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著根土地」課程之教學歷程與修正

第四章 環境美學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著根土地」課程之教學歷程與修正

本課程所設計之教學係透過不斷檢視、調整與修正,前一單元所見之問題,

已於下一單元進行修正,課程歷經前導教學育正式教學兩大階段,於研擬課程後,

並諮詢經驗教師之修改意見後實施前導教學。實施前導教學階段,於第一單元實 施後,經教學之反思,檢視學習自評表及學生作品,以做為下一單元實施之參考,

於第二單元所發現之問題,再予以修正,以做為第三單元教學實施之參考,故本 課程業依實際的教學及學生的反應,予以調整,後整理成一教學計畫;再商請專 家教師針對教學設計及檢核表給予修改意見,再進行正式教學,於正式教學階段,

亦是隨時檢視與調整,前一單元所發現之問題以做為下一單元實施之參考。

於課程實施之前,發下「環境美感認知問卷」讓學生填寫,於課程實施後再 請學生填寫一次此問卷,意欲透過數據之呈現來探知學生於學習前後,其環境美 感認知的轉變情形。此問卷於前導教學的課堂填寫時,已針對學生不甚理解的字 詞或文句,進行口頭說明與解釋,以求學生能理解,後續並針對此感知態度問卷 之陳述文句進行修改,並經專家效度進行檢核,再行修正與調整,最後於正式教 學中實施。

此節分析與探討前導教學時的上課方式、流程及學生的學習反應,並經專家 教授審視以及夥伴教師給予之意見逐一檢視與修正;再將經前導教學後所作的課 程調整予以羅列,最後再將正式教學後課程調整的部分加以整理,以下茲就前導 教學、正式教學與正式教學後修正階段等三個階段來加以陳述。

壹、前導教學階段

以每週二節之藝文課程進行前導教學,於每次上課後,將教學過程中的發現 與省思記錄於教學省思日誌,並於教學歷程中進行檢視與檢討。以下就前導教學 時,各單元教學之歷程與發現進行檢視與反思。

一、川流不息

(一)規畫原則:探究生活事物的知識、推展土地歸屬的經驗、關注生態永續的發 展、提升精神層次的審美、探究文化現象的隱喻

(二)教學策略:介紹有關土地的故事、介紹環境危機問題、探究環境藝術之隱 喻、賞析生態文學作品

第一堂課,先行向學生說明此課程實施之目的與上課方式,學生多能表示配 合。課程開始,研究者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學區的舊地名?」班上沒幾位學生舉 手,經再次提示與引導,再請學生發言,後有同學舉手說出正確答案-「寶珠溝」。 研究者再提問「是否知道舊地名的由來?」學生們沒能說出。且多數學生對於「溝」

一字,覺得疑惑。後總結並說明舊地名由來,並點出居住地的重要灌溉命脈-「曹 公圳」之重要性,高雄人口的聚落即是依著曹公圳所規劃的渠道發展的。接著引 導學生瞭解有了河川的灌溉,方能開展農業,是故可知河流與人類的生存密切相 關。此教學活動進行下來,經教學反思,以學生居住地之歷史人文部分切入,學 生初始興趣濃厚,多能參與分享與討論。然此部分應點到為止,不宜過長,以維 持學生的學習興致。

接著以水墨畫、中西方雕塑像來介紹幾則中西方有關河神的傳說,帶領學生 探討中西方對於河流所抱持的態度。藉由以上故事及對藝術品的介紹來引起學生 之學習動機,學生多感興趣,並歸納出中西方在藝術方面的展現方式,透過引導 亦可知悉中西方對河流所抱持的態度並予以比較。研究者於後續反思檢視此介紹

「河神」之活動,除意在讓學生觀賞古代中西方透過藝術手法來呈現河川的意象 外,亦經由此藉以了解古代中西方對於河流所抱持的態度,然此活動與本單元後 續介紹地方建造溝渠的歷史,其延續性不強,且中國河神之傳說與本單元探討開 鑿溝渠用以灌溉的農業社會歷時過長,故經以上考量,於正式教學中將此活動予 以刪除。

此外,帶領學生賞析生態文學作品-<你怎麼能買賣天空,買賣大地呢?>

一文中對於「河流」之陳述,透過文章之閱讀,瞭解其歷史背景故事,感受原住 民族對待自然萬物的尊重與自然取得和諧的態度。此為唯一生態宣言,為印地安 酋長西雅圖寫給當時美國總統華盛頓的信,此文詞句優美、意涵深遠,為一篇生 態文學作品,以此作為一種語文的加深學習,學生觀看此文後,對此文之寫作背 景備感興趣,因故事中的印地安酋長的處境與我們的原住民是一樣的,被迫離開

自己所居住的土地。從此文可瞭解到於原住民族對待土地的態度,以及外來民族 占領其土地的作為。後思考到此文主要談論印第安民族對自然的尊崇態度,與本 單元主題的直接關聯性稍弱,故於正式教學時,則將此活動予以刪除。研究者發 覺自己太想要一下子把好多東西都介紹給學生,然未能好好組織教學內容,這樣 學生恐有消化不良之虞。

