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之研究主題為「拱樂社歌仔戲劇本《金銀天狗》之語言研究」。《金銀 天狗》為拱樂社1954 年完成的歌仔戲劇本,以閩南語寫成。本文研究重點在於 閩南語文獻的分析,以《金銀天狗》為例,提出分析與判讀的方法,並用於《金 銀天狗》之分析與研究。本論文之章節概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列舉閩南語文獻的類型及各類 型的源流與特色,再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後回顧相關文獻。第二章略述「拱 樂社」這個職業劇團的背景與經營狀況,解釋何以出現大量的內台歌仔戲劇本;

第二節說明何以選定《金銀天狗》為對象,並介紹該劇本的內容,再論述該劇本 的文化背景與文化意涵。本研究之重點不在歌仔戲而在語言,故有關歌仔戲本身 的舞台、音樂、戲劇結構等相關議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第三章為《金銀 天狗》的音字研究,首先針對文本中的音韻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其方言差異特 色;接著討論閩南語用字類型,針對《金銀天狗》用字特色加以修改並舉例說明,

呈現閩南語書寫的自由與紛亂,以及其背後對漢字處理的內在原則。第四章則討 論詞彙、修辭及語言風格,《金銀天狗》中有許多庶民的、口語的詞彙,可能未 見於字、辭典,或者在現代口語中相當罕用。臺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況嚴重,許 多詞彙早已消失在台灣人的生活當中,故藉由文獻判讀的技巧與方法,整理出較 有特色或較罕用的詞彙加以說明,特別是傳藝中心印刷本的註解錯誤的詞彙;接 著討論劇中特殊的修辭,包括特殊說法和特殊的句法;最後以語言風格學的角度 回顧與總結。第五章為總結,由本研究之成果,針對閩南語書寫此一議題,從文 獻的角度出發,提出筆者個人的觀察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從鄉野農閒的消遣,到廟會慶典的演 出,經歷了內台1鼎盛時期流行娛樂的風華,也走向當代資本社會中傳統藝術的 沒落之路,歌仔戲的歷史與本質似乎也與台灣的歷史相呼應。早期由閩南地區的        

1  所謂「內台」即「室內的舞台」,也就是現代所指的「劇院」。內台相對於外台而言,外台是指 在鄉野廟宇搭建舞台演戲,演出結束後即拆台前往下一個演出地點,至今許多廟宇的慶典仍有 外台戲演出。而內台是劇團到劇院演出,觀眾需購票方能進場看戲。 

移民帶來民謠小調「錦歌」,逐漸發展成可演可唱的戲曲形式2,不過幾十年的時

面,例如演員在想台詞時難免需要思考,或者想不出唱詞而經常出現冗句冗詞,

情節進展推演不順暢等等。而劇本編寫使歌仔戲表演精緻化,演員在舞台上仍有 其自我發揮的空間,但整體結構卻變得嚴謹許多,使歌仔戲真正到達成熟的階 段。但錄音團則是「在演出上取巧的一種方式」,扼殺了演員與戲劇本身的生命 力,「這在戲劇表演上是一種殘缺的現象」7。幸運的是,這些劇本竟得以部分被 保存下來,並於2001 年在邱坤良的帶領下,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加以整理、校 對並出版,不僅閱讀方便,對於保存及重新重視這一批文物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義。

本論文研究的最大動機亦在於此,許多閩南語文獻已逐漸獲得研究者的青 睞,近年來亦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對於「歌仔戲」的研究,仍多僅止於戲 劇、音樂與文化,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相當欠缺,拱樂社「編劇」的創舉雖然初 衷是「緊急應變」,但卻因此而開創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並留下大量可貴的 文獻(詳見第二章)。透過對拱樂社劇本的研究,可豐富台灣閩南語在語言、文 字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補強「歌仔戲」這一部份。

