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研究及本研究之定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為呈現本研究在相關領域之定位,本章首先於第一節就相關研究進行脈絡 回顧,第二節耙梳相關概念的內涵及關鍵要素,最後則透過對相關研究、政策 移植架構及研究方法之整理,作為後續研究設計的基礎。

第一節 相關研究及本研究之定位

檢閱相關文獻(Common, 2001; Newmark, 2002; Knill, 2005; Rose, 2005;

Bulmer et al., 2007)可發現,近期論及政策學習時經常被一起提出討論、比較的 概念,包括政策擴散(policy diffusion)、政策趨同(policy convergence)、經驗 汲取(lesson drawing)以及政策移植(policy transfer),這些概念之定義和焦點 未必完全相同,但都和政策採納(policy adoption)有關,也在既有研究中時常 被交互運用,顯示其間具備高度重疊性或補充性。這些相關概念之研究近年來 也在我國開始發展,其中以政策學習佔多數。

國內以政策擴散或政策趨同為主軸的研究為數尚不多。在政策擴散上,有 部分研究係應用 Rogers(2003)的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為主要架 構,經由量化統計分析探討特定政策在個體間的擴散情形與因素,如莊世鳳

(1996)以臺北市內湖區的資源垃圾回收計畫為個案,研究該政策擴散至民眾 的程度。洪榮志(2007)研究自然人憑證在北投區稅捐稽徵人員的擴散。臧惠 平(1994)則以縣市為分析單位,探索業務電腦化在地方政府間的擴散情形。

另一部分的政策擴散研究如曾嘉怡(2009)應用擴散理論結合政策學習的概念,

透過質化方法探討公民會議在行政體系內部擴散的成因,並分析公民會議在臺 灣擴散之發展及限制。

在政策趨同的研究部分,林水波(2005)以政策趨同理論為基礎探討政黨 政策之趨同,分析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十個重要議題上的政策主張變遷模式,發 現兩者在不同政策主張上呈現同質型、趨同型、趨異型、異質型等四種類型,

和政策類型以及政黨輪替相關。李仲彬(2009)基於政策趨同的角度透過次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資料分析試圖建立影響政府電子化發展的解釋模型,發現在此個案中政策趨同 並未發生,且發展不符合電子化政府相關文獻上所主張的順序,建議我國未來 的電子化政策應發展適合在地的架構及方法。彭俊亨等(2010)則透過臺灣工 藝研究發展中心為個案,探討政策擴散過程中,行動者為何及如何落實創新治 理。

相對政策擴散或趨同而言,政策學習在我國本土個案研究上顯得較為豐富 且範圍廣泛。有針對個別政策進行廣泛分析者,例如吳定(1998)和郭昱瑩(2006)

將 Bennett 與 Howlett(1992)界定出的五種政策學習理論,分別用以分析政府 再造以及醫院評鑑制度,皆肯定在政策過程中若能運用政策學習的觀點,將有 助政策品質之提昇。

也有將政策學習作為可行性評估之工具者,例如林水波(2004)針對公投 法進行制度移植的策略性評估,主張制度移植必須注意脈絡因素,亦即該制度 在他國運作的脈絡為何,以及和本國脈絡差異。林彥丞(2009)進行日本自行 車政策移植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五項跨國政策移植實務的應用準則,並經由專 家訪談取得各該準則在自行車政策上的具體內涵,以多屬性效用模型針對東京 都的十六項自行車方案進行評估,獲得各該方案於臺北市施行之可行性排序。

針對個別政策或政府探究其政策學習過程的相關研究比較多,其中有針對 單一學習主體的個案研究,例如陳佳樹(2005)以臺北市大眾捷運系統為例進 行政策學習的應用與成效分析,指出臺北市捷運系統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了多元 化的學習模式。何宗揚(2006)則以政策學習理論探討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 政策,歸納出影響政策學習之因素與學習行為者應具備之條件。武桂甄(2006)

