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陳偉殷拒絕加入中華隊

陳偉殷與王建民之於中華隊的地位十分相近,兩人都站上了棒球最高殿堂並 投出佳績,是代表臺灣的世界級優秀選手。但王建民 2008 年 6 月跑壘受傷,往 後身手大不如前,多次轉隊,在大聯盟與小聯盟間載沉載浮,經典賽前純論實績 表現,陳偉殷略勝一籌,成為國人最「殷殷期盼」能歸國效力的選手。而謝長亨 總教練在選訓會議會前會,就點名陳偉殷與王建民兩位選手加入,顯見不僅是國 人期待,球界專業人士亦認同兩人對於中華隊的重要性。

陳偉殷不參加經典賽資格賽一事未引起廣泛討論,原因在於國人深明「殺雞 焉用牛刀」之理,出戰泰國、菲律賓之流,陳偉殷等一級選手的主動缺陣不僅難 以影響比賽,同時也是對中華隊實力的肯定。但當陳偉殷連要認真較勁的經典賽 預賽都明言不參加時,球迷難以理解其中原委,輿論充滿著對陳偉殷的不諒解:

旅外選手不參加中華隊是「影響實力」,可以當國手而婉拒是「放棄榮譽」,這兩 記重拳打的陳偉殷喘不過氣,成了棒球國族意識下的犧牲者。

2012 年 10 月媒體報導陳偉殷不打經典賽的理由:「因初為人父,想好好照 顧老婆與小孩。」謝長亨總教練對此回應若缺少陳偉殷,中華隊實力會大打折扣

(中國時報,2012 年 10 月 4 日:第 C4 版),報導中兩種價值觀浮上衝突火線:

「家庭為重」對上「頓失主力投手」、「對中華隊影響甚鉅」,論述陳偉殷若因為 家人而拒絕加入中華隊,須先擔起中華隊實力下降,不利經典賽成績之責任。而 謝長亨總教練與棒協在了解此一理由後未放棄徵召陳偉殷(中國時報,2012 年 10 月 5 日:第 C4 版、2012 年 10 月 6 日:第 C4 版),擺明陳偉殷以家庭為優先 的考量不被接受,一切仍以大局(國家)為重。

十一月經典賽資格賽前,媒體報導「陳偉殷婉拒經典賽 被質疑為個人利益」

86

(聯合報,2012 年 11 月 13 日:第 B3 版),顯見這段期間陳偉殷飽受批評,難 杜悠悠之口。報導中陳偉殷直言應該要就事論事,每個人都有生涯規劃,不服從 徵召是情有可原;同時「很想打、很抱歉」一語,說明在家庭與國家的權衡中,

自己已經做出抉擇。此報導一出,雖然是為陳偉殷緩頰,但未否定國家至上的意 識形態,實際上將陳偉殷的理由赤裸裸的攤在眾人面前。

陳偉殷 12 月自曝膝蓋傷勢未癒,無法效力中華隊,稱自己「很希望可以替 國家爭光(聯合報,2012 年 12 月 16 日:第 B3 版)。」塑造與球迷心中「旅外 國手想像」切合的形象,同時不再使用家庭因素或生涯規畫抵抗中華隊的徵召,

而以傷痛做為擋箭牌,不僅成功免於徵召及輿論撻伐,還做了面子給愛國球迷:

自己不參加中華隊理由是擔心因傷拖累中華隊。媒體指出謝長亨總教練對此表示

「既然受傷,也不能勉強,我們尊重他的意願。」相較於之前直指陳偉殷缺席將 對中華隊造成莫大傷害,此時卻能接受其因傷缺陣,之中的論述秩序不言自明。

陳偉殷拒絕加入中華隊相關報導呈現的立場:身為被徵召的中華隊成員,正 確的政治觀念是要不辭萬難的加入中華隊,莫可辜負國人的期望,唯二的「法外 開恩」就是運動員的最大敵人「傷痛」,此令一出無堅不摧;以及旅外球員雖有 身為優秀球員之緊箍咒,卻可依球團之令不從徵召,躲避輿論直接撻伐,甚至若 在球團不支持下加入中華隊,還可贏得「抗命有理」之美名(自由時報,2013 年 3 月 6 日,第 B5 版),除此之外的理由都是不被許可的。

