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分析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將訪談逐字稿及文獻等研究資料透過編碼找出核心概 念,抽取中心主題,並依此主題進行歸納整理。本節就深入訪談、文獻分析資料 整理與分析進行說明。

一、深度訪談法

反覆閱讀受訪者檢核、 更正後的訪逐字稿,找出和研究目的相關且有意義 的陳述,將這些重要敘述句區分成有意義的單元,對重要敘述句加以編碼,以利 快速查閱或歸類,歸納成主題群,建立彼此的關聯,再依研究需要分不同章節討 論。將訪談資料予以分類處理,同類的意見做歸納統整。其順序為:「閱讀/標記」、

「初步分析詮釋」、「初步編碼」、「編碼登錄」等四個步驟反覆進行,最後歸納出 研究結果。

各步驟的意涵和進行方式說明如下:

(一) 閱讀/標記

研究者反覆閱讀逐字稿、相關文件,並在閱讀過程中找出與研究目的相 應的重要內容的文字段落予以抽出或底線標記。範例:

我們自己住的土埆厝後面就有一條更小的小溪流,我姑姑的年紀很小,都和我們玩在 一起,我就常常記得我們夏天泡在溪水從上游漂到下游,走上來就繼續躺下去,就這樣被 溪水帶著這樣玩,那時候童年的夏天就這樣,覺得好棒…

(二) 初步分析詮釋

將該段文字分析詮釋,形成初步的概念。範例:

我們自己住的土埆厝後面就有一條更小的小溪流,我姑姑的年紀很小,都和我們玩在 一起,我就常常記得我們夏天泡在溪水從上游漂到下游,走上來就繼續躺下去,就這樣被 溪水帶著這樣玩,那時候童年的夏天就這樣,覺得好棒… (幼年的自然經驗)

(三) 初步編碼

將上述形成的初步概念,依照各類編碼進行編號,設計「資料編碼表」

便於日後分析及追溯源。範例:

我們自己住的土埆厝後面就有一條更小的小溪流,我姑姑的年紀很小,都和我們玩在 一起,我就常常記得我們夏天泡在溪水從上游漂到下游,走上來就繼續躺下去,就這樣被 溪水帶著這樣玩,那時候童年的夏天就這樣… (幼年自然經驗)(E1-AB0426-7-12)

(四)編碼登錄。範例:

綜合歸納或資料間詮釋出的概念,在分析出來的概念中找出彼此的關 聯性,並進一步修正或是統合概念,直到每個位受訪者的每筆分析單位都可 以歸類到適當的類別為止。就本研究資料編碼說明如下表:

表 3-6 逐字表稿編碼範例表

受訪對象 資料出處頁碼 資料出處行數 C0410 03 05

說明:C0410-03-05 表示受訪者在逐字稿第三頁第五行所表達的意見或看法。

二、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可做為本研究目的二、三研究資料來源或作為本研究的佐證資料,

在料蒐集中也可以提供研究者訪談大綱設計、研究對象篩選,亦有助於本研究與 其他資料進行比對參考。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蒐集與研究相關之文獻反覆閱讀,並摘錄關鏈性文字 加以登錄編碼(coding),將編碼資料以「內容分析」及「編碼」(coding) 方式交換 使用,並予以登錄手冊(codebook)上,根據登錄手冊之編碼將訪談內容的字或 句分門別類歸納,加以計算出現的次數予以統計分析,以客觀、系統及量轉移成 概念予以範疇化進行內容分析,再與訪談結果做比對,以不同資料蒐集確認研究 結果的一致性。

三、重要生命經驗研究

為使研究結果能與歐美相關研究做跨文化比較,本研究重要生命經驗的類目

採取 Chawla(1999)與 Hsu(2009)的研究分類類別為藍本,再依本研究的回答內容 做適當的修改,形成本研究的 24 項重要生命經驗(表 3-7)。訪談所得逐字稿依此 類目分析整理後,採用量化計次,歸納出重要生命經驗的類別,依此分類,有助 於將不同年齡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發現轉換成為對未來環境教育課程發展或教 學的具體建議(許世璋,2003;2009)。

