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嚴謹度評估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評估與研究倫理

為提升本研究的可信性與解釋的有效性,研究者配合各項質性研究指標,採 行的檢證策略如下:

一、可信賴性

質性研究的可信賴性(credibility)乃在於評估研究資料的確實性。研究者 將以開放與真誠態度,於訪談過程中營造出溫暖、接納與安全的氣氛,讓參與研 究的教保人員能開啟其內在世界並暢所欲言,以求對本研究議題的相關面向能有

更深入的瞭解。此外,研究者與參與者在訪談結束後仍會繼續保持聯繫,遇有矛 盾、資料不足時仍可持續探索或與之確認,研究最後再次邀請參與者為研究者的 主題詮釋做檢證或提供意見,共同為本研究的可信賴性做檢定。

二、可轉換性

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是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 地轉換成文字敘述並對研究現象進行詳盡厚實的描述,其意涵亦在於反思所有研 究過程中所涉及的步驟及資料的轉化程序,是否達到詳實過程的透明化,需要經 過嚴密地再三檢視(高淑清,2002)。為了幫助讀者能夠判斷研究的結果是否具 有轉換性,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乃透過深度的訪談來探究私立幼兒園教保人員的 職場靈性經驗,對於受訪者的口語、非口語訊息、相關背景資料等均詳實地記錄 在逐字稿中,並在呈現主題分析的結果中,儘可能地提供詳盡且豐富的社會情境 脈絡與行動意義描述,力求整個研究過程透明化,提供讀者判斷研究結果的可轉 換性與文本分析的過程,進一步促使情境與研究結果「自然類推性」的可能。

三、可靠性

可靠性(dependability)是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能獲得研究團隊的 稽核並達到互為主體的同意,如何取得可靠的資料與獲致可靠的分析結果皆是研 究者的考驗(高淑清,2009)。本研究從一開始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即留意誠信 關係的建立,以協助可靠資料的獲取,並詳細記錄研究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使讀 者有跡可尋,以瞭解研究者如何作決策、如何詮釋。

畢恆達(1995)認為研究者要對自己的詮釋負責,研究者是無法自外於理解 的過程,因此,在詮釋文本的過程中,研究者要隨時記錄過程中的省思與想法,

以利檢核自己的主觀是如何影響研究的進行;本研究中,研究資料的取得,包括 受訪者的聯絡、訪談、錄音、逐字稿的謄寫等方面都將全程審慎進行。此外,在 研究分析歷程和方法方面,研究者則透過向指導教授請益、以及與研究團隊的討 論與檢證,並詳實地藉由文字的陳述來說明整個研究的進行、反思及修正過程,

以供讀者判斷資料可靠性之依據。研究文本最終呈現方式也邀請受訪者檢核是否 貼近其經驗與描述。

四、可確認性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係指研究的客觀、一致及中立之要求,與可靠 性息息相關,即研究的過程需建立在參與者的脈絡上,與受訪者進行共同主題之 確認與澄清,以徵求受訪者對主題詮釋上的意見,及他們對於整個參與過程的感

想與心得。整個參與過程的感想與澄清而非憑藉研究者之想像,因此資料需有明 確的來源和邏輯的陳述與詮釋。

本研究在資料的收集過程方面,研究者將以錄音筆錄下整個訪談過程,以保 留原始資料,分析資料時則不斷地尋求研究訊息的脈絡關係,以確保每一個步驟 都能合乎邏輯性,並忠實地陳述研究主題的歸納過程與反思,確認研究者對於經 驗之詮釋確實呈現出其真實之感受,即以互為主體間同意的理念來增添本研究之 可確認性。

五、解釋的有效性

共同主題的解釋若要真確有效(validation),避免產生邏輯上的矛盾,有 賴於解釋者的洞察力與所收集到的文本敘述間之「平衡一致」,使意義的解釋達 到兩者的「協調統整」,避免邏輯性上的矛盾(高淑清,2009),因此研究者在 詮釋的過程中,需持續不斷地沈浸在經驗現象中,藉著不斷地反思與推敲琢磨,

