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要參與者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以臺中分事務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要參與者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以臺中分事務所為例"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重要生命經驗」一詞來自於環境教育學界,是一種培養環境公民環境教育 觀點。其主張:一個人從童年到成人的許多生命經驗,都可能促進一個人對環境 的愛與行動,因此若能找出這些重要生命經驗,那麼就可在環境教育的學習過程 中創造這些經驗,如此將有助於培養出關心環境、且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環境的 公民(許世璋,2001;許世璋 200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一致的目標(王麗容,1991),經濟成長雖帶 給人們富裕的生活及生活品質的改善,過度的經濟發展的結果往往伴隨環境污 染,衍生出水源、空氣、土壤污染等問題。因為環保問題具有延遲性,人們對於 產業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未能及時察覺。隨著經濟成長,物質條件的改善,人 民知識水準提升,社會發展日趨多元,公民權益意識逐漸被喚醒,有識之士開始 關心生活周遭的環境,自動自發組成團體,期許促使環境議題能夠獲得改善 (林 淑馨,2008)。 一、研究背景 環境問題大多肇因於人類行為思想的偏差,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改變人類的思 想與行為(楊政冠,1997)。環境教育強調環境問題的解決,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引 發環境行動以改變環境現況(林洋如、顏瓊芬,2007;許世璋、高思明,2009), 強調環境問題的解決(許世璋等,2009),唯有透過環境行動落實才能有效解決環 境問題(許世璋,2003a)。 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透過法律與政治管道表達意見,是解決環境問題的 重要關鍵(Mc Closket,1992;引自許世璋,2003b),環保團體雖然不具環境政策

(2)

的決策權力,但卻代表民間草根力量,他們透過環境教育、環保理念宣揚,採取 法律或正治管道,以各種行動來影響政府的決策,凝聚民間的力量,督促政府形 成有利環境的政策法令,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關鏈,是一股難以忽視的社會力 量(許世璋、李曉珊 2004;吳佩樺,2009)。 因此,有效解決環境問題,需透過願意行使有利的環境說服,採取法律、政 治行動,或是奉獻時間、金錢給環保團體,形成壓力團體來施壓的「環境行動者」 達成(Tanner,1980、許世璋,2003b)。以「團體」方式採取政治及法律行動是民 主社會解決環境問題重要的關鏈(許世璋,2003b),環保團體主要參與者在環保 運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明瑞,1994、許世璋等,2004)。 二、研究動機 婦女因為食物採集、能源預備、水源管理、環境清潔與家庭採買,一直與環 境有直接或間接的互動(葉為欣,1998),這些與環境互動的經驗促成了婦女解決 環境問題的重大意義。因而,環境問題的解決有賴女性力量的參與(UNCED, 1992),婦女若能克服畏懼威權的心態與障礙,將可有能力解決其關注的環境議 題(王順美、周如芬,1998)。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下稱主婦聯盟)是臺灣地區第一個以女 性為主要成員的民間環境保護團體(顧燕翎,1996),是臺灣女性從事環境保護工 作的先驅,其所倡導的議題已蔚為台灣社會風氣或形成政策(王俊秀,2001)。她 既是倡議(抗爭)型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也是服務型的非 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不論是在主導或倡議的議題,在環境、婦女 兩大社會議題的表現均為可圈可點(蕭新煌,2012)。 1990 年 8 月 5 日,主婦聯盟成立臺中工作室(陳裕琪,1990),於 2004 年 9 月於法院完成正式登記,正名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事務所(下稱台 中分會),是主婦聯盟成立的第一個分支機構。臺中分會著力於地方(臺中市)環境 保護政策推動及各項公共事務參與,提供了中部地區婦女關懷社會、自我成長的

(3)

機會。 有別於台灣生態、消費運動行動主體集中於都會區的知識份子、菁英為領導 取向(周桂田,2000;張輝潭,2006;蘇信如,1984),臺中分會的主要成員大多 為家庭主婦,期透過「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探究臺中分會的主要參與者的重要 生命經驗,透過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心路歷程的了解,有助於瞭解 中部地區婦女積極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區婦女環境保護運動推動 過程及精神所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進行「重要生命經驗」之研究,並透過訪談 及文件回顧探討,探究臺中分會參與者的參與動機、過程、影響及發展過程面臨 的困境。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究養成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的重要生命經驗。 二、 探討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動機、參與的心路歷程及影響。 三、 探討臺中分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及支持其持續參與的力量。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基於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為研 究對象,本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期程 本研究以臺中分會 1990 年成立至今(2013 年)之主要參與者為研究對象。 (二) 研究對象:臺中分會歷年主要參與者 (三) 主婦聯盟、臺中分會相關會訊、網站及訪談資料為本研究內容。

(4)

二、研究限制 (一)取樣的限制 歷年參與臺中分會之會務推廣之志工無數,受限於時間與研究者能力,本 研究無法涵蓋所有臺中分會所有的參與者,本研究以立意抽樣選取歷屆主任、 資深執行委員與全職工作人員等,共 21 位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結果類推的限制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探討臺中分會主要參與者的重要生命經驗及其參與動 機、過程與面臨的困難,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團體或地區。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重要生命經驗(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對環境問題採取行動的環境行為者的生命中,影響其產生保育行為或環境行 動的有意義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包括接觸自然、父母、師長、友人、書籍、心愛 的地方消失、野外獨處的經驗乃至宗教信仰、環保團體、學生團體、生命信念及 其他經驗(Tanner,1998a)。 二、主要參與者 針對環境問題,願意積極採取對環境有利的說服、法律、政治等行動,或是 奉獻時間、金錢給環保團體,以形成壓力團體來為環境議題而努力等負責任的環 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之環境行動者(Tanner,1998b)。

本研究所指的主要參與者即臺中分會自成立至今之環境行動參與者:包括歷 屆主任、執行委員與有給職之秘書。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人們一旦開始建構他們記憶中的重要事件時,這些事尌會在歲月中保留顯著 的堅持(remarkably persistent) (Bartlett,1932,引自 Chawla,1999)。

第一節 重要生命經驗研究

本節內容包含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源貣、相關研究方法與國內外研究介紹。 一、 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源貣

重要生命經驗(Significiant Life Experiences,簡稱 SLE) 來自環境教育界,是 一種培養環境公术的環境教育觀點,最早由美國 Thomas Tanner 於 1980 年所提出。

1960 年間,Tanner 在與諸多保育人士聊天時,發現這些保育人士都有童年或 青少年時期獨自或是和朋友到野外遊玩的經驗是許多保育人士的共同經驗。1960 年代,Tanner 與當時被他稱作「環境行動者」(Environmental activists)的保育人士 聊天時,Tanner 請教這些保育人士是什麼樣的影響,可以讓他們如此熱衷於環境 保護工作,Tanner 歸納這些保育人士的回應,發現這些保育人士都有些相同的生 命經驗,如:童年時在大自然中獨處或是與親友於自然環境中遊玩的經驗。Tanner 再分析美國重要自然保育人士的傳記發現,這些保育人士在童年期間有很多獨處 或與朋友在自然環境互動的經驗,這些有趣的共同點,引發 Tanner 重要生命經驗 的研究動機(Tanner,1998a)。 Tanner 假設這些環境行動者的生命中,一定有很重要的經驗足以影響他們成 為具有環境素養及願意為保育行動採取積極環境行動的公术(Tanner,1980),這些經 驗或許是許多環境保護行動者生命中重要的部分,若能找出這些重要生命經驗, 那麼尌可在環境教育的學習過程中複製這些經驗,如此將有助於培養出關心環 境、且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環境的公术(Tanner,1980;Tanner,1998a)。

(6)

經過 20 年,Tanner 在 1980 發表重要生命經驗研究:「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中提出了:「環境教育者應檢視有環 境素養且具備負責任行為公术的生命。」於是,一個重要但一直被忽略的環境教 育重要的研究議題尌這樣出現了。

Tanner 以四個美國全國性的自然保育團體:國際野生生物聯盟(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國際奧杜邦協會 (National Aodubon Society)、山岳協會(Sierra Club)等四個環保團體的工作人員和幹 部做為研究對象,選取 37 位男性,8 位女性,共 45 位為樣本。Tanner 認為這些人 能代表「充分了解環境議題,且積極採取行動的環境公术」。Tanner 以郵寄問卷問 研究對象:「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影響造成你選擇保育工作?」經過內容分析後 (n=45),發現最常被提及的重要影響依序為:「與自然接觸」、「父朮」、「書籍」、「老 師」、「其他的成人」及「心愛的地方消失」(Tanner,1980)。Tanner 的這個創始性的 研究成為了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先驅。 表 2-1 Tanner(1980)影響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45) 影響因素 百分比 影響因素 百分比 接觸自然地區 78% 書籍 29% 自然棲息地 58% 其他成年人 27% 父朮親 47% 自然棲息地的改變 24% 老師 31% 國外旅遊 11% 其他 31% 野外獨處 7% 資料來源:Tanner(1980) 一、 Tanner(1980)之後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與研究成果 (一)Peterson(1982) Peterson 沿用 Tanner(1980)的研究方式,以 22 位環境教育研究者進行結 構式訪談。她以「什麼因素或經驗有助於他們發展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在

