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雖然藉由 Apps 創業家為研究對象,但主要在探討的研究問題為

「弱連結對創新擴散的效益?」,因為過去我們對於人脈的功能,僅用於拓展 資源交換與締結工作夥伴關係,所以我們對於弱連結協助擴散的效益所知有限

,而本研究延伸探索問題包含:「弱連結自願協助擴散的動機?」,尤其相較 於強連結與我們較為熟識,而弱連結關係薄弱,當弱連結願意採納創新並願意 協助擴散,則背後的動機是很重要的擴散起始點;其次本研究對弱連結在創新 擴散中,所扮演的功能也感到好奇,尤其是回到人脈的相關文獻,找出已知的 弱連結理論用於人脈以及用於擴散的功能,到底有何差異,並經由研究找出

「弱連結擴散的擴散方法?」,最後回答研究問題後並比較弱連結對於擴散的 影響力與過去已知的部份有何不同? ,並由此重新認識弱連結,以及弱連結 用於擴散的新效益。

所以本研究的問題為「 弱連結對創新擴散的效益?」,並延伸探討弱連 結的擴散動機?弱連結在擴散的功能與方法? 雖然僅以 Apps 創業家為研究 案例,研究目的在於提供其他產業的創業家另一種藉由弱連結擴散的借鏡,並 希望藉由本研究重新認識弱連結的效益,以及弱連結對於創新擴散的影響力與 過去已知的部份有何不同,並提出以弱連結來幫助創業家於劣勢創新的實質建 議,而研究者以實務界經驗,希望經此研究增進實戰與理論互補的研究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的文獻回顧以 Rogers 的創新擴散和 Granovetter 的弱連結為探討 基礎,由於 Rogers 最早於 1962 年首次發表《創新的擴散》的創作,一生致 力於針對創新擴散找出普遍性的原則,而後 Granovetter(1973)年發表“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提出弱連結一詞,同時於論文內針對創新的擴散以弱 連結的差異性特質對擴散造成影響而提出看法,而 Rogers 再於 2006 年最新 版的《創新的擴散》中回應弱連結乃異質性連結,所以本研究先於第一節摘錄 創新擴散的重要元素以說明社會體系對擴散的影響力。

此外,王美雅(2006)認為:「不管是新產品上市、新技術形成、新政策 的推 行、 新風 尚的 形成 ,甚 至於 流 行病 的傳 染, 都可 以稱 為創 新擴 散 的對 象...Rogers 不是研究創新擴散的第一人,但是創新的擴散具有承先啟後的經 典地位」。

Rogers(2006)認為歷經 40 多年對創新的擴散的觀察過程,提到創新 擴散模式也有些演變與變化,例如溝通科技的傳播在網際網路與行動電話學術 研究出現後增加許多行銷擴散的理論文獻,所以本章節也加入大眾媒體與口碑 傳 播 對 創 新 擴 散 的 影 響 。 而 第 二 節 為 弱 連 結 原 始 文 獻 回 顧 , 以 瞭 解 Granovetter 對弱連結的定義,針對 Rogers 曾經對於弱連結屬於異質性溝通,

強連結屬於同質性的溝通等進行文獻整理,同時近期許多學者以弱連結為基礎 再增加補充內容,其中 Gladwell(2000)曾提到少數的重要關係人是引爆流行趨 勢的重要人物,因此將於第三節描述少數重要關係人的特徵以作為研究創業家 人脈的重要觀察對象,而本章第四節則在探討弱連結在網際網路的新影響力,

以此對於弱連結相關文獻的演進有更完整的脈絡,而第五節再針對文獻不足之 處做統整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創新的擴散

Rogers(2006)針對過往的擴散研究指出創新的擴散研究報告有三分之 二跟創新性有關,但是對「連結兩個個體的擴散網絡」的研究文獻低於 1%,

然而「個人創新性」的比例佔全體 58%是最多,其次才是「傳播溝通管道的 用途」佔 7%(取自 Rogers (2006)。《創新的擴散》(唐錦超 譯)頁 118)

Rogers(2006)重新修訂創新的擴散定義:

「擴散是一個過程,即在一定時間內,社會體系中的成員藉由特定管道,

傳播關於某項創新的訊息。他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溝通。而溝通是參與者相互提 供資訊、分享資訊的過程,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這個定義意味著,在溝通 過程中,雙方或多方就某個特定議題交換意見,進行求同(或存異)的過程,

也就是說,這麼做是為了在該議題上使自己的意見和別人更趨於一致(或有所 區隔)」(取自 Rogers (2006)。《創新的擴散》(唐錦超 譯)頁 35)。

所以擴散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創新、溝通管道、時間以及社會體系,依據 其對創新擴散的新定義顯示社會體系的成員扮演很重要的擴散媒介,而擴散的 過程是一種建立共識的過程,接下來將針對擴散的四大要素、擴散動機與口碑 傳播進行說明。

