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棒球的三個時間軸向:過去、現在、未來,媒體論述於前兩者並未缺席,

文本充滿著對過去的追憶,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兩段時期,臺灣社會培養對棒球 獨特的理解:之於日本的情愫始終未散,國族主義則轉化成成為敘事標的。

臺灣對日本的感情奠基於日據時期,涵蘊深遠,從技術層面到角色關係,蘊 含四種情感:孺慕、崇敬、挑戰、證明,令國族主義並沒有在棒球上帶領臺灣真 正對抗日本,因為在證明的論述上,臺灣需要日本永遠是先行的典範。

棒球場域大肆引進國族主義,造成大眾對棒球的理解沾染意識形態色彩。本 研究以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相關新聞文本為例,進行四個主題的批判論述分析:

(1)陳偉殷拒絕加入中華隊(2)旅外球員的徵召(3)抑韓揚日情結(4)球員 與球迷的文本,卻發現許多文本線索具有敘事性或是運動競技的本質,脈絡結構 並非國族意識可以一言蔽之

棒球國際賽媒體文本的敘事性是事件使然,從結構觀察,假事件特質形成固 定的時間序列,相似於古典敘事結構特徵;從內容看來,媒體藉臺灣棒球與國族 意識的藕斷絲連,建構論述並傳承強化脈絡結構,以達到穩定的產製、分配、消 費。多年累積的棒球景觀,透過國族主義與此時此地接合,雖然實際意義不復,

卻成為敘事美學的一部分。經典賽文本中充斥著如此痕跡,「徵召、團結、最強 中華」,媒體召喚國族意識不僅使情緒激昂,更是理解複雜棒球的捷徑。

國族主義雖然已缺乏所依存的時空背景,卻透過敘事性成為相關論述的必然 道理,脈絡結構所生論述秩序難以撼動,之於媒體更無撼動之誘因,自然對國族 主義包裝照單全收,以政治正確的文本滿足預想的愛國閱聽人。

媒體服膺既存論述秩序遭致立即危難,將複雜的棒球以淺顯道理敘述,固然 達成傳播目的,但這些似是而非道理扭曲輿論、背離事實,甚至建構仇恨,一切

116

都是為了讓特定事件理所當然的被理解,所謂「似是」更不過只是受意識形態大 旗掩護,理性觀之毫無依據。

現今世界棒球脈絡臺灣為選手輸出國,對美、日職棒的欽羨難以拋捨,每逢 國際賽事,媒體點兵大戲必然上演,我們期待散發著美、日職棒光芒旅外球員,

天降神兵大破各世界強權,卻從未論述在現實差距(實力、棒球環境)所導致的 權力位階中,臺灣棒球靈魂如何被犧牲。國際賽的贏球是對勝利的貪圖迷戀,並 非挑戰棒球強權的勇氣,而是對臺灣棒球深受宰制的無形透露。

本研究深感國族主義無法確切解釋本屆經典賽相關文本之存在,故將論述回 歸棒球場域,輔以競技觀賽敘事角度尋求文本根源,分析主題(3)、(4)即循此 理而行。本屆經典賽,臺灣再度與日本、南韓對決,就提供很好的研究契機,透 過棒球,臺、日、韓間恩怨情仇在媒體文本中展露無遺,更透過論述實踐呈現截 然不同的兩道脈絡。

與對日本棒球深厚情感相反,臺灣與南韓的棒球淵源則相當薄弱,幾乎沒有 脈絡可循,經典賽中相關媒體文本飄蕩無依,卻又異常團結共同反韓。透過文本 分析發現反韓論述並無指涉任何臺、韓兩國政治或產業的交惡事實,而是將多年 棒球對抗的敵視透過善惡二元轉化為辱罵嘲諷,塑造南韓此假想敵之卑劣形象,

以襯托中華隊的英雄地位。

另發現,晚近社會事件亦能對國際賽觀賽氛圍產生影響,如經典賽前一年臺 灣賑助日本震災,就讓日本觀眾充滿感謝之情;而中韓戰前南、北韓交惡,也被 臺灣球迷大肆渲染。同時文本透過媒體彰顯價值,於評價、再現複製論述秩序,

服務特定意識形態以達成敘事目的。

批判論述分析依循文本、論述秩序、脈絡結構,回答「文本為什麼這樣說」

之疑問。各媒體在文本化的過程中因受國族意識影響,論述立場難有出入,透過 互文可以看出,就算各文本用字遣詞不盡相同、切入角度略異,但是關心的主題 與企圖表達的意識形態幾乎一致,可見背後存在著穩定的社會脈絡,透過論述秩

117

序給予指導提示。

分析的四個主題雖然各自分項,卻是互為表裡。陳偉殷一事所體現的,正是 旅外球員面臨徵召的兩難抉擇,特別獨立分析是因為陳偉殷的幾番說詞,正是論 述權力關係的表現;而抑韓揚日情結也不僅存在於媒體自身立場,也透過媒體對 球員、球迷文本的再現更被強化。以下分項詳述:

一、 陳偉殷拒絕加入中華隊一事的論述權力關係

陳偉殷提出照顧家庭、生涯發展兩理由都不被社會認同,媒體甚至報導重要 話語人士謝長亨總教練認為此舉將會影響中華隊實力。明顯看出球員面對國家隊 徵召時的價值衝衝突,個人利益難擋冠冕堂皇的愛國意識。而其中的唯二逃脫可 能,是受傷或大聯盟球團介入。