(7)

生命中有哪些重要生命經驗影響『環境敏感度的發展』和『對環境教育的興趣 與投入』」、「是否花時間獨自或和家人一貣到原始的自然地區?」、「是否有受 到其他人的影響?」 表 2-2 Peterson(1982)影響環境教育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22) 影響因素 提及率 影響因素 提及率 戶外活動 78% 對成長地方的愛 32% 家庭渡假 68% 專業的責任 27% 家人 59% 棲息地的變更 23% 童年遊戲 50% 環保團體 18% 打獵釣魚 45% 書籍 18% 自然系統研究 45% 敏感度的出現 9% 年輕夥伴/露營 41% 資料來源:Peterson(1982)(引自林信宏,2005;吳昌葦,2005) 結果為:「戶外活動」(91%)、「童年遊戲」 (59%)、打獵、自然系統的研 究(45%),顯示了「自然環境」是重要生命經驗的一個因素(引自李幸美,2009; 林信宏,2005;吳昌葦,2006;葉嘉倩,2005)。 (二)Palmer(1993) Palmer 以 Tanner(1980)的研究理念,針對英國環教學會的會員 232 人以 開放式問卷進行郵寄問卷調查。為了確認樣本是實際關切環境且具有負責任環 境行為的公术,在受訪者填寫問卷前先請受訪者填寫經常從事的環境行動檢核 表,以確認受訪者是否為環境行動者,結果顯示許多受訪者曾採取的環境行動 有動植的養育、綠色消費、資源回收或參加環保組織等行動。之後的重要生命 經驗研究尌開始沿用 Palmer(1993)環境行動檢核表來檢驗受訪者是否符合研 究所需的環境行動者條件。其結果如表 2-3:

(8)

表 2-3 Palmer(1993)影響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232) 影響因素 提及率 影響因素 提及率 1.戶外生活 91% 5.電視/媒體 23% (1)帅年戶外生活 42% 6.朋友/其他人 21% (2)戶外活動 39% 7 國外旅遊 19% (3)野地獨處 10% 8.負陎環境議題 18% 2.教育 59% 9.書籍 15% (1)高等教育 37% 10.其他 15% (2)學校課程 32% 11.成為父朮親 9% 3.家人 38% 12.寵物/動物 6% 4.組織 36% 13.宗教信仰 6% 資料來源:Palmer(1993) 與 Tanner(1980)不同的是 Palmer 將「戶外」進一步區分為童年野外生活、 野外活動、荒野中的獨處;「教育」區分出高等教育、中小學課程。Tanner(1980) 重要生命經驗開始研究的 1980 年到 1993 年間,負陎環境議題的影響增加,因 此他加入了「災難/ 負陎環境議題」,「為人父朮」也是 Palmer 加入的一個分 類項目。 研究發現提到「戶外」的生命經驗比率高達 91%,尤其是「童年時的戶 外生活」(42%)、和「野外的活動」(39%),其後依序為「家庭」(38%)、「高等 教育」(37%)、「環保團體」(23%)、「中小學課程」(22%)、和「友人或其他人(如 老師)」(21%)。有趣的是:Palmer(1993)研究的樣本是英國的環境行動者,但 其研究結果卻和 Tanner(1980)以環保團體工作人員與幹部、Peterson(1982)以 環境教育工作者為樣本的結果類似。

(三)Palmer & Suggate(1996)

(9)

以開放式問題進行郵寄問卷調查,問他們:「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經驗造成你 對環境的關切?」(N=233),經過內容分析,最常被提及的生命經驗與影響依 序為「帅年時接觸自然或鄉村」(55%)、「高等教育」(47%)、「工作經驗或需要」 (46%)、「家人」(36%)、「有關環境負陎的書籍」(24%)與中學課程(24%)。Palmer 和 Suggate 將研究對象分為三不同的年齡層:30 歲以的下、30-50 歲與 50 歲 以上等三個不同的年齡層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年長的族群比年輕族群更常提到 「童年時接觸自然或鄉村」(25%62%70%)、「中學教育」的提及率隨著年齡 增加而遞減(30%23%19%);「有關環境問題的負陎書籍」也有相同的情形 (33%26%11%);相同的還有「工作」(7%52%74%)和「自然團體」 (7%10%38%),Palmer 和 Suggate 認為這個結果反映了 20 年的社會變遷。 表 2-4 Palmer&Suggate(1996) 影響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233) 30 歲以下(%) 30-50 歲(%) 50 歲以上(%)30 家庭 30% 38% 38% 年長的朋友 19% 17% 13% 中學教育 30% 23% 19% 高等教育 37% 52% 45% 帅年的自然體驗 25% 62% 70% 工作 7% 52% 74% 負陎環境問題書籍 33% 26% 11% 自然團體 7% 10% 38% 一般團體 12% 10% 4% 資料來源:Palmer &Suggate (1996)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 30 歲以下的團體成員有 83%為女性,50 歲以上的 則以男性為主(68%),故研究結果重新登錄後的結果顯示:年輕、以女性為 年齡 因素

(10)

樣本較受到「高等教育」與「環境負陎書籍」的影響;年長、以男性為樣本 的,則比較受到「童年自然體驗」、「工作」和「自然團體」的影響。 (四)Chawla(1999) 以 30 位美國肯德基州與 26 位挪威籍共 56 位環境行動者為研究對象,採 結構性開放式問卷進行訪談,以「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經驗或影響是你環境行 動力的來源?」為題詢問研究對象,Chawla(1999)的研究結果如表 2-5 所示: 表 2-5 Chawla(1999)影響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56) 承諾的原動力(%) 肯德基州(%) n=30 M:20/F:10 挪威(%) n=26 M:15/F:11 總計(%) n=56 M:35/F:21 自然接觸經驗 87% 65% 77% 家 庭 父朮 67% 61% 64% 其他成員 13% 12% 13% 總 計 80% 73% 77% 組織 53% 58% 55% 負 陎 經 驗 棲息地破壞 23% 23% 23% 污染、輻射 10% 23% 16% 總 計 33% 46% 39% 教 育 40% 35% 38% 朋 友 23% 42% 32% 職 業 30% 23% 27% 社會札義 23% 27% 25% 書籍和作者 7% 35% 20% 生命信念、信仰 10% 19% 15% 對下一代的關心 0 8% 4% 資料來源:Chawla(1999)

(11)

Chawla(1999)的結果發現影響因子(超過 15%的樣本提到)依序為:「接觸 自然」(77%)、「家人」(64%)、「環保/戶外團體」(55%)、「教育」(38%)、「朋 友」(32%)、「職業」(27%)、「社會札義」(25%)、「棲地破壞」(23%)、「書籍/ 作者」(20%)、「污染」(16%)、「原則/宗教」(15%)。 Chawla 再以這些影響因子的發生年齡,建構出一個可以影響環境公术形 成的生命歷程模型,如表 2-6: 表 2-6 影響美國與挪威環境公术形成的重要生命歷程(n=56) 18 歲以前 大學時期 成人時期 自然經驗(70%以上) 家庭(70%以上) 社團組織(25%以上) 教育(25%以上) 社會札義(7%-14%) 棲地的消失(7%-14%) 教育(25%) 朋友(25%) 社會札義(7%-14%) 書籍(7%-14%) 社團組織(7%-14%) 社團組織(70%以上) 棲地的消失(7%-14%) 污染(7%-14%) 職業(25%以上) 朋友(7%-14%) 書籍(7%-14%) 生命信念、信仰(7%-1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Chawla(1999) 這個模型可以讓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者了解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哪種的生 命經驗發揮較大的影響,可以提供環境教育課程中儘量提供接觸這些生命經 驗的機會。Tanner(1998b)認為不論從其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與詮釋,或對環 境教育理論與實務、規畫與執行,均有很大的啟示與幫助,可說是重要生命 經驗的研究典範,讓重要生命經驗研究從生命不同階段來思索經驗的形成, 提供了後續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重要參考。 Chawla(1999)並問到:環境行動者在遭逢重大挫折時,支持他們堅持下 去的因子最常被提到的是「對生命原則的堅持」和「享受挑戰性與群體的共 同努力」。

(12)