閩南語在音韻上表現了許多上古音的特質,包括無輕唇音、端系與知系不分 等等,但即便如此,這種使用悠久的語言經歷了很長一段不被書寫的時間,閩南 語最早的韻書亦遲至南明末年才出現8。韻書的使用利於戲曲劇本的編寫,以南 管音樂演唱的梨園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代表名劇《荔鏡記》即為歌仔戲四大齣之 一的《陳三五娘》,在台灣也廣為流傳。《荔鏡記》可說是閩南語開始被書寫的起 點。而在台灣,除了《荔鏡記》之外,閩南語書寫最常被研究的文本,大概就是

「歌仔冊」了,這種以「四句聯」的形式印行的簡易歌本,題材廣泛,有傳統戲 曲的橋段,也有新編的現代生活逗趣紀錄,在用字上最大的特色應為大量的借音 字。這些借音字的使用,僅顧慮到易寫易讀,用字盡量簡單,只要順著直覺發音 唸出,多半即能解其意,若從字面義閱讀便行不通了。除了借音字之外,亦有豐 富的訓讀字、俗字等等。

歌仔冊的七言形式多少限制了語言的發揮,拱樂社劇本中的唱詞與四句聯極 為相似,但因為沒有印刷形式嚴格七字的束縛,可將疊字、襯字完全表現出來,

使用上更顯活潑,而大量的對白更是在歌仔冊中難以見到的。由於這些劇本的使        

7  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頁 93~95。 

8  現今可見的閩南語十五音韻書中,成書年代之早晚尚有爭論,本文從許長安、李熙泰編著

(1993),《廈門話文》〈渡江書十五音〉,以〈渡江書十五音〉為最早,約在南明末年,一般最 為通行的應是成書於 1800 年左右(清朝嘉慶年間)的《彙音妙悟》,代表了泉州音。 

用者是演員,而當時的演員在社會中屬於書讀得較少的一群,用字必須更為簡 單。但另一方面,為了要精確表現編劇所想要的詞彙及語境,又需要發揮用字創 意使用各式各樣的借音字,其借音方式,應可有更細緻的分類,而在用字的選擇 上,似乎也不單純以簡單為第一要件。此外,還有許多極為口語的詞彙,如今已 不太使用,另有些歌仔戲慣用的詞彙,雖仍是口語,卻不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僅 用於演戲。在歌仔冊的研究基礎之上,對於拱樂社的劇本,可以用來當作研究方 法的選擇;但又因為上述種種特性,勢必要有更多的觀察角度,方能呈現拱樂社 劇本的風貌。

本研究之重點不在歌仔戲或拱樂社本身,而在《金銀天狗》此一連台本戲劇 本的語言現象,包括音韻、用字、詞彙的研究,其中尤以用字為本研究之重點,

用字之中,特別注意借音字的類型及其分析。本文希望站在歌仔冊的研究基礎之 上,將用字類型作更細微的分析,同時,本文最想解決的問題是,借字的方式很 多,當以簡便為最大的原則,然而從劇本的用字來看,有時候卻不是如此。拱樂 社劇本數量極為龐大,有作者(編劇)也有讀者(製作人陳澄三與演員),固然 不是一般流通的文字,但確實可以從中觀察歸納出用字的直覺與邏輯,在閩南語 書寫問題爭議尚多的此刻,這樣的觀察與研究,或許有助於用字或選字策略的評 估。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動機在於對民間自由使用的漢字書寫有更進一步的了 解,故以數量及呈現面向都頗為豐富的拱樂社劇本為研究對象,取用《金銀天狗》

則著眼於時代較早、形式較古,其承先啟後的地位兼納舊與新、口語與書面的材 料。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幾個層面,首先肯定拱樂社劇本的價值,做為台灣學相關 研究的材料之一,這些劇本是相當具有參考性的材料。研究主體部分,則提出閩 南語文獻判讀的方法,並實際應用於《金銀天狗》中,增加對此劇本的了解,而 藉此,可在閩南語文獻的研究中補足歌仔戲劇本這一部份,並希望能為漢字規範 的策略選擇,提供更多實例上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