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七節 研究倫理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研究倫理

教育批評所提出的研究倫理議題有三項「取得同意」、「保密」

與「中途退出」(Eisner, 1998),在這三項研究倫理上,本研究採用 下述方法以維護研究倫理:

(一)取得同意與中途退出:提出本研究目的與進行方式(包括觀察 方式、觀察時間、研究時程等)之書面說明,詳盡讓研究參與 者瞭解整個研究的處理,以取得進入現場觀察之同意。並且,

選擇中途退出,本研究尊重研究對象之決定。

(二)保密:在「保密」方面,分為「校名」、「個人」與「資料」

三部分。「校名」及「個人」的隱私權方面,本研究開始進行 時,原本玉山校長及其他人員皆願意將校名及真實姓名公佈,

唯因研究報告中有陳述晨曦國小前任校長之領導風格,在94 年12月15日到晨曦國小進行觀察研究時,輔導室祐欣主任託了 一位老師轉交給研究者一封信,信中祐欣主任針對上一次研究 觀察記錄提出她的看法,同時針對報告中對晨曦國小之學校組 織氣氛中有針對前任校長所提出的看法,祐欣主任建議雖然前 任校長已退休,若研究報告必須陳現,是否相關人員之姓名及 校名皆能化名,以免傷了學校與前任校長之間的和氣,祐欣主 任之信件如下:

在收到祐欣主任的信件後,研究者隨即和玉山校長討論,

玉山校長當日也不約而同提出,因為描述晨曦國小組織氣氛中 有提到前任校長的領導風格,因此若於研究報告中真實陳現校 名與研究參與者姓名似乎有些不妥,既然主任與部分老師有這 樣的意見,而研究參與者以化名方式陳現,並不會影響研究結 果,因此決定本篇研究報告中,所有出現的校名及人名皆以化 名方式陳現。這個小插曲中,也讓研究者警覺到,雖然研究報 告中有些出現的人物非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但是仍要小心是否 侵犯該當事人之隱私及權益。

有權選擇提供何種資料;而與研究對象和研究學校直接有關的第一手 資料,不提供給其他人;並且於研究歷程中,在研究學校中所聽到、

見到的情況,不扮演各教師間居中傳話的角色。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玉山校長的課程領導故事 玉山校長的課程領導故事 玉山校長的課程領導故事 玉山校長的課程領導故事

: : : :晨曦奏鳴曲 晨曦奏鳴曲 晨曦奏鳴曲 晨曦奏鳴曲— — — —描述 描述 描述 描述

故事可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發人的惻隱之心,

創造出奇妙的感覺,更可以生出一個概念—我們同在一 起。故事能讓我們沈思為什麼我們會存在。故事可以讓 我們瞭解一個新的真理,提供一個新的願景,甚至是一 個對宇宙認知的新途徑。

—引自《心靈雞湯III》

我們透過故事面對生活。說故事是整理經驗的一種方式。每一個 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故事;有的人故事長,有的人故事短,有些 故事有頭有尾,有些故事沒頭沒尾,就中間那一小片段。但不管如何,

只要把故事認真的說給別人聽,或認真的聽別人說故事,就是對人最 大的尊重了。由故事所帶來的尊重,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柔軟、容易多 了。這也使我開始瞭解,為什麼我的一些朋友中,在一生當中不斷地 重複讀那幾本他們喜愛的書。而我自己也是如此,在工作職場、在家 裡、在每個空閒的時光,講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給自己的孩子和朋友。

而現在我的這一個研究,將採用教育批評法,其中第一步就是描 述故事,這會是一種偶然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心中擬定了一個研究主題時,

總會被人問起,是要用量化方法還是質性方法呀?一開始,在我的心 理並沒有預先設定某種特別的研究方法。事實上我花了很多時間仔細 思索著有關教育研究的一些傳統上的概念及問題,並在質與量之間做

