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二、教學省思札記

為期對本身教學進行內隱性的檢思,配合各單元教學,進行教學省思並以札 記方式予以記錄,計從教師教學信念、假設與價值觀的省思、對學生學習狀況的 省思、對本身教學方法、教材教具使用等等的省思以及對教學脈絡與環境等層面 進行省思,以檢視教學成效及作為教學改進之參考,藉以提升教學者之教學品質 與自我省思與批判的能力。於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對有疑惑的問題或隨時出現的 問題適時地加以記錄反思,也根據學生的反應和回饋隨時予以紀錄,以期能有意 外的發現。

三、教學實施觀察紀錄表

教師及學生的行為及經驗皆是觀察紀錄時主要的觀察重點。此表係請夥伴教 師就教師及學生的表現予以回饋。教師部份包括講解能力、發問技巧、教學溝通、

媒體運用、環境布置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鑑,甚至是教師的教室 觀察能力等,都是極值得觀察的部分。請夥伴教師就各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各項目 給予回饋,研究者再與夥伴教師進行討論以改善教學。

四、學習單

「學習單」乃因應課程學習而設計,為達教學目標,加深學生課堂所學之記 憶並予以深化以增強學習的成效,以及為獲得較完整的學生創作過程的資料,更 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研究者依各單元所探討之探討議題設 計了學習單。學習單皆在課程實施期間書寫,然後進行資料的收回,以便後續的 整理與分析。

五、學生自評表及心得表

「學生自評表」係依據教學目標來設立評比項目,請學生就自己的學習表現 進行自我檢核,讓學生學習檢核自己的學習表現,採封閉式題型,以勾選式作答。

「學習心得表」之題目,封閉及開放式題型皆有,請學生填寫自己的想法,並針 對課程給予的回饋,以做為研究者評估課程設計難易與教法是當與否的工具,據 以檢討教學。此兩表規畫在同一章學生回饋單中。

六、學生學習表現評量表

本評量表係依教學目標予以羅列並予以配分,評分標準之訂定,乃研究者參 酌前導研究時學生之學習表現及作品,依學生課堂之學習表現及作品創作內容依 程度予以分級並寫下分級依據,列出計分內容與用語以訂定學習檢核規準,此部 分可見表 3-5 所示。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係依「規劃」、「行動」、「觀察」、「反省」、「重新規劃」等步 驟以組成行動研究的動態循環歷程,期透過此等循環歷程以解決實務問題,此歷 程是由許多迴圈所形成的反省性螺旋,每一個迴圈均含「規劃」、「行動」、「觀 察」和「省思」等步驟,每一個迴圈重新規劃後,會導致另一個迴圈的進行,建 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

本研究於 2011 年 1 月擬定研究方向,3 月確定主題,6 月訂定研究問題之後,

並進行文獻探討;2012 年 9 月調查學生對於周遭環境議題的關切與初步了解學生 的環境美感概念等先備知識,以作為課程研發的參考依據。2012 年 10 月蒐集教學 資源著手研發課程,其間諮詢經驗教師之意見,2013 年 11 月進行前導課程,於教 學後進行課程之省思與修正,2014 年 1 月諮詢專家之意見,再次對課程進行調整 與修正;於 2014 年 3 月進行正式課程,並於活動過程中不斷修正、實施、反思與 檢討,透過二次迴圈的教學省思與修正歷程,歷時約 42 個月,本研究之兩次迴圈 皆有「規劃」、「行動」、「觀察」、「反省」等步驟,整個行動研究的循環歷 程以圖 3-2 來呈現,此乃修改自 Suojanen(1998)所繪之行動研究歷程圖(action

research spiral)。以下茲就分就階段所進行之部分進行陳述。

圖 3- 2 行動研究歷程循環歷程

壹、訂定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第一章所撰寫之研究動機,有感於環境生態日益惡化,然若欲使 生態得以永續發展,除鼓勵提倡節能減碳之餘,應可自心理層面著手,透過教育 培植學童對環境美的欣賞眼光,以涵養其對環境的尊重與愛護。此外,深思當前 環境美學之精神,應可於充實生態知能之際,亦可達審美環境與關壞環境之目的。

是故,將環境美學之精神納入藝術教育中予以實施,使藝術學習發揮更大的學習 成效。據此,研究者設立了欲探求的研究問題,此內容詳見第一章。

貳、規劃階段:研發課程

研究者於 2011 年 6 月訂定研究問題之後,便就環境美學之相關研究進行文獻 探討,據以作為建構課程之理論基礎。接著,2012 年 9 月調查學生對於周遭環境 議題的關切與初步了解學生的環境美感概念等先備知識,以做為選擇教學內容與 訂定教學目標之參考。2012 年 10 月蒐集教學資源著手研發課程與設計教學評量工 具。再著手了解與評估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經驗於教學設計,接著,蒐集教學資源 著手研發課程與設計教學評量工具。

