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共分五節,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方法與 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後現代社會充滿多元與多變,組織生態或主體意識差異極大,為減少彼此隔 閡與對立,增進雙方瞭解,致使人際溝通特顯重要。唯有透過溝通一途,方能存 異求同,凝聚共識,建立正向氣氛,充分表達群我意見,發揮整體力量。就組織 運作而言,伴隨近年來教育改革措施之推動,社會與學校的互動日漸頻繁,其間 人際溝通之進行更為複雜,不僅溝通的次數無法與以往相比,溝通的基本方式也 產生顯著差異,從原本較偏單向的宣導說明,轉變為雙向的互動,不管溝通者的 角色職位為何,都需要更加自覺內在的想法,透過清晰正確的語文清楚表達意念 的同時尚需有效傾聽,快速解讀回應訊息內容,若溝通過程中意見相左時,更要 雙方有效管理自身情緒,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以維持組織、團體的和諧。教育為 一強調整合之有機事業,教育目標能否達成、改革措施能否施行都與眾人意見、

各方資源能否整合息息相關。

再就個人修為而言,Gardner在其《智力架構》(Frames of Mind)一書中發表多 元智慧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列舉的八種重要智慧裏,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便是其中一項,人際智慧即是人際間溝通能力,就是可

以讓個人瞭解別人、和別人溝通,並注意別人的心情、氣質、動機、技能上差異 的能力(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溝通能力高低在現代人生活品質良窳中佔有 極大的分量,從兒童、青少年時期的人際相處,便日見其影響力,更遑論成人間 的複雜溝通。有鑑於人際溝通在今日社會的重要性,現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即強調要從小培養學生「表達、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力,以助日後能適切 而自然地融入成人的溝通社會。吾人皆知,在人際互動頻繁的開放社會中,為了 讓事理更清晰地傳達、增進理性和諧的對話以助任務的達成,每個人都應具備良 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觀諸校園生態,張德銳(2005)認為,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教師 順利進行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而良好的溝通技巧可以促進教師的人際關係,因 此教師的人際關係與溝通,對中小學教師專業工作的推動,實有其重要性。甚且 教師為學生言行學習上最佳的榜樣,要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前教師理應檢視自身是 否已具備足夠的能力來教學,人際溝通一能力也是如此。Schaller 與 DeWine (1993)的研究發現指出,同樣資質的學生,在溝通能力較強的教師班上,其學習 效果勝過在溝通能力較弱的教師班上。以上發現正提醒著為師者當具備溝通能力 的迫切性,況且,教師該項能力同時維繫著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一般學習效果高 低的關鍵,為了協助學生學習,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才有助於將 自己的專門知識有效地傳達給學生。

校園中,除了師生間教學溝通外,教師工作尚需時時與同事、家長進行溝通,

形成校園的人際網絡。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建立與維持良 好的人際關係,愉悅地進行教學工作;否則,反為教師本身及校園人際網絡中的 成員帶來相當大的困擾。相信教師在校園內人際溝通若能妥善經營,則對校園外 人士的溝通亦能得心應手,凡事能與人積極正向溝通,適當的表露自我、理解對 方,將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親密。簡言之,為人師表在教學生涯中除了必備教育專 門、專業學識、服務熱忱外,人際溝通能力更是基本能力之一。本研究即希望瞭

解當前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表現的現況,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在教育環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最重要的工作即是教學。教師 的教學廣泛言之,包含著教師有效的教導與學生有效的學習兩部分,教師努力教 導最重要的目的就在於幫助學生做有效的學習,因此,如何達成有效教學的要 求,就是在盡為師者的職責和本分。在學校中,學生能否獲得適當的教育、得到 良好的學習、增進生活適應能力,教師都主宰著學習成敗的關鍵,故探討教師有 效教學行為,提升教學知能,促進有效的教學,實為當今教師首要之務。觀諸教 師教學的成效,近則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率,遠則影響國家整體教育品質及對世 界的競爭力。所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達成教育目標,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 課題。

Medley(1979)認為一位有效能的教師應該是專業的決定者,不僅要能夠精熟 必備能力,而且也知道何時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能力。因此,如何適時採取合宜的 教學方式以提升教學成效是當今教師責無旁貸基本職責和使命,學生學習能力及 素質的提升正是今日教師需戮力以赴的目標。至於教師如何有效協助學生學習?

