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亞斯柏格症(Asperger Syndrome,以下簡稱 AS)最先是由維也納 小兒科醫生 Dr. Asperger 以德文於 1944 年所提出,但因第二次大戰 後,世界通用語言以英文為主,所以 Asperger 醫師的研究在當時除歐 洲以外並未被注意,直到 1981 年 Lorna Wing 將之翻譯成英文後,才 被 世 界 各 國 廣 泛 討 論 , 尤 其 是 在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和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將之從自閉症中分出,且獨立成單一類別後,

更引起大家的關注及好奇。近幾年,臨床上普遍將這些同樣在溝通、

人際互動有困難且伴隨有固著行為的一群人,泛稱為自閉症光譜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 ASD)。

自從將自閉症的概念延伸後,那一些在光譜右端的ASD輕症學生,

如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以及未註明性之廣泛性發展障礙,面臨 在鑑定及診斷上的困難,因為他們之間的界線較為模糊,不易釐清,

且在診斷標準上也多有重疊的特質。國內外目前對於AS的診斷常用 WHO編撰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ICD-10, 1992)以及APA編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簡稱 DSM-Ⅳ ,1994)兩種標準,作為診斷上的依據,此外,國內近年來也 有台灣師範大學張正芬教授以及長庚醫院吳佑佑醫師正在共同研發編 制亞斯柏格及高功能自閉症的行為檢核表,提供我們作為未來初步篩 檢AS時的依據,但正因為許多行為特質與症狀常常有重疊或模糊不清 的狀況,光靠診斷手冊還是無法100%的做出正確無誤的診斷,因此,

開始有許多學者使用魏氏智力量表(Wechsler, 1974, 1981, 1991, 2003),試圖藉此來輔助區分亞斯柏格症、自閉症、以及其他諸如注意 力缺陷、腦傷、精神分裂症及失讀症的患者(Asarnow, Tanguay, Bott

& Freeman, 1987; Dennis et al., 1999; Ehlers et al., 1997; Rumsey

& Hamburger, 1990),期待從他們的智力表現結果,尋找不同族群間,

是否存在不同的智力表現模式。

早期許多針對自閉症者認知特質所做的研究,發現他們有獨特的 認知模式,同樣的,在 AS 開始被廣泛討論後,許多研究也開始試圖尋 找 AS 的智力組型及表現模式。若這一群具有相同臨床特徵的 AS 也像 自閉症者一樣,有其獨特的認知組型,將來在作鑑定時,或許就可以 採用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輔助我們的研判,像是 Mayes 和 Calhoun 在 2004 年針對 809 位具有臨床上障礙的孩子所做的智力研究發現,採用專心 注意、處理速度和理解分測驗低於平均數的這個指標,可以診斷出是 否為高功能自閉症,正確率高達 73%,因此他們認為智力組型可以幫 助臨床上的診斷,且部分有很高的正確率。

除了在診斷上可以幫助我們多一個依據外,瞭解智力表現在教育 上,也可以進一步地讓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更清楚個案的認知特性,包 括他們在學習上的優弱勢能力,進而擬定更適切的學習內容及調整學 習方式。例如:針對語文理解較好的孩子,我們可以用語言來架構新 的知識,用文字來幫助新知識的概念更加清楚,而針對視覺推理能力 較好的孩子,我們則可利用圖形化的組織圖或者用空間概念來幫助釐 清新知識之間的關係。所以,瞭解智力表現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 瞭 解 孩 子 的 認 知 特 質 , 而 非 只 是 得 到 幾 個 分 數 。 此 外 Vig 和 Jesrysek(1999)也建議,在診斷自閉症時一定要先瞭解其智能程度,

才能判斷問題行為和智能相不相稱,以及一些行為表現是否為自閉症

的顯著特質?舉例來說,在一群共同具有情緒困擾的孩子中,智力範 圍可能從智力平均數上下兩個標準差之內都有涵蓋,但對於智力較低 的孩子,我們會把他情緒困擾歸因於他們的認知能力無法理解社會情 境或者無法習得正確表達情緒和抒發情緒的方式而導致,而針對智力 正常的孩子,我們比較會把情緒困擾歸因於心智理論缺陷或者是神經 心理的缺陷。由於一般人相信,不同智力的人在外在行為表現上也有 其相對應之特質,所以瞭解智力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個人的認知 狀況,還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其行為表現,更凸顯智力在診斷及教育上 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從智力表現的結果除了可以直接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瞭 解受試者的認知能力及其優弱勢外,還可以間接作為臨床上診斷的參 考依據,加上因應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Forth Edition; 以下簡稱 WISC-Ⅳ)的問世,對於第 三版有諸多修正,並且改用四個因素指數來代表整體智力表現,取代 傳統只用語文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以下簡稱 VIQ)及作 業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以下簡稱 PIQ)這兩個分數 來概括說明一個人的智力情形。由於新版測驗在整體架構上的大幅改 變,使得一些在過去被視為是 AS 所具有獨特表現的分測驗(如連環圖 系、物型配置等),在 WISC-Ⅳ中都已經不存在,且拿掉許多含有時間 限制的分測驗,因此,使用 WISC-Ⅳ,作為研究 AS 智力表現的工具,

除了符合時代的需求,也可以讓我們更精準的知道個案在各項能力的 表現,以及更有利於日後分析個案之優弱勢。

WISC-Ⅳ雖在 2003 年就已經出版,但至今,不論國內或國外都尚 未有針對 AS 所做的智力研究,過去的研究,幾乎都還是使用魏氏兒童 智力量表-第三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ird

Edition,以下簡稱 WISC-Ⅲ),筆者希望能藉由這份研究,在 WISC-Ⅳ

(中文版)問世之際,幫助我們對於亞斯柏格症者的認知表現有更深 入的瞭解,並且進一步探討不同年齡的 AS 學生在智力表現上是否具有 不同的特質,期待這份研究結果對於將來在診斷及教學輔導上有所幫 助。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透過標準化的智力測驗-WISC-Ⅳ(中 文版)的實施,增進我們對於亞斯柏格學生智力表現情形的暸解。(二)

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的亞斯柏格症學生,是否有不同的認知特質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