表 3-7 本研究中各重要生命經驗(或影響因子)編碼及其定義

E15 對污染/環境問題 的憂心與厭惡

對於污染(如空氣污染)、環境災難(如溫室效應、物種滅 絕)、或環境災難(如核電廠意外)產生憂慮。

E16 學生團體 透過學生社團所提供的活動或人際網路,如登山社、環保 社、學校童軍團等,而有助於環境行動的養成。

E17 書籍及報章 透過電節目、錄影帶或電影,而有助於環境行動的養成。

因為書籍或作者的影響促進環境關注與行動的養成。

E18 生命信念 相信:1.簡單生活和感謝自己所擁有。2.尊重生命。3.為下 一代保存一個沒有污染的淨土。4.投身環境保護以提升生命 的意義。5.環境保護是一個責任。6. 相信被創造物的神聖、

尊重萬物存在的價值等教義。7. 對未來的期待足以影響環 境運動的參與。

E19 社會正義 對於違反社會正義的污染者(如違法的廢水排放、燒垃圾)或 開發者(如地方民代基於工程利益而創造出來的不當工程) 的不滿,進而促進環境行動的養成。

E20 社會人士 有助於提升環境關懷與環境行動的社會人士。

E21 旅行 在旅行的過程中有助於提升環境關懷與環境行動的影響。

E22 當了母親之後 因為成為母親,對下一代未來的生活環境的關注。

資料來源:Chawla(1999)、Hsu(2009) 四、研究者的角色

參與觀察者與田野對象建立並維持信任與良好的合作關係時,可以提升研究 資料的解讀與品質(Jorgensen,D.L,1989,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研究者 自 1995 起即參與台中分會周五讀書會,並於 2007~2011 年之間擔任該會之全職 秘書,目前並為台中分會之執行委員,參與台中分會期間超過十九年,熟悉該會 之組織文化、分工及運作模式,並與大部分的研究對象熟識並有很好的情誼,有 相當的互信基礎與默契,均可有效提高訪談資料的品質及資料的正確解讀。

五、研究倫理

學術研究自由必頇建立在研究者尊重研究參與者以及受到研究參與者信賴 的基礎上(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研究倫理是約束研究行為的規範(林 天祐,2005),是強化專業素養、鞏固研究根基、確保學術品質的必要條件,與

信度、效度同列為評估研究品質的重要指標 (朱容萱、黃之棟,2011)。

研究進行之初,研究者必頇充份告知研究對象研究目的、過程、時間、預期 效益、參與的誘因,並提供聯絡與詢問的管道;需要蒐集個人的聲音或影像資料 時,必頇事先徵得當事人的同意,研究對象有拒絕或退出研究的權利,研究者並 不得捏造資料(林天祐,2005),研究資訊屬於個人隱私臣的保障範圍,研究者必 頇嚴加保護(劉世閔,2005)。

本研究在研究訪談進行之前先向受訪者提出口頭或是書面邀請,獲得受訪者 同意後,將上述研究倫理之各項規定詳列於訪談邀請函說明,隨同訪談大綱提供 給受訪者。正式訪談時,徵詢受訪者的同意後始進行訪談錄音。

由於研究者與受訪者大多熟識,並有共同臺中分會的參與經驗,訪談過程中 難免會提及與本研究無關或是涉及個人隱私的言論,在受訪者的要求下略去該段 錄音,或在逐字稿轉譯中略過與本研究無關之對話。逐字稿轉譯後並請受訪者確 認,並就無法完整表達受訪者語意的部分予以修改。為保護受訪者的個人隱私,

在本研究中引用受訪者的逐字稿時,均以編碼方式標示,不列出受訪者的姓名,

恪守研究倫理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