輿論批評下,陳偉殷最後稱自己膝傷未癒,無法加入中華隊。此言一出消弭 各界爭論,不再要求其返國效力,因為在受傷的理由下,無人可以負起毀去球員 前程,或是強硬徵召造成表現不佳影響中華隊成績之責。

分析發現,就中華隊徵召一事,國家先於個人的意識形態依然深植臺灣社會,

家庭與職涯發展都無法抵擋不愛國的指責,臺灣社會長期以如此意識理解棒球,

就算時空背景早已轉變,媒體依然將單純的球賽上綱至國族層次,字裡行間透露 對「特立獨行」球員的批評,似乎如此理解才是正確。

如此論述秩序否定球員自主選擇的主體性,在國家之前通通都是受擺布的棋 子。媒體論稱陳偉殷此舉讓中華隊頓失主力投手,等同要其負起中華隊無法晉級 的責任,陳偉殷優秀選手標籤背後的兩道脈絡:旅外與國手,成為限制自己的沉 重枷鎖,不參加中華隊竟被批評是影響實力、放棄榮譽,也難怪他在自曝膝傷時 仍不忘提到自己很希望能為國爭光,只是擔心拖累中華隊。

金鶯球團在膝傷說後終於表態,但出現得太晚在論述爭戰中已失去作用。從 以往新聞文本可以發現,臺灣社會對美、日球團意見奉為圭臬、莫敢違背,意即 旅外母隊的指示可以以超越中華隊愛國敘事,話雖如此,此逃脫可能依然否定球

118

員的自主性。

媒體無視棒球國際賽事的質變,依然以國家民族生死之戰的框架處理,加諸 過多的國族意識,一再操作,球迷遂跟著成為攻擊陳偉殷輿論之幫兇。葉志仙老 師在訪談中開玩笑提到,球員如果想拒絕參加中華隊,簡單一句受傷就好,表示 球界對此論述秩序的無言抗議;並提到,球員接受徵召有沒有心最重要,理由只 是其次,可見外界基於意識形態的想像,與實際情形顯有落差。

二、 對旅外球員的歸國迷思

此情結充滿對法西斯主義意識的追求,媒體透過徵召一事滿足國族主義敘事 想像,進行對不從者的道德獵巫。媒體論述止於旅外球員所能帶來的救贖,像是 使中華隊完整、成為最強中華,乃至於實現美夢,具有與強權一搏之本錢,完全 揚棄可能的對話性與教育性,雖論稱旅外球員就是中華隊的答案,但未曾思考究 竟問題為何。

媒體透過淺白字句閃避技術分析,以社會廣為理解的道理包裝,論證旅外球 員的堅強實力,與失去他們後中華隊的羸弱兩相並陳,建構臺灣社會對於旅外球 員的殷殷期盼與實現美夢的自我安慰。團結!壯大!對不從者則直指背信忘義、

離棄國家、須對最終成績負責。從來沒有人懷疑過這些指責有沒有道理,因為媒 體告訴我們國際賽前應該這樣去看、這樣去理解。

臺灣媒體為了穩固的國族主義敘事結構,無視棒球國際賽事正在轉型之事實,

透過處理旅外球員返國之新聞,強化對美、日棒球的迷戀。在旅外球員救世主般 形象背後,存在對美、日宰制臺灣棒球的後殖民矛盾:球員出走不曾斷過,「良 禽擇木而棲」、「更上一層樓」等美好言詞描述的是留不住優秀選手的殖民閹割。

臺灣社會期待在國際賽場擊敗美、日,媒體卻一再複製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的主 從關係,使臺灣棒球難脫他者凝視之壓迫。

媒體對國族主義多番操作,使臺灣棒球在全球化脈絡中失去自主,陳偉殷一 事是球員無法自我抉擇,旅外球員徵召更強化美、日職棒對臺灣棒球的壓迫權力,

119

百般論述執著於一場比賽的勝利,無視其它千百個日子裡,臺灣棒球所身處的壓 迫結構,縱使每次國際賽都是改變的契機,卻無人有心為之。

三、 棒球國際賽場中的日、韓論述

首先從南韓談起,經典賽的反韓論述沒有呈現臺、韓之間的政治、產業脈絡,

相關文本是後現代式的拼貼謾罵,據此臺灣社會塑造南韓為一個明確的辱罵對象,

具有道德缺陷、愛牽拖、膽小、卑劣等負面特質,並透過性別權力關係剝奪南韓 隊在運動場中的男性主體性。

政治層面臺灣以北韓做為反韓根據,但並非針鋒相對的外交言詞,而是在荒 誕的嘲笑中抒發情感,請出北韓三代領導人制裁南韓,毫無現實感可言;產業層 面攻擊南韓手機大廠三星不見任何實質批評,僅是因為其為南韓產業而成為情緒 出口;較有脈絡的論述透過對少女時代、泫雅等南韓女星的強取,表達南韓隊在 性別權力上的低下地位。至於眾多辱罵南韓人是狗的文本,雖無從考證緣由,但

政治層面臺灣以北韓做為反韓根據,但並非針鋒相對的外交言詞,而是在荒 誕的嘲笑中抒發情感,請出北韓三代領導人制裁南韓,毫無現實感可言;產業層 面攻擊南韓手機大廠三星不見任何實質批評,僅是因為其為南韓產業而成為情緒 出口;較有脈絡的論述透過對少女時代、泫雅等南韓女星的強取,表達南韓隊在 性別權力上的低下地位。至於眾多辱罵南韓人是狗的文本,雖無從考證緣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