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緒論

一、研究動機

清朝建立後,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相繼進入中國版圖,清廷針對這 些地區採取「因俗而治」的方式加以治理。其中,清朝對蒙古地區由理藩院管理 的札薩克盟旗制度與各地駐防之將軍、都統、大臣的八旗制度,透過這兩種制度 以治理蒙古。雖然從關外時期開始,滿洲與蒙古透過聯姻、冊封、歸附等途徑爭 取它們政治上的支持而形成同盟關係,並給予一定的政治權利。同時清朝對蒙古 地區實施封禁政策,限制內地民眾進入並禁止他們開墾牧場。不過,隨著滿洲統 治者統一中國後,清朝皇帝的政治力量達到顛峰,中央的力量深入全國各地,向 地方擴張權力;而蒙古地區隨著漢民族的不斷移入,清廷的放墾,當地蒙人逐漸 從游牧業轉向農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屬於內地行省制的府州縣廳制度被清廷逐 漸移入屬於藩部的蒙古社會中。

然而蒙古地區幅員遼闊,各地開發狀況也不盡相同,內地漢人移民的方向基 本上由長城沿線經由內蒙向外蒙發展,故內蒙的開墾比外蒙迅速;而內蒙地區的 開墾,東部開墾速度又比西部快,也使蒙古各地「一體化」程度不一。這其中又 以鄰近直隸口外的熱河地區為最快。由於熱河居中國東北部,位於國都(北京)東 北,東西約九百餘里,南北約一千二百餘里。南接直隸京兆,東以長柵接奉天,

北以索岳爾濟山界黑龍江;又以興安嶺接外蒙古,西北及西接察哈爾及直隸口東 北各屬,山勢複環,地形險要,控制內蒙,屏蔽京師,實東北之重鎮也。1熱河 鄰近直隸,早在明代後期,當地就已經有零星的農業開發,分散在灤河、西拉木 倫河等流域。當時的察哈爾大汗擄掠漢人數以萬計,並將擄去之人「散處於板城 (村莊)而恩養之,給之婦使生子女,給之牛馬田土,使孽息耕種」;「而饑寒困苦 之民,又聞先被擄者之有妻子牲畜田土也。……遂因虜入而願隨之去者比比也」。

2除了察哈爾大汗利誘之外,生活在長城邊界的人們也云:「漢掠在虜者,率安土 忘歸,其能者反為胡攻漢,問之,則謂漢賦法繁重,人無寧處,而胡俗自便」。3 故當時的蒙古大汗越過長城擄掠大量漢人而歸,不僅未將他們殺害,反而利用恩 養政策,並讓他們與蒙古女子通婚,藉助他們的力量開發當地,還吸引了更多漢 人投效;而明朝賦稅繁重,促使更多漢人願意逃離家鄉進入蒙古,使當時的熱河 地區有了初步的農業發展。

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征服察哈爾部後,熱河地區完全進入清朝的控制。該地區 在清初分屬於內蒙古藩部的卓索圖盟與昭烏達盟,是分賞給蒙古各札薩克做為游

1 王文江、宣本榮編,《熱河地方志》(收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續編》,第 1 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稿本影印),頁 314。

2 [明]侯先春,〈安邊二十四議奏〉,見[明]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於《續修四庫 全書》,第 166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影印,1995),卷 428,頁 539-540。

3 [明]王維楨,〈贈黃僉事兵備遼東序〉,見[明]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於《續修 四庫全書》,第1659 冊),卷 262,頁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增加財源,是觀察熱河新政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另外清廷在蒙地採取移民實 邊,熱河的招佃放墾也是重要環節,這其中又以木蘭圍場最為重要。雖然清朝自 道光皇帝以後未再舉行木蘭秋獮,這反映出圍場狩獵牲畜已經衰竭,但圍場豐富 的資源仍吸引不少漢人移民或蒙古人盜採、盜獵。新政時期木蘭圍場設局招墾,

反映出嘉、道以來人口增加農耕土地資源緊缺的情形下,國家不得不對土地資源 重新調整。19不過,熱河當地如何設局招墾?荒價銀如何開徵?放墾地村鎮如何 規劃管理?而當地放墾與後來新設州縣呈現什麼樣的關係?軍事上,「熱河地方 遼闊,民情獷悍,盜賊繁多,平時全賴兵力彈壓」,故籌練新式軍隊也是熱河新 政重要的一環。20但當時如何編練新軍?在當地財政不充裕的情況下,如何籌募 經費?舊有駐防八旗如何適應調整?文化上,熱河地區的蒙人過著半農半牧的生 活方式,並強調「蒙語騎射」,加上清廷對蒙古的封禁政策,造成它們特定的語 言、文化。但隨著漢人移民的移入不斷引發的蒙漢衝突,以及清末日、俄兩國勢 力進入的情況下,當地盟旗的民族教育如何現代化?最後並評價新政對熱河邁向 現代化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民國肇建後蒙古的政治社會產生重大變化,加上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獨立,

