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決策型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依序就生涯決策型態理論及生涯決策型態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生涯決策型態理論 一、

生涯決定是一複雜的現象,在生涯發展理論中,受到許多學者關心與注意。然而隨 著研究者觀察的角度不同,即會發現到生涯決定的不同樣貌,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生涯 決定理論歸為兩大類型:第一類為描述性取向(desrciptive approach);第二類為規範性 取向(normative approach)(金樹人,民 86;李茂興譯,民 87;劉玉玲,民 96)。「描述 性取向」,針對生涯決定的功能性、現象性進行研究,主要描述個體真實的生涯決定歷程,

對於個人的選擇進行描述,取向關心的焦點在於生涯決定是怎麼發生的。「規範性取向」, 針對生涯決定的結構性、邏輯性進行研究,描述的重點在於提供生涯決定內容的規範,

著重在找出做決定的最佳方法,取向聚焦關心生涯決定應該怎麼發生。兩者不同的研究 典範,分別關心生涯決定的歷程與內容,隨著研究的發現也各自擴展了生涯決定的範圍,

有助於我們對於一個人是如何在生涯議題上進行決策,提供了更多的瞭解。

在嘗試瞭解生涯決策歷程與內容時,我們不能忽略了決策者本身這項重要元素,因 為任何決定的發生都得從「人」本身出發,Taylor(1984)曾提到在決策歷程中,個人 的心理特質(如個人態度及反應型態)會對不同性質的決策行為產生主要的影響, 因此 有關決策者的「決策風格」(decision-making style)成了後續研究關心的焦點(吳芝儀,

民 89)。每個人在做決定時會因為決定本身重要的程度,進行決定背後所需承擔冒險的 機率差異而採取不同的策略,而這樣的策略使用頻繁習慣後,就會成為我們個人的決策 風格(劉玉玲,民 96)。不同的決策風格或稱決策型態,不只會影響我們決策的方式與 偏好,有時也會影響到決策結果的品質。不過我們不宜端看決策過程的片面,如決策速 度的快慢就直接論斷該決策品質的好壞,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決策訊息之間的掌握程度,

考量決策過程中環境的變化以及決策者決策當下的應變與反應。Arroba(1977)強調隨 著問題嚴重性及情境的不同,一個人可以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決策型態。並非每 一個人都只能被歸類在某一種決策型態之中,個人在面對不同決策議題時,可能會採用 不同的決策型態。考量不同決策情境對決策型態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將研究範圍聚焦在 生涯議題上,關心國中學生在面對生涯決策情境時其決策型態表現為何。以下就不同學 者所提出之生涯決策類型相關理論進行說明與探討。

Dinklage 生涯決策型態

(一)

Dinklage(1968)依據人格特質的不同來將個人的決策型態區分為八種類型。其中 四種型態屬於不做決定類,分別是 1.延宕型(delaying):這種類型的人總是遲遲未能進 行決定,或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決定。2.宿命型(fatalistic):避免自己做決定,把 做決定的權力交給命運或別人,任由他人擺布。3.順從型(compliant):做決定時無法堅 持己見,面對權威的意見往往會選擇屈服。4.麻痺型(paralytic):害怕做出決定之後所 帶來的結果,因此選擇麻痺自己避免做出任何有關未來的決定。另外四種屬於做決定的 型態,包含 5.直覺型(intuitive):不經由邏輯思考,僅根據個人的感受來做出決定。6.

衝動型(impulsive):不假思索其他可能的選擇機會直接做出決定。7.猶豫型(agonizing): 優柔寡斷,難以下定決心,經常讓自己處於矛盾情節之中。8.計畫型(planful):依據做 決定的理性邏輯法則,考慮內外在的條件與需求。

(二)Arroba 生涯決策型態

Arroba(1977)提出了下列六種不同的決策類型。1.邏輯型(logical):冷靜而客觀 的考慮各種因素,尋求利益最大的選擇。2.沒頭沒腦型(no thought):隨著他人的看法而 決定,無法獨立客觀決定。3.猶豫型(hesitant):反覆思量,即便到了最後關頭仍然難以 做出決定。4.情緒型(emotional):做決定時依據個人主觀的喜好與感受。5.順從型

(compliant):決定時易受環境或他人影響而屈服。6.直覺型(intuitive):不考慮外在客 觀事實,根據自己個人對事物主觀的判斷下決定。

(三)Janis 與 Mann 生涯決策型態

Janis 與 Mann(1977)主張決策的過程是決定於所面對衝突的大小,無論這衝突源 自於外在動機刺激或個人內在的情緒。較強的衝突會引起個人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並可 能妨礙、延遲決策過程,此時決策者便會尋求其他較不具威脅性的解決方法。依據決策 者在面對決定情境時,內在衝突與壓力的程度可以將生涯決策型態分為 1.慣性不變

(unconflicted adherence):決策者忽視可能的風險,堅持固守原來的選擇。2.見異思遷

(unconflicted change):決策者毫不考慮可能的風險與代價,接受他人的意見改變選擇。

3.防禦性迴避(defensive avoidance):決策者為逃避做決定所帶來的責任與衝突,自我合 理化拖延的理由,將決定的責任推託給外在人事物。4.過渡警戒(hypervigilance):決策 者慌張紛亂地急於做出決定以求立刻抒解決策帶來的壓力,導致決策者在不同的選擇之 間徘徊猶豫不久後,即衝動地做出決定。5.警戒(vigilance):決策者仔細收集並分析相 關訊息,考量各種選擇的利弊得失後做出選擇。

