教育 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2014)。. 22.

(31) 圖 2-2-1. 永續校園計畫推動架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2014). (三)永續校園的硬體和軟體內涵 根據教育部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永續校園硬體方面含括「生態環境恢復 與維護」以及「永續建築」兩大項目,根據教育部的永續校園營造指南手冊 (2006),研究者對其硬體內涵做出表表 2-2-2 分類: 表 2-2-2. 永續校園的硬體分類. 基地環. 包括微氣候的建築配置(通風和採光等)、簡約節能的建築方式、汙. 境永續. 水處理系統管理、學校環境設施結合地方既有建設運用等。. 生態循. 水循環(生態汙水處理、基地保水度、敷地透水)、生物多樣化(原. 環 能源、 資源管 理. 生物種保護與棲地維持)、生態園藝(生態植栽與有機園藝等)。 節約能源(綠色空調、綠色照明、建築物節能)、自然資源利用(風 力和太陽能利用)、水資源管理再利用(省水管理及中水、雨水再利 用)、資源再利用(廢棄物如資源回收和廚餘蒐集、材料保存與利用 等)。. 23.

(32) 表 2-2-2 健康建 築環境. 永續校園的硬體分類(續). 健康音環境(校園安寧確保、室內音響品質確保)、健康光環境(充 足光線強度、確保光線品質、活潑健康的色彩計畫)、健康熱(溫 度)環境、健康空氣環境、健康水環境、健康振動和電磁環境。 綠建築的九大指標:1.生物多樣性、2.綠化量、3.基地保水、4.日常. 綠建築. 節能、5.CO2 減量、6.廢棄物、7.室內環境、8.水資源、9.汙水垃圾 改善。(林憲德,2005) (資料來源:張哲生,2006,永續校園指南手冊). 永續校園除了硬體建設和管理外,軟體方面,發展出教學特色的教學教材, 也是很重要的另一部分,這方面還需要環境特色教學的落實。 永續校園的概念是藉由突破制式管理原則與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下,學校既 是永續發展的教育基地也是執行的中心,建立社區風貌、匯流社區共同意識、拓 展生態旅遊等,改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張子超, 2004)。上述以學校作為社區營造與城鄉發展之中心如下圖 2-2-2 所示。. 圖 2-2-2. 永續校園計畫推動架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2014). 24.

(33) 二、綠色學校的內涵. (一)綠色學校的定義 由國內推廣綠色學校的文獻中,可知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想法和與意見, 進而有不同之見解。整體而言,綠色學校是指願意並採取具體行動,建構出一個 具有生態思維、關懷尊重、並透過師生參與行動學習的學校。下表 2-2-3 是幾位國 內專家學者對綠色學校所提的定義: 表 2-2-3 定義者 張子超 (2000). 專家學者對綠色學校的定義 綠色學校的定義. 綠色學校必須以環保為主要理念,使學校不能脫離永續發展之潮 流,從學校經營政策、建築規劃、教學課程與校園生活等層面 上,成為一個綠色化之學校。. 王順美 (2004). 綠色學校並非只是在課程上傳遞環境知識,而是要鼓勵全校師生 主動發起環境改善運動,將生態思維逐漸融入,使學校的整體氣 氛改變 綠色學校是指一所全校師生的心靈、聲音、倫理思想是綠色一致. 王俊秀. 之思想。換句話說,是一所充滿力行環保成員『綠人』之學校, 在這所學校有綠色校園政策、綠色教材與教育課程、力行綠色採. (1999). 購和消費行為,全校過著綠色簡樸之生活。. 教育部綠. 綠色學校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心靈環保,並從環境教育出發,表. 色學校伙. 現在學校的管理計畫與環境政策、學校師生的生活、學校的教育. 伴網絡. 計畫與教學、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等四種面向。. (2014). (二)綠色學校的四大願景 國內綠色學校的發展從 1999 年至今近十五年,已經有段時間,也漸趨發展成 熟。張子超(2000)對於國內的綠色學校,擬定出以下表 2-2-4 四大願景:. 25.

