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第伍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總結

一、如何擺脫虛無縹緲的存在感

木木幼兒園的幼教工作者各自有著不同的存在感,大劉老師的存在感來自於 對幼教的熱忱及各界的回饋,木木幼兒園是支撐她大半輩子的依靠,讓她在踏入 幼兒教育一直到現在依然秉持著「享受犧牲,犧牲享受」的奉獻精神;小劉叔叔 的存在感在於養家活口,對他來說,在家庭事業中工作不僅離家近,且方便照顧 家人,在大劉老師背後默默扶持,未曾想過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大劉老師與小劉 叔叔的存在感均建立在維繫個人與家庭生存的木木幼兒園,是如此根深蒂固到不 可動搖。

在受僱底下的謝老師與楊老師雖然在幼教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但仍堅守崗位 的理由究竟是什麼?謝老師對工作的負責與追求使命必達,每天睡前甚至會回想 當日發生的點滴,給自己肯定或反省,讓每一天都有成長的意義,也讓明天的自 己覺醒;楊老師主動進修,往全方位幼兒園教師之路邁進,剔除每日上下班的確 定感與安全感,看見孩子的進步與接收家長的回饋是讓她們繼續在幼教領域服務 的動力。

從兩位幼教工作者口中雖曾表明對這份職業有離職的念頭,但藉由參與木木 幼兒園的事務提升存在感,如:當遇到幼兒園重大危機(性侵事件)時,挺身而 出還原事情真相,攜手渡過危機,以及有權利與義務借閱、歸還圖書與教具,並 規劃符合班級幼兒能力與需求的課程,甚至主動要求舉辦一場關於親師合作與誠 信的親職教育講座,再再都證明因參與而存在,這樣的行動除改變一成不變的環 境,對抗過去記憶,如:能將圖書與教具按照編號回歸架上,在過程中也成就了 幼教工作者自身認同,緊密地與木木幼兒園連結,虛無縹緲的存在感隨風而逝,

取而代之的是有一份扛在肩上且身負重任的使命感。這也正是Freire強調從素樸 意識轉向至批判意識階段,受壓迫者不但可以察覺不公不義的事情,了解自己處 於受壓迫的狀態,並可以發聲與改造,藉自身的轉化改變受壓迫的情況,規劃自 己的未來,掌握自己的方向,更代表著意識的覺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二、如何在不被綁手綁腳的教學環境中自由自在的享受

過去木木幼兒園的課程規劃與進行皆受園長干預居多,究竟是如何從綁手綁 腳往自由自在地教學環境中前進呢?經由意識覺醒,使幼教工作者明白現實中存 在的限制與障礙,進而透過行動與反省達到解放,獲得自由與自主,以不同的專 業能力及轉化自己的思維改善壓迫之情境。舉例來說,幼教工作者用行動證明烹 飪活動的可行性,改善壓迫,化為實踐。讓過去身為課程內容及官方知識的接收 者,躍升為知識及課程的設計者、轉化者及批判者,不再只全盤吸收教師手冊的 知識,而能夠轉化課程內容,設計對幼兒有興趣及幫助的課程,師生之間的關係 更從以教師為本位,轉變成以幼兒為中心,帶領幼兒一同行動、一同探索、一起 解決問題、一同成長,而非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更證明了教育真正目的在發展 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而非以「預定」的方法教導學生。

其中當然會有碰撞與質疑,但幼教工作者的勇敢實踐與大劉老師的放手信賴,

以及前提是為幼兒教育更美好的時候,這樣的工作環境便是一個真實情感的互動 與交流,教學的對話是理性具啟發的,在愛、信任、希望與關懷中,教學就會是 一種成就,不是綁手綁腳,也就是關懷倫理學的展現。

三、如何消弭界線及其可能

為什麼幼兒園中存在著界線呢?其實每個場域中都有界線,不管是在親屬關 係或是僱傭關係底下,每個人都是真實存在的個體,屬於不同的族群、階級,甚 至有性別、年齡、個性、經驗的差距,因此當我們用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時,

對事情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那些界線也就一直存在著,是保護自己還是相互猜 忌,端看場域中的人如何運作。正是因為這樣,透過受壓迫者劇場,以輕鬆幽默 卻又將幼教工作者平常想說卻不敢說的事情,真實呈現出來。在劇場中,排除園 長、幼教師、教保員階級之分,也沒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你我都是觀眾,也是 演員,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劇本,解放著過去受壓迫的記憶,如:幼教工作者 一直抗拒的教學週誌及園長的期待。我發現尤其當園長在要求幼教工作者完成文 書資料或研習等任務時,這時候的界線非常明顯,會區隔出你我,但是當齊心面 對家長時,幼教工作者卻又能與園長站在同一陣線,如:性侵事件、教育理念、

親師誠信與合作講座,這時候的界線又消失無影無蹤。再舉例來說,幼教工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嘗試突破大劉老師最懼怕的幼兒烹飪活動,但只要在大人清楚的示範與協助下,

幼兒在烹飪過程中的風險一一化作喜悅,幼教工作者引領大劉老師穿越教育場域 中的限制,將課程規劃與進行的權利奪回,這樣的越界不是挑釁,更不是示威,

而是一種增權賦能。其中互為主體的過程正是大劉老師與幼教工作者之間不斷拉 扯、測試邊界的互動過程,也顯示了團體中重新設定界線、學習接受差異、相互 妥協的歷程,透過轉化行動,在心靈的距離上更為相近且更為緊密,也更貼近人 性化的教育。換句話說,界線,不一定看得見,但用心卻能夠感受得到;界線,

分隔你我空間,但用心卻能融化冷漠與距離。

上述皆為轉化木木幼兒園幼教工作者的可能及因素。回到批判教育學,Freire 提出具有壓迫性質的社會現實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其分成壓迫者與受壓 迫者。對於受壓迫者來說,他們的任務便是聯合那些能真正與其團結在一起的人,

共同為自身的解放進行抗爭,受壓迫者必須透過抗爭的實踐來獲得關於壓迫的批 判性知覺。本研究以受壓迫者劇場形式扭轉「壓迫即是馴化」的論點,受壓迫者 因壓迫者意識形態的馴化,使得本身即使對現實的不平有所察覺,卻呈現無能為 力的宿命狀態,在情感上必須依賴壓迫者,而這種非人性化的現象會導致受壓迫 者心理層面的毀滅,唯有參與木木幼兒園共同事物,讓受壓迫者自身覺醒,伴隨 有意識且具批判性介入的行動,才能改變現實,以實踐達到真正的解放。也因此,

受壓迫者教育學的根基,目的是為了解放自身所進行之抗爭的教育學,一種以人 為本的人類教育學,它透過對話的過程,讓受壓迫者相信他們必須覺醒,為自己 的解放而戰鬥。

下圖5-1為本研究關聯圖,為回答本研究核心問題「幼教工作者在龐大的情 緒勞務及身份畫界下,如何找回虛無縹緲的存在感?」透過批判性的語言(訪談 及參與式觀察)與可能性的語言(受壓迫者劇場及課程轉化)實踐歷程,喚醒幼 教工作者的意識覺醒,進而具備反省與行動力的轉化型知識份子,最後歸納出本 研究兩項建議,在下一節中加以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6

圖 5-1 研究關聯圖