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13 年 3 月,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 WBC)B 組 預賽在臺灣舉行。臺灣身為世界棒球強國,十分重視本次比賽,從選訓到資格賽 無不以爭取最高榮譽為指導原則,企圖爭取最佳成績。

棒球在臺灣非常受到歡迎,國際比賽總是全國矚目,賽事於臺灣舉行時更是 如此。本次經典賽,媒體對相關事件的大幅報導為戰況加溫,營造出風雨欲來、

大戰將臨之態勢,球迷觀眾懷抱「軍民同心,共同殺敵」強大信念,將棒球昇華 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正是看棒球的熱情所在。

此意識形態凝聚起全國球迷的心,媒體扮演中介角色,將共同信念擴散出去,

乃形成臺灣獨特的棒球國際賽事文化。在這樣的氛圍裡,棒球不再只是單純的運 動競技,而是一個被寄託豐富感情的對象:我們總是因為「中華隊」三個字而喚 醒某些深處的記憶,這些記憶在比賽時影響、指導著我們,我們就在這之中如夢 似醒,瘋狂的看著棒球。

中華隊因為在第二屆經典賽表現不佳1,本屆需要從資格賽開始打起。如外 界預期,中華隊輕鬆擊敗實力較差的泰國、紐西蘭以及菲律賓,順利挺進預賽。

媒體與球迷心知肚明預賽才是見真章的時刻,對中華隊的期望於是排山倒海而來,

針對同組對手澳洲、南韓與荷蘭,相關報導充斥當時各大報體育 版面,在比賽 日與隔日甚至以特刊(圖 1-1)或頭版刊出(圖 1-2,中國時報,2013 年 3 月 3 日:第 A1 版;聯合報,2013 年 3 月 4 日:第 A1 版;自由時報,2013 年 3 月 6 日:第 A1 版;蘋果日報,2013 年 3 月 9 日:第 S1 版)。

此現象說明這幾場比賽是多麼重要的新聞事件,而我們的心又是多麼容易為

1 中華隊分別以零比九、一比四的比數,敗給南韓與中國,一勝未得遭到淘汰。

2

之起伏,如對澳洲一戰,被視為中華隊最強投手的「臺灣之光」王建民先發掛帥,

媒體的焦點不僅僅是在於他的球技,更多篇幅是其與大聯盟的連結,彷彿救世主 似的從美國返臺,加入並帶領中華隊勇闖經典賽。

預賽中華隊連過澳洲、荷蘭兩強,宿命般在最後一場遭遇世仇南韓,像是早 已寫好的劇本,情緒在最後階段累積至高潮,故事的主角在故事的最後,還是需 要解決主要的問題「晉級與否」。中華隊前兩戰全勝,晉級機會頗高;南韓隊雖 然一勝一敗,但仍存一線生機。新仇加上舊恨,這一場對決是雙方恩怨的生死惡 戰。七局結束中華隊一分領先,旅美強投郭泓志上場把關,讓球迷觀眾暗自為即 將到手的勝利而欣喜,但比賽終究現實,郭泓志在第八局遭全壘打逆轉,全場登 時一片死寂,就算最終靠著得失分差淘汰南韓晉級複賽,輸球卻讓人怎麼樣也開 心不起來。哀傷情緒瀰漫在整個球場,特別是緯來體育台主播徐展元一句「我真

圖 1-1 各媒體均以特別報導處理經典賽新聞。上至下依序為 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與中國時報

圖 1-2 各媒體頭版報導經典賽賽事

3

的好想贏韓國!」(緯來體育台,中韓戰現場轉播)略帶著哭腔的聲音道盡中華 隊與南韓間的長年情仇。賽後媒體則對敗戰投手郭泓志在遊覽車上看著手機的落 寞神情多加著墨,企圖稍稍緩解臺灣球迷們的悲憤之情。

隔日報紙幾乎不提中華落敗,取而代之的新聞是中華隊晉級,以及抗韓英雄 的辛苦努力。這並不讓人意外,在我們的心裡怎樣也無法接受輸給南韓,而媒體 也不擅長處理這樣的新聞事件,與既定意識形態相左之事實,要記者何以下筆?