內憂外患頻仍。當時袁世凱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加強控制內蒙地區,於民國 三年(1914)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地區改設為特別行政區,委派都統管理。但辛 亥革命爆發後熱河當地的蒙古王公面臨什麼樣的抉擇?將熱河改設為特別區的 原因是什麼?為何不直接改設為行省?而熱河都統與內地都督在權力上有何不 同?表面上熱河特別區的設立象徵自清雍正元年(1723)開始熱河地區達成一體 化初步完成的里程碑,這對當時的內蒙古地區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進 一步探討。

在蒙古地區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熱河地區極具代表性,但過去學界對於熱 河從藩部到特別區演進的過程多切割為清雍正、乾隆熱河設廳,清末新政增設州 縣,民國時期設立特別區等三個時段,並沒有通盤、系統化的探討。另外,研究 一體化過程不應只觀察行政區劃的演變,當地的軍事、稅收制度與教育制度如何 建立並與內地行省趨向一致也是相當要的問題,這也是過去研究較為不足的部 分。研究熱河一體化過程不僅可以瞭解熱河從藩部轉變為特別區的脈絡,當地多 民族交錯下的地域社會如何發展,同時也對清末至民初中國的行政區劃變遷以及 現今內蒙古經濟「南糧北牧」的經濟格局提供進一步的論述,本論文就是要解決 這個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既然探討清至民初熱河「一體化」的過程,就必須先對「一體化」做清

楚的定義。但是,與「一體化」類似的名詞有「殖民地化」與「內地化」,故本

19 趙珍,《資源、環境與國家權力──清代圍場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頁 296。

20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錫良遺稿‧奏稿》,上冊,卷 4,頁 307,編號 297,〈熱 河道庫錢放練勇餉項懇恩作正開銷摺〉,光緒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臺漢人由移民社會(immigrant society)走向「土著化」變成土著社會(native society) 的過程。他所持的理由有二:一、臺灣的移民社會原有的祖籍意識,經過時間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向皇帝負責,這樣的過程稱為藩部政治的「一體化」趨勢。24蘇德畢力格則認 為所謂的「一體化」,就是要改變蒙藏回各部「因俗而治」的多元化管理體制,

通過推廣州縣制,或徑直設立行省,使這些地區逐漸與中原內地一體化。25由上 述二位學者的論點可看出「一體化」是偏向制度面的解釋,而這種制度面的改造 是有彈性而且因地制宜的,並不會與內地直省百分之百的相同。而且採用「一體 化」一詞也較能避免邊疆移民社會中「內地化」與「土著化」(或「在地化」)的 矛盾。但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一體化」是指清朝在邊疆地區將原屬於內地 直省的行政制度、治理方式到政區一體化的過程,但在推行這些制度的同時又因 為了適應邊疆地區的特殊社會結構而又有因地制宜的改變,但基本上仍是仿照內 地直省制度。同時,本文認為熱河的一體化並不是在推行清末新政才開始,而是 清朝於雍正元年(1723)設立熱河直隸廳就開始一體化,這是本文與蘇德畢力格論 點不同的部分。

三、研究目的

由於清代至民國時期蒙古地區一體化過程中,熱河極具代表性。研究熱河一 體化的過程不僅可以瞭解熱河從藩部轉化成行省的脈絡,在多民族交錯下的當地 區域如何發展,並對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畫演變能夠有進一步的論述。核心議題 是:

(一)、 清初設立哪些職官治理熱河當地?清朝對蒙古採取封禁政策,但隨著漢 人移民的增加,清朝在當地設立府州縣制度加以管理,但它們的行政區 劃與當地盟旗重複的情況下如何區分?嘉慶十五年(1810)將熱河副都統 升格為都統後,對於當地區域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二)、 熱河地區過去完全沒有財政基礎與當地盟旗沒有向國家繳稅的情況下,

清廷如何為當地建立財政收支制度?當地有哪些稅收來源?有哪些支出 項目?是否需要他省「協餉」幫助?熱河地方財政建立與其它邊疆地區 的建立過程有何不同?

(三)、 漢人移民至當地後產生什麼社會問題?當地州縣官與盟旗的司法權如何 劃分?

(四)、 清末新政時期在政治上,當時所新設的州縣,是依照什麼樣的原則劃分?

官員如何調補?當地放墾後如何管理?在經濟上,如何管理熱河礦務,

增加財源?清廷在蒙地推行移民實邊,熱河當地如何設局招墾?而當地 放墾與後來新設州縣呈現什麼樣的關係?

(五)、 民國三年(1914)熱河改設為特別行政區,委派都統管理。但熱河改設為 行政區有沒有其它背後原因?為何不直接改設為行省?而熱河都統與內

24 張永江,《清代藩部硏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頁 271-315。

這個詞彙似乎無法涵蓋本計畫所要探討關於清初至民初熱河地區的行政建置與地方財政與內 地行省逐漸齊一的過程,故本計畫仍採用「一體化」一詞。

這個詞彙似乎無法涵蓋本計畫所要探討關於清初至民初熱河地區的行政建置與地方財政與內 地行省逐漸齊一的過程,故本計畫仍採用「一體化」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