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的自我照顧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性。本章共 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 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輔導工作的目的是在幫助學生適性發展、發展良好人際關係,以及增進心理適應。

因此,其工作內涵牽涉層面相當的複雜,並且需要相當的專業性。輔導教師也需瞭解自 己在輔導工作上的專業執掌與角色功能,提供親師生適當的協助,以發揮輔導教師的效 能」,誠如教育部所編製之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2013)所揭示的,輔導教師在 體制中所扮演的是一個樞紐的角色,需要專業背景的支持,更需要在各個背景脈絡中扮 演良好的溝通橋樑,以讓個案的福祉及利益最大化,但在思索個案福祉的同時,也必須 顧及到輔導教師自我的身心靈。輔導教師也是一與人互動的職業,在許多情境下,都必 須控制或掩飾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展現不僅受到極高的要求與期待,有時甚至要有高度 的情緒容忍,以面對師生衝突、親師衝突與教師班級經營和對待個案方式理念不同等議 題(陳怡君、郭丁熒,2020)。此外,也因為助人的工作本身就十分的耗費心神,工作包含 的層面甚廣,而有更多耗能及倦怠的可能。

再者,國小輔導工作有越來越需要被重視的趨向,更應朝向專業化的發展(許育光,

2011)。過去輔導工作皆是由教師同仁一併分擔,且每位教師的背景及專長較不一致,較 難以確保輔導工作的成效及品質,因此教育部自民國101 年起陸續修訂《教育部補助置 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以及《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 自民國101 年 8 月起,分五年期程,補助各地方政府所轄所有國民中學(21 班以上之國中 再增置1 人),以及 24 班以上國民小學設置專任輔導教師,預計全國將增加 2,156 名專任 輔導教師,其中國小868 人,國中 1288 人,以對於高關懷、有輔導需求的學生,能提供

另外,也因專兼任輔導教師為較新興之角色,對於一般人而言較不熟悉,因此工作 內容顯得較為模糊,在工作權責的區分比起其他教師也更難以界定,因此外界時常對於 輔導工作有所誤解,認為輔導工作僅止於與學生晤談,也且因輔導教師並未排課的緣故(如 有排課也比照主任之節數),進而弱化了輔導工作的複雜性,認為輔導的範疇似乎相較於 一般教師之工作而顯得較為狹隘及輕鬆,其實則不然。專輔教師所需應對的為整個系統,

包含一般教師、科任教師、家長、社福單位、警政單位等,某個程度而言是相當吃力的,

也因面對多方的立場,需有更堅強的心理素質來支撐,進而帶給個案幫助,但在過程中 時常會與系統有所衝突、牴觸,進而影響到輔導教師的情緒及工作狀態,造成對身心不 良的影響。鄔佩麗(2008)觀察助人工作者發現,助人工作者期許自身能發揮所長幫助別他 人,但是當助人工作者面對過多的工作負荷或創傷事件時,這種自我期許就可能轉變為 壓力,引起身心方面的不良反應,因此這也使得自我照顧的部份也更需要被注意到,不 應因滿足他人的需求而犧牲對自我的愛護。因此,研究者欲瞭解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的 自我照顧之現況,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在自我照顧上是否有所 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如上述所提到的,輔導教師的角色較為特別,時常讓一般教師賦予過高的期待,但 輔導為一漫長的歷程,個案的改變有時顯淺易見、有時卻又十分隱微,能夠被看見的其 實有限,在輔導的過程中不僅有來自他人這樣無形的注目和壓力,輔導教師也會藉由判 斷個案是否有成效,來塑造自我對自身工作能力的評價,這也就是輔導自我效能的含意。

輔導自我效能所指的是輔導人員從事輔導工作時,對於本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以及能 使受輔對象產生態度與行為改變的主觀評價(鄭如安,1993),因此對於輔導教師而言也是 自我放在身上的一種壓力來源。有人說:「輔導是一份良心事業,做多或做少皆是自己 能夠決定的」,但因為個人的意願及專業背景的支撐,輔導教師大多對自己有高標準及 高要求,會期望能帶給個案與他人不一樣的助益,尤其在關係及心靈的層面上更是如此,

O'Halloran和Linton(2000)認為輔導人員必須持續督導及維持自身的支持系統,以預防 在助人工作的過程中受到傷害,也提到在所有工作環境中,輔導人員都可能會遇到遭受 某種形式創傷的人,並與這些人一起工作,而這可能會對輔導員的工作和幸福產生負面 影響,其中也表明自我照顧策略與較低的倦怠和同情疲勞水平以及較高的同情滿意度之 間存在關聯,進而影響輔導自我效能的發展。此外,Corey(2018)也提及自我照顧是專業 能力實踐的必要條件,也是影響輔導自我效能的主因之一,主張自我照顧實為一道德準 則,應採取積極步驟來獲取和維持生活各方面的平衡和健康。Skovholt(2001)也指出自我 照顧為一種策略,而策略多著重於自我意識,包含對環境的關注及支持、增加個人效率 及增進健康等,治療師和其他幫助專業人員,例如教師、醫護人員、社工及神職人員等,

在一個受要求度高的領域中工作,可能會有精疲力竭、同情疲勞、次級壓力的狀況,甚 至有替代性創傷的可能,當他們比個案更關注個案的福祉時,也會影響到輔導自我效能 本身,進而形塑輔導教師對於自我的觀點及做為價值判斷的標準。本研究欲了解高雄市 國小輔導教師在自我照顧和輔導自我效能兩者之相關性,並與先前的研究進行比較,但 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故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高雄市為研究範圍,探討 國小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關係,是否因地區性及場域而產生不同的研究 結果,並進一步探討自我照顧對輔導自我效能之預測力,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國內研究學者也發現,青少兒的心理問題因為時代變遷而出現嚴重化、普及化的趨 勢(王麗斐、趙曉美,2005),而輔導是一份助人的工作,需要在過程中與個案有相當的信 任關係及互動,也因家庭趨勢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輔導對於現在的學生相對來說較以前 需要,且輔導教師的功能較為特別,多為提供支持系統及協助緩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是 為一輔導教師與個案建立信任的歷程,強調同在的當下,對於學生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輔導教師的自我照顧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問題,以提升輔導工 作的效能。期盼透過本研究能對國小輔導教師之自我照顧和輔導自我效能有更深入的了 解,並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給教育相關單位、師資培育機構、國小輔導教師,

和未來研究之參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