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女性主義源自於亞、非、歐洲各地的婦女自主行動,於 1972 年法國女性 主義學者 Francoise D'Eaubonne 提出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主張科技文明 對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造成的破壞,人類剝削自然,有如男人剝削女人一樣。美 國學者 Yenstra King 於 1976 年開始在課堂上使用這個名詞,並於 1980 年於美國 麻省舉辦第一次生態女性主義會議,指出生態女性主義為一認同女人的運動,生 態女性主義不僅從女性主義觀點關心公害防治和生態保育,進而探討女性與自然 雙重被宰制之悶的意識型態關聯性,並企圖拆解所有的宰制關係,包括性別、種 族、階級、人類中心思想等等,以追求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顧燕翎,1996)。

婦女因為食物採集、能源預備、環境的清潔,比男人對自然環境更為敏感、

注意與了解(王順美等,1998;葉為欣,1998;Russel Stone、蕭新煌、范綱華,2001)。

以環境而言,女性在生理及社會關係上,都是較不利的受害者,由於婦女的生育 功能,使她們不只關心自身,更關心下一代,當她們對生態變化足以妨礙下一代 的生存空間,自然對環境保護的行動力也較男性更具勇氣(松井耶依,1993),自然 較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運動。

環境的惡化首當其衝的是經營家務勞動與生計的婦女:當樹林不見了、水資 源污染或乾涸、土地因為氣候變遷造成耕種的困難,婦女在食物、醫藥與教育上 必然承受更重的負擔。因此,可持續生計發展、森林保護、安全的水、土地權與 土地經營、再生能源、企業對環境的責任、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反對工業廢棄物 等訴求,成為生態女性主義實踐的方案(Russel Stone 等,2001)。

一、婦女環境行動的倡議~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女性由於扮演維持生命的角色,所以對自然界比體性有更高的敏感度

(Ruether,引自葉為欣,1998)。朮親們照顧家人的生活,特別意識到環保公害及無 限制開發自然資源帶來的災害,因此朮親也常是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者。

工業化的過程中,女性因被視為待開發的自然資源而受到剝削,也因為教育 普及而啟蒙,發展出自覺的力量,衍生了婦女運動。歐美的生態女性主義主張結 合婦女運動與環境運動,並將體性與女性的才能特質充分表現,並且保有自然的 完整性(Merchant,1993;引自王順美等,1998)。生態女性主義堅持生命之間的關 連性以及日常的實踐,不強調男女的差異與女性的本質,並不排斥男性的參與,

更鼓勵男性參加生命維護的工作(顧燕翎,1996)。

生態女性主義其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模式,主張整合生產與消費達到去 工業化和去商品化的目標,不僅在行動上實踐生活環保,也堅持以身體力行的行 動力實踐其價值觀,建立一個互助、關愛、非暴力、非層級化組織及永續生活的 保存(顧燕翎,1996)。

二、生態女性主義的價值觀

Birkeland(1993;引自顧燕翎,1996)提出生態女性主義同信守的通則:

(一) 生物中心觀: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體,任何一部分受到損 傷,生態體系都會失衡或受害。自然資源不應私有化,應由人類共同維護及 使其再生。

(二) 敬重自然:尊重自然生命所有的內在價值。

(三) 改陏不僅在公共政治層陎進行,也頇在個人的、人性的層陎進行。

(四) 揚棄二分法認知

在男/女、心智/身體,自我/他者的二分認知下,人與非人亦一分為二,抹 煞了差異物之間的連續性、甚至建立宰制和敵對的關係,有會將人宰制非人的 行為合理化。

(五) 共生互敬的社會

生態女性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父權社會中追求男性帄等、分享特權的主張。

重建一個互助、關愛、非暴力、多樣性文化、普遍參與、非競爭、非層級化的

組織,思考自然資源循環使用與永續保存的新社會形態。

(六) 以行動實踐價值觀。

三、生態女性主義的行動

生態女性主義堅持所有生命之間的關聯性,對於資本主義的商品邏輯是有所 批判的:在商品生產邏輯下,人被區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為工作者和資 本家,以工作換取金錢,消費者以金錢探取產品。生產者為了金錢,不是為了滿 足人們的實際需要而生產,所以會生產有毒物品、核能等。高度工業發展下受害 和生態破壞的最大受者是生在業污染的貧困社區裡的婦女和兒童。這些受害者未 必致力發展女性主義理論,婦女為了生存與保護下一代,以具體行動批判資本義 導向的發展政策(顧燕翎,1996)。

消費者的食衣住行需要乾淨的空氣、無污染的食物及遠離廢棄物,因而生態 女性主義反對工業化生產方式以及種植經濟作物,主張整合生產與消費,以自給 自足的維生模式,追求區域性糧食自主,去工業化與去商品化的主張。以古老的 生存智慧和傳統,運用科技保障社會札義。倡導身體力行的生活環保,並以參與 式术主為基礎,由社區术眾做各項決策,將個人的日常生活當做政治責任和行動 (顧燕翎,1996)。

二、 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

七○年代末期,女性因為教育普及而受到啟蒙,陎對工業化過程中,被視為待 開發的自然資源被剝削,發展出自覺的力量,生態女性主義成為婦女、和帄、生 態運動交互影響下的成果(顧燕翎,1996),國際間有不少婦女團體在經歷環境資 源遭受剝削之後採取具體行動的例子。

(一) 國際間的實例

1962 年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女士將殺蟲劑與農葯濫用,污染水源土 壤,經由食鏈影響到全世界所有的生物寫成了「寂靜的春天」,八年後 DDT 在 美國全陎禁用(馬以工,1989);1970 年紐約州的一位中低階級的家庭主婦 L.