期待研究結果的詮釋可以盡量地與經驗貼近,以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的詮釋也將稟持這樣的理念,詮釋中所使用的語言,無論是主題 的論述與逐字稿的配搭上,或主題與主題之間的關連性均力求和諧與貼切,以期 有助於讀者理解研究參與者真實的經驗。目的皆在於用貼切的字詞捕捉受訪者的 生活經驗,並呈顯出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深刻體驗與感受。

貳、研究倫理考量

研究倫理是研究進行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高淑清

(2002)認為不同的研究階段,其所涉及到的倫理焦點問題也不同,如欲進入研 究場域前,重點在取得參與者的正式同意;在資料蒐集階段,強調的是研究者與 參與者所建立的關係;在資料分析和詮釋階段則須留意真實反應不同觀點和意 見;最後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則要考慮到真實呈現與保護參與者的倫理問題,以 下列出本研究之倫理考量原則。

一、知後同意權

邀請研究參與者前即向其說明包括本研究的目的、研究過程中參與者的工 作、可能的風險與收穫、資料的保密措施、中途退出的權力、研究者的身份等,

待參與者確認、同意後,才彼此簽署同意書並且確實遵守同意書內的約定(參與 研究同意書如附錄三)。研究過程中有任何改變或其他需要配合之處,必再告知 並徵求其同意、認可,而受訪者有任何疑問皆可隨時與研究者聯繫,研究者必定 會詳細解釋,以示尊重及負責。尊重參與者,並尋求他們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所

以須讓參與者了解研究的興趣所在與性質,並獲得其同意才開始進行研究。本研 究之訪談同意書基於上述的倫理原則所擬出的。

二、建立誠信互惠的關係

在質性的研究過程可說是研究者和參與者兩者間不斷地對話、調整和發展彼 此接納關係的過程。研究者與參與者的關係較像是合作的伙伴,研究者不只關心 參與者是否能提供很多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協助研究者的資料蒐集,更關心參與者 能從研究過程與結果中獲得什麼樣的利益。這有賴於研究同意書中的協議與保 障,以及研究過程中互為主體的誠信互惠關係,所以研究者應與參與者建立對等 的互動關係,一方面要以擬情的、同理心的、開放的參與參與者的生活經驗,一 方面也要不斷地沈思、反省,以保持相當超然的立場。

三、真實反應參與者觀點和意見

研究者應運用深度訪談的方法來收集不同背景之參與者的資料,完整地呈現 事實的真相。而且在分析和解釋資料時,則需落實於實際社會脈絡中,不斷地磋 商、反省,遇有矛盾或衝突時也讓參與者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非由研究者逕行解 釋。研究者儘可能地使蒐集到的資料能呈現出參與者的經驗本質,而不是僅限於 表面上的事實或經驗的瞭解。

四、真實呈現與保護參與者

研究者在寫作和報告研究發現時要忠於研究資料所顯現的內容,不可任意捏 造或扭曲資料,但也應以批判的思考來檢視參與者所處的社會脈絡,謹慎地思索 其敘述事件的潛在意涵,盡力避免不當的引證或被人引述而使參與者甚至其群體 的權益受到損害。而且,除非當事人同意,否則參與者的身份必須予以保密。在 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會談及關於自身或關係中私密的問題,所以錄音檔、逐字稿 及相關資料必定妥善保存,並對協同分析者明確告知保密的義務。研究結果所呈 現之訪談資料,不會出現任何足以辨識出受訪者個人身份的資料,研究者會做適 當的修改,一切均以保護受訪者的隱私為原則,逐字稿也請受訪者過目(檢核函 如附錄四),並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刪除不願意呈現或可能遭辨識的部分。

五、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不斷進行自我反省、閱讀相關文獻,與指導教授討論 相關議題,並與研究參與者達到互為主體的同意,以避免研究者本身主觀的意見

過度涉入或是造成誤解。在研究過程中也需要隨時注意到研究者與受訪者的經驗 區隔,且關心受訪者訪談過程中的狀態,希望當受訪者在談及某些深入或私密的 議題時,能夠得到情緒上的支持與溫暖的關懷。研究過程中也需要利用訪談札 記、研究札記,記錄自己的心情與想法,隨時作自我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