黃政傑(1997)指出,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有良好的專業態度、豐富的知識 及優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成果;陳木金(1997)則認為教師在 教學工作中,要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和激勵關懷學生,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 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張 清濱(2001)也認為,教師要改進教學就要採用有效的教學技術、表現良好的教學 風格、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及發揮創意的教學藝術。足見今日教師亟需多元教學 要素之巧運,始符多元時代之要求,堪任新時代之師。

有效能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重視教學績效,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而 缺乏教學效能教師將導致學生學習的失敗、折損學生的自信心,不可不引以為 鑑。近年來,各國對教師教學效能重視有加,我國也在經濟快速成長後,對教育

經費的投資日益增多,除廣設多元師資培育管道以引進各項專才教師外,也廣開 教師在職進修研習之門、進行新教材教法的研究、辦理教學觀摩及研討會等,種 種措施都在力求師資水準的持續提升,增進教師教學效能。為瞭解當前國民小學 教師教學效能表現的現況,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校際間的位置環境、學校規模、組織成員皆有所差異,因此跨校間的教師個 人表現與觀念可能會受此差異影響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校教師也當會因其個人 性別、學經歷、教學年資、職務身分不同而影響其表現,在性別方面-心理學上 探討語言之發展可知,女童語言發展速度優於男童,其後,女性之語言則較精緻、

口齒較清晰,男性則擅於思考、語言使用較具條理,該項差異是否造成不同性別 之教師在人際溝通及教學表現時有所不同?在教師教學年資上-吾人皆知,經驗 是歲月累積的產物,教學年資是否影響教學表現,越資深的教師是否會因閱人無 數、深感人情冷暖而更擅於處理人際之溝通,教學時技巧之運用是否更加純熟老 練、駕輕就熟?再從教師教育程度觀之-教育程度高表示其學習力較強、學習時 間較長、學習內容較豐等意涵,如此是否有助其習得更多的人際溝通、教學所需 之知識和技巧?表現更優秀?在教師職務方面-擔任不同職務之教師是否在接 觸不同類群的人、事、物下而習得不同的待人處事之道,影響其人際溝通能力或 教學效能表現?關於任教學校之地區-是否位處都會區之學校,因家長及社區人 數較多而增加人際接觸溝通的機會,另方面,有機會參與較多教學觀摩、討論、

研習場次下,影響其教學否?至於任教學校之規模-大規模學校裡,親師生人數 皆眾,能否刺激出更多人際溝通的火花?大型學校裡,教師同儕人數眾多下能否 激勵出更佳的教學表現?本研究正想透過不同背景狀況間的分析、比較來瞭解今 日國民小學教師間的人際溝通能力及教學效能表現是否有所殊異,此外,國內外 以往研究便發現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人際溝通能力及教師教學效能有所關 聯,但研究結果隨著時空遞移而結果有所差異,並無一致性結論,因此,本研究

擬自行探討教師性別、教學年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任教學校之地區、任教 學校之規模分別在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上的差異情況,以實際瞭解今日 國民小學教師其背景變項產生的差異情形。綜上所言,瞭解不同背景間之國民小 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教學效能的差異狀況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學校教育之門敞開,教師平日不再能侷限於與校內同 事、學生家長間被動式的溝通,更需積極伸展溝通觸角,需多與教學、行政活動、

班級學校運作相關之諸多校內外人士多加往來溝通,以共同解決問題或爭取支 持。昔日常見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只重視由上而下的傳統管教、教學方式,自縛 於教室王國之內,教師較少主動與外界積極溝通、尋求瞭解,如今,在崇尚民主、

相互尊重的年代裡,當重視人際間的平等對話、理性溝通。在人際往來時若能持 相互敬互重、熱絡往來,將更有助於良性的互動與瞭解,並減少誤會、衝突的發 生,相信,在教室內的師生關係如此,教室外的行政聯繫、親師溝通、個人人際

相互尊重的年代裡,當重視人際間的平等對話、理性溝通。在人際往來時若能持 相互敬互重、熱絡往來,將更有助於良性的互動與瞭解,並減少誤會、衝突的發 生,相信,在教室內的師生關係如此,教室外的行政聯繫、親師溝通、個人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