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13 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的舉行,揮去了臺灣棒球界自 2009 年假球事件後的 陰霾,數以萬計的球迷湧入臺中洲際棒球場,讓大家再度重溫棒球的熱情。做為 商業化的一環,備受矚目等同於閱聽率,各家媒體紛紛加入報導行列,霎時全臺 灣陷入了棒球的瘋狂,大篇幅、長時間的持續報導凝聚起臺灣人的心,堅定的為 中華隊加油。

媒體建立起固定的信念,在各式各樣的文本中呈現,因為我們的習以為常而 被默認著。或許可以說是媒體感受到了意見氣候(opinion climate),進而以特定 的立場處理相關事件,但更多時候球迷觀眾是被媒體所教導的,跟著媒體去認識、

學習如何觀看棒球。前文已提到,球評身為專業權威人士,所思所言透過球賽轉 播無不影響球迷觀眾,從基本的技術層面,到更為深層廣泛的意識型態,球迷據 此評斷球員,理解新聞事件。

觀察本屆經典賽在臺灣所引起的熱潮,眾多的相關新聞事件經由媒體被傳播 至社會,有著大量的文本產製;而意識形態介入媒體產製,使球迷觀眾看到的「棒 球」始終蒙上一層色彩。可能有資深球迷會認為自己具有獨立的自主思考性,看 棒球不會受媒體所左右,但試想在學習看懂棒球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不也是 跟著媒體學習,所謂的影響早已潛移默化成了思想的底蘊,這對於新球迷更是如 此,要跟上社會的主流思潮唯有倚靠媒體,媒體所傳達的群眾熱情是中華隊相關 新聞的精髓,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將意識形態培養傳承下去。

問題的關鍵在於文本化的過程,媒體再現將事件符碼化(semiotic),藉由論 述秩序給予事件意義。媒體處理中華隊棒球國際賽事時,新聞有著固定的模式,

這是因為相關新聞事件的特性使然,媒體根據賽事固定時程編製新聞,在適當的 時間點突顯該時候最重要的事件,固定的新聞議題加上固定的報導框架,使這些 工作看起來像是例行公事。

根據《新聞採訪寫作》(周慶祥、方怡文,2008:318),體育新聞可以分為兩

8

類,一是報導賽事,一是報導體育界的人與事。以上定義界定出明確的體育新聞 報導對象,在本次經典賽中,可以發現相關新聞聚焦在這兩者並於其中呈現出論 述實踐的痕跡:在賽事前數個月關注選手的徵召、中華隊的組成;而賽事進行時 理所當然地以比賽作為主要報導對象,在隔日報導相關的事件。

以上事件之新聞文本中,論述秩序的影響顯而易見,被召喚的意識形態充斥 在文本內,左右閱聽人的情緒。我身為球迷,深深感受到觀眾正透過媒體框架去 觀看、理解棒球,這是幸也是不幸,少有國家有著如此熱情激動的球迷,但也使 得棒球在臺灣從來就不是一項技術理性的運動比賽,它與臺灣社會的歷史淵源太 過沉重,讓我們難以擺脫那些埋在記憶深處,並在一次又一次社會實踐中被複習 的意識形態。

這是眾人習以為常,也是媒體根深柢固的理解基模,不僅有著可供依循的時 間軸:根據 Boostin 的定義,假事件(pseudo-event)指:「經過設計而刻意製造 出來的新聞;如果不經過設計,則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轉引自周慶祥、方 怡文,2008:306),經典賽相關新聞事件就有著這樣的特性,它們永遠不是突發 的,而是媒體在適當的時間點所「應該」去聚焦的報導;內容也依循過往,以習 慣的立場陳述著新聞事件,雖然成功激起閱聽人的熱情,卻也扭曲了棒球比賽的 本質,為了迎合閱聽人的話語消費,強加過多的意識型態成了不可承受之重,球 迷觀眾看得固然爽快,卻始終在原地打轉,從來也沒真正地看懂棒球。

對棒球國際賽事套用習慣的報導框架帶來許多好處,可遵循的規則意味著良 好的閱聽率,但產製的話語卻在無形中影響閱聽眾對於棒球的理解,特別是重要 國際賽事進行時,眾家媒體蜂擁而至,找到可供報導之處就大書特書,這些大眾 媒體平時鮮有機會處理體育新聞,對於當代的運動發展脈絡不甚熟悉,也缺乏對 棒球運動的觀賞素養,片斷式地切入無法提供觀眾全盤性的理解,同時以召喚意 識形態的方式偽裝本身嘉年華式、如蜻蜓點水般的貧乏插花報導。

大眾媒體就像是觀眾的導師,告訴我們所理應具備的意識形態,以去面對棒

9

球比賽中,大多數人並非那樣明白,卻又關心的種種事件。Eco(1986:159)指 出,國際賽事中運動員的表現,承載了國家人民心靈深處的集體情感。這樣的論 點將運動技術自觀賽經驗中切割,認為情感意識主導了觀眾的心理,運動場高聳 的圍牆並未成為純粹競技的最後防線,反而在現實中失去的種種,球迷不斷地投 射情緒至球員身上,要求他們在運動場上討回來。這或許是一種無知的幸福,對 於媒體或是觀眾而言,報導及觀看棒球國際賽事的門檻永遠不若例行職業賽事般 高不可攀,所要的不過是敢愛敢恨罷了。

本文的撰寫時間是 2013 年中至 2014 年七月,研究的對象是 2012 年末至 2013 三月上旬的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相關媒體文本,發現媒體文本中所體現的社會 實踐與結構,仍是數十年前的國族主義與崇洋媚日,裹足不前的媒體餵養出口味 單一的閱聽人。批判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做為揭露社會習以 為常之事的工具,可以直指問題的核心,顯示媒體在話語實踐中所鑲嵌的意識形 態,讓世人檢是裹足不前的臺灣媒體在處理棒球國際賽時,立場是如何堅定不移,

就算或多或少反映社會結構,卻深深影響喜愛棒球的閱聽人。

媒體是話語實踐場域,Fairclough(2003:23)認為話語實踐串連起社會事件 與社會結構。本屆世界棒球經典賽舉辦期間,發生的一系列社會事件可以做為研 究標的。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新聞文本,發現媒體操弄意識形態的痕跡,透過批 判話論述分析取徑,找尋文本產製的依據基礎。媒體話語之所以能廣為人們接受,

必當有其存在價值,並非無依無靠之漂泊浮萍,這篇文章想要做的,是找到這些 文本的根源,世間所有論述只要不是無稽之談,又怎會沒有脈絡?媒體不過扮演 了說話者的角色,在說出與不說出之間,表現了我們生活於其中,卻未細細思考 的社會結構。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參考第 55 頁圖 3-1 可更為理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