了多次瀏覽。保有多年優勢傳統的量化研究方法透過假設,經由問 卷、調查、統計、及電腦分析等科學方法,的確快速、銳利又精準的 達到實證分析。但由於資料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想要以研究結果正 確預測未來是不太可能的,更難建立普遍性的必然規範。而且我總認 為人文科學的研究,特別是教育研究是一項價值承載的事業,是環繞 人類的心靈,是人們意象互相表露的傳達,研究中揉進了「美與倫理」

的力量,加深我們的歷史意識,是一種從生命本身來理解現象的方法

(Hawthorn, 1993)。量化研究的一元化和機械化現象,恐怕無法補 捉真相,反倒落入「窄化」及「霸權」的一面。畢竟,「絕對的真理,

是不被假設性的真理所知曉」(Behar-Horenstein, 2003)。更何況,

人類的心靈並非固定僵化的,又怎能測量呢?大凡世上的事務,均有 其個殊性,在研究方法上,先定性再定量,自是合於萬物生成的原理。

呼應於我研究的主旨,是從一個混沌開放的系統中,探究身處實 際環境中的校長,如何經由主體自我的意識與抉擇,在生活的行動中 逐漸塑造自己的課程領導實踐智慧。這種研究角色與多樣因素間彼此 互為因果的互動過程,若要發掘整個事實的完整圖像,就必須依賴多 元的觀點組合起來,才能貼近事實真相。而身為研究者的我更應徹底 投身在所探索的情境的脈絡裡,進而拼出一個完整的圖像。Hopkin 也指出:傳統的教育研究取向,最大的困難就在於,難於應用在學校 實際的情境中(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這也呼應了Halcolm在

《Evaluation Law》這本書裡所說的:質的研究促進人類最有用的能 力—從他人學習的能力(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這時,採用自然典範的質性研究方法,自是最貼切的。也誠如 Lincoln和Cuba(1985)所說的:「自然典範提供了我們一個更具有 詮釋力的研究典範選擇」。

而我向來是最喜歡聽故事的,從小愛聽老師講故事,甚至現在當 內人跟我的兩個可愛的小孩說故事時,我也喜歡在旁邊當個認真聽 眾。說故事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它在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間,輕輕地 喚起了平常不易提及的人、事、物。當一個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經驗 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時,除了顯示他自己的存在之外,也開始從生活 經驗中理解自己。說故事讓人們對周遭生活、文化有更敏銳的感受。

而故事就在你我之間,若能藉由故事敘說,觀察到教育現場中最真實 的一面,是再好不過了。

當一個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故事時,除了顯示他 自己的存在性外,也開始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自己。故事的敘說,不在

「解決」或「矯正」問題,而是「放大」、「穿透」我們所經歷的種 種狀況,提供新的關懷、憂心或希望的源頭,給每一位可能面對新事 物需要調整心態的生命過客,有一安身之道,不必然只有嘆息、扼腕!

故事是生活的另一個展現面,它們不只陪伴我們,還告誡我們,

指示我們新方向,或是給我們勇氣留在既定的路程上。透過他人的眼 睛、他人的耳朵,讓我們得以看清楚,聽明白。故事之中有一種奇妙 的模仿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深入一個人的思考生活。一個故事可以轉 成智識上的操練,成為永遠陪伴在旁的聲音,追尋一種純真的特質。

每個人在旅途上都帶著故事,而且我們都應該尊重彼此之間的故事,

然後彼此學習。

本章就是要「描述」玉山校長進行課程領導時,所展現的實踐智 慧故事,研究者利用和玉山校長的訪談記錄、與該校主任、教師、家 長訪談及參閱該校相關會議紀錄及文件後,所編織出屬於玉山校長的 課程領導故事。而為讓讀者能更清楚瞭解玉山校長的故事,本章從第

二節至第五節乃以故事主角玉山校長第一人稱方式來敘說故事,打破 質性論文的撰寫體例,也就是在相關陳述後並不加註編碼資訊。第六 節〈終曲—溫暖回應〉才再回復論文撰寫體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