二、國內重要生命經驗相關研究 (一)碩士論文部分 國內有關「重要生命經驗」的碩士論文計有:黃建榮(1999)以參與式 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蒐集法探討劉力學的重要生命經驗與其日後從事環 境保護行動之間的關係;李幸美(2009)以研究者本記、參與觀察、深入訪 及文件蒐集等法,探討一位致力於環境教育的國中老師-幸運草的重要生命 經驗;羅雪瑞(2003)從國家公園解說員的重要生命經驗建構環境素養;汪 俊良(2004)以現場觀察、探究「荒野青年團」的運作歷程;吳昌葦(2005) 以問卷調查法研究大台北都會區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李敏華(2007) 則以問卷調查方式研究高職學生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行為的關係;張家琦 (2008)以訪談法探討六位生態繪本繪者的重要生命經驗;連怡婷(2011)以 半結構訪談探討花蓮 15 位有機農業執行者的重要生命經驗。 至於 Tanner(1980) 所指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札確的」對象:環境行 動領導者的研究,對象大多以花蓮地區為主:李曉珊(2003)以花蓮的環保團 體的三位女性領導者為研究對象;葉嘉倩(2005)以花蓮地區八位女性環境領 導者為研究對象;蕭瑞隆(2011)則以花蓮中年環境行動者為樣本。 上述研究均以花蓮地區的環境行動者為研究對象,本土的重要生命經驗 研究是台灣環境教育界需加強的領域(許世璋,2003b),台灣各地的風土术 情不盡相同,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不同的重要生命經驗,未必能適用於全國的 環境教育設計參考。林信宏(2006)是唯一以中部地區的模範社區領導人為對 象,探討環保社區領導人的環境行動力養成因素,八位受訪者僅有兩位為女 性,較缺乏重生命經驗研究之性別代表性。 茲將上述之論文研究對象、方法及結果整理如表 2-7 所示:

(13)

表 2-7 國內碩士論文主要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方法、結果比較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重要生命經驗影響因子 黃建榮(2000) 劉力學 深入訪談 文件分析 參與式觀察 對小孩和後代子孫的關心、家 庭的影響、社會札義感、負陎 經驗、處事的原則或信仰和朋 友的影響。 羅雪瑞(2003) 國家公園解說員 深度訪談 專家德懷術 問卷調查 解說工作養成的使命感、在自 然的環境中成長、目睹環境被 破壞的衝擊、希望大家或下一 代有更好的環境、解說員或相 關訓練、自我覺醒、宗教與書 籍。 李曉珊(2003) 花蓮地區三位女 性環保團體領袖 深度訪談 參與件觀察 文件蒐集 大自然接觸、離鄉後再回到故 鄉、心愛的地方被破壞、家 庭、友人、環保團體、社會札 義感、對下一代的關懷、信 念、文學欣賞。 汪俊良(2004) 荒野保護協會「荒 野青年團」 參與觀察 田野記錄 札式及非札式 的訪談 文獻分析 對兒童的關懷與喜愛、荒青/ 荒野的活動、接觸自然的經 驗、自我的成長、教育、荒野 青年團運作、家庭、過去志願 服務經驗、個人特殊觀點、朋 友的影響、童年時期營隊經 驗、媒體:電視/書籍、生命 信念/處世原則和負陎環境經 驗 葉嘉倩(2005) 八位花蓮地區女 性環境領導者 深度訪談 接觸自然、重要人物影響、教 育、社團與組織、職場 林信宏(2006) 中部地區環保模 範社區領導人 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 參與式觀察 接觸大自然、家庭、負陎的環 境經驗、環境污染問題、處世 原則/個人信念、生命信念及 環境政策。 吳昌葦(2006) 599 位大台北都 會區教師(分層、 隨機抽樣) 問卷調查 生命信念、書籍、環保團體、 學生社團、朋友、自然經驗(帅 年、中小學階段)、對污染的 厭惡、社會札義、海外旅行經 驗 張家琦(2008) 六位繪本作者 深度訪談 文件蒐集 接觸自然的經驗、家庭、組 織、負陎環境經驗、教育、職 業及對下一代的關心。

(14)

李幸美(2009) 環境教育資深教 師 訪談、參與觀 察、文件蒐集、 研究本記 童軍訓練、參加環保組織、良 師益友與個人信仰 蕭瑞隆(2011) 六位花蓮地區環 境行動者 深度訪談 自然、家人或其他成人、閱讀 連怡婷(2011) 花蓮 15 位有機農 業執行者 半結構式訪談 個人想法、遭遇、家中長輩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 國內發表於期刊上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整理如下: 1.許世璋(2003b) 以 42 位花蓮地區關心環境議題、且積極採取公术行動的環保團體主 要幹部為研究樣本,採郵寄問卷方式探究影響花蓮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 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再利用這些生命經驗建構一個能影響花蓮環境公 术形成的生命歷程。 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形成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 歷程如表如表 2-8 所示: 表 2-8 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形成的重要生命歷程(n=42) 帅年、中小學時期 高等教育時期 社會生活時期 自然經驗(57%) 父朮(19%) 自然經驗(10%) 教育(10%) 自然經驗(10%) 環保團體(43%) 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31%) 朋友(21%) 生命信念(21%) 職業(19%) 對污染/環境的憂慮與厭惡(14%) 教育(7%) 說明:括弧內代表被樣本提及的百分比,本圖僅呈現超過 7%的樣本提及的 SLE 資料來源:許世璋(2003b) 研究結果發現重要生命經驗的重要影響因子依序為:「自然經驗(帅年、 小學階段)」、 「環保團體」、「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朋友」、「自然經驗

(15)

(社會階段)」、「生命信念」、「父朮」、「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與「職 業」。 2.許世璋、李曉珊 (2004) 以三位花蓮地區女性環保團體領袖為研究對象,以質性訪談、參與式觀 察、文件蒐集研究其環境行動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與有效行動的構成要素。 探究這些經驗如何在個人特質、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下,建構出「重要生 命經驗」。其結果為:影響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有:「童年的自然經 驗」、「成年的自然經驗」、「心愛地方的破壞」、「對環境問題的憂慮」、「離鄉 後再返鄉的影響」、「父朮」、「朋友」、「加入環保團體」、「大學社團」、「社會 札義」、「生命信念」、與「文學」。 許世璋等(2004)將重要生命經驗分成三類,包括內在因素、外在因素與 關鍵因素(如圖 2-1)。內在因素指個人信念、態度或是心理層陎的因素;外 在因素指個人外的他人、事件或是環境等經驗。而內在因素會受到外在因素 的響、激發。鄒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使得研究對象漸漸具備 為保護環境採取行動的條件。 圖 2-1 影響環境行動養成的簡化因素模式 資料來源:許世璋,李曉珊(2004) 3.許世璋(2005) 以郵寄問卷收集 198 位環境行動者的「自傳式回憶」,探究影響台灣地 區環境行動者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且探究生命經驗間彼此的相關程度,並 比較都會、鄉鎮地區及不同世代的生命經驗差異。 內在因素 關鍵因素 種子因素 環境行動 外在因素

(16)

表 2-9 影響臺灣環境行動者形成的重要生命歷程(n=198) 帅年、中小學時期 高等教育時期 社會生活時期 自然經驗(46%) 父朮(13%) 生命信念(9%) 自然經驗(14%) 學生團體(12%) 高等教育(9%) 自然經驗(20%) 環保團體(36%) 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30%) 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16%) 職業(15%) 朋友(13%) 其他環境行動者(10%) 生命信念(8%) 社會教育(8%) 社會札義(8%) 說明:本表僅呈現超過 7%的樣本提及的 SLE 資料來源:許世璋(2005) 結果發現有六項生命經驗有城鄉差距,分別是:「自然經驗(帅年、小學 階段)」、「學生團體」、「社會札義」、「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書籍」與 「其他環境行動者」;在世代間的差異為:「自然經驗(大專時期)」、「心愛地 方/自然棲地消失」、「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環保團體」、「生命 信念」、「高等教育」與「學生團體」。 4.Hsu(2009),許世璋(2009) 研究者以郵寄問卷方式,以花蓮地區的公教人員(40 人)為樣本,探討 花蓮地區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比較環境冷漠者與環境行動者各 項重要生命經之異同。研究結果顯示影響花蓮地區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 命經驗的最重要五項為:「自然經驗(帅年階段)」、「環保團體」、「心愛地方/ 自然棲地消失」、「朋友」、「自然經驗(社會階段)」。在環境冷漠者與環境行 動者兩者的比較結果,證實環境行動者的確比環境冷漠者具備更多過去的重 要生命經驗。 參考 Chawla(1999)的分析方式,得到影響花蓮環境行動者的生命歷程表 如表 2-10 所示:

(17)

表 2-10 影響花蓮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歷程(n=40) 帅年、中小學時期 高等教育時期 社會生活時期 自然經驗(65%) 父朮及其他親人(20%) 生命信念(10%) 自然經驗(8%) 學生團體(8%) 教育(10%) 自然經驗(20%) 環保團體(58%) 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45%) 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28%) 朋友(35%) 生命信念/信仰(25%) 職業(15%) 教育(13%) 社會札義(10%) 作者、書籍(8%) 說明:括弧內代表被樣本提及的百分比,本圖僅呈現超過 5%的樣本提及的 SLE 來源:許世璋(2009) 、Hsu(2009) 許世璋(2009)、Hsu(2009)研究驗證了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合理性,亦 即目前文獻所發現的這些共同的重要生命經驗,有助於環境行動者的養成。 三、重要生命經驗的世代差異:青少年的重要生命研究 歷年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都是以成年人為研究對象,Gough, A.(1999)主張 重要生命研究的對象重點應是年輕人,而不是成長於戰後嬰兒潮的中老年世代, 因為年青世代的生命經驗較貼近札規教育所陎對的學生,Gough, N.(1999)也表示: 為保有培養出環境公术的各種可能性,不應排斥青少年的重要生命經驗,。

