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Lefebvre 與日常生活裡的平庸與神奇

第一節、 異化

透過個人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自然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 類存在物。作為這樣的存在物,它將類看成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已

72 ‘Everyday life, in a sense residual, defined by ‘what is left over’ after all distinct, superior, specialized, structured activities have been singled out by analysis, must be defined as a totality…[these] activities leave a ‘technical vacuum’ between one another which is filled up by everyday life.’ in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1, trans. John Moore, (London:

Verso, 1991[1947]), 97.

73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I, trans. John Moore, (London: Verso, 2002[1967]), 119.

74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1, 86.

29

看作類存在物。不可否認地動物也從事生產,牠們構築自己的巢、住所,

就像蜜蜂、水獺、螞蟻等等。但動物只為自己或其後代的直接需求而生 產。牠們片面單一地生產,然而人卻是普遍地生產。75

在 1844 年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中,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指出,在勞動中,人 創造自然也創造自己,是人性本質的實現,唯有透過生產性的勞動,人才能證明 自身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76這樣的觀點來自於馬克思對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精神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1807)中異化理論的批判與繼承,黑格爾對於勞動的理解建立在精神和思維活動 上,自然與外物都作為「自我意識的外化物」而存在著,人透過對象性活動吸收 了外在的力量,建立起和外化物的關係來改造社會和人的類本質,這種意識在自 身異化又克服異化的過程中反覆循環,因此勞動是一種精神活動。77但在馬克斯 看來,這樣的過程只存在於「抽象的精神勞動」,所謂人與自然的接觸應該建立 在「人經由主體的勞動能力」去生產、改造世界,並連繫現實世界中的革命實踐。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因而指的是「異化勞動」,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狀況下,異 化勞動的現象展現在勞動者與他的產品、勞動本身產生分離,因此商品的價值必 須按照市場的價格來決定,而非製造時所花費的價值和成本;當商品售出越多,

勞動者卻反而貧困,形成反比與矛盾的狀況,最後連工人本身都被貶為商品,受 到上層的支配來進行生產,並鞏固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這樣的現象即勞動的異

75 ‘In creating a world of objects by his personal activity, in his work upon inorganic nature, man proves himself a conscious species-being, i.e., as a being that treats the species as his own essential being, or that treats itself as a species-being. Admittedly animals also produce. They build themselves nests, dwellings, like the bees, beavers, ants, etc. But an animal only produces what it immediately needs for itself or its young. It produces one-sidedly, whilst man produces universally. ’ in Karl Marx,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trans. Martin Mulligan,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59[1844]), 32.

76 科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著,馬元德譯,《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臺北:遠流,

1992),頁 155-157。

77 王振輝著,《知識與權力: 當代教育中的貧窮世襲》(五南,2013),頁 180-181。

30

化。78馬克思透過勞動異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分析,但他並非完全將 異化視為負面現象,在真正邁入共產社會的理想前,所謂的異化有其歷史進程發 展上的意義,人必須先經過異化、揚棄異化,透過這個過程來得到真正的自由和 解放。79

奠基於馬克思的理論之上,Lefebvre 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從異化的概念出發,

但他將馬克思應用於解釋經濟層面的異化概念,擴展到日常生活領域,發展成為 一種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批判。他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裡,馬克思所點出的 財富集中現象仍然存在,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種新的壟斷式經濟結構,基於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操控,以及日常生活作為基礎與零碎的特質,異化現象也不 應只發生在經濟剝削的領域,而是滲透到所有涉及人的範疇,並遮蔽了所有意識 形態與革命的政治意識,「所以我們必須揭開面紗才能觸及真相,這層面紗總是 被日常生活反覆生產著,並使日常生活從它的深刻與高級的意涵中隔離開來。」

80Lefebvre 認為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異化展現在私人生活與公眾生活的分裂,而 揭開這層面紗的方式就是以「完整的人」(the total man)為目標,對它進行批判。

資本主義透過各種技術和工具使得生產朝向單一化與標準化,產生了技術上 的異化,一方面因為工具理性的邏輯使得生活也變得扁平化,人沉浸在消費的世 界裡,消費不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而是欲望,因而人也產生了異化,逐漸遠離「完 整的人」的狀態。81若將 Lefebvre 的異化概念與馬克思相較,可以發現 Lefebvre 的異化著重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也就是連人自己都在欺騙自己、奴役自己,在充 斥消費符號的社會中喪失想像力與作為人的豐富性。

78 Karl Marx,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trans. Martin Mulligan,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59[1844]), 28.

79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頁 114-115。

80 ‘So to reach reality we must indeed tear away the veil, that veil which is forever being born and reborn of everyday life, and which masks everyday life along with its deepest and loftiest ambitions.’ in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1, trans. John Moore, (London: Verso, 1991[1947]), 57.

81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頁 137。

31

Lefebvre 異化理論的轉向,呼應了 1950、60 年代西方社會消費文化與大眾 傳媒的擴張,在文化工業的衝擊下,文化的本質被商品經濟邏輯置換;統治階級 的統治方針也不再侷限於武力、宗教或教育制度,而轉為一種滲透式的意識形態 操控。82因此異化不只存在政治和經濟結構中,要掀開異化的面紗,就必須對這 些上層結構之外的日常生活進行批判和重建。日常生活的領域固然廣泛,但我們 可以從中發現,Lefebvre 的批判理論是集中在將城市空間放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 式下來考察的,這個原因在於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生產方式,透過銀行、商業和政 經中樞來支配邊緣,逐漸在現代生活空間中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並支配空 間的分配和運作,然而,現代生活的空間結構又是彼此相連的,諸如城市網絡、

工作場所、私人生活和娛樂活動等等,若要從根本解決異化的問題,那麼首先就 是從空間的修復著手。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