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從徵召球員到正式比賽結束一系列報導中歸納整理出四大面向:陳偉 殷拒絕加入中華隊所衍生的價值衝突、中華隊需要旅外球員的迫切渴求、抑韓揚 日的特殊情結,以及棒球場域中的球迷與球員文本。將研究重心置於此四點,從 文本出發,輔以社會脈絡的追溯,希望一窺隱於文本之中的意識形態。

研究發想在於不相信球評一句「輸的冤枉」適合做為對中華隊的理解與詮釋,

認為在其中必然有意識形態的介入,希望藉由 CDA 釐清媒體文本是如何被形塑 成今日的樣貌。研究架構如下:

批判論述分析

本研究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研究第四章(研究分析)

提供理解基礎

社會事件 2013 經典賽社會事件 2013 經典賽媒體文本(分析標的)

)

社會實踐

社會結構(1897-2013 的臺灣棒球場域)

具體表徵 新聞文本、文獻

符碼化

圖 3-1 研究流程 參考自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p. 30), by N. Fairclough, 2006, London: Routedge.

56

在本章的結尾,我認為有必要釐清國族主義與臺灣棒球之間的關係。國族主 義並不是一個很完美的、可以解釋臺灣棒球發展種種問題的答案,在上一章節我 闡述了日據時期以及中華民國時期國族主義與臺灣棒球的淵源,正因為如此密切 的關係,讓人產生國族主義是一切現象根源的錯覺,它無法細膩地回答為何在臺 灣棒球發展一百一十餘年,社會歷經劇烈變遷後的今日,國族意識看似格格不入 卻又理所當然地如影隨形,始終存在於棒球場域;亦或是為何中華隊與各個對手 之間,一切的互動有著如此明顯的落差?我使用的論述方式是捨棄國族主義路徑,

僅將其視為敘事的形式或是手段,因為在眾多的事件與文本中,國族主義比較接 近被召喚而非與生俱來。這將在以下從兩個方向解釋:敘事手法以及社會氛圍。

如前文所述,國家民族之思與臺灣棒球的發展淵源極深,進而成為臺灣人民 對棒球最直接的印象與想像,強大的情緒煽動成就了棒球國際賽事的憤慨激昂,

使敘事者藉為敘事手段,以增加棒球國際賽事相關文本的可看性,甚至是解釋難 以理解的棒球事件。本屆經典賽中韓戰,三局下半中華隊投手陽耀勳因手指破皮 而血染球褲的畫面被電視畫面捕捉到,球評楊清瓏當時評論道:「這種情況如果 還要(陽耀勳)硬撐下去,只讓他的控球越來越不好,危機就會出現。……,這個 不是不拚的問題,尤其手指頭破皮的情況之下,要投就很困難了,尤其會影響你 的控球。」(緯來體育台,中韓戰現場轉播)當時陽耀勳在兩出局後投出包含一 顆觸身球在內的連續七顆壞球,造成南韓隊攻佔一、二壘的危機,卻仍未主動向 教練團示意,逼使主播徐展元也忍不住高呼:「陽耀勳,你不要再硬撐了!」(緯 來體育台,中韓戰現場轉播),所幸接替投球的王鏡銘解決下一棒打者,瓦解南 韓隊本局攻勢。以棒球技術的角度思考,陽耀勳的舉動是十分不智且傷害中華隊 的,但隔日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均讚揚陽耀勳展現鬥志、浴血奮戰之精神(自 由時報,2013 年 3 月 6 日:第 A1 版;聯合報,2013 年 3 月 6 日:第 A3 版;中 國時報,2013 年 3 月 6 日:第 AA1 版),透過閱聽人熟悉的國族意識敘事路徑,

避免處理技術層次的問題,文本的可看性大幅提升,滿足觀眾對所謂抗韓英雄為

57

國奉獻的想像。

Fludernik(2009:27)認為敘事者的功能之一就是有技巧地呈現出虛構的世 界18(fiction world),此處技巧自然指的是同前段所述之敘事手段,敘事者在國 族主義的包裝下,藉由對主要角色的描繪以傳達棒球國際賽事。對照古典模式19 的論點:觀眾想要知道主角在困難阻撓下,究竟是否可以完成目標(Giannetti, 2005/2010:371)。所謂的困難正是國族主義下的兩隊抗衡,這也是敘事中最主要 的衝突。

更明確地說,棒球國際賽事的敘事性在於明確的角色,以 Propp(1928) 的 看法稱之為英雄(hero)與惡人(villain),也就是中華隊以及諸對手;阻擋在被 追尋的目標(princess),也就是勝利或晉級之前的,就是國族意識所導引出的 衝突。此衝突是敘事的核心,Field(1999)的三段論形式(three-act form):電 影敘事結構依時間序列可以分為說明主角目標與過程中阻礙的「鋪陳」(set up)、