(34) 表 2-2-4 四大願景 學校環境政 策與管理 學校校園. 綠色學校的四大願景 主. 要. 內. 涵. 學校要有行動綱領及環境政策,其實施項目包括學校環境政 策、校園環境調查、環境稽核、環保小組組織、整合社區資源 等。 綠色學校空間設置與校園建築是合乎環保的、人性化、安全的 設計,師生參與設計與規劃和經常利用校園、進行大自然的體. 規劃. 驗活動、並重視地方文化資產、關懷生命與弱勢者。 其內涵之要項包括許多方面:能源、水資源節約、寧靜、安. 綠色生活. 全、和樂、綠色消費、負責任的綠色行為、垃圾分類、資源回 收、綠色思潮、愛好和平、自然和諧、簡樸生活等面向。 師生及學校行政共同推動校園內及校園外的環境宣導之活動,. 環境教學. 例如:教導環境知識—綠色課程研發、融入式教學;為環境而 活動—環境主題活動、環境議題行動研究;在環境中教學—社 區與學校教學步道、鄉土與戶外教育。 (資料來源:張子超,2000,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 臺灣自民國八十九年起,推動綠色學校計畫;名稱為「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 絡計畫」 ,是一種教育部提供經費,藉由網站分享及給予希望樹葉子獎勵的方式來 推動,最主要強調自願參與,以學校自評,從綠色校園生活、綠色教學、綠色校 園建築與空間、綠色行政管理,共四個面向推動學校本位的環境教育;鼓勵伙伴 上網分享各自的環境教學或環境行動,再由中心辦公室評量後,給予希望樹葉的 獎勵,遂帶動學校參與社會共同學習、組織轉型,建立綠色學校並改變學校文 化。目前臺灣已有 3,623 所高中、國中小學加入了綠色學校伙伴(綠色學校伙伴網 絡,2014)。 我們可以從教育部綠色學校伙伴網絡的網站上看到臺灣各學校推動綠色學校 的情形,也可藉由學校獲得到的葉片數的多寡來判斷學校的永續校園和綠色學校 的努力程度。「希望樹」是為了鼓勵綠色學校的伙伴所設計的精神獎勵辦法。只要 登錄成為伙伴,就會將學校標示為「希望種子」,接著視學校在網路上的推動與分 享,就可以讓希望樹發芽長成樹苗,再長葉片,做的愈多樹葉就會愈茂盛,之後 將會開花、結果,甚至擴展變成一片希望森林,如下圖 2-2-3 所示。 26.

(35) 圖 2-2-3. 希望樹生長流程 (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2014). (三)永續校園和綠色學校的關聯 目前綠色學校和永續校園都是教育部在各級學校所推行最主要的環境教 育政策,國內綠色學校的發展從 1999 開始,比永續校園早了三年;而永續校 園計畫在 2002 年被劃入政府「挑戰 2008 —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並持續 有政府經費補助學校施作硬體設施和規劃軟體課程等,而永續校園的改造架 構圖結合綠色學校可以用下圖 2-2-4 來表示:. 圖 2-2-4. 永續校園改造架構圖 (資料來源:永續校園指南手冊,2006) 27.

(36) 小結 本節主要是探討臺灣的永續校園和綠色學校目前的發展概況,永續校園由政 府持續補助經費來幫助學校發展校園永續的硬體設施和軟體課程等;綠色學校則 是強調自願參與,以學校自評,從綠色校園建築與空間、綠色行政管理、綠色校 園生活、綠色教學,共計四個面向推動學校本位的環境教育。 藉由前面的文獻回顧,我們可瞭解主導單位教育部施行這兩項政策已經超過 十年,永續校園和綠色學校的內涵已深耕於各級學校,對於研究者研究國民中學 教師對永續校園政策的認知、態度、行動,更能夠清楚探究與檢視。. 第三節. 環境行為與教師永續教育. 本研究調查國民中學教師永續發展態度、教師對永續校園期許、教師對永續 校園計畫態度等是屬於永續態度的一部分;以及教師永續課程規劃及實行、教師 永續課程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永續行動等實施頻率,都是屬於永續行為的一部 分;以下環境行為和教師的永續教育態度與行為部分做討論。. 一、環境行為內涵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有對環 境負責的公民,此一公民須對環境及其問題具有覺知與敏感性;他須具有環境及 其問題的基本知識;他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之技能;他對環境及其問題有關 切的情感並能主動參與環境的保護與改進;他能主動參與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工 作(楊冠政,1997)。 關於永續行動及技能,依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Hungerford(1985)認為負責任 的環境公民行動,應該要包含下列五種行動(引自楊冠政,1997): (一)生態管理(ecomangement):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其最主要目的是在改進 環境缺點或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如:垃圾處理、資源回收、淨灘、清掃 校園等、水土保持等,都可稱作生態管理行動。 28.