所幸中華隊的晉級勉以慰藉,比起令人難堪的敗戰,倒不如聚焦在奮戰的中華國 手,以及即將到來的中日大戰。

臺灣棒球師承日本,日治時期日本人教導臺灣人如何打棒球,直至光復之後,

日式球風依然主宰著臺灣棒球的基礎。我們對日本棒球始終有著一份欽佩之情,

縱然兩軍對壘,還是以挑戰者自居,希望有一朝撼動日本的棒球地位。這場中日 大戰,媒體賽前鋪陳堪稱本屆經典賽之最,相較南韓隊相關新聞文本中的嘲諷,

日本隊於臺灣媒體備受尊重,如此寫作筆法,背後的民族情感至為明顯,無論媒 體、球迷觀眾、球評,從賽前直至延長賽十局中華隊一分負日,都謹持敬重態度 不出惡言,甚至在驚訝日本隊兩出局以盜壘戰術追平戰局之餘,也不忘以學習的 角度看比賽。賽後眾人為之動容,譽為近年最接近戰勝日本的一場比賽,對比輸 給南韓的悵然若失,此刻的情緒反倒是雖敗猶榮。以上兩場世仇對決,是本屆經 典賽最受臺灣各界關注的比賽。

但在曲終人散,球場水銀燈熄滅之際,我們到底算不算是看懂了棒球,又或 是看懂了棒球的什麼?

臺灣棒球發展深受日本影響,自日治時期接觸棒球始,棒球即在臺灣生根茁 壯,並且與近代歷史有著緊密牽連。臺灣人看棒球的情緒是五味雜陳的,受日本 殖民五十餘年,當年嘉義農林棒球隊代表臺灣,一路晉級至日本甲子園決賽,最 終獲得亞軍,象徵的是臺灣人用棒球發揚民族或是國族主義的開始;至今我們也 仍津津樂道於回憶那段看著小國手們在風雨飄搖之際,靠著球技在國際上揚威的

4 會重返奧運。日前(2013 年 9 月)國際奧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決定 2020 東京奧運最後 1 項運動項目為角力,棒球亦未能重返奧運。

3 世界棒壘球聯盟(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eration, WBSC)將經典賽列為主世界級,亞錦 賽與亞運僅為洲級。

4 2013 年 12 月 12 日世界棒球排名,日本、中華與南韓分屬第二,第四與第八名。

資料來源:http://www.ibaf.org/en/world-ranking.aspx?type=1

5

6

隊的緊張情緒,看不出在如此高強度的棒球競賽,一個理當理性分析的角色,為 何用「冤枉」二字陳述這驚心動魄的中日大戰,將兩邊球員的努力花化為無形。

冤枉的言下之意不就是中華隊輸的莫名,而不論對手的技術、戰術執行,又或是 中華隊本身的不足。似乎對於媒體,就事論事永遠敵不過國族主義。

企圖將問題直指電視轉播實屬不易,因為棒球轉播是即時性的再現,激情、

興奮、雖敗猶榮、悵然若失等,都是一個對棒球有著熱情的人所會有的情緒展演,

難以輕易進行批判。其餘大眾媒體(新聞媒體)多屬於 Montgomery(2007)提 出的次要新聞,在「核心事件」棒球比賽之外,提供資訊的告知、情緒的鋪陳以 及烘托氣氛等功能,是深思熟慮之後所產製的文本,更可以看見意識形態操作的 痕跡,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

在本屆經典賽,重要的社會事件(social event)還有一環是球迷的社會實踐,

根據 Fairclough(2006:30)所提出文本分析的三個層次,社會實踐將文本與社會 結構構連起來,觀察球迷、球員等人物在球場所產製的文本,像是高舉的標語、

球員與女性啦啦隊是透過何種論述秩序(order of discourse)被再現,可以一窺 背後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藉由對新聞報導的檢視,使用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取徑,了解 在 2013 經典賽的一系列事件中,媒體是如何建構出中華隊與日、韓代表隊互動 樣貌;並嘗試論述出新聞媒體是如何在脈絡下,複製出一個又一個充滿意識形態 的文本,進而產生與社會結構間的辯證關係。臺灣棒球走過日本統治時期,在民 國 70、80 年代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寄託,當年的美好記憶太過強烈,以致於難 以從深層印象中將那樣的情緒去除,臺灣媒體深知這樣的產製、分配、消費邏輯,

對此操作駕輕就熟,一再複製同樣的立場,無形之中教導球迷觀眾那些早已與時 空脫節,卻仍然糾纏不散的意識形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