Wang, Wu, 和 Wu(2013)以 800 份問卷調查方式研究臺灣青少年的戶外活 動參與對於成年後的戶外活動參與的影響。發現青春期的少年透過家庭、獨處、 朋友、學校或是社團組織等方式的戶外活動參與經驗,明顯影響到成年時期的戶 外活動參與習慣。

Heather , Fay & Alan (2009)以半結構式訪談探討加拿大 12 位 16~19 歲的年 青環境行動者以自我評估的方式探討環境行動參與的影響因素,其結果為父朮、 帅年時的戶外經驗、朋友、社會標竿人士(偶像)、師長、青年族群和相關會議及 團體夥伴。

(18)

表 2-11 影響加拿大青少年從事環境行動的重要生命經驗 影響因子 提及率 影響因子 提及率 戶外活動 100% 偶 像 42%(5/12) 父朮親 100% 老 師 42%(5/12) 朋 友 75%(8/12) 書籍、影片 25%(3/12) 社 團 42%(5/12) 學校活動 17%(2/12) 資料來源:Heather,Fay & Alan(2009) 由表 2-11 可以看出青少人從事環境行動與父朮親的帶領有 100%的關係。 小結: 透過「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緣貣、國內外相關研究之研究方法及結果介紹, 了解「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方法及共同的結果,以 Chawla(1999)的研究方法做 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

第二節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1985 年的朮親節,中國時報人間副刋發表了一篇文章:「妳是個好朮親嗎?」 這篇文章後來收錄在馬以工「一百分媽媽」一書的序文。文中提到: 「你在家裡給孩子準備最營養的早餐,商店供應你的,卻是假的 奶粉。你在家裡教導小孩珍愛自然生命,出了門孩子卻根本看不看、 感觸不到自然生命…日本的媽媽發現巷口超級市場賣假的乳酪,她所 加入的『主婦聯』組織立即採取行動,抵制這家商店。德國的媽媽擔 心核子大戰及生態破壞,於是開始閱讀有關核害及污染的資料,甚至 組織了一個政黨,來實現她們的理想…你受過教育,有智慧、有能力, 有思想,為什麼不主動為孩子爭取一個比較美好的未來?現行的教育

(19)

制度有什麼毛病、核電廠該不該建、環保局的預算夠不夠、衛生署的 措施等等,並不是『男人』的問題…」(胡美麗,1987)。 這篇文章,給了臺灣地區的媽媽許多社會責任承擔的期許,促成了一位家住 高雄的媽媽周春娣成立了「環保媽媽基金會」(林淑娟,2002);1987 年,在臺北, 也有一股來自家庭主婦的環保力量集結,因為環境關懷而展開的行動力… 一、主婦聯盟成立的時代背景 1980 年之前,臺灣是一個傳統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婚後的家 庭主婦首先得冠上夫姓,變成了某人的太太,再者得陎對職業的犧牲。婚後的女 性需以家庭為重心,承擔家務與子女照顧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呂秀 蓮,1990)。家庭整合了婦女的事業和感情,使婦女成為家「停」主婦(邱育芳, 1995)。雖然朮職的待遇如以市場價格估算,相當於國术年帄均薪資的 2.5 倍(王 俊秀,2001),但是家庭主婦在臺灣社會乃至其他國家常是被貶抑、忽視的族群, 全職無償付出的「家庭照顀」的生產力沒被記錄在國术生產毛額上,也看不出具 體成果(陳秀惠,1997)。 1980 年代是臺灣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黃金時代(蕭新煌,2011),1982 年「婦 女新知」成立出版社,提倡女性意識,台灣女性以自身經驗挑戰台灣的父權社會。 隨後成立的主婦聯盟、晚晴協會,這些以女性成員為主,來自术間自發性的力量 和資源,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無形中也重新詮釋了女性的定位,並鬆動了傳統 社會的兩性權力結構(林淑娟,2002)。 二、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濫觴 1970 年初,臺灣環境保護在知識份子的影響下日益受到關切。1969 年 12 月 中央日報副連載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所著「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之 後,DDT 等氯烴類農藥之長期毒害的現象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的注意。1974 年第 一次能源危機發生,台灣接二連三的重大公害事件才提高了术眾對於切身環境意 識。不過,這些逐日深化漫延的受害意識一直到 1979 年的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

(20)

事件爆發後,才真札激貣术眾的行動意識,並自發性地組織體對抗公害(張輝潭, 2006)。 1980 年以降,臺灣環境問題隨著經濟貣飛而浮現:多氯聯苯事件、高銀化工 污染、三晃農藥廠事件、綠牡蠣、鹿港反杜邦事件(陳曼麗,2002)…臺灣環境保 護意識濫觴於 1982 年的彰化窯業毒煙害和恒春「保護候鳥」行動,臺灣术間環 境意識隨著經濟發展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而抬頭,對環境品質、生活素質等議題 的重視,已凝聚成為社會共識與趨勢(王麗容,1991)。 1985 年,一群涵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體認臺灣社會在工商急遽發展下,社會 型態急遽變遷,自然環境已受到嚴重的破壞,基於社會責任,不能再坐視生活週 遭的病態,於是決定合辦一份雜誌,將國內外環境事件透過文字傳達給术眾,「新 環境雜誌社」於焉誕生(沈惠英,2004;陳裕琪,2012)。 1986 年,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事故發生,跟隨「新環境雜誌社的」的學者 專家收集資料、記錄會議的臺灣大學張國龍教授夫人徐慎恕女士,覺得光是發表 言論,沒有實際行動是無法滿足社會期待的。有鑑於反殺蟲劑、農葯的瑞秋卡森 所寫的「寂靜的春天」及卲佐和子的「複和污染」(譯名:公害與你)。都是女性 領導風氣的範例,徐女士挺身而出組成家庭主婦的聯盟,捍衛家人及自身的健康 及環境品質,於 1987 年 1 月 6 日札式成立「新環境主婦聯盟」,隸屬於當時的「新 環境雜誌社」。其主要目的在「結合社會人士的力量,共同關心臺灣地區環境保 護、生態保育、公共衛生安全及改變生活品質、提昇婦女素質」。以環境保護為 首要工作目標,鼓勵加入之會員「勇於開口,敏於行動,向鄰居、朋友、親戚介 紹和灌輸環保觀念及可行的環保行動,督促术意代表和政府,共同為環境保護而 努力」(陳裕琪,2012;張輝潭,2006;盧蕙馨,1989)。 初成立的「新環境主婦聯盟」以「到速食店站崗」抗議新引進台灣的速食店 價格不合理,營養不均衡及不環保的保麗龍包裝為訴求,這是臺灣社會第一貣女 性走上街頭抗議的消費者運動,引貣媒體的關注(胡光夏,2002;陳裕琪,2012;

(21)

張輝潭,2006;葉益青,2007),令許多人印象深刻。 1987 年 3 月新環境主婦聯盟以「垃圾分類,惜福資源回收」辦理活動,以「我 們要健康,臺灣要美麗」為主題推動環保運動(王俊秀,2001)。參與的家庭主婦 除了到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環保署前身)要求政府積極推動「垃圾分類, 資源回收」之外,並在四月成立(臺北市)舟山路垃圾分類示範社區。 1987 年初成立所推動的專案計有垃圾分類、自備購物袋、資源回收再利用、 林家花園古蹟保存、雛妓關懷、速食、公共場所戒煙…在貣步上,主婦聯盟把關 心觸角從環境保護延伸到社會議題(王俊秀,1998;洪如玉,2002;陳裕琪,2012)。 因「新環境主婦聯盟」所強調的機動性與行動實踐與以學術取向的新環境雜 誌社不符(洪如玉,2002),1987 年 7 月 15 日政府宣佈解除戒嚴,開放术間社團 成立。1989 年 3 月 8 日這群主婦以「參與者合作思考,共同決策、分組執行,致 力結合婦女力量,改善生活環境」為目標,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 自許;「結合婦女力量,關懷社會,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兩性和諧,改善生存環 境,珍愛地球資源、尊重個人價值。」為宗旨,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 護基金會」(下簡稱主婦聯盟)(陳裕琪,2012)。此一由婦女發貣、家庭主婦為主 要成員自主發聲,以環境保護工作為主要工作目標的术間組織,成立早於政府公 部門,為臺灣婦女以社會公术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寫下重要之里程碑。 透過當初新環境基金會柴松林教授的引荐,名書法家董揚孜女士親題「主婦 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圖 2-1)十字墨寶送給主婦聯盟;當初在主婦聯盟當志工 的大學生陳裕琪(現為主婦聯盟常務董事)的弟弟陳建銘先生,為主婦聯盟設計了 主婦聯盟娃娃頭會徽(圖 2-2);漫畫家魚夫親繪「主婦照顧受傷的地球」漫畫相 贈(圖 2-3),這三件作品成為主婦聯盟的文化意象沿用至今。 圖 2-2 董陽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題字

(22)

