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由於國內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促使教育改革的行動不斷,

從基本學力測驗、推薦甄選、開放教育到九年一貫課程等重大政策,使得 無論是教師或家長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中愈趨互動密切。隨著此一潮流,

家長自主意識的普遍提升,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關係已產生了改 變。過去傳統的親師關係著重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威,家長少有參與,而現 在則強調建立在夥伴關係上,親師合作已是必然的趨勢。然而,有了合作,

衝突也就產生了。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有高達九成的國小教師有親師衝突 的經驗,而親師之間的衝突行為不僅會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嚴重者甚至 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讓教育情況陷入危機,此正顯示正視親師衝突問題的 重要性(陳素捷,2002;鄭淑文,2000;蔡瓊婷,2003;Attanucci,2004;

Blase,1995;Froyen,1993;MacDonald,2003)。

導致親師衝突的原因甚多,相關研究指出,家長對於教師所安排的課 程或教學方法最有意見,而在親師雙方看法不同的情況下就容易引起衝 突,因此,親師彼此教育觀不同是親師衝突的一大主因(蔡瓊婷,2003;

鍾育琦,2001;鍾婷婷,2004;蘇福壽,1998)。此外,人本教育基金會 公佈了一份名為「2004 年國中小校園體罰調查」報告,發現有將近七成的 學生在校有遭受體罰的情況,親師之間為了管教、體罰問題產生衝突更是 時有所聞。然而,親師衝突原因並非只有管教方面上的問題,張笑虹(1993)

針對國小教師與家長對教育認知之研究發現,親師之間對教育基本認知具 有差異存在,認知之差異也是衝突的來源之一。此外,Blase(1995)及

Katz (1996)研究指出,家長與教師在本質上就是敵對者,由於社會文 化所賦予的角色不同,家長及教師很自然的會以不同的方式及情感對待孩 子,父母對於子女的依戀,使他們傾向於保護並將感情投資在孩子身上,

他們的看法是將焦點置於個人上,對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的期待、目標和強 烈的感情。老師則被賦予理性指引的文化角色,其責任範圍是整個班級,

因此父母較容易偏袒自己孩子的利益,而老師卻被社會大眾期待對任何孩 子都不會特別偏愛。因為立場上的不同,親師的衝突往往也隨之而起。另 外,家長的態度、行為或互動溝通障礙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親師衝突

( Attanucci,2004 ; Froyen,1993 ; Holahan,1992 ; Lombana,1983 ; MacDonald,2003)。然而不論是管教問題或是認知、立場的差異,都僅僅 是親師衝突原因的一小部分,而目前在國民小學階段之親師衝突現況為 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親師之間的衝突,使得親師關係產生危機,是研究 者欲深入探究的。

衝突若是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發生,如何面對及妥善處理是一個重要 的課題。許多親師衝突,都是觀念上的差異或事實的蒙蔽,只是在當事者 雙方因為情緒上的加味增溫,不肯理性溝通,因此而鬧得滿城風雨(李素 華,2002),由此觀之,良好的溝通技巧對於教師們,更顯得重要,一位 能與家長進行理性溝通的教師,相信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從國內 外研究中得知,家長和教師彼此想法不一致引起衝突時,最好的方式就是 溝通,表達親師雙方對事件的看法,對衝突的解決最有幫助,以因應策略 而言,統合是教師們在面對親師衝突最常使用的策略(陳素捷,2002;蔡 瓊婷,2003;鍾育琦,2001;蘇福壽,1998;Dodd & Konzal,1999;

Lawler,1991)。儘管如此,鍾育琦(2001)則指出每位教師在面對衝突時,

由於主題不同、程度不同,所採取的衝突處理方式亦不相同,並非一成不 變。另外,Thomas(1976)指出,個人在面對衝突時所採取因應策略可分為 競爭、退避、順應、妥協及統合等五種。因此,研究者欲了解教師們在處

理衝突的歷程中,對於各種因應策略的運用情形。此外,蔡瓊婷(2003)

研究指出親師衝突的原因與順應、妥協、逃避等策略關係最為顯著,亦即 教師知覺愈多親師衝突原因,愈常採取順應、妥協、逃避這三種策略,因 此研究者欲了解中部地區的國小教師親師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間的關 係為何。

影響衝突知覺的因素很多,性別、服務年資、學校規模等因素,皆可 能是相關原因,而這些相關背景因素亦會左右個人對因應策略的選擇。在 知覺衝突原因、因應策略與個人背景變項的相關研究上,陳素捷(2002)、

蔡瓊婷(2003)及 Dipapla(1991)指出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有較多衝突 的感受;Cardona(1996)的研究發現女性較男性而言,較易採取逃避的 策略。林志清(2003)與 Dipapla(1991)則指出專業程度愈高的教師,

對衝突愈有經驗且較善於運用抗爭之策略。賴文堅(1997)與 Earnest

(1993)研究發現年資越久的教師,越傾向使用逃避策略。陳素捷(2002)

及蘇福壽(1998)則指出兼行政的教師認知到較高的衝突原因。Corwin

(1987)指出學校規模越大、組織層級越多時,較常發生衝突。此外,與 親師衝突相關的量化研究中,僅蔡瓊婷(2003)以兩個縣市做城鄉比較,

其他研究均以單一個縣市為研究範圍,因此本研究欲以中部地區的國小教 師為對象,進一步做親師衝突的現況研究。綜觀國內外衝突相關研究,顯 示性別、教育背景、年資、職務、學校規模、地區等變項,皆可能影響教 師對衝突的知覺及因應策略的選擇,故而本研究將上述變項列入背景變項 之中,欲進一步探究中部地區國小親師衝突之相關情形。

綜合上述,在家長主觀意識高漲的現代,教育已不再是學校教師一個 人的事,在強調親師合作、互動的情況下,親師衝突似乎是一個無法擺脫 的現象。身為一位教師,不只是傳遞知識而已,更具有教育好學生的神聖 使命。親師衝突發生時,親師關係已是處於緊張狀態,若又在處理不當的 情況下,不僅影響自己的教學情緒及工作成效,更可能對學生造成不良的

影響,使學生的心靈受傷害。因此,如何在家長參與互動下,妥善處理親 師之間的衝突,就成為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

研究者為台中師院社教系畢業,奠下教育專業的基礎及對國民小學教 育的基本認識。在研究所就讀期間,曾修習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對 於親師衝突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另外,研究者從事教職已四年,一直以 來皆擔任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並兼任學校的教師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委員,

由於親師間的衝突事件屢見不鮮,此項亦為教評會的評審項目之一,因此 評鑑過許多案例,對於親師衝突有一定的了解,深知教師如何因應衝突事 件對於教育影響甚鉅,再者,研究者在教職生涯中亦有親師衝突等相關經 驗,因此對於本研究主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研究乃試以分層抽樣的方 式,針對中部地區之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 親師衝突之現況,期盼透過研究能讓教師們對於因應親師間的衝突有另一 種思考的方向。

貳、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親師衝突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對親師衝突所採取因應策略之差異情 形。

四、探討國小教師親師衝突原因與其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