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個別訪談方法,質性研究訪談進行研究,分引導式訪談、資料蒐 集與整理方法進行說明。

壹、引導式訪談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式來蒐集資料,期望與研究參與者面對面互動方式,

以較深入的質性研究方式來了解我國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人員對專業知能培訓之 看法,訪談大綱初稿如下:半結構問題,訪談大專校院學務人員對「大專校院 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與「其他相關學生事務研習」等相關問題,並進 行追問。

貳、資料蒐集與整理方法

本研究從準備研究工作開始,逐漸形成研究主題,接著選定研究對象,並 針對研究主題再確認與澄清,研究資料收集後,進行資料分析及歸納與建議,

最後撰寫論文,研究流程,如圖 3-1。

40

圖 3-1 研究流程圖 準備研究工作

形成研究主題

選定研究對象

研究主題目的的確認與澄清

檢視文獻 確認訪談資料

研究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歸納

結論與建議

撰寫論文

41

一、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

「訪談」是研究者「尋訪」被研究者進行交談的一種活動,是受訪者與訪 談者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質性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義建構及語言的表達,

因此訪談便成為質性研究中十分有用的資料蒐集方法(陳向明,2004)本研究 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研究者訪談前必需先擬定好訪談大綱,以大綱作為訪 談的原則,促使訪談順暢進行。訪談者可依循訪談進行的狀況,調整訪談方向 與內容。更可在訪談進行中,詢問訪談者的感受、認知以及內在的想法,不須 像結構式訪談般嚴謹,有一致性的問題及訪談順序;也非像非結構性訪談嚴謹,

像是平日聊天的方式進行。

二、資料整理

錄音資料需重複聆聽訪談錄音,打成文字,並按照訪談者筆記,以及研究 對象訪談中所反應的各項言語將以說明,後續再進行錯誤的校對以及留意疏漏 之處。蒐集到所有的資料,再加以整理分類歸納,研究者進行編碼登錄。在質 性研究中分析工作不曾停止,不但資料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的同時,更要進行事 後研究紀錄的閱讀、概念形成是一直不斷不斷的反覆進行。來來回回閱讀著逐 字稿資料並摘要重點,將蒐集的資料進行統合與分析,對概念的形成與論文撰 寫上有其必要性。

三、訪談逐字稿

每次和訪談者訪談都會徵求對方的同意下進行錄音,便於日後整理成逐字 稿時進行分析使用,研究者親力親為將一字一句繕打完畢八位訪談者逐字稿工 作,在繕打過程中將可辨識受談者的個人資訊進行匿名處理,避免受訪者困擾。

42

參、資料分析

一、進行逐字稿編碼歸類

反反覆覆的閱讀逐字稿摘要,理解想像受訪者所要表達的概念,尋找出重 要的關鍵字語,並歸納出與本研究有關的字詞語句分類與編碼,將相同議題歸 納在一起,便於論文後續的撰寫。

二、請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檢核

逐字稿繕打完畢,將逐字稿與檢核表電子郵寄給研究參與者進行資料核對,

請研究參與者於指定時間內閱讀完畢並回傳,若有修改之處標示紅字,若無則 不用標示,再將修改過後之逐字稿與檢核表簽名回寄研究者本人。

三、資料引用呈現

撰寫論文過程中以夾議夾敘的方式進行,會將訪談逐字稿穿插於論文之間,

在引用訪談內容時,會以「細明體+斜體+粗體」的方式來呈現。訪談內容的來 源將會標記與引用段落的後面,例如:(A-20190308-01),表示訪談資料摘自訪 談者 A 於 2019 年 3 月 8 日接受訪問,後方標示 01 則是第一段內容,標示於第 四章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在學務處工作多年,熟悉學生事務工作運作狀況,了解學生事務人 員在工作岡位上秉持著教育奉獻之精神,研究者在學校中擔任第一線處理與面 對學生問題與輔導、辦理活動之角色。

邀約中感受的到每位受訪者的熱情,訪談間也感受的到每位受訪者對學生

43

事務的熱誠與進取的心,一開始分別隨機抽樣並一一寄送電子郵件信箱聯繫與 去電詢訪問意願。邀請對象有限制與條件,分別從屆數區分、再從地區、學校、

公私立、大學技職、學生事務下的各單位進行區分邀請,再將相關注意事項與 問題寄予參與者了解,再和研究參與者討論訪談地點,及保密原則等相關事宜 告知。

本研究限制,只研究母群體為參加 104 至 107 年四屆共 287 人次「大專校院 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看法之學生事務人員抽樣 8 位,透過訪談進行質 性研究,研究參與者選取具有意願接受訪談之在職大專校院高等教育學務處學 務人員,本研究對象為參與過「學生事務專業增能研習」學員中進行邀請為訪 談對象,分別是從屆數區分、再從北、中、南各地區、學校、公私立、大學技 職、學生事務下各單位進行區分抽樣邀請,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式蒐集 資料,運用質性分析法,探討大專校院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人員對學務專業知能 培訓之研究,詳見表 3-1。