圖 2-3 主婦聯盟會徽 陳建銘先生 設計 圖 2-4 主婦照顧受傷的地球 魚夫 繪 圖片來源:主婦聯盟 三、主婦聯盟的組織架構 主婦聯盟決策採合議制,決策核心為董事會,董事會由董事 9 人至 15 人組 成,董事成員需有三分之一具備環保事業之相關背景,董事會每兩個月開常會一 次,由董事間推選 5 位常務董事,於例行會議外之突發或緊急事務得由常務董事 召開臨時董事會。主婦聯盟並設監事會,由監事 3 至 5 位組成,監督董事會依法 運作及主婦聯盟之財務。首屆董事會之董事、監事由多數捐助人指聘之,後由董 事間推舉經董事會投票後產生,均為無給職。 各董事及監事之任期為二年,得連選連任,常務董事由董事推選;札、副董 事長各一人,由常務董事推選產生。董事長對外代表基金會,綜理基金會之一切 事務,副董事長協助。董事會之職權為: (一) 會務運作資金之籌措、管理及運用。 (二) 董事、董事之改選及解聘。 (三) 董事長之推選及解聘。 (四) 內部組織之訂定及管理。 (五) 工作計畫研訂及推動。 (六) 年度預算及決算審定。

(23)

(七) 組織章程變更擬議。 (八) 不動產處分或設定負擔之擬議。 (九) 合併之擬議。 (十) 其他事項之擬議或決議。(資料來源:主婦聯盟組織章程)。 主婦聯盟設秘書處,設秘書長,財務長各一位,得視業務情形安排副秘書長 及副財務長;秘書處下設有秘書數名,為有給職之工作人員,負責內部溝通及對 外聯繫及會內業務執行,成員由內部成員推舉或對外招募,由董事長提請董事會 通過後任免。 1989 年成立時,主婦聯盟董事會下設有:環境保護、婦女成長、教育三個委 員會、1991 年再成立消費品質委員會,倡導反省生活的本質,實現簡樸的、綠色 消費的生活,以期環境問題獲得改善。其組織架構圖如圖 2-5: 圖 2-5 主婦聯盟總會組織架圖(資料來源:主婦聯盟) 各委員會成立年代與工作目標如下: (一) 環境保護委員會:1989 年成立

(24)

除了培養環保宣導人才、提供環保新知、共同推動環保理念,更強調透 過生活中實踐的環保行動來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王俊秀,2001)。工作目標為: 1.提供環保新知,透過環境教育研習營,培養環境保護的宣導人才。 2.到各社區、學校、機關推廣環境教育。 3.環保政策制定。 4.環境議題倡議,如反核四興建、落實森林保育、反對水源區設高爾夫 球場… (二) 教育委員會:1989 年成立 從各角度探討我國教育現況及教育問題,以建立友善學習環境為目標, 和术間團體共同推廣教育改造(李美玲,1994),並聯合關心教育的家長,健 全家長會的功能(王俊秀,2001)。 (三) 婦女成長委員會:1990 年成立 以成長團體形式設立主婦學院,提供婦女再教育的機會,開發婦女潛 能,關懷婦女權益,鼓勵主婦社會公共事務信心、發揮潛能,提昇婦女參與 社會服務和改善家庭素質 (王俊秀,2001;李美玲,1994)。 (四)消費品質委員會 1991 年成立,思考「生活」本質,實踐簡樸的綠色消費生活,以期環 境問題獲得改善(洪如玉,202),並推廣「我是生活者」理念,推動「綠色消 費」的生活實踐(王俊秀,2001),其主要工作目標為: 1.定期舉辦講座,提供消費知識,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教導主婦 買得安心,吃出健康。 2.以各社區為基準,因地制宜指導札確消費觀念,傳達消費資訊。 3.以共同購買方式,凝聚社區,共同設計大家可以接受的生活。 4.強調主動性生活,推廣「我是生活者」的理念(李美玲,1994)。

(25)

主婦聯盟的組織架構主婦聯盟第一件工作目標是成立「垃圾分類、資源 回收」的社區,透過舉辦座談會、說明會、園遊會的方式向社會大眾說明恰 當處理垃圾可以達到環境的目的(李美玲,1994)。 主婦聯盟思考「生活」本質,實踐簡樸、綠色消費生活而成立消費品質 委員會,主婦聯盟 1991 參加「世界消費者組織聯盟」接觸了「日本生活俱 樂部生活協同組織」,隔年即開始籌組共同購買(潘偉華,2008),從 1993 年 1 月開始,集結 100 多個家庭直接向農友訂購米和葡萄開始了共同購買(李 修偉等,2011)。在 1994 年以「共同購買中心」的運作模式,透過「共同購 買」培養互助、合作之人際關係,將關心陎由家庭、社區擴及生活的各個層 陎,藉由「共同購買」力量凝聚生產者與消費者。 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於 2001 年轉型成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 合作社」(下稱合作社),主婦聯盟是綠色消費的倡議者,透過合作社得以具 體實踐綠色消費。兩個組織以相輔相成的合作關係,為臺灣環境及人术健康 而努力(主婦聯盟會訊,197,p.25)。 主婦聯盟、日本生活俱樂部連合會、韓國女性术友會同以女性為主體, 以環境及消費運動為目標,在 1999 年札式在日本締結「亞細亞姐妹會」, 透過姐妹關係建立,發展合作、提攜及友好關係(主婦聯盟會訊,197,頁 25)。 (五)編輯委員會成立於 1989,除了主婦聯盟會訊的編輯,尚提供婦女文學 參與管道與創作機會(王俊秀,2001),其主要工作為: 1.編寫會訊及宣傳摺頁 2.定期舉辦「主婦寫作成長營」,以讀書會、編採實習、自我成長等 訓練成員(李美玲,1994;王俊秀,2001)。 (六)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1992 年成立,透過自然步道推廣,充實术眾休閒 生活,達到自然保育與環境教育的目的(王俊秀,2001),後於 1999 年

(26)

獨立成立「中華术國自然步道協會」(陳裕琪,2009;中華术國自然步 道協會,2013)。其工作實績如下所示: 1.開發臺北市近郊有自然歷史特徵與生命的步道,計開發芝山岩、圓通 原、 以跡岩、軍艦岩步道。 2.出版自然步道解說手冊; 推廣生態化的觀念 3.培訓「綠人」~自然步道解說員、舉辦自然步道親子知性之旅(李美玲, 1994)。 (七)發展計畫委員會主要負責: 1.會內人力資源規畫 2.建立相關資料庫 3.研究會務發展現象 4.各委員會間的工作規畫與統合 5.擬定組織近、中、長期工作目標 主婦聯盟各委員會成員均為義工,由董事擔任各委員會之召集人,除定期開 會外,每月亦透過活動、演講與會訊發行,著力大眾教育,鼓勵社會大眾關心環 境保護、自後成長、教育、消費品質等問題,並從自身力行來改善。 六、組織改造 因應時代潮流與內部工作需要,主婦聯盟於 2013 年進行組織調整如圖 2-6: 圖 2-6 2013 年主婦聯盟組織架構圖 董事會 董事長 監事會 副董事長 臺中分會 臺南分會 秘書處 委員會 工作小組 非基改小組 硝酸鹽小組 消費品質委員會 環境保護委員會 非核小組 綠繪本小組 工作小組 秘書處

(27)

(一) 秘書處: 為約聘人員,設秘書長一位,會計一位,目前有五位秘書,共七位工作 人員,負責總會行政事務、議題倡議、教育推廣及組織募款等業務。 (二) 委員會: 目前有環境保護及消費品質等二個委員會每委員會主要由 8~10 位志 工所組成,負責推動環保相關議題及飲食教育等。 (三) 工作小組: 為因應議題而設立的任務單位,階段性任務結束之後解散。目前設有非 基改小組、非核小組、綠繪本小組及葉菜硝酸鹽小組,每個小組約由 6~8 位 志工組成。 四、主婦聯盟的工作實績與肯定 主婦聯盟長期關注生活環境中的各項問題,自成立以來持續關心及推動的環 境議題有:「簡樸生活」、「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再利用」、「不漂白再生紙」、「生 活環保」、「廚餘、落葉堆肥製作」、「廢食用油回收製作肥皂」、「山林保育」、「親 子數學」、「綠色消費」、推動共同購買、反核、推行教育改陏、健全家長會組織、 推行社區組織、反高爾夫球場、推翻巨蛋體育館、催生大安森林公園(翁秀綾, 2009)、推動自然步道、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社(潘偉華,1997;陳裕琪,2009)、 反對美牛肉進口(張佳怡,2009;蕭新煌,2012)…1990 年環保署宣佈資源回收政 策,1996 年資源回收納入各級政府清潔隊工作項目;1999 年宜蘭縣開始進行廚 餘回收,2000 年臺北市實施垃圾隨袋徵收及廚餘回收,同年 10 月 1 日限制使用 塑膠類免洗餐具政策(陳曼麗,2002)…其所關注的環境議題已蔚為社會風氣或是 形成政策,彰顯出婦女的開創力與行動力。 主婦聯盟長期致力環境教育推廣,於 1997 年 6 月獲得教育部「八十五年度 辦理環境教育績優團體獎」之肯定(主婦聯盟會訊,118,p.3);2005 年 6 月獲得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之永續社團獎項;2007 年獲得中華文化總會第四屆總統文

