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美學課程實施之成效

第五章 環境美學課程之成效與檢視

第二節 環境美學課程實施之成效

本節欲評估此課程實施之成效,首就課程核心理念之設立到課程發展的歷程 來進行審視與討論,再就學生學習經驗等層面來進行實施成效之討論。本研究蒐 集之資料,質性與量化資料皆有,於進行資料的梳理與討論時,首舉量化資料之 填寫數據,再輔以質性資料。彙整夥伴教師填寫之「環境美學教學實施回饋表」

之內容、「環境美感認知問卷」前、後測、各單元學習自評表填答結果、各單元 學習心得表填答結果及學生作品等量化資料之數據,再輔以訪談及教學省思等質 性資料來輔助說明,藉以評估此課程實施之成效。在此茲就學生學習的回應來評 估此課程實施之成效,整理出以下幾點。

壹、學生的環境美感認知有所提升

自學生學習經驗與反應,將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觀點,教師得以調整教學內 容與步調,以增進教學的成效。本課程於課程規畫之季,即設計一「環境美感認 知問卷」藉以探知學生在學習此三個單元課程後,在環境美感認知上的轉變。此 部分的討論,先就學生在「環境美感認知問卷」的填答結果輔以學習單、學習自 評表、學習心得表及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來探究學生在生態知能、美感體驗與倫 理關懷等方面的學習經驗,經由此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收益。

學生填寫的環境美感認知問卷之前、後測人數統計表可見表 5-3,自此表可看 出感知問卷中,學生於勾選「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人數皆有所提昇,皆有達 八成及八成以上的比率,經由前、後測數據之相較,顯示此課程之實施對學生其 環境美學的感知態度是有所幫助的。

表 5- 3 環境美感認知問卷之前、後測人數統計表

圖 5- 1 環境美感認知前、後測人數之統計

此問卷類項中,前、後測中勾選「非常同意」或「同意」者,數據進步最多 的有三項,分別為「2.我會從歷史與地理演變中得知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從 59%提升至 89%,提升了 30%;「4.我知道從認識傳統建築的形式中,知道人類 對待自然的方式。」從 66%提升至 89%,提升了 23%;「8.我知道綠建築的建造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0.我會運用所學習到的藝術知能來設計並改

造生活空間。

9.我知道環境藝術創作的意圖在於提升人類 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

8.我知道綠建築的建造會因應各地的自然環 境及文化特色。

7.我會欣賞自然的美與人為環境的美。

6.我知道透過故事與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 瞭解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關係。

5.我能尊重不同族群的傳統生態智慧。

3.我會從環境的生態議題中省思人與環境的 關係。

2.我會從歷史與地理演變中得知人類對待自 然的方式。

1.我知道生態知識可以幫助我更感受到環境 的美。

前測 後測 環境美感認知問項

勾選「非常同意」或「同意」者比率(%)

會因應各地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特色。」從 70%提升至 93%,提升了 23%;「9.

我知道環境藝術創作的意圖在於提升人類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從 66%提升至 89%,提升了 23%。第 2、4 及 8 項為各單元教學目標中認知方面所教授的重點,

突顯出各單元教學中認知方面教學之成效,第 9 項則為詢問學生對於環境藝術創 作意圖之瞭解,此問項亦有 23%的提升,顯示經教學後,學生對於環境藝術的創 作意圖更為瞭解,此部分亦可透過學生撰寫之心得表來得知,例如:

傳統藝術大多是注重在畫工,而生態藝術是為了大地、環保而做。我很佩 服他們(藝術家),在我們刻板印象中,藝術家就是坐著畫,而這些藝術家卻 要長時間待在太陽底下辛苦的做著,而且不是為了賺錢,對生態做出很大的貢 獻,無論是大是下,都是他們花費很多時間與巧思才完成的。這項工作與眾不 同,我不但很喜歡,也對這些藝術家充滿感謝!(心得表 S33 1030307)

生態藝術是藝術家想出自己喜歡的類型並實地創作,來引起民眾注意,還 對地方有益。(心得表 S27 1030307)

生態藝術只運用了當地的材料,卻能把用途擴散到世界的各地,生態藝術 的作品不僅關懷環境又兼具美感,促使大家的生態保護觀念改變,使環境及生 態受到關注及(傳達出)更好的保護意識。(心得表 S1 1030307)

此問卷類項中,前、後測中勾選「非常同意」或「同意」者,數據進步最少的 則為「10.我會運用所學習到的藝術知能來設計並改造生活空間。」從 78%提升至 85%,提升了 6%,研究者此題之設計用意乃自第一單元設計集水器及第三單元光 害議題而來,期盼學生在上完課程後,在往後設計及改造居家環境時,能運用所 習得的生態知識,此問項於前測時,勾選「非常同意」或「同意」者的數據即已 達 78%。研究者嘗試探究其因,便私下訪談幾位學生針對此題的看法,有學生表 示其本身對於自己的住家就會想要布置了,想要家裡更漂亮,由學生的回應可見,