2012 年底,陳偉殷膝傷未癒的消息被揭露,他拒絕被徵召的理由急轉直下,

從不被台灣球迷接受的生涯規劃,變成運動員的尚方寶劍「受傷不克出賽」。在 這段過程中,愛國情操、國族主義與生涯規劃、照顧妻兒家庭之間的關係昭然若 揭,無論你再怎麼樣想照顧好一個家、想扮演一個好父親(母親角色有待從其他 文本檢驗),都敵不過「國家」二字,況且中華隊向來使用「徵召」二字:軍國 意識下的強迫、不容抗命之情完整地壓迫了個人規劃的「自私利益」。在知名作 家金庸筆下的《神鵰俠侶》中我們感佩郭靖不惜拋下妻子與甫出生的一對兒女,

87

也要守住襄陽城不讓蒙古南下;而楊過也在出手殺害郭靖以報父仇之際,想到郭 靖一死襄陽將無以為繼,南宋必然淪陷,因此轉念收手,進而得到我們的尊敬。

這些都言明我們的社會脈絡遵從「沒有國哪有家」的愛國意識,同時「忠孝難兩 全」的難題在許多社會實踐中,被放棄的也多是「孝」,也就是自己的家庭。

88

二、徵召旅外(美、日)球員

相關報導將旅外奧援與中華隊贏球畫上等號,形同若徵召失利,中華隊將是 前途堪慮。論述壓力被強加在本來無一事的旅外球員身上,使用充滿法西斯主義

(Fascism)色彩的「徵召」二字,意味著國家權力與民族意識對經典賽事的涉 入,不從中華隊徵召者都將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籤。以上於前文已討論,但追根究 柢,陳偉殷僅是漫漫中華隊徵召史中的插曲,更深層的結構是臺灣社會對於旅外 球員的瘋狂迷戀。

旅外球員的加入總與「最強中華隊」、「團結」、「壯大中華隊」等詞句連結,

但何曾細細思量過其中的邏輯關係?沒有人懷疑為什麼中華隊的命運會與旅外 球員(無論在何種層級)接受徵召的順利與否相牽連,一切就是這麼理所當然,

似乎旅外球員的頭銜可以賦予球迷脆弱心靈某種救贖,讓球迷竊喜著有這些「外 國」肯定、看好的球員,中華隊才是一支有競爭力的球隊。

永遠都在希望王建民、等待郭泓志,我們認為他們就是答案,但問題是什麼 卻沒有人能回答也沒有人在乎,總之中華隊需要這些人拯救就是。一條語法經典 的新聞標題:「左右護法 建仔郭泓志 打造最強中華」(蘋果日報,2012 年 12 月 5 日:第 D1 版),表述兩人與中華隊實力的正相關,「最強中華」正是一個美夢,

而王、郭二人所能給我們的,正是到達美夢的途徑。

很遺憾,媒體帶給我們的美麗幻想,就是癥結所在,媒體想要的跟所能做到 的,僅止於自我安慰,在經典賽前上演的「經典大戲」,毫無意外又是拼湊可能 的旅外球員,透過徵召一事滿足國族主義敘事想像,然後對不從者進行道德獵巫。

媒體的輿論對話性與教育性蕩然無存,從來未曾思考我們要的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的中華隊,反正大家看了爽就好,也難怪會有指稱特定旅外球員加入後終使中華 隊臻於完整之報導(中國時報,2013 年 2 月 23 日:第 C3 版)。深陷的困境是:

我們只一味地要答案、答案,越多越好!