44 A-20190308

20190308 B-20190306

20190306 (三) C-20190218

20190218 (一) D-20190304

20190304 (一) E-20190318

20190318 (一) F20190424

20190424 (三) G-20190219

20190219 (二) H-20190222

20190222 (五)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裡,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包含研究前必需要自我探索,

以提升自身的覺察能力並提高研究本身的效度。除此之外,研究工具包含訪談 大綱,另外為了強調研究內容的信實度,本節也包含研究同意書、研究檢核函、

研究逐字稿。

壹、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需要以客觀角度與立場,不帶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批判思想與預 設立場進行訪談,以免造成研究產生之結果有偏差。所謂的質性研究,研究者 本身就是「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必須具備有靈敏度、精確與嚴謹度對研究的質 量至關重要(陳向明,2004)。

筆者本身曾於學生事務工作任職 11 年多,擔任過心理諮商中心學務人員接 觸過學生自殺自傷業務、導師業務等行政業務,以及在課外活動指導組擔任學 務人員,主辦過服務學習、國際志工、社團輔導、全國社團評鑑、學校學務評 鑑等代表學務性之各項業務,亦擔任過學務民間組織中華學生事務學會秘書四 年,算是熟悉高等教育學務脈絡與架構。自修心理心靈學相關領域知能,提升 自我覺察能力,又近一年也歷經從多年學務工作崗位中離職,在這半年內進行 各校訪談與出國進行自我探索,為這本論文做了許多的自我探索。算是用學習 到的能力去蒐集、觀察、訪談質性研究訪談者之要求,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提 問希望受訪者能聚焦問題,儘量讓研究參與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鬆回答相 關問題。然而,礙於研究者個人學術文字操作能力尚待加強、個人與工作時間 安排等時間規劃之問題,在時間壓力等各種限制下,內容難免研究深度不足之 情形,以及在樣本選取上受侷限。

46

貳、研究者的反思

研究者撰寫本論文時,摸索很久。初期研究者帶著訪談問題前往詢問受訪 者,此為研究者第一次研究與訪談經驗,在訪談時的技巧較生疏,未針對訪談 問題更深入的釐清與追問,導致受訪者回答時,有時會跳躍到不同的問題,為 了能深入了解受訪者和研究者是否對訪問的題目有共識,研究者會再三看訪談 逐字稿,以確定訪談者的意見應歸納、歸屬在哪個訪談題目中,這是研究者在 撰寫第四章時時常要反思的第一要件。

此外,因為研究者也同樣參加過此增能研習,也是一線的學務人員,所以 在歸納分類時,研究者也盡量的避免自己將個人的經驗與想法投射到訪談者身 上,因為在抽取訪談稿要素時,盡量反反覆覆多看不同的訪談者的意見,及重 複二至三遍重複對相同訪談者的意見進行上下文核對,有些甚至請指導教授協 助判別,以盡量貼近訪談者的原意。

參、訪談大綱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初稿如下,採半結構式問題,訪談大專校院學務人員對

「大專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與「其他相關學生事務研習」等相關 問題,並進行追問。

一、學生事務為何是個專業與其重要性為何?

二、「大專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之意義與獲得為何?

三、學務相關培訓對學務工作的發展之價值與幫助為何?

四、「大專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對各校學務工作發展之價值 與幫助為何?

五、參加、不參加與沒參加者對「大專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

的理由與建議為何?

47

六、「大專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專業增能研習」課程內容建議與加強為何?

七、學生事務人員是否需要證照與其必要性為何?

八、學生事務相關學會、推動單位與教育部有關單位對於學務專業發展的 看法與建議為何?

肆、研究同意書

基於尊重與保護研究參與者的權益,邀請研究參與者接受訪談時,向參與 者解釋本研究主要目的、進行方式、錄音內容的使用及保密性,減少彼此的擔 憂與焦慮。在徵求研究參與者同意下,並如實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後,研究者 即可開始進行訪談作業,詳見附錄 1-2。

伍、研究檢核函

研究者完成本文後,將使用研究檢核函,請研究參與者檢核內容與其敘說 的經驗符合程度進行說明,再進一步確認內容重點,是否貼近研究參與者,增 加研究內容的信度與效度,詳見附錄 1-3。

第四節 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主要是以人為研究的觀察、參與及實驗的對象,參與者其實並沒 有義務要來參與這項研究,所以研究者必須要充分的尊重被觀察實驗的對象的 權益的情況之下來進行。倫理就是要去考量與尊重受試者的感受,研究者要常 自省:「如果我是研究參與者,我希望別人該如何對待我?」,故作為保護研究

質性研究主要是以人為研究的觀察、參與及實驗的對象,參與者其實並沒 有義務要來參與這項研究,所以研究者必須要充分的尊重被觀察實驗的對象的 權益的情況之下來進行。倫理就是要去考量與尊重受試者的感受,研究者要常 自省:「如果我是研究參與者,我希望別人該如何對待我?」,故作為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