壹、 創新

個人認知上的新舊,決定了它是不是一項創新:如果某項想法被某個人認 為是新的,那它就是一項創新。另外同一種創新在某些情況下會符合某些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需求,但對其它潛在接受者而言卻不一定。另外創新的本身不一定是指科技上 的創新,也可能完全由資訊構成。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有利於擴散,例如英國海軍的壞血病在 1795 年 已經瞭解檸檬有助於根除壞血病,但卻等到 1865 年英國商業部才開始採納類 似的防治計劃,來預防商務船上的壞血病,很明顯有些創新就算具備優勢,也 未必被採納。Rogers(2006)有時候擴散也是一種先進者優勢,例如我們現在 熟悉的電腦鍵盤組合,過去是用於打字機時代為避免鍵盤卡住而設計的,然而 時至今日,我們很多人已經不用打字機了,後面也有人提出更好用的英文字母 排列,但是卻無法讓多數人接受新鍵盤排列組合,所以,有時候對於使用者有 利的創新,使用者未必會買單,因此創新的採納過程,看起來可能很理性,但 也可能一點都不理性,到底是誰左右了採納過程?

貳、 溝通管道

Rogers 認為擴散的過程本身是一種特別的溝通形態,擴散過程的本質,

即是一方就新的想法和他方進行溝通,以達成一致看法。溝通管道是指資訊從 某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段或方法。而個體之間交換資訊的方式,決定創 新擴散者能否成功把創新推廣到被擴散者身上,溝通管道通常指「大眾媒體」

與「人際溝通」。

大眾媒體通常是最快且有效的溝通管道,而大眾媒體管道是指一切能夠傳 播資訊的工具,包括廣播、電視和報紙等,能夠讓某些人透過這些媒介,將訊 息傳遞給廣大的社會大眾。大眾媒體在決策過程的五個階段中(認知、說服、

決策、執行、確認)中,對認知階段相對重要,而人際溝通則在說服最重要,

要加 速擴 散就 要慎 選市 場的 溝 通 管 道, 否則 會延 後個 人接 受創 新的 時 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Rogers(2006)認為,在認知階段,個人並不會主動去搜尋資訊,例如向醫 生傳播新用藥資訊,醫生通常不會繼續尋找這類的創新訊息,但到了要採取決 策時,醫生就會依賴同儕來收集資訊,在這個舉例中也說明我們習慣向生活背 景相似的人尋求建議。另外 Rogers 也表達人們會接受跟自己興趣、需求相似 的觀念,但是只有在個人意識到需要這個創新,則會開始改變,所以擴散有時 候是先有需求,才有接納的過程。

若以接受者類型來看溝通管道,大眾媒體對早期的接受者比較重要,而 人際溝通管道對說服階段裡的所有類型的接受人(創新先驅者除外),都較認 知階段重要。而經由大眾媒體的宣導,再經由人際網絡的溝通,可以縮短決策 時間,就可以加速擴散,而不同的創新也也會不同的決策期。而為什麼人際溝 通對於接受率很重要?因為 Rogers 認為當擴散到早期接收者、早期多數、晚 期多數、落後者等,同儕間的說服對採納的過程最有幫助。

以上對於人際溝通的過程正是 Rogers 對於同類型的人較容易溝通與擴散 的基本理念,也影響他後來對於 Granovetter 的弱連結與強連結的看法,他認 為同質性的溝通比異質性容易,而強連結是一種同質性的溝通。

參、 時間

Rogers(2006)認為創新的決策過程有五個重要的步驟:認知、說服 、決 策 、執行、確認,在個人的決策過程中,甚至在確認的階段,來自他人的主 觀評論,特別會影響他的決定,每個環節沒有順序性,但都會影響擴散的速度。

創新的接受率通常是以某個體系中擁有相當比例的成員,接受創新的快慢來衡 量,而不是以個人為評量對象。將接受創新者分成五類(1)創新先驅者(2)

早期接受者(3)早期大多數(4)後期大多數 (5)落後者。在創新先驅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階段,只有少數人率先接受創新,接下來每一個時期的接受率才會增加,直到 超過「關鍵多數」才會快速成長,到最後接受曲線開始持平,因為那個時候僅 有少數人還沒有接受,此時代表擴散的過程已經結束。

而決定創新接受率的變數,受五大自變數影響,如圖表 1 顯示,分別是 認知屬性、創新決策類型、傳播管道、社會體系、推廣人員的努力程度。

圖表 1 決定創新接受率的變數

資料來源: Rogers (2006)。《創新擴散》(頁 229) (唐錦超 譯)。

臺北:遠流。 本研究整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肆、 社會體系

何為社會體系:是指一群相互關聯的單位,一起參與解決共同面對問題,

並達成共同的目標。體系內的社會結構、社會規範對擴散產生不同的影響。其 中 Rogers 認為「意見領袖」和「創新推廣人員」很重要。但 Rogers 認為創 新的先驅者並非意見領袖,因為先驅者在社會體系中被其他人視為脫離常規的 人,對大部分的社會成員來說,他們是沒有公信力的。Rogers 認為意見領袖 是某個人常常地,非正式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這

並達成共同的目標。體系內的社會結構、社會規範對擴散產生不同的影響。其 中 Rogers 認為「意見領袖」和「創新推廣人員」很重要。但 Rogers 認為創 新的先驅者並非意見領袖,因為先驅者在社會體系中被其他人視為脫離常規的 人,對大部分的社會成員來說,他們是沒有公信力的。Rogers 認為意見領袖 是某個人常常地,非正式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