(四)Harren 生涯決策型態:

Harren 於 1970 年代初期發展出生涯決策模式,強調決策者本身是有能力做出選擇 的個體,個體也需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行為負責任。其生涯決策模式的發展分受四種不 同理論影響建構而成。其中影響最深刻的是 Tiedcman 團隊於 1963 年提出之「生涯發展 模式及決策模式」。第二為文獻前段所提及之 Janis 與 Mann 於 1977 年所提出之「決策理 論」以及有關「認知失調」的研究。第三為 Chickering 於 1969 年發展之「發展理論」。 最後則是 Barrett 及 Harren 的「自我概念理論」。

其生涯決策模式涵蓋歷程、特質、任務及條件四種主要因素,與 Taylor(1984)研 究發現相同的是,Harren 亦認為決策者之人格特質會影響個人對生涯任務及條件的觀點 以及個人生涯發展的歷程。其中特質部分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穩定的人格特質,可分為自 我概念及生涯決策型態。Harren(1979)強調透過生涯決策型態的觀察可以反應出個人 對選擇後的責任感與理性計畫上程度的不同,並將生涯決策型態定義為個人在決策情境 中,接收訊息及反應時的態度或傾向。

Harren(1979)將生涯決策模式中的生涯決策型態依據個體接收訊息及反應所表現 出的態度、傾向差異分別分為理智型(rational type)、直覺型(intuitve type)與依賴型

(dependent type)三種。

本研究所使用之生涯決策型態量表以柳雅卿(民 96)翻譯 Singh(2004)之職涯決 策型態量表修訂而成。此量表主要是依據 Harren 所發展的生涯決策量表分類編擬而成,

以下依序說明理智型、直覺型、依賴型三種不同決策型態之意涵與特性。

1.理智型:

理智型的決策者能夠將過去決策的經驗與結果整合至目前的決策行為中,做出決策 之前會有系統地蒐集充分的資訊及進行自我評估,且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考量所欲達成的 目的與各種可能選項背後的利弊得失,經過充分而詳細的分析比較後,做出最佳的決定,

並且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Harren, 1979;林幸台,民 73)。

後續有學者Scott 及Bruce(1995)針對 Harren 的生涯決策型態進行研究及補充說明,

理智型決策者除具有分析、邏輯思考及深思熟慮之特質外,也會考慮決策所帶來的長期 效果並以事實做為分析基礎後始做出決定,而這類型的決策者其績效表現較直覺型與依 賴行為佳(柳雅卿,民 96)

2.直覺型:

直覺型的決策者與理智型決策者相同的是同樣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但兩者不同 的是決策的過程中不會去蒐集相關的資料、也未考慮未來因素可能的影響,針對既有的 訊息亦不會嘗試進行邏輯性地分析判斷。在意個人在特定決策情境中的情緒感受,做決 定時依賴當下情緒的感覺及反應。總是在倉促慌亂之中做出決定,因此其決策結果的品 質往往效率不彰(Harren, 1979;林幸台,民 73)。

Scott 及 Bruce(1995)針對直覺型決策者的研究指出,因為決策的過程主要是在有 限的資訊下依賴決策者主觀的感覺做出決定,因此當決策者發現自己的直覺有誤時,也 能以快速的方式進行修正。柳雅卿(民 96)指出這類型的決策者相較之下,容易發生決 策錯誤以及決策之間不一致的情況,令周遭他人容易因為對其產生不確定感因而失去信 心。

3.依賴型:

依賴型的決策者因為對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和結果缺乏信心,因此傾向依據社會規範 做為行事標準,等待他人給予指示甚至是依賴他人替自己蒐集訊息並做出決定。容易因 為他人的讚許或反對而改變自己原先的決定(Harren, 1979;林幸台,民 73)。

依賴型的決策者因為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獨自做出決定,因此其表現往往被認為最不 具效率。正向角度來看其在決策的過程中歡迎其他成員的參與,能夠聆聽他人的意見;

但因為缺乏自信,過度依賴他人的意見行事,往往容易流於模仿他人,缺乏主見而招致 負評(柳雅卿,民 96)。Harren(1979)亦指出,雖然這類型的決策者可以透過順從他 人的意見來降低並逃避當下面臨選擇的壓力,但是因為決策的過程考量的是他人的意見 與需求而非自己的需求,長期累積下來可能導致決策者在自我滿意及自我實現上呈現較 低水平。

但因為缺乏自信,過度依賴他人的意見行事,往往容易流於模仿他人,缺乏主見而招致 負評(柳雅卿,民 96)。Harren(1979)亦指出,雖然這類型的決策者可以透過順從他 人的意見來降低並逃避當下面臨選擇的壓力,但是因為決策的過程考量的是他人的意見 與需求而非自己的需求,長期累積下來可能導致決策者在自我滿意及自我實現上呈現較 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