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計 計 C1N5-20150301 研究樣本中第一個班級五號學生 於 2015 年 3 月 1 日創作計畫之文 字內容

停格動畫短片作品 作 作 C1N5-20150301 研究樣本中第一個班級五號學生 於 2015 年 3 月 1 日發表的作品

3.比較與歸納

研究者針對研究工具進行縱向與橫向比較與歸納,縱向係指單一類型的研究 工具,橫向係指各研究工具之間的連結性,如可從前/後測問卷、學習單及整體 課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問卷中可看出學生認知層面的學習成效。研究者分析何種 研究工具資料適合歸納出何種學習成效,再對歸屬同類的資料作對照解釋及交叉 比較,形成更高一層的類屬。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研究必須考量信度、效度及研究倫理,因此本節從相關理論探討,並說明研 究者如何掌握信度、效度及遵守研究倫理。

一、研究信度

質性研究之信度可分為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和外在信度(external

89

reliability)。內在信度係指對相同的條件,蒐集、分析和解釋資料的一致程度,

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可同時運用數位觀察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

然後,再從觀察結果的一致程度,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外在信度則是指研 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如何透過對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與前提的澄清與確 認,以及蒐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等,做妥善的處理,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因此若 處理研究結果是可信的(具信度),則研究者使用與前一項研究相同的方法、條 件等,將會獲得相同的結果,因此質性研究的信度係以「可重複性」為焦點(王 文科,1997;王文科,2000;高敬文,1996)。

為提升本行動研究之信度,研究者透過下列三個方式來達成:

(一)多重工具檢核:研究者採用不同的方式協助資料的蒐集,如錄音、照相、

錄影方式輔助觀察及訪談,以全面詳實地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研究者也於每次課 程結束後,記錄教學過程中需改進的事項及心得,記錄更貼近事實。

(二)保持公正客觀的心態:由於研究者本身亦是觀察者,為避免研究的主觀性,

研究過程中將隨時提醒自己保持公正客觀的心態,避免對學生或研究結果有偏見 或先入為主,並隨時反省檢討是否有任何疏漏,為了避免產生盲點、以管窺天,

研究者邀請一位同儕教師一起來參與觀察,以掌握更完整的視野。

(三)詳實的描寫:包括如何規劃數位藝術課程行動方案、如何進行教學、問卷 調查、訪談及觀察、如何評鑑數位藝術課程等內容,研究者均詳實的描寫與紀錄。

二、研究效度

在質性研究的效度方面,陳向明(2002)認為,「效度」指的是一種「關係」,

是研究結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問題、目的、對象、方法和

90

情境之間的一種「一致性」。而這個「真實性」或是「真實可靠性」,指的是對研 究結果的「表述」是否「真實」反映在某一特定條件下,研究者為了達到目的,

而使用某一研究問題,以及其相適應的方法,對某一事物進行研究這一活動。研 究效度可分成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和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兩種。

內在效度關注的是研究結果是否具備因果關係;外在效度則是將研究的發現或結 果推論到其他的人、情境與時間(Cook & Campbell, 1979;王文科,2000)。為 提升本行動研究之效度,研究者透過下列三個方式來達成:

(一)三角檢測法(triangulation,或譯三角檢核法、三角檢證法、三角交叉法、

三角校正法):研究者採用多元方式蒐集資料,避免仰賴單一的資料來源,以提 高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包括主資料-學生學習紀錄(學習單、創作計畫書、小組 作品)、調查問卷,及副資料-觀察紀錄、訪談紀錄,在資料之間不斷進行交叉 比對、驗證,以利掌握全貌的真實性。

(二)專家效度考驗:教學計畫及調查問卷先經過專家效度考驗並予以修正後再 實施。

(三)詳實記載研究內涵:包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的特質、資料分 析方式、研究過程及課程內容設計等,均確實詳細說明與記載,以作為類似情境 因素之比對。

三、研究倫理

隨著人權意識的高漲,以及教育研究的普及,如何遵守研究倫理並兼顧教育 研究的品質,以成為研究者應正視的議題。陳向明(2002)指出研究倫理中應該 重視的幾個原則,包括:(一)自願和不隱蔽原則;(二)尊重個人隱私和保密原 則;(三)公正合理原則;(四)公平回報原則。王文科(1997:118-119)則針

91

對質性研究中的倫理原則提出四項應注意的四點:(一)研究者告知研究對象並 獲得同意即是一種參與者的對話;(二)研究者必須保護參與者的秘密與隱私;

(三)研究與研究過程須有參與者的授權;(四)研究者的思考與行動應關心他 人的感受,且有公開的討論與協商,以達成「公平性」。

因此本研究採取下列策略,以維護研究倫理:

(一)告知並獲得同意:研究者與研究進行前告知參與者本研究之目的與進行方 式,並獲得同意。但如屬觀察、記錄公共大眾的行為,不涉及個人隱私或權益,

則可不必事先徵求同意。

(二)確保個人隱私:為保障研究對象之隱私,進行研究時將遵守匿名原則,而 以代號來代替指稱。

(三)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本研究有責任及義務確保每位研究對象在研究進 行過程中,不會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包括造成身體受傷、長期心理上的不 愉快或恐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