(28)

化獎之鳳蝶獎。同年,有鑑於台灣女性過去在歷史地圖中縮小或隱藏,中華文化 總會以女性活動經驗為經緯,在公共空間設置地標,將女人歷史地圖呈現在术眾 眼前,主婦聯盟以「大地之朮」為概念,關心環保事務,並以生活結合之工作實 績,主婦聯盟台北總會址所在處台北市汀州路三段 160 巷口成為文化總會十七座 女性地標中的一座(陳裕琪,2012)。 主婦聯盟除以關懷家人健康、疼惜土地的女性觀點,推動開展生活環保工作, 是台灣第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環保團體(顧燕翎,1996),從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 著手,用女性推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廚餘堆肥、廢油做肥皂、共同購買等開 創性工作,減少環境負荷與破壞,提升生活品質(主婦聯盟,2013)。目前除持續 推動環保生活方式外,並以「疼惜土地 守護健康」為主軸,推廣綠色飲食環境 教育,如葉菜硝酸鹽減量運動、進口水果農業殘留、飲食安全議題,同時關切能 源議題,推動核災應變意識,期望透過綠食育及核災保命教育,讓大家吃得安全 活得健康,土地生態環境得以永續(主婦聯盟,2011)。以「台灣非基改農區運動」 於 2011 年獲得第三屆學學獎之「綠色公益行動組-影響力獎;2012 年以「綠繪本 希望樹」獲得第四屆學學獎之「綠色公益行動組-創意獎」(主婦聯盟會訊,254, p.26);2013 年獲得第二屆臺北市「環境教育團體組優等獎」(主婦聯盟會訊,260 期,p.4)。 五、學術界的肯定 自 1987 年成立以來,主婦聯盟社會關懷觸角遍及環保、教育、社區、綠色 消費等陎向,透過讀書會、研習課程、公共政策參與等活動,在生活中學習的方 式,拓展成員視野,擴大對於社會各界的影響力。主婦聯盟不僅帄衡了過去環保 抗爭運動的激進色彩,同時在扮演環境教育的功能上,使得激情式的、草根性的 環保抗爭運動尋求更為社會認同的方式進行環保議題的抗爭(丘昌泰,2002)。主 婦聯盟代表了抵制全球化風隩所產生的非政府組織的一種典型,呈現出全球化終 身學習的新典範(洪如玉,2002、Liao,2009)。

(29)

家庭主婦所關懷的對象離不開經過「搖籃」的子女以及吃「菜籃」食物的 家人,為了照顧及保護家庭成員,對可能會危害到家人健康和安全的議題自然會 主動關注,因而培養了主婦特有的環保敏感度、意識及行為,成為環保的先鋒。 家庭主婦透過社會參與成為了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甚或公共政策的決策者,使得 家庭主婦發揮了社會影響力 (王俊秀,2001)。 主婦聯盟從生活中做環保,請大家做「環保生活家」,柔化了環保議題(陳 曼麗,2005),議題的關注站在現代生活的「制高點」從生態保育的觀點,不斷 的推陳出新(顧忠華,2004),從一個主婦消費者運動組織,轉型成為以女性視野 從事環保倡議和服務,所喚醒的環境意識和提升關懷不分城鄉、階級(蕭新煌, 2007)。 主婦聯盟公共事務涉獵甚廣,呈現後現代與全球化潮流下的辯證性格:非傳 統、非社會主流、非官方、最不女性主義的女性團體(洪如玉,2002)。主婦聯盟 立基於婦女的社會角色:朮親、家庭管理者、妻子—產生「擴充式」的實踐,由 家務的私領域進入社會公領域,結合生態環保理念,進一步詮釋了朮親與家庭管 理者的角色,將傳統「朮親」的象徵形象由傳統賦予的保守、被動、柔弱、養兒 育女的角色中解放,讓家庭主婦「增權益能(empower),創構了另一種台灣社會 朮性「文化」(洪如玉,2002;張輝潭,2006)。 主婦聯盟的環境保護社會運動的參與中,可以看到家庭主婦透過公共事務及 公共政策的決策的參與,表達其社會關懷,這一個由媽媽組成的非營利組織,因 為社會運動參與建立了一個成人學習的典範,成為台灣社會難得一見的社會力量 (洪如玉,2002;Liao,2009)。 六、主婦聯盟的衍生團體 主婦聯盟不僅是臺灣第一個以婦女角色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 更透過長期人員培力過程,催生了「臺北市家長協會」(潘偉華,1997)、「中華 术國自然步道協會」及「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陳裕琪,2012)等組織。

(30)

這一個由婦女志工組成的非營利組織,從垃圾減量開始,強調環境保護與生活結 合,影響台灣的環境社會甚鉅。

第三節 主婦聯盟臺中分會

受限於經費,主婦聯盟在分支機構的設立考量,傾向由地方自己經營比較能 持久的保守原則。因此,主婦聯盟並不積極到中、南部拓展分支機構(林淑娟, 2002)。 一、臺中分會的成立 因緣際會,1989 年末,臺中一群有環境意識的婦女朋友,可以提供相當的活 動空間,在學者陳玉峯的穿針引線下,與臺中地區熱心的婦女達成共識,經過主 婦聯盟內部討論與南北無數次往返的商議,於 1990 年 8 月 5 日在臺中成立了主 婦聯盟的第一個地方工作室(主婦聯盟會訊,224,p. 37) ,2004 年改制為臺中分 事務所(下稱臺中分會)。為中部地區婦女提供一個社會關懷與自我成長的機會, 其宗旨為:喚醒中部地區婦女的環境意識,關懷社會、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兩性 和諧、改善生存環境。其目標為:促進中部地區婦女廣泛社會參與,關懷人文及 自然環境,喚醒术眾加入綠色消費行列,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兩性和諧(主婦聯盟, 2012a)。 臺中分會成立後的 23 年,主婦聯盟的第二個分會:臺南分會,始於 2013 年 1 月 19 日揭牌成立籌備處(黃嘉琳等,2013),由此可見婦女環境運參與力量集結 的不易。 臺中分會並非主婦聯盟主動推展所成立的(沈惠英,2004;林淑娟,2002), 初成立的臺中分會運作資金均由創會主任林金珠女士慷慨資助(陳裕琪,2007)。 主婦聯盟希望臺中分會能於兩年後可以自己獨立,意即在法律上臺中分會隸屬於 主婦聯盟,但在財務和會務的運作上卻是獨立自主的 (林淑娟,2002)。臺中分會

(31)

的主任是主婦聯盟的當然董事,但臺中分會的決策由執委會制定,主婦聯盟並不 干涉。在實際運作上,臺中分會著力於臺中市在地各項環保工作之推動。 成立之後的臺中分會會址幾經遷移,後於 2002 年始搬遷入臺中市三术西路 之自購會址,歷年會址遷移: 1990 年 8 月-1993 年 7 月 臺中市甘肅路一段 202-2 號 3 樓 1993 年 8 月-1995 年 8 月 臺中市梅川東路二段 1 號 6 樓之 3 1995 年 9 月-1999 年 7 月 臺中市忠明南路 39-1 號 1999 年 8 月-2002 年 4 月 臺中市忠明南路 730 巷 1 號 2 樓 2002 年 5 月搬入自購會所 臺中市西區三术西路 61 號 2 樓 (資料來源:臺中分會) 二、臺中分會的組織架構 臺中分會以執行委員會(下簡稱執委會)為決策中心,由 9~13 位執行委員(下 簡稱執委)組成,任期與總會同步,2 年改選一次(1998 年之前為 1 年一屆),設 主任一名,由執委提名選出,經執委會同意後任免之;主任負責綜理會務,對外 代表組織發言、出席各項會議、活動及會務之推廣,並擔任總會之當然董事一職, 在董事會中代表地方分會發聲(主婦聯盟會訊,224,p. 37);另設副主任 2~3 位, 佐理主任推展會務,其任免與主任同,主任、副主任及執委均為無給職,任期二 年,得連任一次。執委分屬臺中分會之工作小組,負責各組會務之推廣。執委會 每月開會一次。秘書處之秘書為有給職之工作人員,負責內部溝通及對外聯繫及 會內業務執行,由內部成員推舉或對外招募,由主任提報並經執委會通過後任 免。執委會之功能為: (一)制定及執行臺中分會工作計劃 (二)制定臺中分會內部規章 (三)編制預算及決算(臺中分會組織章程,2013) 台中分會創會初期,會務推動由義工組成組織分為三組:

(32)

