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之信效度

本研究所採取之行動研究,較偏向質性研究。而質性研究之信效度,重點在 於執行者的專業能力與執行時之嚴謹度。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盡可能說明 整個行動研究的過程,一方面從事評量回饋的教學工作,一方面進行研究資料的 蒐集工作,並在研究中進行資料分析、反省、批判、澄清後再繼續觀察與檢視。

壹、研究信度

質化研究者主要以觀察、訪談、文獻分析等技術,來建構原始資料。他提出 三項提昇質化資料信度的方法:一、盡量從不同面向來源蒐集資料。二、有意識 的反省自己的思想背景、觀察偶感及初步的發現。三、隨時提醒自己尋找所謂的

「否定證據」。行動研究指在瞭解和描述所經歷的一切,強調啟發、寫真和關連,

而非對某種結果的測量和預測(林素卿,2002))。

為提高本研究之信度,研究者採取以下具體作法,茲分述如下:

一、外在信度

在研究過程中,所得到之觀察記錄、研究者日誌、訪談記錄、評量等,經 過比較與交叉檢核得到一致性的結果,並採低推論的描述與錄音、錄影記錄來增 加信度,反覆確認研究對象的想法及思考歷程,避免研究對象不經思考脫口而出 的回答影響了資料的可信度。而研究者在整理、分析資料並作成推論時,盡量以 原案呈現,且在觀察記錄上,也盡量以客觀、中性的字詞描述,以避免個人主觀 的情感加入,以提昇研究之「外在信度」。

二、內在信度

在研究過程中,請協同教師擔任觀察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並與 之一同討論,以獲得較具深度和廣度的資料,作為協助研究者教學修正之參考依 據,從觀察結果的一致程度提高其「內在信度」。

貳、研究效度

效度是指獲得正確答案的程度,亦即研究計畫能能夠獲得所要的東西,

具有可靠性、可預測性與正確性。行動研究也重視信度和效度的課題,可歸納 出行動研究效度的四個標準(陳惠邦1998):

1.倫理標準:即教師是否能重組知識與信念體系,並於重新審視教育實現時,

能轉化為實踐行動。

2.邏輯標準:即研究問題的產生、可概化性、理論架構與嚴謹性。

3.實用性標準:指行動研究的策略、研究工具及研究歷程是否符合實際情境,

是否 盡可能與教室情境與教師的工作條件相符合。

4.審美標準:經由研究者反省札記、所經歷的協同關係,及研究者與協同 研究者,與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學生,與其他教師之間的互動與共鳴情形來加 以判斷本研究是否符合行動研究的判斷標準及教師專業成長的精神。

對許多研究問題需結合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一種典型的方法組合是

「三角檢核法」(triangulation)(夏林清譯,1997),此種方法綜合了觀察、

訪談組合而成,包含了教師的觀點、個別學生的觀點及中立的第三者的觀點。

質性研究一向被誤認為過於主觀,同一筆資料會因不同人而有詮釋上的 差異,應運用多種方式、多種資料來源,或多個研究者的向度來增強資料間 的相互效度檢驗來呈現研究報告的可信度,這就是所謂的三角測定(秦麗花,

2000)。

為提高本研究之效度,研究者採取以下具體作法,茲分述如下:

一、在「自我效度」方面

為避免研究者本身主觀的偏見,研究者運用三角檢核法(triangulation),透

研究中,持續性的觀察、記錄,以獲得多方面的資枓,並進行檢核校正,以 避免研究者之偏見,其圖示如圖3-17。

(研究者方面)

省思日誌、觀察 記錄

二、在「同儕效度」方面

本研究請指導教授及服務同校同事作為意見的批判者,將研究活動蒐集 的資料、分析歸納的結果,請指導教授及同事給予意見,以幫助研究者澄清 概念和想法,研究者同時扮演參與者及教學者角色,除長時間參與觀察外,

時時刻刻自我澄清、批判及反省,盡量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觀察記錄研究歷程中 之最真實事件,並經過不斷的蒐集與分析不同之研究資料,尋找矛盾的證據

圖 3- 17 三角檢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在「學習者效度」方面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蒐集學生的文件資料,並不定期與學生晤談,在教 師文件資料、學生學習文件和相關資料中,交叉比對,作為研究者想法和修正 的依據,本研究歷經長時間的蒐集資料,在資料整理和分析的過程中,不斷 與指導教授和研究所同儕定期討論研究的結果與發現,以期能提高本研究的信 賴度。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在文獻分析與教學過程中,將持續的進行資料 的蒐集與分析的工作。本節將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敘述如下: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所採用的資料蒐集方法,以檔案資料為主,包括教師觀察、教學錄影、