針對永續就業工程計畫的個案研究,發現由於臺灣與歐盟的社會條件差異性 大,因此永續就業工程計畫並未全盤移植歐盟方案。郭姿秀(2009)則研究高 雄捷運的政策學習過程,認為高雄捷運的地區條件、兩大組織高雄市政府捷運 工程局及高雄捷運公司的定位與臺北捷運有所差別,兩者互相學習之外也發展 出了各自特色。

此外也有納入多個學習主體的個案研究,例如黃東益(2004)呈現了政府 政策知識管理對於政府運作的重要性,指出府際政策學習已成為政策制定的一 種模式,並以四個地方政府為個案,探討其向臺北市學習垃圾不落地政策的過 程,發現政策知識傳播對於府際政策學習的成敗佔有關鍵性的作用,若資訊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握程度與宣導工作不落實,儘管移植來源相同,仍會導致結果失敗,此結果也 呼應了 Dolowitz(2000)所指出導致政策移轉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資訊不 充分的情形下進行轉移。王喬涵(2007)以南部縣市政府的脫貧方案為研究標 的,討論地方政府之間透過境內學習最後產生脫貧方案趨同的結果,發現南部 縣市政府藉由行政人員職位流動、觀摩、組織間原有的關係、研討會議等方式 學習其他縣市的脫貧方案經驗,學習程度並非完全複製原有政策,而是透過政 策評估過程決定學習的程度。曾嘉怡及黃東益(2009)以政策學習的概念,區 分出動機、資源以及環境三大因素,分析行政體系內部對公民會議的學習動機,

發現在資源面上政策企業家扮演了關鍵角色,其夾帶豐富的資訊資源與機關單 位互動,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公民會議的學習與採納。

1999 專線的相關研究近年亦已陸續湧現,有聚焦於 1999 專線本身的政策 性質再透過相關理論來加以分析者。如陳文儀(2008)從政策行銷的角度切入,

分析臺北市 1999 市民熱線所運用之內外部行銷策略與工具、執行成效,以及 1999 未來的行銷策略。巫珮蓉(2010)以臺北市政府 1999 專線為個案,探討全 球化下地方政府回應民眾需求的治理過程。黃家玓(2010)基於顧客導向以及 全觀型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的觀點,探討臺北市政府 1999 專線在推動跨 機關、跨部門單一便民專線的運作問題與未來方向。黃子華和李蕙芬(2010)

也透過全觀型治理的概念,分析各種型態的政府單一窗口整合型服務與發展趨 勢,其中各地方政府的 1999 專線即屬於電話單一窗口。

也有聚焦於 1999 專線政策內容的應用性評估報告。如朱愛群等(2009)選 取內政部消防署 119 專線、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113 專線,以 及臺北市政府 1999 專線為研究對象,探討各機關整合為民服務專線電話的相關 問題,進一步評估未來整合政府為民服務專線之可行性。胡愈寧與左峻德(2010)

比較了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札幌、韓國首爾、香港、臺北縣,以及高雄 市等各地方政府話務中心的營運模式、功能、服務效益與績效評估方式,針對 臺北市政府 1999 專線進行績效評估機制與指標之建置研究。孫本初及傅岳邦

(2010)則以臺北市政府 1999 專線的話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 1999 話務人 員工作職能與服務品質提升之關聯,並建構 1999 話務人員工作職能的評估構面 及評估工具。

從上述 1999 專線的相關研究可知,目前尚未有著眼於 1999 專線政策趨同 或政策學習現象之研究,本研究試圖探究 1999 專線在國內的趨同現象及歷程,

Agelasto(1996)、

Moreira & Macedo

(1999)、Jacob &

Barnett(2002)、

Phillips & Ochs

(2003)

Rose ( 1993 ) 、 Mossberger &

Wolman(2003)、

林水波(2004)

Dolowitz & Marsh

(1996)、Evans &

Davies(1999)、

Wolman & Page

(2002)、Phillips

& Ochs(2004)

Halpin & Troyna

(1995)、James &

Lodge ( 2003 ) 、 資料來源:陳文彥(2009: 86-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