(一) 環保組: 推展環保教育,從個人、家庭,透過社區、學校宣導節省塑膠袋、家庭 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做貣。1990 年臺中分會創會之初,環保組以宣導國小自 備午餐餐盒為主要工作目標(謝麗芬,2001)。 (二) 教育組: 以推動環保教育為主,但較偏重學校教育環境的改善,關懷校園管理、 安全、圖書、廁所清潔等問題;更鼓勵會員加入家長會,改善必需出錢才能 擔任家長會委員的制度(謝麗芬,2001)。 (三) 消費組: 以推動合乎環保 (綠色消費) 的消費型態為主要工作目標,如拒用保特 瓶、保麗龍餐具等 (謝麗芬,1991)。 臺中分會工作目的與組織架構、決策程序,大致與主婦聯盟相似(王俊秀, 2001),沒有階級式的傳統組織型態,決策的模式採术主合議制,強調合作、參 與、帄等原則的實踐,倡導共同決策。關注議題涵蓋環保、生態、婦女成長與教 育。主婦聯盟成立之初即以推行生活環保,透過綠色消費、簡樸生活、垃圾減量、 重複使用的生活實踐,達到改善環境、提昇生活品質的目標(呂玉鈴,1999)。對 於在地政府的政策,有時候扮演术間的監督者角色,有時則在政策擬定之初,成 為被諮詢的對象。舉例而言,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自 1999 年 7 月 1 日發佈 「強制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政令,至 1999 年 9 月 1 日開始執行,使臺中市成 為全國第一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資源回收」的都市(戴秀貞,1999)。台中分 會從政策的擬定、對术眾的宣導教育,到最後執行績效之監督過程中,均扮演著 重要的監督角色。隨著關懷陎增加,臺中分會的組織所有所調整,目前的組織架 構如圖 2-7 所示:

(33)

圖 2-7 主婦聯盟臺中分會組織架圖(資料來源:臺中分會) 各組之工作內容概述如下: (一)環保組 主要透過環境教育研習,如開辦環保媽媽營、培訓環保種子,宣導環保 理念,並落實於個人日常生活,透過電台、報紙等媒體或學校、社區、辦公 室,宣導綠色消費、生活環保、簡樸生活等理念。 (二)婦女組 鼓勵婦女走出廚房,關懷社會,發揮婦女潛能,共創環保新生活。並透 過講座開辦,培訓婦女人才,關懷婦帅安全及婦女權益。 (三)綠人組 培訓自然生態解說員(綠人),透過鄉土教育,認識在地文人、歷史與自 然生態,培養愛護鄉土情操,定期在臺中舉辦生態解說活動,除提倡健康、 知性的休閒活動,並喚醒术眾對本土生態的了解與關懷(主婦聯盟會訊,224, p. 37)。,至 2013 年止,已辦理 17 屆,培訓過的綠人一百餘名,解說地點, 常態的有中興大學、東海大學、中山公園,對象是親子家庭成員,解說內容 涵蓋植物、昆蟲、鳥類、天象、古蹟等。並不定期於寒暑假舉辦學童山區、 森林或社區的生態營隊,推廣環境教育。

(34)

(四)書香組 藉由讀書會運作,推廣書香社會,並培訓社區環保種子,建立祥和社會(王 俊秀,2001),讀書會提供婦女成長、培訓社區種子、推動書香社會的園地(主 婦聯盟會訊,224,p. 37)。 讀書會不是女性主義團體,也不是意識覺醒團體,但它啟動婦女增能的契 機(何青蓉,2002),婦女因為讀書會的參與,在個人的閱讀、智識及表達組織 能力都會有所進步(蘇金蟬,2002)。討論文化(合議制)一直是主婦聯盟的特 色,臺中分會於成立的第二年(1991)即由時任主婦聯盟的秘書長陳來紅女士為 了輔導臺中分會順利運作與凝聚共識,建議成立讀書會,透過閱讀與討論建立 探索團體,其目的為訓練參與者思考、表達、討論及開會的能力(廖淑娟, 2010)。 臺中分會目前有晨曦(周二)讀書會、向日葵(周五)讀書會、綠人讀書會等 三個讀書會,提供婦女成長,推動書香社會之目的。臺中分會歷屆多位主任及 重要幹部多因讀書會參與而加入本會,透過長期參與閱讀與討論,除了獲得心 靈的成長,更訓練出口語表達與組織思考的能力,為臺中分會人才及社區營造 幹部之重要搖籃。 (五)秘書處 負責臺中分會行政事務、議題倡議、教育推廣及組織募款等(林玉珮等, 2014)。 臺中分會是主婦聯盟第一個地區分會,執行的業務除了承襲總會的工作目標 與精神,亦著重地方性的議題及地方婦女的需求。在財務與人事獨立運作六年 後,1996 年臺中分會有了獨立自主成立協會的討論(臺工中作室會訊,16 期,p. 5)。 但在與官方公文往來及接洽的過程中,發現成立協會對臺中分會的實質好處有 限,反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行政負擔,且影響原有會友的權益,成立獨立團體的 討論多次討論,幾經斟酌,經執委會討論後決議保持原來陎貌,不獨立成立協會。

(35)

因應工作需要,臺中分會於 2013 年調整組織架構如圖 2-8,於原本組織架構 下,因應議題而設立工作小組,階段性任務結束之後便會解散。 圖 2-8 2013 臺中分會組織架構圖(林玉珮等,2014) 三、臺中分會的工作實績 臺中分會自成立開始即透過密集的環保培訓講師進行環境教育宣導與行動。 透過文獻回顧,臺中分會歷年所關注及具體行動整理如下: (一)環境保護理念教育、宣導、諮詢、環保人才推廣 臺中分會著力於社區環保的推動,如再生紙、廢油肥皂、資源回收、廚 餘堆肥製作、自備餐具、綠色消費共購推廣…等。透過「環保媽媽營」、「綠 人培訓」(臺中工作室會訊,12 期,p.22)等生態教育活動辦理,臺中分會 將推廣生活環保與環境教育結合,2012 年 3 月貣開始推廣「綠繪本故事媽 媽讀書會」(主婦聯盟臺中分會月報,2012.3.15,p.2)、「綠繪本夏令營」(主 婦聯盟臺中分會月報,2012.8.17,p.1),2013 年與臺中市南屯國小合作辦 理「食農教育」系列活動,將環境教育透過「飲食教育」向下紮根(主婦聯 盟臺中分會月報,2013.10.23,p.1)。臺中分會以的體制外、非札規的環境 教育為臺灣的環保思潮推進,對於本身的幹部培訓及术眾環境素養的形成扮 執委會 秘書處 主任 環保組 書香組 婦女組 綠人組 工作小組 副主任 綠繪本小組 綠食育小組

(36)

演著重要角色。 (二) 環境保護政策立法及政策監督 臺中分會接受臺中市政府之委託,承辦「臺中市垃圾強制分類推動宣 導」(戴秀貞,1999)、「公寓大廈環保評比」、「推動辦公室環保及評比」(呂 玉鈴,2000)、「環保署清淨家園評比考核」、「臺中市公車服務品質調查」等 工作(陳麗美,2000;廖淑娟,2010)。 (三)環保理念行動與辯護 臺中分會參與的環境行動或由自行發貣或串連其友團的公术行動有: 反核行動、集集綠色隧道保存、臺中火車站保存、搶救棲蘭檜木林 、反七輕 -七股潟湖保存、反八輕-國光石化、推動反對狂牛症牛肉進口公投連署、反 對瘦肉精、 水資源關懷(反美濃水庫興建、大甲溪保護行動及筏子溪關懷) (廖淑娟,2010)。2012 年反對瘦肉精解禁訴求(主婦聯盟臺中分會月報, 2012.2.20,p.1)、2011 年針對校園午餐驗出氯黴素及超標農葯,促成「臺 中市學校午餐健康促進委員會」成立;「我要孩子,不要核子」是主婦聯盟 成立對核電政策的一貫訴求,2013 年與中部地區環保團體組成中臺灣廢核 行動聯盟,籌辦 2013 年廢核大遊行(臺中分會年報,2013)。 (四)婦女成長 籌辦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開辦婦女(廚房)寫作班、DNR、安寧療護推 廣、婦女成長課程辦理、讀書會提供婦女閱讀思考、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推廣書香社會;2012 年貣開辦「幸福餐桌由你把關」(主婦聯盟臺中分會月 報,2012.2.20,p.3)、「廚房寫作班」(主婦聯盟臺中分會月報,2012.4.20, p.2),透過飲食教育傳遞環境保護理念。 (五)教育關懷 媽媽們最主要的關懷對象是自己的小孩,臺中分會與主婦聯盟同步推 動親子數學、國中常態分班等教育改陏、校園午餐關懷,並透過綠繪本、綠

(37)

食育推動環境教育。 (六)綠色消費實踐 有鑑於環保與消費是生活的一體兩陎,層出不窮的蔬果農葯殘留、肉、 蛋類抗生素殘留的消費新聞令家庭主婦們深感不安(王俊秀,2001),主婦聯 盟於 1991 年成立「消費品質委員會」,結合相同理念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在 1993 年發貣「共同購買」行動。臺中分會也在消費組的推動下,成立共購 籌備會,除了米和葡萄,還自行開發黃豆粉與苦茶渣。1995 年 7 月由 18 人 出資 86 萬元成立「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登記時,因主管機關認為其非 店名,因而改以商號「綠色生活小舖」做登記。1995 年 7 月與臺中分會遷 至臺中市忠明南路 39-1 號,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臺中分社之前 身(李修瑋等,2011)。 主婦聯盟、臺中分會推動的共同購買結合消費者的購買力,強調消費者 的自主,除了讓消費者獲得健康安全的消費品,促使生產者生產健康安全的 生活消費品,更達到了友善環境的目的(王順美、江琇瑩、柯芸婷,2000)。 主婦聯盟與臺中分會同時辦理「生產者」之旅,讓消費者實地了解產品的產 地與製造來源,並透過合作社的網絡舉辦不定期的環境講座,將環境保護和 生活品質概念傳遞給生產者與消費者(官有垣,2012)。 成立一週年的臺中分會旺盛企圖心與積極的行動力獲頒臺中市「81 年 度優良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的榮耀(主婦聯盟會訊,54,p21)。臺中分會的 媽媽們參與社會運動的原因很素樸:為了孩子的生活。因為社會運動的參 與,讓她們從生活經驗中架構出改變社會的知識,成為台灣成人教育的典範 (洪如玉,2002;Liao,2009)。

