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在一處建築工地,有這麼一段對話:

有人分別問兩名工人:「你在做什麼?」

一位回答:「我在搬運石頭」

另一位回答:「我在建一座教堂」

本來,兩名工人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由他們截然不同的答案 看來,彷彿他們從事的是兩件工作:搬運石頭分明是在幹粗活,而建 一座教堂則不僅目標明顯,還似乎充滿希望,希望中有無盡的光亮自 天上灑落而下。

同樣的境況,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後,為配合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校長課程領導的角色與任務加重了,有些校長認為是一種負荷和 枷鎖,但也有人卻視為是校長地位及專業知能再提升的契機,為何同 樣是校長卻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

希望是動力,是生活的動力;而希望可以常新,生活更理當在新 希望中由「過去:經驗」,走向「現在:當下的課程領導情境脈絡」,

並在各種可能性中尋找「真實的機會:實踐的策略」──而這正是校 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的意涵。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你在天堂裡會遇見五個人,我們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裡都會 有一個存在的理由;你當下也許不知道那個理由是什麼,而 這正是天堂的功用。天堂是為了讓你認識你在人間的一生!

每個人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影響,另一個人又對其他人造成 影響,這整個世界充滿了故事,然而這些故事會串成一個完 整的故事。

——Mitch Albom‧《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在一個悠閒的假日午後,隨手從書架上拿起了《在天堂遇見的五 個人》一書閱讀,因為這本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多週緊追於《達 文西密碼》排名第二,既然已經讀過了《達文西密碼》,倒想看看這 本書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連續多週蟬聯暢銷書排行榜第二名。突 然,電話聲響起,彰化縣某位國小校長來電請教研究者1關於如何準 備本校學校行政碩士班的考試,研究者隨口問道這位年近半百且擔任 校長職務有十年之久的校長,為何突然想要考研究所?

「唉!自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後,教育局在各項會議中都要求 校長也要擔負起課程領導的工作,但是什麼是課程領導?要怎麼做?

教育局也沒提,而學校老師現在幾乎都有碩士學位,動不動在會議中 就提及什麼理論什麼理論的,身為校長的我,有時都覺得有點鴨子聽 雷!總有一種壓力,雖然自己對於行政事務的管理和社區公共關係的 經營還得心應手,但是感覺自己再不進修,充實自己課程領導的理論 與知識,可能下次校長遴選就要被學校教師 get out 囉!」

這讓研究者想起了歐用生(2004a:64)曾引用 Pinar 的話說:「課 程要由發展走向理解(understanding),因為今天教師不再是技術員,

毫不猶疑接受別人決定的優先性;課程和教學的問題也不是技術的問

1 研究者曾於民國 85 年至 88 年服務於彰化縣政府教育局,擔任督學及課長一職,

題,即『如何』的問題,而是『為什麼』的問題。課程理論是要激發 教師思考:教育意味著什麼?被教意味著什麼?不管你是一位教師或 一個人,你如何改變你的行動?理論不是在發現永恆的真理或永遠有 效的東西,課程理論在激發教師的思維。教師要利用閱讀的東西來挑 戰自己,利用這些材料來反省自己的情境,不管是作一個學生,一個 教師或一個人。課程理論的教育可能性,在協助教師更加深刻地、更 機智地反省個人的、具體的情境,建構一種語言,以更仔細、更正確、

更完善地描述和了解這種情境。」校長們若能覺醒課程理論,並運用 到實際的領導行為,使理論與現場的實踐產生辯證(praxis),才能突 破當前課程領導的瓶頸。

研究者很喜歡印度哲人 Krishnamurti 說的一句話:「要成為正確 的教育者,必須讓自己由書本和實驗室之中解脫」(張南星譯,1995:

36),他強調,教育不是一項技術,而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或許 可以說,成功的課程領導,來自校長對教育理想的實現。假如校長從 來都不曾深刻思考過自己的教育理想與課程觀,也不曾覺知所應用的 領導知識,那他又怎能堅持對教育的那一份癡情?

生命的確需要我們認真,因為只有認真的人才有生命。每位校長 都擁有「此生原為教育來」的堅持與癡情,在流逝的教育歲月裡,透 過美與善的精神引導,而達到理念的實踐,完成教育的使命。所以儘 管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價值的取向失去了標準,是非的辨別失去了 公論,資訊繁雜、心神紊亂,難以抗衡;但是「校長」對自己的角色,

總會自許「內在豐富、知能超群」;校長總希望在教育改革洪流中,

穩定的帶領學校航向光明的坦途,而社會深層文化意識也賦予校長這 樣的永恆特質。

校長在課程領導的工作情境脈絡中,面對著不同的時空向度,有 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到底該扮演著那一種角色去處理兩難問題呢?

(例如:服從與自由、引導與放任、輔導與評斷、信任與距離)在校 長對於學校同仁的回應中,是什麼創造了不同呢?為什麼有些校長會 選擇維持標準?選擇放棄?或是選擇改變課程領導方式?為什麼有 些校長會精疲力盡、垂頭喪氣?而有些則是精力充沛、充滿希望呢?

當強調校長課程領導新的課程改革思潮雷厲風行時,在學校現場 做出各種判斷的校長,才是完成學者專家理論夢想的關鍵人物。然 而,有沒有人想過,校長其實是和教師與學生共同處於相同的困境 中,而去開啟和創造存在意義的人,這種情境對同樣具有自由意志的 校長來說,就是一個自我探索和瞭解的歷程。

「每個人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影響,另一個人又對其他人造成影 響,這整個世界充滿了故事,然而這些故事會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當研究者看到《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書中的這段話時,於是興起想 要一探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的動機,藉由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的 探討,述說一位國民小學校長於課程領導情境中所展現實踐智慧的故 事,如同卡通航海王2,將每個片段或故事串聯起來,就能朝向夢想 前進般,期望此篇研究能夠對所有期許能在課程領導有所精進的校長 有所幫助。

提到「故事」,許多研究者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要用「敘事式」

(narrative)的研究方式,而研究者當初的研究方法設定也是如此。

可是當研究者上謝寶梅老師在博士班開設的課程評鑑專題研究,其中

2 一部日本卡通,英文名稱為(one piece),主要是在述說一個信念與勇氣冒險的 故事。而 one piece 所代表的真正意義乃是:「往前進尋找夢想的過程中,所經歷

介紹 Einser 的教育批評及鑑賞的評鑑方式後,讓研究者對於 Einser 從美學的角度進行課程評鑑的理論產生興趣,而在第一次資格考時,

命題老師也出了一題有關 Einser 教育批評在課程評鑑應用的問題,或 許是因禍得福,因為第一次資格考未通過,所以為了要更瞭解 Eisner 教育批評與鑑賞的理論主張,研究者利用本校圖書館館際合作向政治 大學圖書館借了 Eisner 的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The enlightened eye 這二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瞭解到其實對課程「故事」的研究,

並不只限於敘事式的研究方法,教育批評也是其中的研究方法之一,

而且是最早被提出的。Eisner(1994)認為教育批評是再生產的過程,

唯有在不受傳統羈絆的開放性下,以嶄新且優秀的書寫能力呈現批評 的描述、分析、闡釋與判斷,才能盡情揮灑創造與想像的廣闊空間。

故事就是一種事實的描述,而批評並非憑空捏造,需要以多類證據及 故事來支持所提供的闡釋,課程實施的真實情況才得以揭露。也因而 本研究乃首次嘗試運用 Eisner 的「教育批評」研究法,作為探討國民 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