一、閱讀文獻以建構課程之理論基礎

於文獻的歸納與整理的過程中,研究者提挈出以美學、生態學與環境倫理學 三大學科領域做為環境美學之理論基礎,以生態知能、美感體驗與倫理關懷為環 境美學課程的核心概念,發展出環境美感認知問卷,具體陳述出可供觀察的項目。

二、評估學生之先備知識與經驗

2012年9月先行整理與分析學生以往與環境美學內涵相關之學習歷程,以得 知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以作為課程研發之參考依據。茲整理如下:

本研究之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學生,處於九年一貫課程第三階段的學習歷程,

在此將此屆五年級學生,其一、二年級的生活課程課本,以及三到至五年級上學 期藝文課本中與環境美學內涵相關之部分進行審視與討論,整理如表 3-1 所示。

表 3- 1 研究對象與環境美學內涵相關之學習領域與單元(一至五年級上學期)

環境美學內涵 學習領域/單元名稱(年級)

生態知能

【自然】植物的身體(三上)

【國語】野柳風光(四上)

【社會】家鄉的自然環境(四上)

美感體驗

【校本】校園撿垃圾-環境教育(二上)

【國語】小河、大自然的音樂會(二下)、大地巨人、在空中飛行(四 上)

【綜合】和大自然做朋友、追求美感:大家來找碴、愛護環境(二下)

【健體】拜訪大自然(二下)

【藝文】美就在你身邊、畫我家鄉、生活魔法師(四上)

【社會】家鄉的願景(四下)

倫理關懷

【生活】生活中的水(一下)、住家附近的動植物(二下)

【健體】我愛大自然(一下)

【社會】居民的生活、我們居住的地方、地方的故事與特色、居住地 方的發展(三下)、家鄉的開發、家鄉的產業、家鄉的名勝 古蹟、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四上)

【綜合】社區環境(四上)

以環境美學之三大內涵來看研究對象其一至四年級的學習歷程,可看出先從 探求人與生活及大自然動、植物的觀察著手,中年級則關注於地方的人文產業等 文化層面,這些部分可列於「倫理關懷」面向,到了中年級,自然與社會等相關 領域則有生態知識之引入。對於環境之審美與生活之實踐則落於國語與綜合領域 實行居多。藝文領域在四年級學習的內容即是對於生活中美的觀察及繪製家鄉的 圖像,此部分與環境美學內涵即有相關,此學習之重點擺在美的觀察與描繪,研 究者希望藝文領域更能發揮其藝術批評之效,不專只見到環境美的部分,不美之 處亦可揭露加以討論。五年級下學期中的藝文課本則有建築中的空間、小小建築 師、探索自然之美等單元與環境之美有所相關,為使學生的學習與之連結並有所 擴展,於編寫環境美學課程時,即將此部份納入規劃。

自表3-1可看出,研究對象接觸到與環境美學內涵有關的課程,低年級部分偏 重在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屬美感生活體驗這一塊;中年級部分則偏重在認知層

面,從社會領域中可見偏重在家鄉發展及產業的介紹,然此部分之探討,仍屬於 大環境的認知,對於學區及地方之環境認知與體驗宜再深入討論,此部分可作為 高年級課程設計之參考。

目前坊間編定的藝文領域課本內容來看(如翰○版、康○版、仁○版),僅 侷限於片段地以照片介紹並陳述自然界與生活中色彩的多樣性,對於對於環境美 學的精神內涵,也就是深層的生態思維與環境倫理少有著墨,以致多數學生上了 九年一貫的生活及藝文課程後,多著重在手工藝的剪刀漿糊之技能,少有對於自 身土地及周遭環境投注關注與關懷,對環境議題的無感及漠視。目前國小高年級 藝文課本之編撰內容,其對於以環境為題的審美內容部分多以美的原則來欣賞自 然美的景色,或欣賞藝術家的作品;然此種介紹環境的方式猶是以一種觀者的角 度來看待環境,與自身環境不夠貼近,對環境的感受較為薄弱。

有鑑於藝文領域課本編撰的內容對於環境美的欣賞多以自然風景或舉畫家作 品為主要,且對於風景之審美皆是依美的原則來針對審美物進行形式上的鑑賞,

未能從生態認知與環境倫理層面來進行審美;此外,實際的藝文教學現場往往是 各班購置美勞材料包來進行教學。

三、設計「環境美感認知問卷」

為便於探求研究問題二:「環境美學課程之實施成效為何?」為檢驗課程實 施之成效,研究者設計一環境美感認知問卷,讓學生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自我檢 核,藉以了解學生學習前後,其感知態度之轉變且以便作為後續之觀察與討論。

為便於探求研究問題二:「環境美學課程之實施成效為何?」為檢驗課程實 施之成效,研究者設計一環境美感認知問卷,讓學生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自我檢 核,藉以了解學生學習前後,其感知態度之轉變且以便作為後續之觀察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