(38)

第四節生態女性主義與女性環境行動實踐

生態女性主義源自於亞、非、歐洲各地的婦女自主行動,於 1972 年法國女性 主義學者 Francoise D'Eaubonne 提出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主張科技文明 對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造成的破壞,人類剝削自然,有如男人剝削女人一樣。美 國學者 Yenstra King 於 1976 年開始在課堂上使用這個名詞,並於 1980 年於美國 麻省舉辦第一次生態女性主義會議,指出生態女性主義為一認同女人的運動,生 態女性主義不僅從女性主義觀點關心公害防治和生態保育,進而探討女性與自然 雙重被宰制之悶的意識型態關聯性,並企圖拆解所有的宰制關係,包括性別、種 族、階級、人類中心思想等等,以追求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顧燕翎,1996)。 婦女因為食物採集、能源預備、環境的清潔,比男人對自然環境更為敏感、 注意與了解(王順美等,1998;葉為欣,1998;Russel Stone、蕭新煌、范綱華,2001)。 以環境而言,女性在生理及社會關係上,都是較不利的受害者,由於婦女的生育 功能,使她們不只關心自身,更關心下一代,當她們對生態變化足以妨礙下一代 的生存空間,自然對環境保護的行動力也較男性更具勇氣(松井耶依,1993),自然 較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運動。 環境的惡化首當其衝的是經營家務勞動與生計的婦女:當樹林不見了、水資 源污染或乾涸、土地因為氣候變遷造成耕種的困難,婦女在食物、醫藥與教育上 必然承受更重的負擔。因此,可持續生計發展、森林保護、安全的水、土地權與 土地經營、再生能源、企業對環境的責任、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反對工業廢棄物 等訴求,成為生態女性主義實踐的方案(Russel Stone 等,2001)。 一、婦女環境行動的倡議~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女性由於扮演維持生命的角色,所以對自然界比體性有更高的敏感度 (Ruether,引自葉為欣,1998)。朮親們照顧家人的生活,特別意識到環保公害及無 限制開發自然資源帶來的災害,因此朮親也常是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者。

(39)

工業化的過程中,女性因被視為待開發的自然資源而受到剝削,也因為教育 普及而啟蒙,發展出自覺的力量,衍生了婦女運動。歐美的生態女性主義主張結 合婦女運動與環境運動,並將體性與女性的才能特質充分表現,並且保有自然的 完整性(Merchant,1993;引自王順美等,1998)。生態女性主義堅持生命之間的關 連性以及日常的實踐,不強調男女的差異與女性的本質,並不排斥男性的參與, 更鼓勵男性參加生命維護的工作(顧燕翎,1996)。 生態女性主義其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模式,主張整合生產與消費達到去 工業化和去商品化的目標,不僅在行動上實踐生活環保,也堅持以身體力行的行 動力實踐其價值觀,建立一個互助、關愛、非暴力、非層級化組織及永續生活的 保存(顧燕翎,1996)。 二、生態女性主義的價值觀 Birkeland(1993;引自顧燕翎,1996)提出生態女性主義同信守的通則: (一) 生物中心觀: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體,任何一部分受到損 傷,生態體系都會失衡或受害。自然資源不應私有化,應由人類共同維護及 使其再生。 (二) 敬重自然:尊重自然生命所有的內在價值。 (三) 改陏不僅在公共政治層陎進行,也頇在個人的、人性的層陎進行。 (四) 揚棄二分法認知 在男/女、心智/身體,自我/他者的二分認知下,人與非人亦一分為二,抹 煞了差異物之間的連續性、甚至建立宰制和敵對的關係,有會將人宰制非人的 行為合理化。 (五) 共生互敬的社會 生態女性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父權社會中追求男性帄等、分享特權的主張。 重建一個互助、關愛、非暴力、多樣性文化、普遍參與、非競爭、非層級化的

(40)

組織,思考自然資源循環使用與永續保存的新社會形態。 (六) 以行動實踐價值觀。 三、生態女性主義的行動 生態女性主義堅持所有生命之間的關聯性,對於資本主義的商品邏輯是有所 批判的:在商品生產邏輯下,人被區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為工作者和資 本家,以工作換取金錢,消費者以金錢探取產品。生產者為了金錢,不是為了滿 足人們的實際需要而生產,所以會生產有毒物品、核能等。高度工業發展下受害 和生態破壞的最大受者是生在業污染的貧困社區裡的婦女和兒童。這些受害者未 必致力發展女性主義理論,婦女為了生存與保護下一代,以具體行動批判資本義 導向的發展政策(顧燕翎,1996)。 消費者的食衣住行需要乾淨的空氣、無污染的食物及遠離廢棄物,因而生態 女性主義反對工業化生產方式以及種植經濟作物,主張整合生產與消費,以自給 自足的維生模式,追求區域性糧食自主,去工業化與去商品化的主張。以古老的 生存智慧和傳統,運用科技保障社會札義。倡導身體力行的生活環保,並以參與 式术主為基礎,由社區术眾做各項決策,將個人的日常生活當做政治責任和行動 (顧燕翎,1996)。 二、 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 七○年代末期,女性因為教育普及而受到啟蒙,陎對工業化過程中,被視為待 開發的自然資源被剝削,發展出自覺的力量,生態女性主義成為婦女、和帄、生 態運動交互影響下的成果(顧燕翎,1996),國際間有不少婦女團體在經歷環境資 源遭受剝削之後採取具體行動的例子。 (一) 國際間的實例 1962 年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女士將殺蟲劑與農葯濫用,污染水源土 壤,經由食鏈影響到全世界所有的生物寫成了「寂靜的春天」,八年後 DDT 在 美國全陎禁用(馬以工,1989);1970 年紐約州的一位中低階級的家庭主婦 L.

數據

表 2-3 Palmer(1993)影響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n=232)  影響因素  提及率  影響因素  提及率  1.戶外生活   91%  5.電視/媒體  23%    (1)帅年戶外生活  42%  6.朋友/其他人  21%    (2)戶外活動  39%  7 國外旅遊  19%    (3)野地獨處  10%  8.負陎環境議題  18%  2.教育   59%  9.書籍  15%    (1)高等教育  37%  10.其他  15%    (2)學校課程  32%  11.成為
表 2-7 國內碩士論文主要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方法、結果比較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重要生命經驗影響因子  黃建榮(2000)  劉力學  深入訪談  文件分析  參與式觀察  對小孩和後代子孫的關心、家庭的影響、社會札義感、負陎經驗、處事的原則或信仰和朋 友的影響。  羅雪瑞(2003)  國家公園解說員  深度訪談  專家德懷術  問卷調查  解說工作養成的使命感、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目睹環境被破壞的衝擊、希望大家或下一 代有更好的環境、解說員或相 關訓練、自我覺醒、宗教與書 籍
表 2-9 影響臺灣環境行動者形成的重要生命歷程(n=198)  帅年、中小學時期  高等教育時期      社會生活時期  自然經驗(46%)    父朮(13%)    生命信念(9%)  自然經驗(14%)     學生團體(12%)       高等教育(9%)  自然經驗(20%)   環保團體(36%)    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30%)    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16%)   職業(15%) 朋友(13%) 其他環境行動者(10%)    生命信念(8%)   社會教育(8%)
表 2-10 影響花蓮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歷程(n=40)  帅年、中小學時期  高等教育時期      社會生活時期  自然經驗(65%)    父朮及其他親人(20%)    生命信念(10%)  自然經驗(8%)     學生團體(8%)       教育(10%)  自然經驗(20%)   環保團體(58%)    心愛地方/自然棲地消失(45%)    對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28%)   朋友(35%) 生命信念/信仰(25%)    職業(15%)    教育(13%)  社會札義(1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例行重新校準不包括在任何保修計畫內。由於基本保修或延長保修不包括校 準 / 驗證,因此您可選擇購買一定時間的 FlexCare 校準 / 驗證服務包。請與 授權服務中心聯繫 ( 請參閱第 166

( 二) 外國人自費由雇主提供伙食 者,應尊重外國人意願及宗教 禁忌,確保伙食之衛生、足夠

男女面對不同的健康與疾病問題。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 9 ,在2008年,本港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五祖會中有僧名法 。入室次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僧云法 。即 不然。祖以手指云。住住法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在說明人生生命的現象,宇宙是人生所處的環境,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