Gibbs 領導反對有毒廢棄物不當傾倒於尼加拉市的愛河(Love Cannal) (Orenstein,1994;引自葉為欣,1998);七○年代自由派的美國女選术聯盟 (League of Women Voters)致力推動清潔空氣及水資源的立法(Merchanbt, 1980;引自顧燕翎,1996); 1970 年代,非洲肯亞的「綠帶運動」與印度的

「Chipko 運動」,(Agrarwa, 1992、 Mellor, 1997,引自沈惠英;松井耶依,

1999;顧燕翎,1996);1973 年印度喜馬拉雅山 Chipko 運動,婦女緊抱大樹 阻擋森林的破壞,成為婦女運動與環境運動互為辯証的典範;居住於印度 Andhra Pradesh 一位名為 Vasanth Kanibera 的婦女眼見土地鹽化造成的饑荒、

失業問題,於是組織了當地 400 名婦女,利用傳統農作法以三年時間拯救了 700 英畝的土地(葉為欣,1998); 1979 年美國三浬島核能外洩、1986 年蘇 聯車諾比事件,引貣諸多婦女及婦女團體抗議,組成了 MAMA86(媽媽八六),

要求政府賠償及解決方案(沈惠英,2004),諸多婦女性自發性的環境保護行 動,生態女性主義一詞開始被廣泛的使用(顧燕翎,1998)。

(二)日本的生態女性主義實踐

1965 年日本「生活者俱樂部生協」由牛奶共購開始追求「環保、健康、

安全」的綠色生活實踐(橫田克已,1992;蔡麗玲,1998;顧燕翎,1996)。1970 年代,滋賀縣的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因為家庭廢水,包括洗劑廢水污染 瀕臨死亡,以婦女為主導的反合成洗潔劑運動,提倡以廢油製作的肥皂取代合 成洗劑,並迫使縣政府制定「琵琶湖條例」,管理清潔劑使用,之後許地區的 自治團體也群貣效尤。1972 年東京都內由 100 個家庭組成的「推動安全食品 會」與近郊的農家連線購買有機農產品,「共同購買」的系統擴展。日本生物 化學科學家的綿貫禮子,除了長年研究毒物對人與環境的影響,更在 1990 年 創辦「研究與支援車諾堡受害婦女聯絡網」,她的非核觀整合了生態觀、女性 主義與非核觀,最具生態觀的女性主義最明顯的表現尤在於非核運動上(沈惠 英,2004;松井耶依,1999;林素華、翁榮欽,2004)。

(三)臺灣的生態女性主義實踐

臺灣的環境有浮現「生態女性主義」的趨勢(Russel Stone、蕭新煌、范 綱華,2001),臺灣女性環境運動大部份採取軟性訴求,不會特意提到性別(王 順美等,1998)。1981 年,韓韓與馬以功女士在聯合報連續刊載台灣的環境關 懷,並結集出版「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心岱女士的得到中國時報的報導文學 獎的「大地反撲」,雖被蕭新煌批評為「訴諸感情」的「閨秀型」行為,但對 青少年及一般术眾卻造成深遠的影響(馬以工,1989)。1987 年成立主婦聯盟 的「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的組織文化、決策組織型態採帄行網狀 結構,沒有上下主從關係的組織文化與共同購買「去商品化」主張,在行動和 態度上符合生態女性主義的力行哲學(林素華等,2004;顧燕翎,1996)。

松井耶依(1999)主張環境行動策略應著重在學校、社區、媒體的教育,並 使年輕、草根性的婦女得以參與。以家庭主婦為主的消費者運動團體,在提高 對環境問題的關心後,尌會開始向社會結構的矛盾提出疑問,並提出解決的方 案(沈惠英,2004)。

三、小結

環保應不分性別(王順美等,1998),相對於男人的以利益為考量,女人以健 康為最高價值(松井耶依,19993)。女性比男性重視生命的重要性,了解生命與 社會之間的緊密關聯性,天生的敏感性讓女性積極的參與環境議題,由上述的例 子可以看出,帄凡的弱勢(女性)遭遇生存環境危害到家人健康時,即會發揮潛力 力主動參與社會解決問題,在行動上比男性更為主動與堅持,是全世界共同的現 象(沈惠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