文件資料蒐集、訪談記錄、研究日誌及省思,分別說明如下。

一、教師觀察

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者即觀察者,要求的是研究者個人的參與,故研究者 在整個教學行動中,對於教學歷程中所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加以記錄,透過 此種方式能提供研究者反省、修正的依據。

二、教學錄影

從攝影機的視野可以顯現該情境整體串連的一個記錄,藉由呈現時間事 件的連續性,錄影較其他資料蒐集的方法較易取得脈絡和因果關聯的現象

(夏林清,1997)。研究者每次教學皆全程錄影,並將之轉錄為文字稿。

三、文件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文件資料包括教師文件資料及學生文件資料,分述如下:

(一)教師文件資料:包括教學準備資料、教學設計、特殊教育新課程 綱要、資訊科技教學教材、評量設計、圖表和網路資源等,以做為資料解釋、

佐證的工具,提供三角檢核的依據。

(二)學生文件資料:包括學生的學習單、單元回饋單、課堂表現記錄、

學習態度行為評量表及其它作品,做為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及研究者澄清、反思、

四、訪談記錄

本研究利用非正式訪談方式,於實施行動研究課程後進行,訪談對象為 觀察教師、學生本人,研究者於教學空堂時,便可與觀察教師進行訪談、對 話,以反思自己的教學,並從中獲得建議,並將訪談過程以錄影或筆記方式 記錄。另外透過訪談瞭解實施行動研究課程後,學生對行動研究課程的接受 度為何,以及自己對於錢幣的認識是否因此有所改變。

五、研究日誌及省思

研究日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應將研究日誌視為整個研究歷程的 同行伴侶,而不只是一個收集資料或分析資料的工具而已 (夏林清等譯,1997)。

對於行動研究者而言,持續不斷的撰寫日誌,是一種相當有用的蒐集資料證 據的技術。日誌中包括研究者的情感、反應、反省、直覺、假設及解釋。透 過省思日誌來記錄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處理方式、處理結果、

疑惑及反思,可提供研究者再次審視自己研究中的優劣得失,讓研究者可以 再次反省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忽略的面向,提供自己再次行動時的參考。

貳、資料分析

一、錄影轉檔

本研 究於教 學歷 程中皆全程錄影 ,並 依教學先 後順序 轉錄成文字檔 以便分析,此可完整呈現教學現場師生互動及學生學習情形。

二、資料編碼

由於 本研究 有大 量的觀 察記 錄,因此 需將這些記錄的資料 加以編碼,

才能有次序的加以分析,故研究者將所有資料進行編碼建檔,建檔之後以嚴 謹的態度閱讀每一字句。

所有資料編碼說明如下:

(一)《誌》為研究者之教學日誌,指在教學過程中所觀察到學生的反應和對話、

行為態度及當時看到的事件片段,以及研究者的回顧資料。

(二)《觀》為觀察教師觀察學生的表現記錄。

(三)《訪》為研究者訪問參與者的記錄摘要。

(四)《錄》為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的錄影資料。

(五)《思》為研究者教學省思。

(六)《討》為研究者與觀察觀察教師的討論記錄。

(七)《T》為研究者。

(八)《S》為學生。

參與人員代號如下:T 代表行動研究者,亦即教學現場教師,T1代表資源 班協同教師,亦為觀察教師;另外針對資料的編碼也註記上人員和日期,以(對 象-資料來源-日期)的方式加以分類,以利資料的分析與歸納,例如(誌 20120502)表示資料蒐集的方式為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後八碼則表示年、月、

日。

為方便記錄,在處理資料時所使用的轉譯符號如表 3-3 表 3- 3

轉譯符號表

資料代碼 意義

T 指研究者

S 指個別學生

Ss 指全部學生或大部分學生

惠/勤/嘉/志/萍/思 學生小惠/小勤/小嘉/小志/小萍/小思 觀 20120512 2012 年 05 月 12 日觀察教師觀察日誌 思 20120512 2012 年 05 月 12 日研究者教學省思

三、結果呈現

將資料一一建檔後,研究者必須一再研讀資料,在解讀歷程中,列記所獲 得的有意義的資料,並且按照教學的時程脈絡呈現,最後綜合所有的資料詮釋 結果予以分析討論,加上研究者的反思,撰寫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