(37) (二)說服(persuasion):為環境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通常可分為理性訴求、情 緒性訴求及強迫性訴求這三種說服,都是藉由人際溝通行動來改變人類對 於環境的想法及行動。 (三)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團體或個人對某種特定工業或商業行為改變所 做的經濟威脅,此為消費者主義所採取的行動,此種環境行動可分為直接 杯葛、間接杯葛和消費者保育等三者環境行動,都是藉由消費者本身行為 來迫使商業或工業團體來改變政策及行動。 (四)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達成某種環境目的藉著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 活動。這類型的政治行動會使政府所做的環境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五)法律行動(legal action):採取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如:向環保局檢舉噪音 及河川汙染等。. 二、環境行為與相關變項之行為模式 已經有許多環境教育學者將環境行為之相關變項,依照其相互間關係,以及 對環境行為表現的影響,建立行為模式(behavior model),來解釋環境行為的形成 與改變,以下有幾種環境行為模式說明如下:. 1. 環境素養模式 1985 年 Hungerford &Tomera 為了預測負責的環境行為,提出下圖 2-3-1 的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這模式是由八個要素組成,即 生態學概念、內外控信念、問題的知識、信念、價值觀、態度、上述的八個變 項之間,具有互動的作用以促使個體成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也就是具有環 境行為能力之公民,因此實際上,「環境素養」和「負責的環境行為」可說是 具有相同的意義(引自楊冠政,1993)。. 29.

(38) 圖 2-3-1. 環境素養模式. (資料來源:Hungerford &Tomera, 1985, 引自楊冠政,1993). Sia et al.(1985)利用逐步迴歸方法去決定此模式中八個變項對負責的環境行為 之預測力。根據其結果,認為在此模式中有三個變項對決定環境行為最具有影響 力,分別是-環境敏感度、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與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 而後 Marcinkowski(1988)彙集各學者對此模式中各變項的研究成果,建議如圖 2-3-2(引自楊冠政,1993)之修正模式,修正模式中將原有的「環境行動策略」 變項更改為公民行動。公民行動的產生與「準備行動」和「行動動機」兩個變項 有關,而「行動動機」的形成賴於「口頭承諾」和「與個人責任感」;「準備行 動」的形成賴於「應用行動策略的技能」與「行動策略知識」。. 30.

(39) 圖 2-3-2 Marcinkowski 修正之環境素養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3). 2. 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在(1986/7)年提出了圖 2-3-3 的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可知產生環 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具有採取行動的意圖(Intention to act),而這意圖又為 若干變項所操縱。當個人具有意圖之前必先認清一組特別問題的存在,因此有 關問題的知識(Knowledge of action)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 另一個影響個人將知識轉為行動的變項就是行動的技能(Action skill)。而 行動技能之產生,尚需相關的知識。聯合環境問題的知識、行動策略的知識和 行動技能,使個人具有能力採取行動。僅有能力尚不足以產生行動,個人尚需 31.

(40) 「期望」(desire)行動,而個人的期望都受一組個性因素所影響,這包括內外控 信念(Locus of control)、態度(Attitudes)、個人責任感(Personal responsibility)。 若個人對環境及行動有積極的態度、內控的信念高,且認為個人採取某些行動 能有助於解決某環境問題,則其針對環境問題就能表達出較高的行動意圖。 Hines 的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式說明環境行為相關變項,可以藉由教育力量 改變,最顯著的是行動技能行動策略知識和問題的知識,這些都掌握在教育人 員的手中(楊冠政,1993)。. 圖 2-3-3. 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Hines,1986/7). 三、永續教育的理念與原則 永續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下,逐漸於 1990 年代運育發展,面臨各種不同挑戰壓力及對未來願景的期許之下,成為不同 以往的學門領域,希望藉由教育過程,達到社會、環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 「未達成永續發展所需的轉變,……教師扮演著關鍵決定性角色。」(Our Common Future,1987);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tta Annan)在 2002 年永續 發展高峰會上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鑰匙」,落實永續發展教育已是刻不容 32.

(41) 緩。環境教育學者 Van Matre(1990)認為當前環境教育成效不彰的基本原因在於環 境教育教學觀念含糊籠統、目標不明確。教師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個人理念對永 續教育教學有相當的影響力,教學活動需透過教師進行規劃與實施,相同的教學 設計常因教師教學專業的表現而有不同教學成效。 Macleod(1992)曾列出教育所必須提供的永續世界觀,這些永續世界觀有助於 教師釐清永續發展的理念,本研究會以下述世界觀之其中幾項來探討教師關於永 續發展的理念與原則,這些世界觀包括下列幾項: 1. 確保代際的公平與正義。 2. 保存自然資本及永續收益。 3. 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完整性。 4. 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5. 支持先前預防及事先警戒的政策方式。 6. 追求質性發展。 7. 限制自然資源利用。 8. 確保效率。 9. 環境價值價格化。 10. 確保可回復性經濟。 11. 社區參與。. 四、永續教育的環境態度與技能 (一)教師的永續世界觀 Sterling and EDET(the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roup,1992)建議永續教育應使個人及群體明瞭以下八項永續世界觀,此八項世 界觀內涵較重視偏向個人態度與技能,教師須具備正確的永續發展態度及技能, 才能透過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正確之永續發展態度及技能。因此,本研究擷取部 分 Sterling 所描述的世界觀內涵來作為教師關於永續發展的態度與技能,此八項永 續世界觀如下所示:.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