教學活動中,展示一張人類於泰晤士河撈出垃圾之圖,讓學生省思在人類歷 史發展早期,河流具有神聖的意義,從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撈出的精美盾牌,此為 古代為宗教祭祀儀典投入河中的聖物,如今人類卻將垃圾投入河中,然如今人類 卻將垃圾投入河中,讓學生省思古今人類對待河流的方式。於教學後,研究者省 思,此圖所呈現的對照關係與後續討論的都市淹水議題,延續性不足,故予以刪 除。

於詢問學生是否在學區裡看到有河道的蹤影,有兩、三位學生能舉手說出,

研究者帶領學生探究舊渠道消失之因,透過課堂討論,學生多能說出原因。最後,

研究者針對學生的發表,再予以匯整。

接著介紹當代藝術家 Jackie Brookner 的生態池作品,瞭解藝術家如何傳達其 對環境關懷的意識,Brookner 的許多作品都以生態池的概念發展,藉由植栽來淨 化水質,故其藝術作品兼俱造景和實際的淨水功能,讓學生思索藝術之呈現如何 能彰顯環境議題其作品又能與環境取得平衡。學生對其充滿禪意的戶外裝置設計,

頗感興趣!藝術家許多作品皆以具象的「手」來傳達其關懷環境的意念,上課時 尚有學生自雙手捧水的噴水設計作品中聯想到其與中文「守」護的意念有所相通。

後續介紹其他都市處理淹水議題,研究者舉西雅圖「SEA Street」及「Growing Vine Street」的整街計畫讓學生瞭解到其他都市所做的集水設備。SEA Street 選用 的植栽和土壤經研究證實成功的移除了徑流中所含的污染物質。學生覺得其所設 計的集水設計,很有創意,造型也很有趣!

自居住地的溝渠被填塞,提到雨季一來,水流無法宣洩而導致的水患議題,

對照其他城市處理水患的作法,於介紹都市的淹水議題,研究者介紹了「都市逕 流」一詞,此為專有名詞,對學生而言,似顯生疏,認知性過高且偏地理學專業 領域,故於正式教學中將介紹「都市逕流」此活動予以刪除。再者,察覺此單元 中,藝術方面的教學目標似顯薄弱,故將教學目標予以修改,並於活動中再針對 環境藝術家的作品多做介紹。

創作部分,研究者請學生以生態池為創作構想規畫周邊的景象,期藉由創作 活動,讓學生將所學之概念加以運用。然研究者發現學生的創作內容多囿限在節 能的機能性上做思考,學生作品內容多畫有太陽能板、水槽、水車等設置,研究 者便自我省思,此單元活動自歷史與人文層面來予以引導,然發現學生對於將自 己心中所想的再轉化到藝術創作方面,期與生活經驗結合,創作出一生態池,然 發覺學生的想法較囿限於將機能性的設備安置在池邊,無法透過藝術手法將其美 化已製作出自然的人工造景。研究者反思,多引入一些環境藝術作品供學生參考,

並將創作主題再予以聚焦,學生的設計型態與造型方能多樣化。

此外,部分學生曾表達自身對於繪畫部分缺乏信心,覺得畫不出自己心中所 構想的畫面,蓋高年級學生已遇到繪畫能力之瓶頸,常有無法寫實地將心中所感 訴諸畫面,研究者鼓勵其不擅於繪畫之部分可以文字加以輔助,研究者也思考於 正式教學時,多找些範例或引導的圖片供學生觀賞,並考慮於正式教學時採分組 方式進行創作,期透過分工使其各司其職,讓各組同學各展所長。

針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教學活動中欲介紹的東西太多,有以河神意象的藝 術介紹,生態文學的賞析亦有都市徑流等專有名詞的引入,這些種種活動易模糊 原本欲介紹居住地的水患問題,無法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且教學內容豐富之餘,

得思考學生的吸收程度,故針對教學內容再重新調整,回歸思考教學目標的原點,

思考如何讓整個教學活動得以順暢且有脈絡地進行。

二、生態建築

(一)規畫原則:推展土地歸屬的經驗、關注生態永續的發展、探究文化現象的隱 喻、敏於物我關係的連結

(二)教學策略:融入古老的生態思維、介紹綠建築、探究環境藝術之隱喻、帶 進學生的環境觀點、圖像問思導賞法

本單元欲透過介紹居住地裡的客家建築,讓學生感受客家建築之美,更藉此 瞭解前人的營造智慧。客家建築亦為生態建築之一例,本單元除介紹臺灣因應環

本單元欲透過介紹居住地裡的客家建築,讓學生感受客家建築之美,更藉此 瞭解前人的營造智慧。客家建築亦為生態建築之一例,本單元除介紹臺灣因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