發展張力的「衝突」(confrontation)以及將衝突高潮戲劇化的「解決」(resolution)

(Giannetti, 2005/2010:371),中華隊棒球國際賽事的敘事巧妙地與此模式相吻合,

無論是電視轉播或是報紙媒體皆是如此,茲以本屆經典賽中韓戰提供例證如下:

“CHINESE TAIPEI ADVANCE TO 2013 WBC 2ND ROUND”,隔日球評曾文誠亦 以「史上第一次八局下的再見三振」形容這樣的戲劇性結局(自由時報,2013

18 必須要提出的修正是,若要將此論點引用至本研究,虛構世界是不合理的,應該修改為故事 世界(story world),新聞敘事者是再現一個無法接觸的真實故事。

19 同註解 5(第 5 頁)。

58

年 3 月 6 日:第 A3 版)。

在英雄與惡人的角色功能上,至為明顯莫過於中韓之間的情結,延續前文所 談論的善惡二元,此種敘事安排符合臺灣人民的認知與期待,將南韓隊套入惡人 行徑並在每次的國際賽中反覆論證,建立起穩固的論述結構。劉昌德(2011)認 為,臺灣對南韓存在著妒恨艷羨之心態,而南韓使小手段的作為,正好成為羨慕 之餘仇恨情緒的出口。國族主義在此所扮演的,是被敘事召喚出來以滿足中韓之 間的對立,讓南韓隊背負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其累積的憎恨,踏踏實實地扮演惡人 角色,是中華隊找尋公主路途上的阻礙。

與對日本的感情相反,在臺灣各個領域不如南韓的現實狀況下,我們處心積 慮的企圖證明南韓隊不如中華隊,不道德的行為也就成為南韓隊素行不良、只會 靠小手段的證據。更明白地說,就像每部電影的壞人必然要做壞事一樣,臺灣觀 眾等待並期待著南韓隊使出小手段,因為這支撐起我們的心理層面:就是認為南 韓隊不如中華隊,無論獲勝與否,不道德的行為都強化了南韓隊的卑劣。2010 年亞運棒球冠軍戰前,媒體要求全國球迷一起監督南韓隊有沒有耍小動作(中廣 新聞網,2010 年 11 月 19 日),說明中韓大戰這樣一個經典劇碼,少了壞人的作 惡就少了一味兒,也讓社會情緒無從宣洩。臺灣社會需要一個能夠戰勝南韓的領 域,棒球國際賽事成了最受關注的平台,國族主義的介入渲染了衝突,也扣死了 南韓隊的惡人位置,南韓隊的存在就是要證明中華隊的英雄地位,就算勝利不是 必然取得,也要抓到南韓隊無恥的投機與作弊行為,以突顯中華隊的優越。換句 話說,或許我們害怕的是有朝一日南韓隊不再使小手段,那種情緒斷裂的悵然若 失,才真的是令人難以忍受。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沒有惡人哪來的英雄?就像是 哈林籃球隊沒有了永遠的反派對手將軍隊,那比賽還有什麼好看呢。

將國族主義視為敘事的形式或是手段,很多疑惑可以迎刃而解。在 1897 年 到 2013 年這一段流動的歲月裡,國族主義之於臺灣應該是自抽象的社會結構退 位,而變得更像是一種企圖重溫美麗時光的懷舊之舉。歌曲〈時間快轉〉裡面的

59

歌詞如此寫道:「如果可以讓現在停止不走,就不會害怕失去這秒的感動。(戴佩 妮,2002)」當青天白日滿天飄揚之際,此時與彼時又有何差別?無論開心或是 悲傷,都是微小的滿足,勝利與失敗終將淡去,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懷念曾經有那 麼一段時光,全國人民瘋狂的舉著各種可笑的標語,笑著罵著一起看過每一場球。

我們就是這樣成長而這就是棒球,一個屬於臺灣人的棒球。

61

肆、研究分析

此次經典賽相關報導可以分為賽前、賽中、賽後的報導。在賽前部分,主要 事件為球員的徵召,其中尤以旅美投手陳偉殷拒絕加入中華隊、中華隊對於大聯 盟球員的徵召是否順利,為各家媒體最為關注;而比賽開打前夕,對於日、韓的 諸種情節成為報導的主要內容,甚至於賽後依然能可以看到相關論述。

對於比賽的報導,球迷成為球員外另一備受矚目的焦點,從文化的角度出發,

可以看出棒球場做為一個文化場域,分析其中的各式各樣文本如何展現意義,並 產生意識型態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