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彰化縣溪州鄉位於濁水溪下游以北,彰化平原南端,與雲林縣西螺鎮相望。

此鄉因有濁水溪灌溉,孕育肥沃土壤,生產著名的濁水米。溪洲鄉之所以能夠成 為豐饒的農鄉,概可歸功於其農業命脈-莿仔埤圳。此圳引入濁水溪,溪水從大 庄村進入渠道,經過溪州、埤頭、二林等鄉鎮,灌溉彰化 18,000 多公頃的農田,

最後由芳苑濕地出海。此圳全長共約 400 公里,渠道連成細密的水網,是南彰化 農業的重要來源(江昺崙,2011)。

然而,濁水溪的水量並非全年豐沛,且彰化地區農業用水需求量大。因此,

於民國 49 年(1960),彰化縣的八堡一圳、二圳,便採用「大區輪灌」制度,而 莿仔埤圳則是自民國 74 年(1985)加入大區輪灌之範圍,日後便由此三個區域 平分濁水溪。當時大區輪灌的分配制度,對於溪州鄉農業用水較為有利。原因在 於水量較大時,莿仔埤圳能獲得之水量天數較多。直至民國 80 年(1991),六輕 於雲林縣麥寮鄉設廠。為了供應龐大的石化工業用水,政府於民國 90 年(2001)

底完成「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於南投縣集集鎮興建一處攔河堰,每日攔截 33 萬噸的濁水溪水,以專門的管線直接運送到雲林六輕(張素玢,2011:179-180)。

此後,莿仔埤圳的供水情況,便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確定了供水四天、停水六天 的輪灌日程。甚至於缺水期還會出現供水三天、停水七天的情況。這樣的轉變,

主要原因便是工業用水排擠了農業用水(石冠倫等,2011)。若遇水稻生長的需 水期間,農民於灌溉用水不足的情況下,便需抽取地下水灌溉水田。

溪州鄉的灌溉水源問題不只如此。民國 101 年(2012),為了因應中科四期 工程的用水需求,彰化農田水利會欲以每立方公尺 3.3 元的代價,將當地莿仔埤 圳每天 6.65 萬噸的農業用水移撥為中科四期的中期用水,影響良田面積廣達 18,550 公頃(守護水圳,2012)。為了捍衛農耕之用水權,溪州鄉農民成立反中 科搶水自救會,並發起「守護莿仔埤圳」之護水行動。歷經一年多的抗爭、凱道 抗議以及在水圳旁靜坐等。最終,取水地點從溪州鄉改移往埤頭鄉,代表了溪州 鄉農民成功守護了溪州鄉的農業水源,同時也喚起各界對於農耕水源的重視。

水,是水稻之源。臺灣的水稻概採灌水式栽培,生育過程幾乎都「浸泡」在 水中,從整地、育苗、植株生長、分化、稻穗形成與抽出、直至穀粒充實等環節

種灌溉式水稻生產(楊純明,2010:212、214)。來自溪州鄉的作家吳晟,以「水 稻水稻,無水就無稻,無稻就無糧食。」詩句,點出了溪州鄉所面臨的水田缺水

功能性,可從農業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的意涵探究之。此 概念表彰農業生產已由經濟功能轉變為兼具其他服務功能,強調農業生產不僅創 造商品的價值,亦提供其他產出的非商品價值,是為公共財(public goods)與 外部性(externalities)的來源(Abler, 2005:241)。要言之,農業除了具備生產 糧食等經濟功能以外,還具有其他附加的非經濟功能,包含傳承農村文化、社會 照顧等的社會功能,以及維護周遭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管理等生態功 能。再以水田利用之觀點言,其經營模式與周遭水土資源與生態棲息狀況息息相 關,且稻米生產是臺灣最重要之糧食作物,稻作產業更是農村文化及農村生活的 核心(蔡明華,2003:21)。

再者,除水源因素外,水稻的栽種方式亦會對水田所展現的多功能性,有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消除彼此之間的知識差距,進而支援了多功能性之實施。最後,利用知識的傳遞,

促成超級系統之產生。超級系統係用以修正公眾輿論、形塑社會願景與改變現有 體制,讓多功能性概念得以走向永續農業之目標。此時,引發了本研究第二個研 究動機,即在多功能性的發展模式中,溪州鄉的水田利用,究竟面臨何種困境與 需要改進之處。

因此,本研究將於分析溪州鄉慣行與無毒水田的多功能性後,將再利用 Jordan & Warner(2010:60)的多功能性發展模式加以深入研析。探討在產業發 展、農業生態夥伴關係與超級系統中,溪州鄉水田利用的發展困境與課題,並且 提出溪州鄉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以求水田利用之永續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之提出,本研究擬達成之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究溪州鄉灌溉用水發展歷程,並分析慣行水田與無毒水田所展現之多功 能性,評估永續發展的最適方式

溪州鄉歷經搶水、護水及濕地保育的過程,從中可得知,水源一直是水田利 用最重要的因素,水源的榮枯直接影響了水田所展現的多功能性。護水行動落幕 後,溪州鄉的水稻栽培方式,開始轉變成以無毒農法施作的水田濕地。因此,本 研究希冀探討溪洲鄉慣行與無毒水田的多功能性差異,並加以分析探討,期能導 出較符合永續發展的水田利用方式。

(二)利用 Jordan & Warner(2010)的多功能性發展模式,研擬溪州鄉水田永 續利用之對策

水田利用所展現的多功能性,應謀求在地居民之經濟條件、當地自然環境與 社會文化發展的平衡。本研究將利用 Jordan & Warner(2010)的多功能性發展模 式,分析溪州鄉水田利用發展的多功能內涵與欠缺之處,並提出水田保育改進對 策。期能結合土地管理者、政府、市場、相關機構等力量,協調並整合各項資源,

以供溪州鄉調整水田利用策略之參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