89

24 參考自龍山寺官方網站(http://www.lungshan-temple.org.tw/index.php?nav=3&sub=1),上網日 期:2014 年 5 月 22 日。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主祀佛教觀音菩薩,配祀韋馱、伽藍尊者為二 大護法。

90

月 4 日:第 B3 版)。媒體不斷地在這兩條路線上強化一個概念:只要是旅外,

就有價值。「……得到另一位旅外投手王維中退出徵召的答案,中華隊總教練謝 長亨決定從中職桃猿隊左投黃欽智、林家瑋 2 人中尋找替補。」(中國時報,2013 年 1 月 29 日:第 C3 版),媒體描寫的中職選手永遠是遞補,連一句交代都未可 得,文中三人都是左投,從技術層面、角色功能安排都可以探究事件原委,但沒 有媒體這樣做。

媒體透過論述打壓旅外選手們的個人利益,前文所述的陳偉殷事件正是一例。

「衝刺春訓 vs.接受徵召 林哲瑄 羅嘉仁兩難」(蘋果日報,2013 年 1 月 22 日:

第 D3 版),就是一篇重複價值觀衝突的報導,最終林哲瑄選擇加入中華隊,自 然未遭受批評;而羅嘉仁以手傷為由婉拒了中華隊:「因手傷剛好,且久未投入 比賽,怕無法兼顧中華隊與太空人隊春訓,……婉拒徵召。」(中國時報,2013 年 1 月 24 日:第 C3 版),同於前文的分析,果然得以免除責難。媒體讚揚的是 國家至上的意識形態:「王建民郭泓志 美職邀約擺一邊 衝刺經典賽」(蘋果日報,

2013 年 1 月 23 日:第 D1 版),扣合為國爭光重要性大於個人生涯發展之意識形 態,媒體沒有追究王、郭二人是否是為了要有回到大聯盟表現舞台才加入中華隊,

反正他們都已回國效力,符合敘事想像,其他枝微末節也就沒什麼好去計較了。

91

三、抑韓揚日情結

此情結廣泛見於相關文本之中,兩條論述軸線分有其背後脈絡,不宜以國族 意識概括解釋,甚至應以棒球場域角度分析。其中親日情感緣由明確,如本研究 於文獻探討之整理;而對南韓的反感則始終未有貼切解釋,以下逐步探討。

(一)棒球場反韓現象的未解之謎

最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反韓論述何以出現?南韓媒體在本屆經典賽深刻感受 到臺灣誇張的反韓情緒與媒體行為,稱原因出自於臺韓之間的外交與經濟問題:

1992 年臺韓斷交,造成臺灣社會出現強烈的受背叛感;而南韓經濟成長超越臺 灣,也讓反韓情緒更加激烈(楊虔豪,2013)。同文並指出,南韓媒體認為臺灣 媒體正是反韓的推波助瀾者:

……台灣媒體在反韓聲浪中其實扮演著關鍵地位。韓國媒體直擊《蘋果 日報》直接配送刺激性文宣以及本地電視新聞不斷推波助瀾對排韓行徑與氛 圍作毫無理性地煽動性報導,這樣的現象被韓國記者們寫入報導中。網路媒 體《Dailian》就在報導中指出:「一家台灣的電視台在報導 WBC 的消息同 時,還播出了當時楊淑君在亞運會上嚎啕大哭的模樣,想再度激起反韓情緒。」

(楊虔豪,2013)

不僅新聞有此現象,轉播單位錯把辱罵當有趣,連國人都看不下去,投書批 評媒體煽點反韓情緒(陳子軒,蘋果日報,2013 年 3 月 11 日:第 A15 版)。針

不僅新聞有此現象,轉播單位錯把辱罵當有趣,連國人都看不下去,投書批 評媒體煽點反韓情緒(陳子軒,蘋果日報,2013 年 3 月 11 日:第 A15 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