學生們於前測時,往往把運用到的藝術知能解讀成製作美術工藝來布置居家環境,

此觀點與研究者原先設計此題的想法有所落差。因此,研究者後續在問項的字詞 上再予以修改,使學生更能明確掌握字面的意思,因此學生於後測中,對於此題

(第 9 題)所抱持的態度便顯得較為保留些,以致後測的填寫數據出現,勾選「非 常同意」的學生自 59%降為 41%,勾選「同意」者則自 19%增為 44%,顯示學 生已開始檢視自己的所學是否能加以運用。

透過問卷了解學生在上完此三個單元後,其環境美感認知有所提升後,接著 分別以「生態知能」、「倫理關懷」及「美感體驗」等三個方面來探究學生學習 經驗與感受。

一、生態知能方面

「環境美感認知問卷」中,以「生態知能」發展出來的項目計有「1.我知道 生態知識可以幫助我更感受到環境的美。」、「2.我會從歷史與地理演變中得知人 類對待自然的方式。」及「3.我會從環境的生態議題中省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勾選「非常同意」及「同意」的學生皆達八成,研究者與夥伴教師自學生勾選項 目所呈現的數據進行解讀,整理如下:

項目 1:「我知道生態知識可以幫助我更感受到環境的美。」前測中勾選「非 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74%;後側中勾選「非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85%。

達八成五,顯示上過這些課程後,有八成五的學生認為「生態知識」的獲取有助 於其感受環境之美。

項目 2:「我會從歷史與地理的演變中知道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前測中勾 選「非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59%;後側中勾選「非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89%。近九成,顯示上過這些課程後,有近九成的學生認為自己可從歷史與地理演 變中來得知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

項目 3:「我會從環境的生態議題中省思人與環境的關係。」前測中勾選「非 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59%;後側中勾選「非常同意」及「同意」計有 78%。

近八成,顯示上過這些課程後,有近八成的學生認為自己可從環境的生態議題中 省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以上學生勾選「非常同意」及「同意」的項目,數據皆達八成以上,多數學 生認為「生態知識」的獲取有助於其感受環境之美,認為自己可從歷史與地理演 變中來得知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並認為自己可從環境的生態議題中省思人與環 境的關係。

於課堂中有學生表示「上完這些單元,讓我了解到環境重要議題以及其改善 方式和生活應用。(札 S1 1030610)」自學習心得表的開放性題目中,學生想進一 步探尋的問題,更可看出學生對於所學習的主題有想進一步探知的想法,顯示學 生對此議題是感興趣的。例如「我還想知道一些有關水的故事還有一些水的知識 以及有關水的設施。(心得表 S27 1030327)」、「我還想知道更多有關河流、集水器 的資訊。(心得表 S30 1030327)」、「想知道更多國家的綠建築,也想知道現在有幾 個國家有蛋形屋。(心得表 S33 1030519)」。

學生亦開始進一步思考關於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例如學生表示想進一步得 知的訊息有,「更多建築對環境的影響和解決方法。(心得表 S21 1030519)」、「我 還想知道還有什麼城市是利用環保的觀念去創建房子和電燈的。(心得表 S31 1030609)」、「另外一些阻隔光害的方法。(心得表 S27 1030609)」、「還有哪些改善 光害的方法。(心得表 S30 1030609)」、「其他縣市的光害現象,及改善方法。(心 得表 S1 1030609)」、「除了把燈調暗一點,改全罩式的燈,還有別的方法可以改善 燈太亮的問題嗎?(心得表 S32 1030609)」

此外,與第三單元探討到城市美學時,提及都市高樓的玻璃惟幕亦是一種光 害,不僅人類,鳥類也是玻璃反光公害的無辜受害者。因高樓的每年都有數以萬 計的鳥類誤觸高樓的玻璃惟幕而死亡。課堂上學生皆驚愕不已,有學生表示,「原 來不僅燈光會造成光害,我們人類所蓋的科技高樓也會造成光害,還影響到這麼

多的鳥類的生命,人類真是害鳥又害己!(札 S31 1030529)」、「這些過亮及照明 太久的燈光,原來影響了生物界裡的動植物這麼多,連人類也不例外!(札 S8 1030529)」

請學生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光害問題,課堂上有學生表示「我會勸告店家老 闆晚點較沒有顧客上門的時段,就把招牌燈關掉(札 S2 1030603)」,該學生表示 自己居家對面有家小吃店,每當入夜後,招牌燈光其亮無比,且一點亮就是到很 晚才關閉,每每影響到晚上已就寢的他,老師建議可請家長跟對面的老闆反應此 現象,看看是否可請老闆於晚上九點後關閉招牌燈光,減低照明,以尋求解決,

後學生家中長輩有採取行動,與對面的商家進行協商,取得共識,於夜晚九點關 閉招牌燈光。顯示學生於課後亦覺察到光害的問題,進一步尋求解決的方法並採

後學生家中長輩有採取行動,與對面的商家進行協商,取得共識,於夜晚九點關 閉招牌燈光。顯示學生於課後亦覺察到光害的問題,進一步尋求解決的方法並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